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现代丛林修学生活的趋势——在中国佛教协会教制工作委员会扩大会议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学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日趋稳定,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派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的喜人景象,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时代的来临。佛教也随着这和煦的春风步入了崭新的历史性发展时期,尤其是最近几年,佛教发展的态势如雨后春笋,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究其原因,是源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与海内外广大四众弟子的同心协力,更主要的是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园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佛教这朵百花园中的奇葩更显得光彩夺目、魅力无比。回顾历史,每当社会处于转型的时候,总有一些健康与不健康的现象,交杂地出现在人们面前,而人们在撷取时,总是选择美好的、有价值的事物。只有美好的、有价值的事物才能代表时代的发展,才有其生命力。而在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中,不少有识之士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责任感,自觉进行深刻的文化反省,探索重建中华文化的根本出路。佛教正是在这种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及其多元组合的背景下,越来越为有识之士所重视。如佛教视金钱如粪土、鄙视功名利禄与五欲享受的思想及“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高尚情操,与当前社会上所出现的某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丑恶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及其对治。
  从重建中华文化的角度看,佛教的教理教义、伦理观念、道德修养、价值取向标准等,必将闪烁出弥足珍贵的光辉,烛破迷暗世间的方方面面。
  古人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教如何以其崭新的易为世人接受的风貌来适应时代的变革呢?这是我们每位佛子都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佛教只有高度地观照现实生活中人类存在的种种问题,提供他们最需要的精神资粮、道德修养、宗教情操等,才能在这瞬息万变的高科技时代里发挥积极作用。
  在文化领域,国人敞开心怀,重温儒释道传统文化,广纳时代各种新说,在比较中求开拓与进取。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已成为进步与民主的主要象征之一。许多人不约而同地产生高层次的信仰需求,这种情形的出现,带给佛教复兴的大好机遇。到目前为止,已有数以万计的寺院庵堂得以恢复,二十几所佛教院校、二十几种佛教刊物的兴办,为佛教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石。
  然而,在具足良好外缘的条件下,作为佛教徒,我们应该十分清醒地看到自身存在的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个别僧人信仰不坚定,出家动机不纯正,挡不住各种名利欲望的诱惑,为了敛财,不惜牺牲佛教的根本立场。有些人不顾僧德僧格,搞抽签算命,前庙后家,偕妻携子,喝酒食肉,这种邪恶的风气严重损害了佛教至高无上的声誉,破坏了出家人的良好形象。这些带有危害佛教大根大本问题的出现,其原因是复杂而又多方面的。
  虽然有些寺院修建得富丽堂皇,重重叠叠,但缺乏僧人住持,这就使得社会上一些无所事事者蒙混佛门,在袈裟的掩护下,为所欲为,广造诸恶。同时,许多非佛教徒,出于盈利目的,也在寺院里纷纷从事有关佛教的各种经营活动。更严重的是近年来各地出现了数目可观的伪冒僧尼在街头巷尾,摇旗呐喊,化缘募捐,财源广进,使佛教遭受许多“莫须有”的罪名。而那些真心实意、安份守己的僧众,唯以宗教政策与社会法律为依据,终不敢跨越雷池半步,心肠柔软,慈眉善目,受到社会上许多恶人百般欺辱,甚至个别小寺院僧尼及其财物被杀被劫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岂不痛哉!
  目前,商品经济意识的蔓延与深化,也在逐步冲击佛教寺院的阵营。个别利令智昏的拜金主义者,想方设法把寺院推向市场,巧立各种名目,美其名曰开发寺院经济。殊不知寺院是净化人心、弘法利生、续佛慧命的场所,若把寺院变成市场,当作摇钱树,以创收为主要目的,势必丧失寺院的根本作用,丧失寺院在社会中所独有的价值与功能,丧失寺院存在于社会的理由与立足点。然而,我们并不提倡山门紧闭、与世隔绝,而是说应在保持佛教本色的大前提下,顺应时代的发展,绝不能本末倒置地盲从。
  其次,少数丛林里的住持,每以多问世事为荣,各种寺外杂事应接不暇,各种头衔堆砌得超出世人,这可以从其刻意精制的名片上略见端倪。丛林的监院、知客、维那、纠察等主要职事,每把自己看作是寺院权力的实施者,在这种极端反常的情况下,许多初心出家的僧众,精神上失去了依托,道义上无所安归,在百无聊赖的情形下,于是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经忏上,渐渐地也就忘却了自己出家的根本目的。
  由于丛林经济的不断增长,内部僧众岐见与矛盾也随着日益激化,揽权争利互相排挤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切以私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势必破坏了丛林和合共住的原则。这样,也就从根本上动摇了丛林在佛教中的地位。丛林的经济收入,若不能得到如理如法的应用,而被少数人中饱私囊,其弊端与恶果实在是无法估量的。
  寺院是僧尼修学、住持、弘扬佛法的道场,是保存、发扬佛教文化的宝地。在中国佛教史上,许许多多的高僧大德,都是在丛林中陶铸成就的。其实,也只有在如法如律的丛林生活中才能快速地培育出法门龙象。为什么这样说?丛林的创设,是参照佛教僧制而建立的。对个人而言,丛林生活能使自己戒行清净,即使有失威仪,及时忏悔,还复清净,使学人身心安住于如法的律仪中。再则,对大众团体生活之规律,渐渐熟悉,了知如何出家、如何受戒、如何布萨、如何安居、乃至穿衣吃饭、求医问药、出入往返等一切丛林生活方式,都契合于佛教的根本精神。如此经过日久年长的修学熏染,易于养成道貌岸然、威仪秩秩、庄严朴实、心胸豁达、气度恢弘,与世人迥然不同,到寺外弘化之时,一举手、一投足,令有缘见者,无不油然生起敬仰之心。
  现代丛林制度的建设,是关系到整个佛教自身建设及未来多方位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丛林制度及僧众日常修学生活如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我认为主要的是:应该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发展佛教教育、发扬佛教文化、广作福利慈善事业。所有这些归结为一点,应该高度重视佛教人才培养。而人才的培养须在丛林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学院有效的教育方法,引导其朝着健康的方向迈进!
  近现代丛林里出现的另一种僧侣修学生活方式——佛学院,是我国佛教史上空前的佛教教育方式的变革,它的教育方法异于传统的丛林教育,而类似于新式的社会学校。它的优点是:修学生活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且有次第性与实效性,教学大纲系统建立,易于从事组织运作。因此,近代佛教的许多人才大都是在佛学院教育中造就而成的。如已故的法尊法师、观空法师、正果法师、明真法师等皆出于佛学院。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学院也产生了不少流弊,其不良后果是佛学院的教育并不能完全达到提高僧伽品质的目的,且成才率也是相当的有限。现在全国各地佛学院竞相成立,理应造就出大批的佛教人才,但实际上却又不尽然,这可从现在各种佛教刊物上见分晓,出家人的作品少得可怜,更谈不上什么有价值的著作。可是,佛学院许多毕业生,往往又眼高手低,空腹高心,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象这样人才又有何用?又有谁敢用呢?
  因佛学院过份强调佛学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实修,往往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因此,少数学僧虽然佛法说得头头是道:诸如真如法性、菩提涅槃、真空妙有乃至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等等高深理论,也能说得似模似样,但内在却信仰淡薄,道心羸弱,只在名相上作分别,而实际上犹如贫人数他宝,自无半分文。况且佛法所说,多数是自家身心上的事,不经实行,怎能会有深刻的体悟。所以,太虚大师曾说:“现代学僧所要学习,不是学个讲经的仪式,必须要能实行化法,建立佛教,昌明佛法,而养成能够勤苦劳动的体格和清苦淡泊的能力。”(太虚大师《现代僧教育的危亡与佛教的前途》)
  另外,佛学院生活是一种经过特意设定的方式,原为利便于师资授受,它有着一体化与规格化的特点。所以,当学僧毕业后,回到原来寺院时,每有一种特立独行的感觉,此时此刻,若没有给予安排适当的职务,以发挥其才能与抱负,日子一长,感到不能适应,于是,便改弦易辙,另求出路,甚而在僧海中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在这种情况下,佛教人才流失与匮乏的现象依然得不到解决。
  通过上面对佛教在现阶段走势状况的分析,以及丛林与学院修学利弊得失的比较,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让学院与丛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兴利除弊,共同为佛教的繁荣振兴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现代丛林体制的转换与完善,将是决定佛教未来发展的根本所在。千百年来,丛林一直是维系正统佛法的中心,而现在的情况是单一的丛林修学生活,已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丛林学院化,是佛教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丛林学院化决不意味要摒弃传统的丛林生活而另辟蹊径,也不是完全地把佛学院的教育及生活等方式,生搬硬套在丛林生活中,而是在保持丛林现实生活为主的前提下,继承并发扬丛林的优良传统,真正地做到解行并重,学修一体。
  丛林学院化所必须要注意的是:以大众或常住需求的迫切性,做为安排课程先后的依据,并尽力把课堂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这是各佛学院都难以做到的普遍现象,也是丛林与学院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丛林里实践重于理论,它所面对的是眼前修学生活的落实,若把学院生活的方式,直接推行到丛林中去,是注定会失败的。应该知道,丛林之所以要学院化,其目的是为了让常住的所有僧众,都能得到佛法正统的教育,以促其戒乘俱急、福慧双修,丛林规约是依僧众修道与和合的需要而制定的,是以增进大众解行为主导。唯有透过力行实修,让大众在心性上得到法义的滋润,从而获得身心清凉,丛林学院化的教育功能才能得以实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而不行,空谈理论,犹如身处热带沙漠而说大雪纷飞,终究是依稀仿佛。太虚大师说:“有人一向内心熏修印证,一朝彻证心源,则剖一微尘出大千经卷,一切佛法皆湛心海。应机施教,流衍无尽。”印顺法师曾说:“佛法所说,多数是自家身心上事,修证上事,不经实行,怎能深刻踏实地了解?所以,真正能学以致用的,一定能从实行中所学的不断增明,日进多明。学用结合而相互增进,在修行中最足以表现出来。修行是学佛上第一等事,在佛教中,这也是第一要事。真正修行,能为僧伽典范,为人生所归向。”(印顺法师《教制教典与教学》)
  我们应以丛林学院化为契机,坚持以戒为师、以法为师,树立良好的道风与学风,才能提升僧伽的素质,提高宗教的情操,使之步入清净的理境,开启智慧,达到解脱。学院教育,应从净化身心,消除业障,从学僧的行持上深切地下功夫。在德性上、实践上、修证上,觉悟如来教法的第一义。
  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是契应时代发展而构造的一种新型的僧教育体制。鉴于目前中国佛教的具体情况,并非每个丛林都有条件在短期内实现学院化,但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丛林住众施以教育,以期达到建立共识、和合共住、互相增上乃至共同对外弘化的目的,可以说是相当必要的。丛林学院化的具体作法是在传统丛林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堪能运作的教育机构,让生活在丛林中的僧众,都能得到接受佛法的机会。学院丛林化,亦是在学院原有的机制下,扬长避短,不断地在闻思的基础上,进行如实地修证。当然,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能否改变中国佛教许多不尽人意的现状,以及推动佛教朝着稳健路子前进,那就需要一代代发菩提心的法师同道,为化导一切众生而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以众志成城的无量愿心,勇猛精进,才能圆满成就。
  展望二十一世纪,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体制建设的前景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佛教的事业任重而道远,只有学修一体化,行解同步化,理想现实化,才是这一体制具体实行的有力保障。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