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寻找上师·哪儿来的“大师”?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念萱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11.哪儿来的“大师”?

  寻找大师,仿佛似曾相识的茫然,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那份理所当然,陌生是“觉知”的门路。

  要做一个自己仰望的对象,通常都会经过好几次进阶。

  想象、投射、崇拜、破灭、补缀、疗伤、挑战、奋斗、礼敬、寂静……

  我亲耳听过好几位涉足宗教圈的名人这样形容自己拜师的经过:“我把老师当神一样地敬重,奉献时间、金钱,没想到……”

  我们投射一个神仙的影子,将之奉为上师,更希望他是人人称道的大师,好像这就找来了各界的背景,大大地证明了我们的选择是对的。然而,我们是如何界定“大师”之所以是大师的?人云亦云?还是心中自有神明?或者直指人心的解惑者?

  譬如,走进一个满屋神佛的道场,各色人等充斥,却只见名流在前环绕,即使这些家喻户晓的人物谦卑地躲在角落,也会被拱到众人之前就座,为的是让这些知名人物做我们选择好老师的画押背景,好像有名望的人必然比我们聪明些似地,完全模糊了我们当初找老师的目的。等到老师真的周旋于有权有势的上层阶级之间,我们要不跑去跟老师撒娇抱怨,就是酸溜溜地自怨自艾起来。至于老师交代的功课,以及我们辛苦拜师的目的,全被追逐逐渐发亮的“明星”光芒遮蔽。

  我们自己激发的情绪,却病急乱投医地吞食成药,正好让毒素发作个够。

  有回,看到向来洒脱不羁的老师对他非常喜爱的学生大发雷霆,因为那跟随多年的学生不断地要求老师“授业”,刚开始老师还嬉笑怒骂,后来发现那学生要的是“神秘法门”,老师面红耳赤地咆哮:“我每次上课你都来了,不是吗?没有听进去是不是?去仓库里面找,里面有我讲了几百小时的课,看看还有什么是我没有教过的?我还欠你什么?岂有此理!再去听一遍,你若说得出我没有教过的东西,换我拜你为师。”

  记得第一次听美国师父说法是在帮忙老先生翻译的时候,那时,收获好丰富,简直不敢相信这么奥妙的法教,怎么只有一个听众,既欢欣又惭愧,尤其是打开门看到门外许多等候的信徒,恨不能与之分享师父的法露,却又不敢造次胡言。后来,经过多年的洗礼,才发现老师一直在运用各种方式散布同样的信念,只是各方听众虽磕头如捣蒜,却始终将其谆谆教诲当作耳边风。甚至,被语言不通的信徒们百般敬爱的师父,曾经让大家在同一场演讲里随机点名轮流为他做翻译,以刺激听众们的专注,好几个小时里的法教,一直围绕着同样的主题,还是有人像是一辈子从来都没听过似地陌生。这次,我无法隐忍地哭泣:老师好可怜!我自己又何尝不是被点化了十几年才理解个中辛苦。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正好应验了如今藏传佛教风行全世界的现象。我们只知道他们会念经,然而,他们到底念的是什么经?是不是我们听得懂的经,好像并不如想象中的重要,仿佛只要跟着跪拜就能够得道升天,只要他们摆出大师的架势,就不必烦恼这是哪儿冒出来的道士。

  记得第一次去尼泊尔认识藏传佛教的世界,就曾经跟一位出家的老友翻脸,因为他指着满山的寺庙说:“看!你们台湾人的钱盖的,全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喇嘛,只要跑到国外声称自己是转世的仁波切,就有一群傻蛋跪拜捐钱。全世界就属你们台湾人最夸张,完全分不清孰是有资格传道授业的老师孰是骗子,只要见到红袍就猛磕头,到处乱封法王,哪儿来那么多的法王,真是笑掉人的大牙……好老师去讲课,反而门可罗雀,真是搞不懂你们,到底是捐钱买心安,还是供养师父求道后去修行?”真想打得他满地找牙,却不得不羞愧得想要躲起来。

  连我这号称头脑清醒的人也曾经蠢蠢地要求出家老友:“你好好修行啊!得道的时候拉我一把,这样我就可以偷懒睡觉玩耍去了。”

  拜师,是为了解惑,却演变成追逐明星,实在是没想清楚究竟我们要解的是什么惑,也就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老师,只能跟着群众打转,看能否捡到天上掉下来的慈悲,焉知慈悲打从自个儿的心中来!大师的智慧也只能与听得见的徒弟相应,无缘相知,就算长着一对大大的招风耳,也是不能理解的。

  当我遇见惺惺相惜的师父,并不代表就此走上坦途,就连信任都有好几层关卡待考验。能进得了家门的来客,并不表示能够进卧房休息;能穿你家拖鞋的访客,并不一定愿意让他穿你的睡衣;可以上桌吃饭的朋友,不见得能够喝得到珍藏多年的佳酿。那么,你愿意磕头的师父,就不必然能砍下你的脑袋。

  这可不是开玩笑,著名的修行者那洛巴大师就被老师谛洛巴没来由地命令跳下悬崖。

  换作是你,跳不跳?

  那就不用说灵魂相予的师父该如何性命攸关了。哪儿来的大师,能不慎选吗?但我们仰望着大师的同时,是否清楚地检验了自己的动机?

  人人尊敬的大师,我们可以一一参访听闻教诲,却不一定可以认作生命相随的师父,这不仅仅是关系着我们的成长,甚至存在的意义都被捏着行走,不思考清楚,既折磨自己更拖累别人。适合旁人的,不必然也符合我们的尺码,先让我们认识自己的神仙,才是真正的老师。

  然而大师都有一定的风范,绝对有值得学习的榜样,就算未能达成师徒的缘分,总有“交友”的情谊,广结善缘,至少能扩展器量胸襟。

  追逐大师,无可厚非,然慎选对象却是无论如何也要小心的,尤其人在疯狂痴迷之际,是非善恶的诡秘分野很难区分,有群众魅力的人物更是手中掌握生杀大权的“刽子手”,是不是在恰当的时间砍对了人,谁也说不准,到时连喊冤的地方都没有,因为“球员兼裁判”呀!

  我有好几位朋友一直找不到老师,并非这些大师让他们看不上眼,却是一群疯狂的徒众让他们不敢添列其中,即使向往大师行止,仍对追逐者的品质相当感冒,再加上大师一旦变成明星,能够分配的时间有限,想要交心的机会恐怕微乎其微,也就只好仍采观望态度了。

  有回师妹在帮老师张贴宣传海报时,说出一段让人喷饭的话:“希望师父不要太出名,不然就很难经常见到他,他现在分给我们的时间已经很少了。”那就不要贴海报,这样就没人看到了。“不行,演讲的时候,人太少,不好看,师兄弟的信心会崩溃。“这段童言童语诚实地说明了学生的心声。

  在西藏,人们早就世世代代地学会了如何与大师相处。通常,都是家族分享共同的老师,由于老师会不断地转世,就没有失去老师的隐忧与挂虑。对于盛名在外的大师,都是像在拜佛一样地礼敬,自然产生相当的安全距离,老师私底下的行止,很少人关心,更没有人真正在意,就算听到闲言闲语,也将其诠释为有意思的教法。要说这是迷信,没人反对,至少,省去了争议所带来的灾难。因为在迷信的厚重表象下,藏族清楚地知道“远观是佛,近看则与凡夫无异”的生命哲学。

  哪儿来的大师?很难追溯,只有自己明白“朝拜的当下存何居心”,也就决定了大师往哪儿走。毕竟,没有三两三,断难见青山,只要自己谨慎地努力前进,才有机会真正见到大师的庐山真面目,否则盲人骑瞎马,连马是不是瞎的都难以分辩清楚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