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墨子与佛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山内晋乡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墨子与佛教
  山内晋乡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90册
  页99-108
  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
  1980年十月初版
  --------------------------------------------------------------------------------
  99页
  一﹑引 言
  先秦诸子之内﹐道家的代表者老子与庄子的思想和佛教
  的关系﹐从来已被不少学者所道破﹐到现在则流为老生常谈
  了。或人以为初期的佛教﹐可以用作理解中国思想界底媒介
  者。宋儒表面上虽排斥佛老﹐其实暗地里仍旧袭踏老佛的思
  想。朱明一代对于三教同源的议论虽各异其趣﹐而佛教和道
  家之间亲密底关系﹐差不多是一致承认的。今请广其说。
  先秦思想中除道家与佛教有亲密的关系以外﹐其余诸家
  和佛教的关系﹐我国(日本)学界从未有人道及。今将中国
  二三学者的意见介绍如下﹐同时更加以批评。
  二﹑墨家与佛教的类似点(一)----韩子的意见
  100页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百十七卷子部杂家类墨子十五卷条
  下﹐有谓﹕
  墨家者流﹐史罕著录。盖以孟子所僻﹐无人肯居在名
  。
  孟子痛斥杨﹑墨二子﹐以杨子为无君﹐以墨子为无父。
  其后又一度厄于秦始皇的火﹐再度厄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
  所以至西汉末其学遂绝。我们一见前汉书艺文志便可了然。
  提要的编者又告诉我们说﹕
  然佛氏之教﹐其清净取诸老﹐其慈悲则取诸墨。
  也以为佛教的思想﹐一半是从老子得来﹐还有一半则从墨子
  的思想得来。就是将佛教的思想分为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而
  以为皆从道墨二家引取得来。不过我们明明白白可以晓得﹐
  他们是忽略了佛教从印度东渐的历史底事实﹐致闹出这种足
  以引得人家喷饭的笑话。其实中国的学术思想﹐亦与泰西相
  等。而中国的学者﹐偏偏要说中国的学术思想是泰西各国的
  渊源。这种通有的陋见﹐颇觉可笑。
  提要更论证其说如下﹕
  韩愈送浮屠文畅序﹐称儒名墨行﹐墨名儒行。以佛为
  墨盖得其真。
  根据韩愈以文畅名隶佛时之籍﹐行同我党﹐而称为墨名儒行
  。遂视为韩愈将佛教和墨家等量齐观的左证。我们姑勿论佛
  名儒行一语能够成立与否﹐若照韩愈的意见和提要编者的理
  论讲﹐则
  101页
  又可以巧立道名。或杨名……等名目。
  儒家的博爱主义﹐乃以家庭及社会的事实为根据。墨家
  的兼爱主义则从「天」的原理演释而出。两家的思想和根据
  虽然不同﹐实际上两家的教祖孔墨二子皆慨然以救济天下生
  民于涂炭的大任自负。我们观「孔席不暇暖﹐墨突不得黔」
  一语﹐就可以想见当时的状况了。孔子与墨子实在是中国社
  会的二大救主﹐与释迦耶稣相比﹐方觉相似。
  今提要编者以为佛教的实践方面慈悲底主张﹐与墨子的
  兼爱同视。其谓佛教的慈悲采自墨子之言﹐不攻他们就可以
  知道他的不当了。而韩愈本人有那种意见与否还是一个问题
  。原道的末了﹐处分道佛两教的议论道﹕
  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
  。其亦庶乎其可也。
  这就是要强迫道士及僧侣还俗﹐将道藏及佛典烧弃﹐将
  道观及佛寺改成普通民房的意思。这种意见在一方面看起来
  凶残有甚于杀伐。不过从藉佛道二教徒去救济鳏寡孤独废疾
  者等无告之民﹐以为国家的救济政策底一方面看来﹐也觉得
  颇有见地。若照这意见行事﹐则佛教徒在实践一方面﹐可以
  体现佛心的慈悲﹐同时更能帮助国家填补救济政策的缺陷。
  韩愈的意见﹐也不能说他不当。
  102页
  三﹑三教一致的先驱----韩子
  提要编者又说道﹕
  而读墨子一篇﹐乃称墨必用孔﹐孔必用墨﹐开后人三
  教归一之说。未为笃论。
  我们若引证韩愈的读墨子一文﹐知道韩愈以为孔墨二子
  若同时﹐必互谈握手。又谓﹕
  辨生于未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
  他以为是非优劣的纷争﹐在教祖间是没有的﹐乃末流弟
  子所为﹐则他的确是三教一致思想的先驱者。
  韩愈在送浮屠文序上面的「墨名儒行」﹐乃是将墨家与
  佛者等量齐观。现在于读墨子中又有「孔必用墨﹐墨必用孔
  」之语﹐则目韩愈为三教一致的先驱者﹐并没有牵强附会的
  嫌疑。
  提要上面又说﹕
  特在彼法之中﹐能自啬其身﹐而时时利济于物﹐亦有
  足以自立者。故其教得列于九流﹐而其书亦至今不泯耳。
  的确﹐佛教徒能自奉简易﹐去努力于社会救济的事业﹐
  乃是佛教存在的根本原因。自梁阮孝绪的七录以来﹐佛教在
  九流中的地位确立不拔﹐而史家对于佛书及事迹也都有著录
  了。我们在此
  103页
  更想起了宋仁宗皇帝以契嵩和尚的镡津文集八卷如万言书的
  事迹﹐则提要所说亦有所本。
  四﹑墨家与佛教的类似点----江瑔的意见
  江瑔的读子扈言第十四章论墨子非姓墨一篇上说﹐墨并
  不是姓氏﹐乃是标榜墨家主义的意思﹐列举八证﹐娓娓数千
  言﹐颇有研究的价值。今不能将其论证一一举出。第五条件
  下说﹕
  窃疑墨家之学﹐内则薄葬﹐外则兼爱﹐无亲疏之分,
  无人我之辨﹐示大同于天下﹐与礼运所谓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之义同。以宗族姓氏为畛域之所由生﹐
  故去姓而称号﹐以充其兼爱上同之量﹐又与释氏之法
  同。
  江瑔以为墨家的薄葬主义与兼爱主义﹐颇有可采。如对
  于自己血族间的葬祭底仪式颇为节约﹐对于非血族的社会群
  众则抱着兼爱的热诚﹐与礼记礼运篇上所说的「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同一旨趣。若将姓氏冠在自已的名字之上
  ﹐则血族与非血族的畛域乃分﹐与墨子自身的主张就背戾了
  。墨子与他的弟子﹐都主张排弃一般的习惯﹐所以先将自已
  的姓氏去而不用﹐以代表他的主义底「墨」字代作姓氏。这
  与佛教徒在印度废除四姓的区别﹐同冠「释」字作姓的事情
  相同。在中国亦然。道安在增一阿含的传译以前﹐亦已自称
  释氏。
  如此﹐则墨家与佛教之间﹐不仅发见了兼爱与慈悲的类
  似点﹐去姓氏而以代表主义的字代用
  104页
  ﹐又是一个类似之点。江瑔又说道﹕
  此孟子所以斥之为无父﹐(按墨氏兼爱只不别亲疏
  ﹐非不爱父﹐即亲中亦不只父一人。孟子独斥为无父
  者﹐盖以其因兼爱而并革其父之姓氏﹐而忘己所从出
  也。惜此理千古无人道及)﹐此亦墨氏之学所以独异
  于诸家﹐而高出于千古也。
  孟子的所以排斥墨家为无父者﹐以为墨家的兼爱主义﹐
  将此血族与彼血族等量齐观﹐则粼人的父母﹐与自已的父母
  就没有区别﹐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也不会认识。不过孟子何
  故只说「无父」﹐而不说「无父母」﹐其中必有深意在。我
  们晓得姓氏是从父得来﹐不是从母得来的。墨子排弃自已的
  姓氏﹐所以孟子只斥他「无父」﹐而不斥他「无父母」。
  江瑔以墨子之学高出于千古﹐可以说是极褒扬之至。最
  近中国的学者﹐也将周末诸家视为异端邪说的陋见渐次摆脱
  了。诸家思想的真值方能看得出﹐这乃是学风变迁的特征。
  五﹑余 论
  著者亦得附加一二鄙见在后。韩愈圬者王承福传中有谓
  ﹕
  功大者所以自奉也博﹐妻子皆养于我者也。而能薄
  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
  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能也
  。愈闻而惑之﹐又从而
  105页
  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
  焉﹐谓其为身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
  者耶﹖
  左官王承福因自已没有力量去养育妻子﹐所以不得不营
  其独身生活。而韩愈乃评为独善之贤者﹐又说他是信奉杨子
  为我主义的人。这恐怕不是批评区区一左官职的适当评语。
  那些佛道二教徒﹐终年闲居在深山幽谷之中﹐一个人修身养
  性﹐将社会的救济事业置诸不问﹐乃是应该痛示的。区区一
  圬者﹐评为独善的贤者﹐又援引而称为杨子的为我主义者﹐
  恐不免有小题大做的非难。
  在道佛二教之内﹐道教徒的独善其身者较多﹐佛教徒中
  有一半的确只独善其身﹐不过其它的一半则以兼济为怀。独
  善其身者比诸杨子的为我主义﹐济世利物者谓为墨家的兼爱
  主义。那末佛教之中不是有两派的分别了吗﹖原来杨朱的学
  说﹐也是渊源于道家﹐道家变为杨家﹐在表面看来似乎很是
  奇突。韩愈的原道上说﹕
  其言仁义道德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
  ﹐则入于佛。
  杨墨二家﹐秦汉以后其学已绝。若杨墨二家的学说与渊
  源和道佛二家没有关系﹐则韩愈也用不到说「不入于杨则入
  于墨了」。
  又清王耕心的摩诃阿弥陀经衷论(续藏三十三之王)上
  说﹕
  及十岁过乡塾﹐闻其师方授诸弟孟子书。训曰﹕杨者
  何﹖今道家是也。墨者何﹖今佛家是
  页106
  也。能以言距道与佛即圣人之徒也。闻之大欣其言。
  以杨墨两家与道佛二教同视﹐自韩愈以下﹐几为中国村
  学究辈之口头禅了。然而在道教方面﹐竟有以墨子为地仙﹐
  附会他是道教祖师之一。东晋葛洪的神仙传上面记着﹕「神
  人授墨子素书二十五卷」的文字。此后奇怪的记事﹐更层出
  不穷。
  战国之末﹐墨家分成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三派。韩
  非子显学篇中记得颇为明白。我们拿现在的墨子一看﹐诸篇
  都有三篇﹐内容则大同小异﹐乃是三派各自将经本私传的明
  证。这又与佛教的小乘各派的分裂底情形相同了。因为印度
  小乘各派的所以分裂﹐也是因所持经律不相同的缘故。
  总之﹐墨子与佛教之间﹐有一二类似之点﹐实在不是过
  甚的废话。不过就思想方面说﹐二者当然不能说他是绝对不
  相同。而就历史的关系考察起来﹐二者就完全不一致了。所
  以我们不能说一致﹐而只可说是类似。
  附 记
  本篇第五项余论条下﹐将杨墨两家与道佛二家同视的中
  国村学究辈的誉论﹐因已记出。然检朱子全书上也说道﹕
  107页
  孟子不辟老庄而辟杨墨﹐杨墨即老庄也。今释子亦有
  两般﹕禅学杨朱也﹐苦行布施墨翟也。道士则自是假
  ﹐今无说可辟。
  当古代则以杨墨配老庄﹐到了朱子的时候﹐则以佛教内
  禅宗的瞑想主义配杨朱﹐禅宗以外的严肃主义﹑社会主义配
  墨翟。这乃是朱子承韩愈之意而更阐明的一个明证。
  (潘公望译自支那佛教史之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