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有部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上的体灭说和用灭说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6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佐伯良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有部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上的体灭说和用灭说
  佐伯良谦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95册
  1978年11月出版
  页363-376
  --------------------------------------------------------------------------------
  363页
  「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这即是有部宗所标榜和最重要的
  教义。印度语是萨婆多,译义为说一切有,略称为有部。就
  是揭橥三世实有法体恒有最著名的宗派。
  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者,即是一切诸法宇宙森罗万象的本
  质,亘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严然存在的意义。和那大众部、
  化地部、说假部、经量部等四部,「现在有体过未无体」的
  宗教相对抗。
  说明有部三世实有的宗义,有下列的诸书:婆沙论卷七
  六、三九、二○;俱舍论卷二○;正理论五一;异部宗轮论
  ;入阿毘达磨论卷下都有说到。引说过未无体的宗义,有下
  列诸书:
  异部宗轮论述大众等四部「本宗同义」中云:「过去未
  来,非实有体。」
  法华玄赞卷一在说明八宗中云:「三法无去来宗,大众
  部等。」
  异部宗轮论述化地部「本宗同义」云:「过去未来是无
  。」
  法华玄赞八宗中云:「四现通假实宗,说假部等,……
  成实论义,经部宗师,即当第四现通
  364页
  假实。」----这现通假实者,就现在的有体法中,通于假和
  通于实,那么过未无体,可不言而知了。
  经部的主张,在俱舍论二○卷下论主根据于「过未无体
  宗」广破有部的「三世实有说」,在这论中虽然不是明显地
  谓是经部宗者,但是在这论前后的体例上看,确是经部。过
  未无体说于成唯识论卷四:「过去未来,非实有故」的引语
  ,在述记卷四末:「经部师计去来无故」。其它关于这说的
  书,如光记宝疏等,不遑一一的举出来。
  那末这有部的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理由是怎样,
  在俱舍论卷二中,有这样的说明:
  颂曰三世有由说,二有境果故。说三世有故,许说一
  切有。
  颂中「三世有」三字是标明宗义,「由说」「二」三字是出
  二教义,「有境果故」四字是显出二的理证。就是「由说」
  者由于经说的意思。所谓经说者,在释颂的长行中引契经 (
  杂阿含卷三) 文:
  若无过去色,多闻圣弟子众,不应于过去色勤修厌舍
  。若无未来色,多闻圣弟子众,不应必未来色勤断欣
  求。
  就是契经中佛陀自说有过去未来色,即据这教证为建立他实
  有恒有的理由。
  次之所谓「二」者引证契经 (杂含卷八) 底文:
  识二缘生,其二者何﹖谓眼及色,广说乃至意及诸法
  。
  365页
  在论主的意思,若没有了过去未来的实有法,那缘过未诸法
  的识,不是二缘缺了一缘吗﹖----以上是教证。
  再次所谓「有境果」者,识的生起必有其境,境若没有
  识即不生。倘是没有去来世法底实体,当缘去来世法的场合
  上就没有了所缘,则能缘的识也不成就。那就违反于有境的
  意义了。----这是为引教证成后的所阐述的理论。
  前者是引教证识二缘生,后者明识有境是以理证,所以
  没有重复的过失。
  其次所谓「果」者,是有果义,过去所落谢的业必有当
  来的果,果生的时候,业必落谢于过去,由此可以明白过去
  落谢的业必有实体而能与果者。在俱舍长行中也有这的释文
  :
  又已谢业有当果故,谓若实无过去体者,善恶二业当
  果应无,非果生时有现因在。
  以上是理证,其下二句----说三世有故,许说一切有。----
  是依上教理二证。
  忠实于有部的学者,一遇人提倡三世一切诸法实有,那
  末他们就很同情的承认是说一切有部底宗徒。倘是有人这样
  的分别,「现在世和过去世,尚未酬果底业,说是实有,而
  未来世和过去世已酬果底业,说是无体。」----那末他们就
  加他是分别说部所摄,不是这一切有部所摄,是非正统的了
  。这也可见他们劝奖后进和遮斥外难的方法与忠诚于所崇奉
  宗派的热肠。
  以上是俱舍论底二教二理,文义都很简明。在这简明中
  的这有部宗的学者,对于他们自己所
  366页
  主张的自信力有如此的坚决,我们应当一思其所以。
  这有部宗在婆沙论时代,最初成立其宗派的基础对于三
  世实有说,确有不可磨灭相当劳苦的功绩可以给我们景仰。
  然而到了俱舍论时代,已成为不可动摇而入于信受奉行的定
  说时期了。况俱舍论尚没有产生时,那悟入的入阿毘达磨论
  在卷尾题名就不特别标为说一切有部入阿毘达磨论,对于三
  世实有说也没有怎样的卖力,仅仅在「四相」段中,「依此
  四相,故有为法体,虽恒是有,而用非常」的三数句话,这
  大概都是因学说已到成熟的时期吧﹗
  现在不厌冗长地为说明有部宗义起见,不惜添以蛇足。
  所谓万有的存在,如大众部、化地部、经部等,唯标现在有
  体过未无体的旗帜。但是所谓有体云者,试问这现在法从何
  处生起来呢﹖又怎样的流行着﹖倘是说自未来而现在,由现
  在而过去的迁流着的有为法,那末则成为自「无」而生「有
  」,这「有」又归于「无」,就肯定这理由为诸法的立场,
  恐怕这无论怎样的也是思不通了。加之所谓现在的名称,原
  来是对于过去未来而成立。若完全没有过未,怎样会有现在
  名称的设定。既然否定了过去未来,那现在怎生不被否定﹖
  这正所谓自己打着自己的嘴吧﹗非逻辑的,不是学者的议论
  。
  有部学者根本信条的成立,给我们明显地知道的大概在
  婆沙论七十八卷,明「三世实有」出以四复次的解释中依于
  第四复次释的意义。此外关于三世的建立,是婆沙是大论师
  。----即法救
  367页
  、妙音、世友、觉天的四家学说。法救是主张类异;妙音是
  主张相异;世友是主张位异;觉天是主张待异。(注1)这四
  说中是以第三世友为正统派的正义学说。我 (著者自称) 以
  为三说都是不正义的断语,尚须有考虑的必要。而更溯其原
  始彻底的观察,能握住有部根本的原理方可结断。
  和这有部相反的大众部、经部等主张过未无体说,元出
  目犍连尊者的法蕴足论,和佛灭后一百年提婆设摩的识身足
  论。这也是一系统的思想。然无论如何他所主张,大都诸法
  是依着它自身的种子相续展变而有差别,无间断地而生种种
  的果。至于决定不主张未来实有诸法的,那是大乘教瑜伽师
  地论卷五、摄大乘论卷二、成唯识论第二卷等,这些大乘论
  中,都一致地主张「果俱有」的种子。----就是种子因生现
  行果,必定和现行果法同时俱有的主张。尤其是成唯识论种
  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转「三法转,因果同时」的断案,
  这便是成为现在有体过未无体的教旨。确乎不动地成为教界
  最有力的权威了。这是经部立言的中心点,大众部也似乎有
  种子的思想,而没有熏习的意义。然而关于种子的思想,似
  乎以经部最为明显。
  换言之,关于这有部立论的重要点,不可不加以详密的
  考虑。有部底三世实有的教义,古来的学者们被大乘教所眩
  惑,都免不了被教界趋势所左右而成为近视眼了,都异口同
  声地谓有部所说是浅薄无深义,这些都不是忠实于有部,没
  有深察到这三世实有说的真义。
  有部三世实有论,无论对于经部或大乘等底现在有体过
  未无体说是否输却一等,但是自元来
  368页
  的意义上审慎地考虑,则对于经部和大乘教义那相异点,实
  际将是怎样,仅仅用近视的皮相的说起来,三世实有和过未
  无体,似乎有非常的距离。然而实际,没有怎样地相差。
  所谓有部底过未法体到底是什么﹖倘是在这里深思一下
  ,大概本问题自然地可以得到相当的解决。试把关于下列的
  文举出来一观察之﹕
  俱舍论卷一:「过去未来,应不名色。此亦曾当,有变
  碍故。」
  俱舍论卷一:「由彼 (五识) 不能缘过去境。」
  俱舍论卷一:「五识唯缘现在。」
  准右所列的文以论,过去的诸法所谓没有变碍的色法,没有
  随五识所缘的色法,但这是指过去。若在现在,则是变碍的
  色法,也是为五识所缘。在过去位未来位的东西,绝不是变
  碍,不是可见,不是可闻的东西。虽然那非变碍、非可见、
  非可闻的和现在名为色法的原是一体的东西。倘被各种的生
  缘(注2)所促,那就被现在前成为所谓是变碍的色,是可见
  可闻的法了。这也就是经部的和大乘的所谓种子。仅在于实
  质上将有什么差别呢﹖无论经部的种子是依于熏习而有,有
  部的未来法是无始恒有,但是这熏习有和恒有虽不同,然所
  谓本有哪,始起哪,都是属性的观察,是第二义边事,与那
  第一义的实质内容是没有直接关系。况自在他方面的大乘的
  教义来观察,而站第三者的立场予以冷静的批判,那末经部
  的种子相当于大乘新熏的种子。(注3)有部的未来法,
  369页
  相当于大乘的本有种子。这或者可谓适当的批评。
  结果研究的学者在于有部三世实有说,和经部大乘过未
  无体说来比较研究时,大概都偏见于那相异点上而不顾于那
  相似点上的通病。所以后世有部的教义,产生了「体灭」「
  用灭」的议论。所谓体灭者,就是有为法随于三世而迁流,
  那有为的法体也即被生住异灭的四相所迁流了。(注4)所谓
  用灭者,既是三世实有,所以有为的法体,无论是过去世也
  好,现在世也好,未来世也好,都是没有变化。唯于有为法
  的作用上,依于四相的力,而有了那未起与已起及已灭的区
  别罢了。(注5)
  这体灭用灭的议论,为古来南北两寺----南元兴寺主用
  灭,北兴福寺主体灭----各各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大有兰
  菊媲美的情形。
  最古的有元兴寺护命僧正的法相研神章,次之有泉山旭
  雅和尚俱舍论名所杂记。在研神章中 (第三卷尾) ,祖述用
  灭说,讥笑体灭说为愚不可及者。又谓他所主张,不能通过
  无为的例难,为此特创新说以为遁辞。而在名所杂记中,先
  出两说的异义,却评取于体灭说。这些都是研究佛学者所应
  读的书籍。
  这体灭用灭的议论,于海应师的三世实有发晖录,和旭
  雅和尚的戏言,大略地于体灭说的正义,概括地谈到。然而
  后来的俱舍研究的学者,往往左袒于用灭说。如现在大正学
  报第五辑加藤
  370页
  精神师关于有部的业感缘起论文中,自有部的三世实有论,
  讲到体灭用灭说,揭示两说的主旨后,断定「体灭是有言无
  义的谬说」了。
  现在对于这两说的议论,省去一一地考察的烦琐,只关
  于议论的要领,举出二三条来祖述「体灭说」,以请海内大
  家示数。
  一、有部说体灭的所以
  有部的学者,一方面根据佛教的本旨,同时也根据自教
  的特义,这是当然的事。佛教主张「诸行无常」以破数论外
  道的「法常住论」----即转变无常论----和胜论外道的「多
  元实在论」等。
  佛陀灭后的小乘诸部,都一致地宣传祖述诸行无常论。
  就是大众等四部,以及化地部、说假部、经部等。虽主现在
  有体过未无体说,何曾不努力阐扬这----诸行无常----一贯
  的主张。即当时的佛教各宗,极端地忌避外道所说的转变无
  常论外,无不根据佛教的本旨,这可说是各宗一致的态度。
  其它的各宗,姑置不论,现在唯就有部宗稍叙述之。
  婆沙四大论师的三世异说中,破法救第一说云:「第一
  执法有转变故,应置数论外道朋中。」此外婆沙卷三九、卷
  一八三、卷二○○等,随处见到外道的转变无常说和佛教的
  生灭无常说相
  371页
  对辩。况有部宗有「一切行皆剎那灭」的主张呢﹗虽然,同
  在佛教中的如犊子部,主说诸行「有暂住」和「剎那灭」的
  二类,经部主说有「根本蕴」自前世转到后世,乃至大众部
  末宗异义,主种即芽说。又主色根大种转变说,这些在佛教
  中的诸部,却都主于一分转变说。----想是羼杂了一分外道
  的学说吧﹗
  如此,倘是主张诸行全分剎那灭者,则如他所唱的用灭
  说。倘是主张有为法体不生不灭者,则完全与有部教义的本
  旨相叛,而且于佛教的根本上也成背道而驰了。加之有为的
  法体谓是无生无灭,则已于自身的言语成一大矛盾。所谓有
  为 (前陈) 者,已含有生灭无常法的意味,而在后陈上却说
  无生无灭,这何异于「我母是石女」呢﹖由此观之,主于用
  灭说,恐不足取为正当的议论吧﹗
  二、就于俱舍论中说到这问题者以言
  我们知道俱舍论主依于经部而破有部为其一贯的论旨,
  观他以有部底法体是「恒」,而例用亦应恒。乃至云:「此
  真自在作」,又云:「又应显成两众外道所党邪论」等等,
  但是无论怎样地主用灭说者,或将视体灭说为转变无常论,
  虽然这是论主本于经部的见地以破斥有部的论调,绝不是有
  部自身的宗义,有部自身的宗义,无论他宗怎样地破斥,而
  有部宗却处处显扬自宗正义,并没有示弱退让过。
  三、有部坚决地主体灭说的理由
  372页
  上所例引的两说,是彼此相破难的。姑置之不论,现仅
  关于主体灭说的理由,加藤精神师出用灭说二义、体灭说三
  义,但都是依名所杂记来讲的。现在分述在下面:
  一、用灭说的两种理由。先述第一义,文云﹕
  生者,本无今有之义。灭者,有已还无之义。此本无
  今有故生,有已还无故灭。是为作用,然法体是恒有
  故。既无本无今有之义,亦无有已还无之义,是故法
  体,无有生灭。
  上为用灭说。然对于此说而反驳站在体灭的立场者,名所杂
  记作如下之语:
  次所难生灭与有无全为同事,然于作用上虽相似,须
  知生灭二相与有无义,天殊地别。若谓为全同,云何
  有过相之生相、未来世之灭相耶﹖
  加藤精神师更依用灭说以释上驳。
  所谓生者,本无今有义。所谓灭者,有已还无义。这
  不过从于作用上虽得可以认识有生灭,然于恒有法体
  上,无认识此的可能。倘于法体上也有认识本无今有
  、有已还无的可能,则此标名为恒有者,不但是自语
  相违,在我们意识中毕竟成为非思考所能想象者的事
  情了。
  但以我的推论,无论名所杂记也好,加藤精神师也好;一是
  主体灭,一是主用灭,是有相异。且都承认「生者本无今有
  ,灭者灭已还无义」。虽然不知道这两句话原来是根据着那
  部书,或者是俱舍论光记第二卷中:「法体先有,不可言生
  。但能生长,彼作用义」之语吧﹗用灭家想就依这
  373页
  而为立足点,然如何使知道「生者本无今有,灭者灭已还无
  义」的原意呢﹖实际来讲,这是经部和大乘底过未无体,「
  四相无体宗」所主张,根本就非有部所说的。若把有部宗的
  定义标明出来,就是「生者能生起之生相,灭者能灭坏之灭
  相。这在俱舍论第五卷,入正理论下卷的四段相,和俱舍论
  第二卷的三世有无的一段,有分明地记载着。
  所以古来体灭家的学者,讲用灭家所说的:「生者本无
  今有,灭者有已还无之义。以为体若是生灭,则不应言恒有
  」的话,这依然都是体灭家师资相承的思想,这许多古德,
  恐都免不了千虑一失。同时,用灭家也成为所谓万犬传实的
  吠虚的犬了。
  二、依上所言用灭说至第二全灭义似不可信,现在且说
  第一义是怎样。----以下杂出加藤精神师与杂记戏言﹕
  用灭义之成立,若法体有生灭,则过未有了二体与生
  灭,抑合乎抑不合乎﹖若合,则于自宗相违,不合怎
  样使之合呢﹖生相于正生是有作用,三相是与现在法
  合,与过未法体之能相毕竟不可合,以无能相之体故
  。
  虽有了这点儿的理由,可是精审地观察起来,也是不能成立
  其用灭说,这也就被体灭家第二义之所破了。同时也就成立
  了他底能破了,体灭家第二义是怎样﹖杂记戏言:
  次谓过未之法,虽无作用,而是有为。以不与现世之
  四相合故,法体毕竟与能相不合者,
  374页
  那末过未之法,却似乎非是有为了。
  上为体灭家之第二义。意谓有部之四相,生相于正生时有作
  用,三相于现在法有作用,原来四相不合于过未之法,这和
  用灭说的第一义相同。但是这正是极力描写活动于现在的四
  相,若就于过现未底一切以言之,则四相与有为法合而正生
  于未来之生相,使成住、异、灭三相于现世,这四相一剎那
  之后,必与法俱为过去,这即是在过去法有过去的四相,也
  等于如在未来法不可没有未来的四相一样。虽然在过未法体
  没有现世的四相,但是这不可说毕竟无四相。主用灭说的学
  者,固为在过未法上没有现世的四相,于是说它毕竟没有四
  相,这是何等的肤浅﹖主体灭说者旭雅和尚所著的戏言,实
  深得有部宗义。
  上仅就体灭说的第二义一方面的话,袒护于用灭说的加
  藤精神师又发了这一段的意义:
  二、过去未来之法,虽无作用,然而亦名之为有为法
  者,以其与现世四相有时合故。若过去未来之有为法
  体,毕竟不能与四相合者,则自不名其是有为法。
  这想是他不是误解了杂记戏言,便是坐以先入为主的弊,被
  用灭说所谓过未的法体不合于四相所拘窄,大概始终没有参
  透了过去法有过去法底四相,未来法有未来法的四相吧﹗
  以上体灭用灭两说的意义,就于我所见到者粗率地说了
  这一点,但是更为使读者明了这意义起见,尚不得不进为一
  言。或者主用灭说的学者们,主有为法体是不生不灭,斤斤
  地唯说作用有
  375页
  生灭。然名之为「有为」者,应该他的着重点即是「作用」
  ,而这作用唯局于现在世。那末现今这宗特标名为有为法三
  世实有者,矛盾殊甚,或者他们于此将唱「体用不即不离」
  的论调,但是想解决以上的困难,恐徒成为坚白同异之辩,
  而变作戏论了。上面委实都出第三者批判的态度,不偏袒于
  那一方的说话。
  倘自此更进一层的追问于用灭说者,在于主张三世实有
  底有部,现在是唯一剎那,而这一剎那若过去了,那过去是
  否成为所谓顽固地凝滞着为单一的过去,抑将于相续迁流中
  间蒙着念念迁流的影响,而有前后差别的存在呢﹖于未来世
  方面的质问,也是这样。
  依我来观察,过去是漫漫的,未来是永永的,而这漫漫
  永永的过去未来中间,是有整然地自然地前后的秩序存在着
  。如是,而三世实有的学说,便成为常识的,得为一般人所
  首肯的了。这就是所谓有部宗义而于未来世的生相和杂乱住
  ,也可知依此建立。且建立三世的四大论师中,妙音和觉天
  ,承认于三世的一一世中皆可有三世。而婆沙的评家,知破
  斥他们两家,这就成为「世相杂乱」即不免所谓「于三世之
  区分杂乱不明」了。所以决定不可否认过去未来中自然地前
  后差别的成立,倘是不然,前有部底宗义于未来世建立生相
  和杂乱住的二位,也成为自语相违了。
  这样地讲起来,如过去未来的永永漫漫中,承认有自然
  的前后,则如体灭说所云过未法体,是有为法,自无待再言
  。但过未的法,不是和现世的四相相合,所以决定不能如现
  在法的作用一
  376页
  般明显地见到或把捉住。结果呢﹖于现在法底四相迁流时,
  而过未法即自然地蒙着它底影响念念地也成为被推移着被迁
  流着了。过去,必定在过去中成为有独立的生灭。未来,也
  必定在未来中成为独立的四相的推移了。因为如此,而有部
  的「三世实有」而「剎那生灭论」成为极其常识的了,于佛
  教底诸行无常论作有力量的发挥。
  对于用灭说者把他归纳起来,有如下的错误:
  一、生者本无今有,灭者有已还无。这是思想上的错误。
  二、过去的法不与四相合的固执,以致把过未的法成为
  顽固地滞凝地好像是单一的物体了。这也不能不说是思想上
  的错误。
  二○、二、一六,芝峰译自大正大学学报第八辑
  (注 1)婆沙论卷七十七,正理论卷五十二,俱舍论卷二十
  ,显宗论卷二十六。
  (注 2)内缘的生相,外缘的六因四缘,都是生缘。
  (注 3)在便宜上,新熏配于经部,古来的研究唯识论同学
  抄中,鸠摩罗多是主新熏,四百年室利罗多是主本
  有。
  (注 4)这是据于有为法剎那灭之说。
  (注 5)这是据于三世实有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