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布施離苦得解脫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見桅法師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布施離苦得解脫


文/普親精舍住持 見桅法師

  在世上,人的生活有貧富貴賤,長相有美醜之別,才智或聰慧、或駑鈍,有人身心健全、有人盲聾瘖啞病痛纏身,有人身處安和樂利的社會、有人則活在戰亂貧困的國家……這些不同的遭遇,都是因為每個人過去的所作所為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因,導致現在不同的果報。此即佛法所說:「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布施不難 但看有心無心

  布施就是以慈悲善念做種種好事、善事及清淨的事,與眾生結好緣、善緣與清淨緣,因而能感召善果、清淨果,離苦得樂。

  「無因無緣果不生」,成就布施的功德需具三要素:布施的人、布施的物、布施的對象。要成為能施的人,首先就要有布施的觀念,了解布施可長養慈悲心、平等心,增長福慧,消減煩惱,進而得解脫,便能提起布施的心念。

  對於所施之物,有些人或許認為自己沒什麼東西可施,其實只要有利他的心,布施因緣很容易成就。如:對人以善意的微笑,予人溫暖、安適的心情,這也是布施;在公共場所內隨手將紙屑撿起,讓大眾擁有整潔的環境,也是布施;若能以清淨心護持道場,以佛法利益有情,這樣的布施更是殊勝難得,因為聞法者「一入耳根,永為道種」,可以種下成佛的因,成就解脫的果。

  至於布施的對象,則不分貧富貴賤親疏,六道眾生皆可以是布施的對象。所以布施不難,端看自己能否體會布施的道理,有無布施的願心。

願心不同 果報不同

  同樣行布施,因為所發的心願不一樣,感召的果報也不同。佛典中記載了一則故事,有一次,阿難尊者向一婆羅門化緣牛乳,婆羅門請阿難尊者自行到牛欄擠取。尊者走進牛欄,對母牛說:「我想跟你化緣一些乳汁回去供養世尊。」母牛很歡喜地布施,並請尊者留一些奶水給自己的小牛喝。在一旁的小牛聽了以後,對尊者說:「我今天不喝奶,請將所有的奶全部供養世尊。」阿難取了牛奶後,問牠們有沒有什麼心願。母牛說:「希望來生為人修行,證阿羅漢果得解脫。」小牛說:「希望以後能像世尊一樣覺悟、成佛,廣度眾生。」回精舍後,阿難將此事報告世尊。世尊授記:未來,母牛將修證阿羅漢果,而小牛將成就佛果,佛號「乳光如來」。可見,因心(動機)與願力很重要。

  有人以為布施只是修福,沒有修慧。其實,這要從一個人對佛法的體悟及布施的因心來看,例如有人在道場發心掃地,若他的因心是:反正在家裡閒著也是閒著,不如到道場發發心、掃掃地,可以修點福報,又有一群同參道友聊聊天──這樣的因心就福多慧少;若了解佛法可以讓人離苦得樂,發願到道場掃地,希望能布施大眾一個乾淨莊嚴的環境,讓人一進道場就覺得很舒適,很歡喜來聽經聞法,這樣的發心就比前者更為提升;若更進一步,明白心性的道理,不僅發心布施清淨的環境給大眾,也了解「心境本空」、「人在哪裡,心在哪裡」,以清明自在的心來掃地,知道收攝心念,掃過了,不論他人是否讚歎,心仍不動,還是清明自在,這便是福慧雙修,即如古德所說「掃地掃地掃心地」;反之,邊發心邊打妄想,則「心地不掃空掃地」。

布施的三種層次

  黃檗禪師於〈傳心法要〉中述曰:「捨有三等:內外身心一切俱捨,猶如虛空無所取著,然後隨方應物,能所皆忘,是為大捨;若一邊行道布德,一邊旋捨,無希望心,是為中捨;若廣修眾善,有所希望,聞法知空,遂乃不著,是為小捨。大捨如火燭在前,更無迷悟;中捨如火燭在傍,或明或暗;小捨如火燭在後,不見坑阱。」此理將布施之義闡釋得極為透徹。

  經云:「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眾生因為執著及常抱持有所得心,故而心有掛礙、煩惱及妄想,以致本具的清淨心無法現前。因此,雖說「善有善報」,但若對善法有所執著,得到的果報也只是人天小果,終有享盡之日。所以布施應以三輪體空的道理來觀照,了知布施者與所施之物及所施對象皆是緣起性空,行布施而心無執著,放下有所得心,才是真捨,是真布施。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