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浅谈佛教与社会的关系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昌莲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浅谈佛教与社会的关系
  寒山书院――昌莲
  佛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客观存在,始终保持与社会在一种互动的关系中彼此相依共存,息息相关,佛教与社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犹如手心与手背一般,共存而共亡。一方面,佛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客观存在于社会中,这势必会对社会的合理发展起到协调与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合理与否也会影响到佛教的能否健全发展。因为佛教只是社会中的一种意识形态而已,所以佛教的发展务必要在保持佛教的根本宗旨与精神不变的前提下,急急地讲究因地制宜之法,以顺应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惟有如此,方能延续佛教的命脉,以确保佛法永住世间,起到净化环境,陶冶情操的作用。
  有人把佛教与社会的关系,很形象地比喻为“公园”与“闹市”的关系。如果把“闹市”全变成“公园”,这也不符合实际;若把“闹市”中的“公园”全废除,这也就失去了“公园”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为了佛教的更进一步的发扬光大,以充分发挥佛教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须先明确佛教对社会的责任。佛教对社会所负的责任,往往因时间与空间的变迁而有所不同,或因各时代、各国家的思想和需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内容。
  一、佛教的创立对当时印度社会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早在三千前的印度社会,因职业的两极分化与种族歧视观念的极
  其严重,产生了“四种姓”的不平等阶级。再加上婆罗门教的神权思想的专制横行,导致了当时印度社会的不协调、人民的不自由。当时的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相当渴望思想的解放,人格与尊严的平等。而佛教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时诞生的。
  佛教以“生佛平等”的理念,铲除了当时印度社会中的阶级不平、种族歧视等种种不合理现象。佛陀的平等施化,不但实现了佛教倡导的自由平等及和谐美满的理想世界,还拯救了当时印度那些被压迫人们的凄惨命运,同时也挽救了几千年后的我们,乃至未来的一切众生。
  二、佛教对中国社会的贡献——以隋唐为例
  佛教起源于印度,发展于中国。入华后,经两晋及南北朝的传授演绎,至隋唐时期至达到了空前鼎盛的状态。当时佛教无论在建筑、雕刻、壁画、数学、天文、文学、音乐等艺术发展方面,都对中国社会有其不可估量的贡献。直至今日,仍然随处可见。同时,佛教对社会教化及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发展,也都非常显著。
  在社会教化方面,如唐代各朝帝皇令天下诸州建立佛寺,举行佛诞、佛成道、盂兰盆等法会,加上朝野人士的参与,使佛教事业在当时非常盛行。尤其经常所举办的大规模的不分道俗男女的平等无遮大施法会,影响最大。此外,还有对佛经的通俗演讲等活动,这样使当时佛教的思想根植于民心,以增进民众对佛教的信仰。
  在社会福利方面,如武则天时期下令设立悲田院以收容孤儿寡老,设立养病院以对疾病者布施医药,其经费均由官府支结,管理和经营则由佛寺的僧尼担当。唐代的佛寺,还有以寺库内所保有的无尽藏,经营碾坊、车坊、店铺等事业。这些都发扬了佛教的慈悲济世的精神。
  三、佛教于现今社会的责任
  佛教于现今社会的责任,可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来说。
  1、从物质方面而言:中国佛教有对古联:“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同结万人缘。”这与今日所谓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意义是一样的。虽说科技日益发达,但自然界仍有各种不测的灾难,社会上有各种问题,包括贫困、病痛、无依无靠的弱势人群,所以福利、济贫、救灾工作的推行,是佛教徒应有的社会责任,也是菩萨慈悲救世精神的具体表现。
  2、从精神方面而言:正如《华严经》中所说的:“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所谓“法供养”即是以佛教的道理去化解人们精神上的烦恼,以佛法的修持方式,去消除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人类的痛苦,有来自物质方面的缺乏。但是,精神上的不安,心灵上的烦恼,更是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为引导,有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以坚定的意志去克服,理智的信念去超越。有些人虽物质有限,但心态知足、惜福,所以生活得安乐平静,而有些物质丰富的人,由于急功近利,多求多欲,不知珍惜,反而产生各种精神问题。
  综观目前社会,人际关系错综复杂,都市生活紧张,工作的压力,感情的纠缠,事业的挫折,利益与道义的衡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现象,这些问题都需要以宗教的信念,佛法的修持,或透过文化艺术的陶冶,善加引导,以减少家庭悲剧和社会问题的发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