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法的内容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陀住世说法四十九年,当时并没有任何文字记录佛陀的言教,皆以口传记忆方式传诵。佛陀入灭后,弟子们深恐佛陀的遗教散佚,同时也为了确立教法的流传,于是由大迦叶□领导五百位大阿罗汉,在王舍城七叶窟举行第一次经典结集,由阿难□诵出经藏,优婆离□诵出律藏。百年之后,再有第二、三、四次的经典结集,使得三藏十二部经教渐次完备而流传于世。
  三藏是佛典的三种分类,是佛陀教义的精华,如果加上杂藏□、菩萨藏□则为四藏、五藏等,但一般多采用“三藏”之说。三藏,即指经藏、律藏、论藏。
  经藏
  经者,梵语素呾缆,旧称修多罗。素呾缆原义为綖(线),表示佛陀所说的法如同丝线,能贯穿一切义。经的意义,为“常”、“法”,指佛陀的教义是永恒的真理,是常道,可为世间所取法。经,又译作“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谓之“契”;“贯穿”诸法深义,“摄持”所化众生,谓之“经”。经藏的“藏”字,有“蕴积”、“包含”义,是指古时一种可盛放物品的箧(或篮),因为此“藏”含括一切所应知、应行、应证的法义,所以叫“经藏”。又此经藏含摄世间、出世间上上禅定的道理,故又称之为“经传定学藏”。
  律藏
  律者,梵语毗奈耶,旧称毗尼,与尸罗、波罗提木叉同义,原义为绳纲,意译“调伏”,指能够调御人心,对治生活恶习的法则。又译为“灭”,指佛弟子持守戒律,可灭除身口意三业的过恶。“律”原为佛陀针对出家弟子宣说的轨则,逐渐扩大,亦特别为在家弟子制定适合的戒规。这种指导佛弟子生活规范的佛典,称为律藏。它将诸小乘戒法,如优婆塞、优婆夷的五戒,沙弥、沙弥尼的十戒,式叉摩那的六法戒,比丘的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以及大乘戒《梵网经》的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法,全收在律藏中,称之为“律传戒学藏”。
  论藏
  论者,梵语阿毗达磨、优婆提舍,旧称阿毗昙。阿毗译为“对”,达磨译为“法”;对法,是智慧的别名,亦即以智慧对观诸法的真义,又译为“无比法”,即无可比拟的智慧胜法。论藏乃后世弟子为辨明法相而自设问答,以演绎广释经、律二藏的典籍,具有不厌其烦以探究佛教深奥哲学内涵的特性,与经藏深入浅出为主的教说恰好形成对比,“阿毗达磨”因有这种为探究真理而对每一事物作深入的分析和阐释特色,故被称为是“分析的义学”。论藏是记述慧学的道理,它把诸大菩萨、著名论师所作的申论之学全收入论藏里,称之为“论传慧学藏”。
  佛陀说法,善举譬喻,善用诗偈,有时则把相关内容作成佛教法数,比如三法印、四圣谛、五根、七菩提分等,以便听法的人容易记忆。后世弟子将三藏典籍,就佛陀说法的方式、文体及内容的不同,分为十二部类,即一般所谓的“十二部经”,又名“十二分教”。
  十二分教中,其中的契经□、重颂□、讽颂□,是从经文的体裁来立名;其余九种是从经文所载各别的事义而立名。从多分义摄来说,契经、重颂、记别□、讽颂、自说□、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有□是为经藏;因缘□是为律藏;论议□是为论藏。又此十二部究竟摄于经律论三藏之何者,诸论亦有异说。
  三藏十二部的范畴从三千大千世界的成住坏空,说到人一期生命的生老病死;又从小乘法说到大乘法;从森罗万象的客观世界,说到内心的尘刹无明。从时间上能贯穿三世因果,从空间上则横遍十方世界。三藏十二部所记载的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的真理,吾人若依三无漏学修行,必能脱离生死轮回之苦。
  [注释]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付法藏第一祖。为弟子中头陀第一。人格清廉,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佛陀入灭后,领导五百罗汉举行第一次经典结集,现于鸡足山入定,待弥勒佛出世,付予衣钵,方行涅槃。
  □全名阿难陀,能多闻而忆持不忘,堪任奉上,故称多闻第一。为佛之从弟,出家后常随侍佛。佛陀姨母及五百释女能够出家,皆由阿难尽力请求之功。
  □优婆离持律精严,无丝毫触犯,故称持律第一。原为宫中理发师,与诸王子一同出家,此为佛陀平等摄化四姓的第一步。第一次经典结集时,由优婆离诵出律,故为律藏传持之祖。
  □据《分别功德论》卷一载:“杂藏者,非一人说,或佛所说,或弟子说,或诸天赞诵,或说宿缘三阿僧只菩萨所生,文义非一,多于三藏,故曰杂藏也。”内容主要是叙述佛、阿罗汉及三阿僧只菩萨的本生因缘。
  □乃诠释大乘菩萨修因证果等教义、教行的大乘经典。系二藏之一、三藏之一、八藏之一。如《法华》、《华严》等经,皆含藏菩萨修学之法。
  □此处契经是指以散文方式直接记载佛陀宣说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妙义的长行文字。
  □梵语只夜,又称重颂,和契经相应,以偈颂重覆阐释契经所说的教法。
  □梵语伽陀,又作孤起。有些经典不用长行文句宣说法义,而全部以偈颂来记载佛陀的教法,又名孤起颂。
  □梵语和伽罗那,又称记说、授记。本为教义的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弟子的未来所作的印证,有自记说、为他记说二种。内容包括三项:□记弟子命终以后生处的差别(即生死因果);□明记分别深密之义;□佛陀对弟子授未来何时何处成佛之记。
  □梵语优陀那,又译无问自说。是感兴语,意指佛陀为令正法久住,或为使众生得大利益,不待人问而自己宣说的教法,如《阿弥陀经》等。
  □梵语阿波陀那。指佛陀引用种种譬喻以解释教法。如《中阿含经.长寿王本起经》、《百喻经》、《杂譬喻经》、《法华经》的火宅喻、化城喻等皆是。
  □梵语伊帝目多伽,又译如是语。指佛陀说本身及过去诸佛与弟子们过去生中的历史本事。
  □梵语阇陀伽,乃佛陀叙述自己前生种种生死、行菩萨道的经文,也通于弟子过去世的事迹。如《僧只律》、《释迦谱》、《释迦如来应化事迹》等,均载有佛陀的本生故事。
  □梵语毗佛略、毗富罗。又译为广破、无比。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所皈依处,诸经宣说能证无上菩提的诸菩萨道,令证四无所畏、十力等功德,这是方正广大之理,名为方广;而能破诸障烦恼,名为广破;无法可以比类,名为无比。代表广大深奥的经典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圆觉经》、《法华经》、《长阿含经》及《中阿含经》等。
  □梵语阿浮陀达磨,义译未曾有法、胜法、希法,记载佛陀及弟子们种种殊胜神通妙用的功德和甚深的法义。如《大毗婆沙论》说:“希法云何?谓诸经中说三宝希有事。”《中阿含经.未曾有法品》载有“希有”的具体内容。
  □梵语尼陀那,义译缘起、本缘。乃记载佛陀说法教化的因缘。此具三义:□因请而说;□因犯制戒;□因事说法。比方经中有人问,佛为说是事;律中有人犯,佛为制是戒;又依如是如是事,佛为说如是如是语,都叫做因缘。
  □梵语邬波题铄,旧称优波提舍。记述佛陀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分别明了其义,是一切论书的通称。
  [习题]
  一、经律论三藏的内容为何?
  二、简述十二分教的内容。
  三、简述三藏传世经过。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