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冈波巴四法概说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堪布卡塔仁波切讲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堪布卡塔(特)仁波切简介

堪布卡塔(特)仁波切,1924年诞生于青海省玉树州勒西地区,12岁时于青海玉树州结古镇附近的创古寺出家为僧,20岁时于第十一世泰锡度仁波切座下受比丘戒。曾依止各传承之具德善知识修学,特别是噶举传承共与不共的实修口诀教法,并如法闭关修持。

1975年堪布卡塔仁波切受到尊胜第16世如来大宝法王对其学识与修持之嘉许,授封为『法尊上师』称号及『仁波切』的头衔,并被授权代表如来大宝法王在北美洲弘法利生。

堪布卡塔仁波切行持严谨,外比丘戒,内菩提心戒及密三昧耶戒均清凈无染,其学之丰堪称稀有,且具足实修证量,故成为北美洲藏传佛教的著名上师。

堪布卡塔仁波切离开藏区在海外弘法已四十三载,讲授佛法的开示被译成英文、中文者甚多,其佛法的开示深入浅出,字里行间洋溢着上师的悲智光芒,流露出一位实修者的朴实风范。其中文译着有:『大手印』、『堪布卡塔仁波切演讲录』、『入悲智之门』、『证悟的女性』、『冈波巴四法』、『四加行』、『甚深内义』上下册、『了义海』上册等。

堪布卡塔仁波切现为噶玛噶举传承南北美洲总导师,如来大宝法王北美洲根本道场-纽约上州噶玛三乘法轮寺(KTD)住持,噶玛林闭关中心及【福德海】双月刊指导上师。


堪布卡塔仁波切 讲授

时间:2005年02月20日(正月十二日)
地点:纽约 法拉盛 少林寺
中译:穷达
整理:【福德海】双月刊 编译小组


此新年开始之际向各位说一声“扎西德列”(吉祥如意)!
这次我们要讲的是所有如来、诸佛之法的根本。或者说是现在所有噶举教法,或称为“白教”教法的根本或精华。此法是由冈波巴大师(1079-1153年),或称为 达波拉杰仁波切传下来的。这位大师曾在圆满的释迦牟尼佛座前求得殊胜的法教,他为众生在无数劫中积集无数的资粮,消除种种障碍,为众生显现种种无边的化身。特别是为浊世众生,他传了所有诸法中最精华的,或说最根本的佛法,也就是大手印。此法,是受世尊授记弘传于浊世的。由于一个特别的缘起,所以世尊亲自为冈波巴大师授记说,要为浊世众生开示这个法。

今天就要借助这个因缘,讲冈波巴大师的法。冈波巴大师所传授的“大手印”精华,概括来讲,就是冈波巴四法,根本四法。今天把这四法简要地,概括地介绍给大家。

首先要认知我们于今世获得了宝贵的人身,这是在先前无数的生命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福德资粮,特别是由于十善业的因缘,使得有了这么一个很好的果报,获得了人身。还值遇了殊胜的佛法,并从内心生起了信心,生起了虔敬心。而且还遇到了善知识,遇到了有利的条件,遇到了很多法友。这些都是您先前修习善法的果报,也就是说你值遇清净正法的因缘都具足了。要知道,获得人身,拥有种种善缘,这些都是来之不易的!

以前在雪域西藏,有完整的如来教法无谬地弘传在那个地方。但是由于一个历史因缘,使得所有传承面临断绝。这是一件坏事,也就是说,那时候所有的修行者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法脉面临灭绝。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机遇。通过这样一个转折,佛法传到了西方。在此之前,别说对于西藏佛法(藏传佛教),就是西藏这个名字也是很少有西方人知道。通过这个因缘,使人们认识到了西藏,更认识到了佛法。有很多人开始修习藏传佛教。佛法遇到了一个很好的传播机缘,这个机缘一直持续到了现在。所以从一方面来说,这个机缘又是好的。要知道所有这些都是先前各自的业力和共业成熟的结果。你有了这些福德、善缘,所以你遇到教法,特别是噶举教法,或俗称“白教”的法教,能遇到这样一个法门。你遇到佛法、遇到善知识,由于您以前有很多的福德,有很大的祈愿力,现在你的祈愿成熟了。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出现了这样一个无谬、无欺的果报。现在可以听闻到正法,能够如实地修持到“噶举”传承的教法,或如实地修持到其他传承的教法,你一定能够增长功德。现在,确实可以去修持、去感受,一个新的机遇、新的时机到了。

为什么佛法的功德一定够能显现出来,一定能够增长?是因为我们所有众生心续当中本来就具有成佛的种子。佛性是本来存在的。这个于所有众生都平等的宝藏是本来具有的。但是,就各个众生来说,由于自己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不同,使得你能显现佛性的程度有所不同。通过你自己积资、除障、修习显现如来的本来智慧的方法,如果能够开显本来的智慧,那我们自己本来具有的功德就能得到进一步的展现。所以说我们修法也就是积资、除障,这些就是为了显现自己本来具有的功德。但是,我们想要修行就需要信心,需要虔敬心,需要净观。这样,不分男女、不分种族,不分老少,不论各种差别,一切的众生,如果你具有前面所说的三个要点――信心、虔敬心和净观,那么你一定能够修这个法!

无比的冈波巴大师开示:在未来,所有对冈波巴大师有信心,有虔敬心的人,他们若想亲见冈波巴大师,想听闻冈波巴大师的教法,而又遗憾见不到大师也听不到他的法语的话,不必灰心,不必沮丧。为什么呢?冈波巴大师说,这样的众生遇到冈波巴大师的法教,就等于亲见冈波巴大师,等于亲闻了他的教法。两者是毫无区别的!所以不必灰心。再说,一个众生,一个修持者,对于冈波巴大师的法教能够生起信心,或已经生起信心,那他无论造过什么恶业,无论处于什么处境,这个人和其他众生是不可比拟的。为什么?因为他永远在冈波巴大师的关照之下,冈波巴大师在任何时刻都在照看着他,在照料着他。冈波巴大师已经成就了,安住在极乐世界净土中,但是他的心意,也就是证得如来的本智永远恒长地照耀着所有众生。对这些能够生起信心的众生,永远毫无动摇地、毫无变异地照料着,垂视着这些众生。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对佛法升起信心,特别是能够听闻冈波巴大师教法的话,这个众生一定能够生起“大手印”的功德,这是毫无疑问的。也就是说,你对冈波巴大师的法教能听闻信受的话,你最终一定能证得“大手印”的诸功德。这就是冈波巴大师的承诺。

冈波巴大师的法概括起来有四点,所以又称为冈波巴四法。就积累福德资粮这个方面来说,我们在人天道造了很多善业,很多善行,在某种程度上是仍有缺陷的,这叫做有漏善业,还是会在轮回里面轮转的。另一情形,通过积累这些资粮,进一步修学声闻缘觉的法,甚至独觉的道,从世间轮回里面完全逃脱出去,从这个角度来说则是一种出世的修行方法。所以冈波巴大师四法的第一个要点,叫“心入法”(愿心向法)。要点是用心于修善上,如前所述,这里包括两种情形。第一,世间善法。也就是说,这个仍是轮回里的善法。我们知道世间有很多的事物,有很多突然面临的情况。面对问题时,会产生很多烦恼、妄念。你希望消除这些烦恼、妄念,但能永恒地消除吗?在世间,由于你的虔敬心,信心和对善业的认识,你在修法,但目的在世间的福报、福德上。在这样的发心下,你一旦面临死亡或转生时,你所修的善业,将会获得比现在更好的、福德资粮更大的果报,也就是说,你这样的修法有善业,但是有漏的善业。为什么说是有漏呢?你转生的时候同样有果报,虽会得到更好的转生,但是,一旦善业用完时,还是会由于你以前无始以来所造的恶业,使你再次受苦,所以仍然在轮回里面。另一种情形是,当你的发心是要想从六道轮回中完全逃脱出去时,就要消除各种妄念和烦恼,自己想得到解脱。从这样一个动机修持,以声闻和缘觉的方式修法。就是以出离世间的愿望为动机。这两种情况基本上都叫“心入法”。

第二个叫“法入道”(愿法循道)。祈请、祈求法入道。这个法是什么,前面已经讲了,就是要修法,修善法,也就是积资粮,除障碍。令积资、除障这个法进入真正的修行的道路上――就是入道。前面讲过两种法,其一是世间修善法,积资除障,结果会令你获得一个世间的好果报。第二种是,你自己想从轮回中逃脱出去,通过声闻缘觉的道就可做到了。但问题是还没有证得佛果,所以在“心入法”时,第二种情形虽然能逃脱轮回,但仍没有证得佛果。针对这个不足,我们需要“法入道”的话,要生起菩提心。菩提心生起了已后,才能叫“法入道”。菩提心就是要在自己的相续,或者说内心里面增长自利利他的功德。这个功德在你发过菩提心后,才能渐渐往上增长的。以前的业使你是一个轮回的众生,但因为发了菩提心,使得你究竟会成佛,会得到佛的果位。这完全是依靠菩提心的力量。现在的诸佛,未来的诸佛,所有大菩萨,都是由于修持菩提心而获得了菩提。 “法入道”的要点就在发菩提心上。所以第二个要点“法入道”就是发菩提心。

菩提心到底是指什么呢?菩提心有两种。一种是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也就是我们初学佛法的人所修持的发心。首先要有一种清净的动机,再就是为利益一切众生来修法。这就是世俗义上的菩提心。另一种叫胜义菩提心。前面讲所有众生心相续中本来具有佛性,或说如来藏,或如来种子。我们众生本具佛的所有的功德,完整地具备,这就是我们本来的状态。这就是胜义菩提心。修这两种菩提心是有次第的。先修世俗菩提心,发起善的清净的动机,逐渐地就会证得或显现修行者各自的心相续中的功德,等你完全真实地显现、悟到佛性的时候,这时你的菩提心就是胜义菩提心了。在佛法中,有“大手印”,有“大圆满”等,种种不同的法门。这些在字面上,名称上看似有区别,但其真正含义是完全一致的。何为不同?就是各自的法脉、传承有所不同。各自的善知识讲授时所用的辞汇,方法和风格有所不同。他们所用的方便不一样,但目的是一致的。如何显现自己本来具有的如来功德,在这点上是一样的。实际上,显现自己本来具有的功德的方法就是菩提心,一切功德都是依靠发菩提心而证得的,这是一样的。我们知道,轮回之中是没有什么快乐可言的,不停地变动,所有的事情都是无常的,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很多的痛苦。一切的众生都想离苦得乐。我们应如何发菩提心呢?在这个时候,不能只想自己的这些苦乐和自己的愿望,要想到所有的众生,他们都想离苦得乐。为其他的所有众生,为让他们离苦得乐,特别是解脱轮回,获得安乐的佛果,让他们明白或证悟心的实相、本来智慧的层面,为了这样一个目的,然后你去修法,要有一个好的动机、心愿,这就是菩提心。

只有清凈的动机就可以了吗?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求受菩萨戒,菩萨戒是需要求的。如果你所处的地方或环境有很好的善缘的话,是可以的。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善缘、没有善知识,或者说找不到一个求菩萨戒的地方的话,那么你可以在佛像、佛堂等等一些殊胜的所依面前求菩萨戒。但如果你所在地方有善知识可以求菩萨戒的话,那还是应该到善知识座前求得菩萨戒。我们知道所有三界轮回里面的众生由于造了种种不同的恶业,在轮回里面备受痛苦。众生的处境虽然显现种种不同的情况,但是本性都是痛苦的。对一切众生起慈悲心,让他们的处境得到改善。我们这样去着想的话,就是菩提心。需要知道,所有的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在这个认识上,我们才能够升起要利益所有众生的菩提心。我们从小都经过父母精心的抚育,才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同样,所有的众生都曾经养育过我们,他们对我们都有无尽的恩德。由于他们不认识因果善恶的原理,所以他们没有自由地在轮回里游荡,他们都承受了许多的痛苦。我现在获得了宝贵的人身,而且由于自己先前的福德资粮,值遇了佛法,喜欢佛法,对佛法升起了信心,还很幸运地遇到了善知识,由于种种的善缘和好的业,使得可以去修法。这样,我不应该只为自己的解脱着想,而要为所有的众生,因为他们对我有无尽的恩德,如父母一样,所以一定要安置这些众生于佛的果位上。这样去想的话,怀有这样的心的话,就是愿菩提心。你有发愿,所以叫“愿菩提心”。

前面是愿菩提心,有了这个愿望以后,要做成就菩提的事,即第二步,行菩提心。在愿菩提心时有一个发愿,有一个好的动机。也就是说你的身语意所造的一切善业,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成就佛果。如欲实现这个愿望就要付出实际的行动,做到这点,就是行菩提心。这也就是我们真正要做的事,在大乘佛法里面有六波罗密多,也就是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智慧。如果我们认为这六度每一项都是一个独立内容,这样想的话,是不完全对的。虽然它的每一项是这么提出来的,但其义理是互摄的,是一个联结在一起的整体。如果没有理解到这一点的话,那还是没有理解六度的真正的含义。这里我们举布施为例子,供养诸佛菩萨,及在一些其他需要帮助的地方做布施,就是上供下施。首先你要发菩提心,就是希望安置所有的众生于佛果上。在这个动机之上,你做供养也好,布施也好,这就是布施本身的内容。在做供养的时候,把供养的东西用干净的、十分清凈的心和十分清凈的仪式来做,用一种特别好的举动或好的姿态来做,这就是你的持戒。这样做的时候你是心不散逸的,你的心完全在这,而且无论各种干扰,各种不利的因素,你能够平和下来,能够在做布施供养上把心定下来,不受干扰,这就是忍辱。如果你做供养布施的时候,为了圆满你的发愿,也就是为一切众生获得佛果,为这个因缘我做这个供养布施,为了成就这个行动本身,你用心去做,这就是精进。发愿为所有的众生的前提下,你以自始至终的过程中,心不散逸,一心地、专心地做布施供养,这也是禅定的过程。最后,一种无缘之心,即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获得佛果,但是在当下没有特别的所缘,在这样状态下做供养布施,就是智慧。也就是说,供养者自己以及供养东西或供养品、布施品,还有供养的对象,三宝也好,被布施的其他人也好,这三者都是如梦如幻,不计为一种实质性的存在,这就是无缘。在三轮体空的境界中做布施,这就上升到智慧的层面上。所以这是智慧的供养。这样的一个行为,本身看上去只是布施似的,实际上这里面含包了所有六度,是互相联系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的话,六度都包含在里面。另外对于自己的身语意的一切善业,最后要以一种欢喜心来回向所有众生证得佛果。总之,最初发心也好,中间布施也好,最后回向也好,所有的要点,最重要的就是你要为了所有的众生证得佛果。为了这个目的你在做,这样,六度才能够圆满,真正做到行菩提心。所以行菩提心是六度互摄的。这里面的要点是自始自终都要有菩提心愿。

就像刚才给各位讲的,这个行菩提心,就是你的实际修持,菩提之行,不论大小,它的福德是不可思议的。也就是说,有了这个菩提心然后行菩提行的话,它的果报是永远不可穷尽的,是无尽的。不仅是无尽的,而且还会增长,辗转增上。这个果报,即菩提行的果,直到获得佛果为止,会不断增上。所以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着者)曾经开示过,具有菩提心,行菩提行的人,即便他行为散漫、放逸,他的福德是永远不可穷尽的,而且能够充满虚空,能够利益无尽的众生。这是我们特别需要理解的。菩提心是十分珍贵的,发了菩提心,行这菩提心。当这个发心、这个动机一旦具足以后,你所做的善业,即便是一个小小的善业,它的果报实际上是不可穷尽的。这怎么讲呢?就是因为你发了菩提心,为了让所有众生获得佛果,对境是十分广大的。而且是为了让所有众生证得佛果,而证得这个法,所以这个发心是十分深刻的。所以是深、广两个方面都具足。具有这样深广的菩提发心,那么它的努力一定是不会浪费的,丝毫都不会浪费,而且会增上。这样发了心然后做过一点点善业的菩萨,他即便是睡着了,即便他的行为看上去很散漫、放逸,但是他所积累的福德资粮也是不可思议,不可穷尽的。而且由于他已经发了菩提心,行了一点点的菩提行,自然地福德就会得到增长。就像充满整个虚空的众生能够得到利益一样,就像天空中下倾盆大雨一样,他的福德资粮就是这样自然地十分广大,自然地就会成熟。这福德资粮是不可思议的,是一直到成佛为止都可以享受到的。我们比较一下,前面那种有漏的善业,在这里是显而易见地微不足道。或者说即便种了很多的有漏善业,但是毕竟有用完的时候,有穷尽的日子。但是当具有菩提心的发心,能够做一点善业,它的结果永不坏失,而且会增上,一直增长到成佛为止。所以有了这个菩提心以后才叫做入道,才是真正的入道。你有了菩提心,然后行菩提行,那么你的福德是一直到成佛,获得佛的果位、完全证得如来的功德为止,一直会增长上去的,会自然增长上去的,所以有了菩提心就是入道。

前面讲了“心入法”,“法入道”。现在要讲道除惑,第三点“道除惑 ”(愿道净惑)。我们知道所有的众生从无始以来陷在轮回里,都有一种自我的执着,都想的是自己的利益。这才陷入轮回。所以根本原因就是所有的众生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想不到别人的利益,这根源,也就是我执。有这样的执着,对于诸法实相不认识,以为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就是由于对我的实执,所以一再地迷惑轮回。如果你认识到了我、我的本质,认识到法的实质以后呢,也就是无我执无法执以后,才能去掉惑患。所以首先,就是要消除我执和法执,才能除去惑患。这是“道除惑”的第一个内容。
众生在轮回里承受了各种的痛苦,对这些苦难的众生我们要从修慈心、悲心开始。看到所有众生的痛苦,你想去除这些痛苦,从这个心愿来说,你发的是悲心。如果你想给予这些苦难众生快乐的话,这个心愿就是慈心了。慈悲心就是我们去修行的内容。从自己的相续,自心的相续来讲,就要渐渐地减少无明,要证得佛的智慧。慈心就是给予众生快乐的心愿,这个愿实际上是跟嫉妒相反的。由于自心相续当中有了嫉妒的成分,使得你自己的慈心灭掉了。那么嫉妒是什么,就是当其他的众生快乐、有好的景况时,你却产生不痛快的、不好的心,使你产生痛苦的,不喜欢的心。也就是别人好的话,你就不高兴,这就是嫉妒。如果消灭了嫉妒心的话,不就是慈心了吗?能消除嫉妒心,慈心就可以显现了。也就是说,你这部份无知的惑患也可以消除了。所以慈心就是消灭嫉妒,除了这个惑患以后就入道了。

第二个就是要修悲心。悲心是看到众生的痛苦以后,想去除这个痛苦的心愿,这就是悲心。就是希望拔众生苦,是跟嗔恨心相对治的。嗔恨心是什么,就是希望他人、其他众生痛苦,希望他们遇到困难,想加害他们,让他们难受。这就是你的嗔恨心。如果离开了这样的心话,那不就是悲心了吗?你的愿望就是让他们离开痛苦,离开这些不好的困境,你的希望就是悲心了。把所有众生的心续中,各种贪嗔痴三毒都消除的这个愿望生起的话,那就是悲心了。三毒能像丢弃东西一样,随便消除掉吗?不是的。这是转变心念的过程,并不是依靠一个力量,把一个东西搬过去,或者用一种特别的,强制的办法把它消除掉,不是这样的。你想把这些嫉妒心,嗔恨心改变的话,实际上是要去改变你心里的认识方法。也就是说,需要改变你的思想状态。用其他的方法没办法消除,要通过改变你的心态来消除。这样就是 “道除惑”,这样惑患消除了,也就是从内心改变了你的认识,就是“道除惑”了。

前面已经说过,众生本来就具有如来藏。这个如来藏、佛性是成佛的因。而令一切众生能够证得佛果的真理,则需要你的智慧来显现,这是需要证得的,是跟你的痴心相对治的。如果你这种痴迷的,愚昧的状态能够消除的话,那么你也能够通过修持来显现你的智慧。而这智慧使得你能够发掘本具的如来藏,令本来的法性显现出来。也就是能够通过消除痴迷的道消除惑患。所以“道除惑”就是通过这些对治贪嗔痴、发慈悲心和开启智慧的方法来实现的。

我们知道修行要从皈依三宝(佛、法、僧)开始,而通过修行所积累的功德,或者福德资粮的大小实际上是千差万别的、不定的。前面说过,要是为了生生世世获得人天的好果报,具足财富,具有天神和人类的种种幸福、快乐。这样来修法的话,他的善报也能成熟。但是这个果报是不确定的,可能会浪费掉的。例如,一个初学佛法的人,他修了很多的善业,可能会获得很好的果报。但是,他有可能突然生气,可能会起嗔恨心,突然有一个什么事情,使你产生我慢,或者贪嗔痴,一旦生气以后,前面修的所有福德,那么大的福报,可能一下消灭掉,一下子可能浪废掉,这是可能的。所以,好的福报,福德的因已经有了,但是能不能产生果报可不确定。所以有千差万别的情况会发生。而且,就算果报成熟了,也有用完的时候。另一个方面,如果,你只为你自己而行动,为你自己着想,从轮回里解脱出来,为这样一个目的而修法,结果你也会获得寂灭,这是很好的。但是你却成不了佛。什么原因?你没有利他的心。没有利他的心的话,你成不了佛。你也有遗憾。所以要彻底的话,那么菩提心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如果你有了菩提心的话,或者说你发了菩提愿的话,你所修的法,从你的发心,你的正行和结果,从各方面来看,都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即便是一个小小的善业,你的果报也是不可穷尽的,而且是会一直增长的,一直增长到你证得佛的果位为止。证了佛的果位以后呢?你为了利他,利益其他的众生,直到轮回空尽为止,你会做利益众生的事。所以这才是最关键的,最根本的法。这个法才能够真正地从你修行的道路上将惑患根除。这个法是什么?是菩提心。依靠菩提心的功德,才能真正除患。所以第三个要点,道除患的要点就是发菩提心。

最后要讲的冈波巴大师的第四法,也就是“惑显智”(愿惑证智),惑患开显为智慧。这个也是最主要的内容,这里开示的是密乘的法,也就是通过密法来修行。密法是很重要的,要通过密法来开启智慧。但是密法的根本是什么?是前面讲的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为密法的根本,如果没有菩提心的密法,实际上是不可能开启智慧的。所以既然是密法,那一定是前面有发菩提心,也就是说没有菩提发心,根本就不存在密乘。例如说一朵花,这朵很漂亮的花,它的根必定在土壤里面,经过阳光、湿度等等因缘,然后才能开出这朵花。根在土壤里面,这是个要点。如果我们想在虚空中开出一朵漂亮的花,这可能吗?这样的花是不存在的。所以密法的根就在菩提心里面。依靠菩提的发心,才有密乘这个法。前面说过,从皈依法门开始,受别解脱戒等等。由戒律的次第讲的话,从皈依戒为始,有“别解脱戒”,有“菩萨戒”,然后有密乘戒。密乘里面称为“三昧耶戒”。基本有这三大类戒。这三种戒互相的关系是必须明白的,也就是说菩提心在这里很重要,有了菩提心以后才有密法。那菩提心的前提是什么?就是在皈依和持守“别解脱戒”这个基础上。它们是一个依存的关系。也就是说三戒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也就是说一个众生有“别解脱戒”,在这个上面才谈得上有菩提心,而在这个上面他才可以修密法,如果脱节了的话,便不成道理。例如说,一个修行者他说他不持守“别解脱戒”,又要修密法,那他是没有根的,别的就更谈不上了。他没有因,怎么可以得果?也有一些人是不承认密法的,这样的话,像是只承认因,不承认果,只修因不修果,这也是一种脱节的认识。这三种戒的关系是圆融的,是互相依存的,通过这样,我们才能够把惑患消除掉,才能够开显出本来的智慧。现在我们有很多的认识是不正确的,例如我们所面对的或者说外在显相吧,如果你要完全地消除这些显相,然后去实现一个特别清净的、与一切诸佛净土一样的一个净土,佛、本尊、菩萨都要显现出来,这样想是对的吗?是根本错误的。那么一切的显现,当下的这些,你拥有的这些,你这个现在的认识,也就是说轮回中的现况,跟清凈的佛土,你把它们当成两种完全无关的情况的话,那是错误的。前面我们已经开示过了,自己的心相续当中本来就有佛性,本来就有如来的种子。你把这个种子显现出来,从你的内心里显现出来,也就是消除我执跟法执,把我执跟法执渐渐的消除掉。这个消除我执和法执的力量使得你本来的智慧渐渐地开显出来。这才是真正的正确的道路。这样才叫做“惑显智”。

将惑患开显成智慧主要是依靠密乘的方法,或者说密乘本来清净的道理。如果我们要将现在认识到的这个世界,这个显现,或者说显相的这个世界消除掉,然后去证得另一个什么,这个认识是不正确的。不需要这么做。为什么呢?我们的这个显现,实际上是五蕴,是无生的。这个五蕴是一个烦恼的状态下,我们感受到的一个现象世界。但是当烦恼消除以后呢?它本身清凈的一面,就会展现出来,它就在烦恼上面存在着,而不是离开五蕴而存在的。以五蕴中的“色蕴”来说,我们不清凈的人看是“色蕴”,清凈的时候就是毘卢遮那佛。“受蕴”完全清凈以后是“不动佛”。行蕴完全清凈以后是“宝生佛”,“想蕴”完全清凈以后是“无量光佛”,即阿弥陀佛,“识蕴”完全清凈以后是“不空成就佛”。所以“色”“受”“想 ”“行”“识”五蕴清凈了的话,这个世界,变成了五方佛的世界,五方佛的净土。也就是说,我们不清凈的人感受到这个现在的现象世界,实际上就是五蕴的世界,是“色”“受”“想 ”“行”“识”构成的。但清凈的人看的话,就是五方佛的凈土。这二者是毫无区别的,它并不是分别独立而存在的,是统一的。所以它们的性质是合一的,而不是分开的。所以外在我们显现出来的世界,一般认识到的有五大――地水火风空,这个本质也是五方佛的五个佛母。比如说空的本质是虚空藏佛母,地是桑杰简玛(佛眼)佛母,水是玛玛阁佛母,火是格卡嫫(白衣)佛母,风是三昧耶佛母。就是这五方佛的五位佛母,分别显现为地水火风空,也就是说一般人看到的地水火风空,实际上清凈了的话也就是五方佛的五个佛母。所以只存在清凈与不清凈的认识,而它们的实质实际上是一致的。另外,若我们撇开现象的世界,现在的显相的世界,而另外寻求一种佛的净土,这存在吗?是不存在的。凈土就在我们的心里,你认识的话,就是现在的当下的五方佛和五方佛母的境界。那么这是什么呢?就是自己的,本来的心相续里所拥有的这些功德开显出来了。开显出来以后呢?这个境界就是成佛的境界,获得成就的境界了,获得证悟的境界了,成佛、成就、证悟用了不同的名相,实际上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把自己本有的功德开显出来,也就是说开显智慧了。开显了智慧以后呢?惑患消除了,所以你看到的全是清凈的五方佛和五方佛母的凈土,就是这样。

这样显现了佛的果位以后,那么一切利他的和自利的功德,也就成就了,成佛了。其他世间的利他也就实现了,利益自他二者的事业都成就了。在平时我们有很多世间的工作,另一个方面来说的话,也许是为了衣食,成为了追求世间的事业,或世间的其他目的而修法,这样,修行就是自我的事情了。然而自己真正的利益在什么地方?通过这样思考以后。你会选择菩提心,有了菩提心以后才能够圆满完成自己的事,就是成佛,同时也能够完成利他。所以有了菩提心以后,自然能成就自他二利的,我(堪布卡塔仁波切)经常给人这样的劝告,各自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这是当然的事情,在这个上面,我请求您们在佛法方面也思考一点。尽量地修一些法,从皈依开始。我希望您们发菩提心,一层层地修,我经常这样做请求和劝告。意思就是希望你们从皈依开始,一步步慢慢地修这些法,层层上进,这是我向各位一再劝告的。我是这样祈祷的,为各位也做同样的祈祷。

因时间的关系,最后我们要回向了――把自己从无始以来所修的一切善业以及加上今天听法的善业,以及将来修法的一切善业,全部加在一起,要为遍满虚空的一切众生,让他们都终究获得佛的果位。我要把这些善业回向给一切众生,这样思维后,现在大家跟着本人(上师)念诵回向文
...
以此功德愿证佛自性,降伏烦恼怨敌之过患;
生老病死汹涌之波涛,愿度众生解脱轮回海。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