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般 若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般宗教大多重视信仰或慈悲,唯有佛教重视理性,追求智慧。佛教认为开发般若智慧,才能分辨邪正真伪,断除烦恼;才能自度度人,究竟解脱。大乘菩萨以般若智慧作为六度的上首,所以能悲智双运,济世利人;三世诸佛都是因为证得无漏智慧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经典上说:“般若为诸佛之母。”
  “般若”是智慧的音译,因为它的含意比世人观念中的智慧还要深远,人闻则生殷重之心。而智慧含义肤浅,有善有恶,有正有邪;般若是纯净善美的,是真实无漏的。所以根据译经“五种不翻”□的“尊贵不翻”法则,古来都直译为“般若”,而少用“智慧”来表达。
  般若是正见缘起,了悟诸法空性的智慧,《大智度论》说:“般若者,即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不可坏。”有了般若就能认识“缘起性空”,进而能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佛道,所以般若是菩提之“因”。能够认识“缘起性空”、“不生不灭”的诸法实相,就是般若。因此,般若是一种能透彻宇宙真相的智慧。
  般若并非外来知识,而是众生的清净光明本性,是众生的本来面目;般若是法身、实相、真如、自性、佛性的同义词。佛性人人本自具足,因此六祖大师说:“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若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得般若。
  般若有知苦灭苦,观空自在的功用,没有般若的人生,欠缺正见,易为外境烦恼所转,而在起惑、造业、受苦中轮回不已。有了般若,便可开发自性之光,证悟自己真实的生命,从生死的此岸安渡到解脱的彼岸,此即“般若波罗蜜”□。佛陀为了帮助众生达成此一目的,在他住世说法四十九年当中,仅仅“般若”就讲说了二十二年,留下一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指引着众生“证真实以脱生死”,由此可见般若对人生的重要。
  大乘般若的妙用,不仅在彻悟诸法实相,离一切虚妄而得解脱,更重要的是,菩萨以此无所得的般若大方便,广行六度□万行,而能“一切舍不取施想,持戒不缺而不依戒,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行于精进而离身心,修禅而无所住”。《大智度论》说:“五度如盲,般若如导。”般若为六度的根本,能摄导五度趣入“波罗蜜”,所以布施等五度要能成就“波罗蜜多”,一定要以无所得的般若为方便而修。因此,“导万行以入智海”,这是般若的另一个功用。
  般若是诸佛菩萨亲证诸法实相的一种“圆明本觉智”,是离一切迷情妄想的“清净无分别智”,是通达一切法自性本空、本无所得的“真实无相智”。般若有很高的境界,从凡夫到二乘、菩萨、佛,有层次上的深浅不同。凡夫的般若□是正见,二乘的般若□是因缘,菩萨的般若□是空,诸佛的般若□是般若。凡夫只要具有正知正见,就可以勉强称得上是有般若智慧了,真正的般若则要到证悟成佛才能证得,因此《法华经》说:“唯佛与佛才能究竟诸法实相。”《大智度论》也说:“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有胜。”
  般若是通达诸法真理、指向人生正途的法炬。般若有三种: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三、方便般若□。方便般若是推理判断一切诸法的差别相,观照般若是洞悉一切诸法的真实相,这两种般若的妙用都发自于实相般若,所以说实相般若是般若的本性,是每一众生本来具有的自性光明。要开发这种智慧,需要从佛法中精勤修学,由浅至深,逐次前进。依其方式有:由闻法所得的智慧,称作闻慧□;由思惟所得的智慧,称做思慧□;由修行所得的智慧,称为修慧□。
  惠能大师说:“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每个人都有一颗心,一般人所了解的是肉团心、妄想心、分别心,却忽略了本自具足的灵知心,这才是真心。真心就是般若,有了般若,宇宙世界皆在一心。“般若”不是语言所能解释,勉强言之,可以取喻为“镜子”。一个人不管胖瘦美丑,只要在般若的镜子前一照,当下实相现前,见到本来真面目。佛弟子平时诵经拜佛、听经闻法,做种种的功德,就是要擦亮心中的镜子,心净则般若现前。有了般若,即使遭受批评毁谤、无理打骂,都可以视为消灾;遭遇挫折、打击、冤屈、侮辱,皆能视为逆增上缘,以之作为修道之养分,而能滋养菩提善根。所以,有了般若,人生的境界就不一样了。因此,学佛除了要涵养慈悲心之外,更要具足观空的般若智慧.
  [注释]
  □乃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的玄奘大师所主张,在译经时不予意译,而保留其原音的五种情况:
  □多含不翻:例如罗汉一词,含有杀贼、不生、应供三义;薄伽梵一词,兼具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义,故不可任择其一而译。
  □秘密不翻:例如经中诸陀罗尼及咒语等,乃诸佛的秘密语,微妙深隐,不可思议,因此不以字义译之。
  □尊贵不翻:例如般若意译为智慧,但是智慧是一种世智辩聪,是有善有恶、有利有弊、有染有漏的分别意识;而般若是至真、至善、至美,是无染无漏的真如自性,般若尊贵无比,因此不译为智慧。
  □顺古不翻:例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指无上正等正觉,然而自东汉以来,历代译经家皆以音译之,因此为了随顺古例故不翻。
  □此方无不翻:例如菴摩罗果产于印度等地,为我国所无,因此保留原音不翻。
  □波罗蜜,译为“度”,到彼岸的意思。“波罗蜜”要具备几个条件:菩提心相应、住大悲心、以般若无所得智慧为摄导、须回向一切众生、自利利他、为法为人,能合乎这几个条件,才能称为真正的菩萨行,才能到达彼岸。
  □全称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菩萨发心修学大乘法门,不出于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即大乘的异名。《胜鬘经》说:“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六波罗蜜是菩萨行的大纲,菩萨如果修行六波罗蜜,具足福慧资粮,圆满所修,便得证悟无上正等正觉。如《发菩提心经论》卷上说:“布施是菩提因,摄取一切诸众生故;持戒是菩提因,具足众善,满本愿故;忍辱是菩提因,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故;精进是菩提因,增长善行,于诸众生勤教化故;禅定是菩提因,菩萨善自调伏,能知众生诸心行故;智慧是菩提因,具足能知诸法性相故。”可见六度是成就菩提道果的必备条件。
  □凡夫的般若,具正知正见,信因果罪福,闻正法能不轻毁。
  □二乘的般若,了知四圣谛、十二因缘,能证声闻、缘觉等果位。
  □菩萨的般若,知缘起性空之理,不厌不离,行度众事业。
  □诸佛的般若,如空中映像,水中显月,随缘应现,湛然不动。
  □是般若的理体,众生所本具,离一切虚妄之相,是般若的实性,即一切种智。
  □是观照实相的实智,了知诸法没有自性,所以称为观照,即一切智。
  □是分别诸法的权智,善巧分别诸法,称为方便,即道种智。
  □由三藏十二分教或善知识处闻知,也就是从听经闻法,或阅读佛典,由文义而引入悟境,进而对佛法生起甚深的信解,从而得到无漏圣慧。这是依听闻所成的智慧,故称“闻慧”。
  □以闻慧为基础,进一步对法义深入思惟、观察,考辨诸法的甚深法性,以及因缘果报等事相,而有更深的体验、更亲切的了悟。这是由思惟所闻所见的道理而产生的无漏圣慧,故称“思慧”。要成就思所成慧,应按照佛陀所说的“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来简择、审度,才能正确体会佛陀说法的究竟意义。
  □依据闻、思所成的智慧而对佛法有所悟解,进而与定心相应,观察抉择诸法实相,以及因果缘起等真理,也就是经过止观双运后,所引发的深慧。由于此乃依修习而生的无漏圣慧,故称“修慧”。
  [习题]
  一、何谓般若?
  二、般若何以不直译为智慧?
  三、般若的功用与重要性为何?
  四、般若的种类与层次为何?
  五、如何修习般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怎样赴龙华三会
下一篇:普巴金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