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寺院组织与内修外弘--元亨寺座谈会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方立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寺院组织与内修外弘--元亨寺座谈会
  会宽法师:

  元亨寺是高雄最古老的寺院,在菩妙上人的积极推动下,不管是寺庙的复建、弘法的推动等各方面都有非凡的成就。(会宽法师介绍菩妙长老及元亨寺资讯简介)

  圣辉法师致词:

  今天来到元亨寺,受到菩妙老和尚亲自迎接,及诸位法师对我们的热诚招待,非常感谢。今天藉助元亨寺,要来探讨“寺院组织与内修外弘”的讨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主题。因为没有寺院,就没有佛教的发展。寺院不但是可以导引僧人办道的场所,而由于寺庙里古木苍天,鸟语花香,同时也是净化社会、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榜样,及安抚社会苍生的地方。

  所以离开寺院,要谈佛教事业,谈发展佛教,是不可能的。二千多年来佛教组织发展经过相当大的演变,今后工作上要如何推动?包括僧人的修持及经济的发展、僧团素质的提高、与社会人际关系的相处等,要如何使寺院比较完善,使寺院成为真正办道的地方,能够接引众生、净化社会,成为文化交流慈善的场所,特别是真正适应内修外弘的需要,这是佛教在进入廿一世纪所需要思考的方向。

  学诚法师致词:

  探讨寺院组织与内修外弘是一个重要的题目,并具实质性的意义。虽然海峡两岸汉传佛教虽然体制不同,但是都与两岸的社会型态有所关联。这是一个新与旧的问题,必须去面对,更重要是要探讨,找出解决的方法,这也是佛法当根当机的问题。组织架构运作的细密,是佛法在面对现在社会、度化众生时,必须要采取的现代文明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大陆佛教的寺院组织,在一九九三年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时,提出五个佛教的建设:道风建设、信仰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教育建设,引起普遍的关注。这些问题也一直是我们正在探讨的部份。寺院的管理既要有清规戒律的部份,还要引进目前社会比较先进的管理方式或方法。

  当然佛教最为根本重要的内涵是修持解脱,在修行方面,如元亨寺以一门深入为主,在弘法方面则根据不同的根机,设定不同的法门来接引众生,这可作为我们参考的方向。

  惠空法师致词:

  刚才学诚法师提到,大陆在几年前为重建佛教所提的五个问题:信仰、人才、组织、教育、道风,这不仅是现在问题,也是过去、未来的问题。制度会随著时代而改变,我们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来看:在空间上,制度是随著佛教思想的内涵而适应时代,并且与外在社会变化结合,这是一个可以发展的方向;从时间上来看,佛教人才的培育是僧团的延续,台湾佛教从第一代、第二代兴旺,到第三代之后,教统就变得非常微弱。佛教真正所面临的是传承的问题,包括道统、寺院组织的传承。所以在时空上,佛教如何在内修外弘上结合?如何在时间传承上接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中场介绍元亨寺所翻译的南传大藏经)

  圣辉法师:

  许多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一直不断消失,而佛教的传统文化则依存于寺庙的发展而被保存下来,说明了寺院的存在发挥了保存文化的功能。在大陆具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寺院很多,像元亨寺在高雄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事实上这三百多年的历史,也应该是高雄文化发展的见证人,所以寺院的内涵和精神可以反应出人类的文化。

  过去的寺院并没有另外的佛学院或佛学研究所,因为寺院本身就是一个既要求僧人用功办道、又是僧人学习知识的场所,不须要特别去谈教育。但随著时代的发展,寺院中另辟场所举办佛学院,开启佛教教育的课程,但举办佛学院,培育僧才靠的是寺院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所以佛学院并不是离开寺院的独立单位,故佛教教育事实上还离不开寺院,或者离开寺院去办佛学院。这两天看到台湾,开办佛学院、研究所,还是以寺院为主体,所以离开了寺院,要发展佛教教育,事实上会失去其依靠。所以说往后要发展佛教文化、佛教教育,也是离不开寺院的。

  寺院最主要是要培养僧才,寺院扩展大了,需要有接班人,有了接班人,佛教的道统、修行、命运和智慧就能够延续,可以说一所寺院既是一个弘法基地,又是净化社会的场所。

  济群法师:

  我们说到的是传统继承和现代发展的问题,在现在这个急遽变化的时代里,如何继承和开展佛教事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继承良好的传统,只一昧的求发展、求生存,可能导致传统丢失,所以在求生存发展之同时,我们应该要谈继承。

  整个佛教,从释迦牟尼佛设教、订定戒律,都是佛教管理的涵盖。到了中国,祖师大德制定了清规,这也是一种优良的传统。要谈寺院管理的优良制度,其立足点不外乎是戒律和清规。清规主要是为了维护僧团共同生活的体制和行事,包括寺院应有的职能,以作为寺院存在的意义。

  过去大陆的寺院,有子孙、十方两种不同体制的寺庙,这对于出家修道的出家人至关重要,也就是终身制和短期担任住持的,都会影响到出家人的修行。因为如果担任行政或住持等事务,就会影响到个人的修行。所以在体制上能够让担任行政的人有时间退下来修行,是相当重要的事。

  至于寺院的职能,不外乎有:修行、弘法、慈善等,要充分发挥其职能。面临现今这种时代,内修外弘,也就是出世和入世,要处理好这种关系,实在相当重要。因为如果过度倾向外弘,就会忽略掉出家人的内修;过份强调内修,则必会忽视掉外弘。这当中也许也不仅是出世和入世的问题,要是入世太深,会让滚滚的红尘给淹没了,到时候就跟在家人没什么区别;如果出世心太强烈,就会入山修行,什么事情都不想作。所以这个问题能不能处理好,关系到未来佛教是否能健康发展。

  静波法师:

  寺院的兴盛与否,是一个人格面的问题,如果出家人作得好,大家就会共同响应,寺院自然就会兴盛。寺院至少一个月要办一次佛七,而且所有的人都必须响应,现在的佛寺所缺少的就是这一点,往往做了事,就忽略掉修行,修行时候,就忘掉要做事,这是佛教团体根本的问题。

  一个人不能忘本,所谓忘本,就是离去修行,而教化世间。如果忘本修行而去教化世间,认为是面对现实,用所谓随缘的入世,做一种方便教化,这并非根本智。入世与出世两者如果摆不正,对未来佛教的发展,对所有佛教徒来讲,可能会忘本,而误入岐途了。

  方立天教授:

  寺院组织主要是探讨,寺院中所有成员相互的关系和结构,如何让它合理而能够发挥寺院的功能。寺院的组织可能会随著功能变化而变,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也和功能之发挥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功能发挥相当重要。

  寺院的功能包括弘法、救济、医疗、文化、教育。而教育对内是僧团的教育,对外则是对一般信众。在所有功能当中,我个人认为佛教寺院组织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内修外弘,因为这是佛教的特征。因为其它功能,事实上有很多社会单位也在作同样的发挥。从佛教的立场来说,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僧众的内修,然后外弘,这两种功能发挥得好,佛教的精神才得以展现。当然,在关怀社会救济方面去作也是很好,但这两个最主要根本的功能则要抓住。

  其次,据个人的观察,佛教寺院组织上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方丈的选任及继承,有好方丈,就有好的寺院;方丈不好,寺院发展就不好。这种状况不管在台湾或大陆都是如此。有许多有名山头的方丈,致力于弘法,寺院管理得很好,方丈到七、八十岁了,身体都不太好,因为太过于劳累了。所以,这也是组织发展上的一个问题。

  第三点,寺院中有很多的常住众,应该更加完善地组织,所以在方丈之下有些事务委员会,应该能够在方丈的领导下,除了核心人员的大力参与之外,要有次第的培养接班人。

  这是教外人谈教内事,不知对不对,还请大家指正。

  惠空法师:

  今天所谈的是制度和思想的问题,制度必须配合著时空的调整与结合,所以我们必须要把佛教固有的文化,所谓道风、学风、寺风跟社会文化结合起来,这是一种适应时代性的问题,也是传承的问题。

  吴老择教授:

  培养僧才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元亨寺的研究部是由佛学院考试升上来的,不对外招生,目的是培养出家人的僧格,因为出家人要像出家人,才能发挥出家人的功能,在家人是无法发挥出家人的功能的。以我一个在家人的身分,我不敢谈修行的事,所以以我在日本立正大学执教八年的经验,我想谈教育方面的问题。
  刚才大家谈到要继承中国佛教传统的文化,传统文化看似单纯,其实内容非常多元化,到底要继承哪一个传统?同时又要如何来提升出家人的地位?以我现在是在家人,却在教导出家人,主要不是期望出家人达到像古代的道安法师、慧能大师、玄奘法师、义净大师那么高的成就,因为这些标准很不容易作到。而是要让一些高中毕业的出家人的程度,提升到大学程度。虽然学位被认为不重要,可是台湾如果有出现一位和尚像中央研究院李远哲博士这样的人出现的话,和尚的地位无形中就会提升好几倍。

  出家的师父,如果修行很好,还是要外弘,而外弘如果有高的学历,则影响力又不可言喻了,而这些必然要从教育来著手。日本的佛教教育,每个宗派都有学校,想要修行,可以到大本山;想要外弘的人才则须要经过特别的训练。现在社会教育非常普遍,有学问的人非常的多,谈学问如何谈得过他们呢?所以,我们也特别对研究部的同学提出要求,不能以作学问而作学问;与一般不同的是,不要忘记出家人的身份,就是僧格、人格、品格。要修行,又要有学问,这两者要统一,事实上非常困难。

  尤其佛教教育学历一直没有获得政府的认证,使得佛教教育的标准没有办法达到像社会教育一样。因此,我们要求在作学问之时,不要忘记僧格,僧格建立自然就不会忘记教育,修行自然就会成立,所以我们是以办教育的方向来推动修行与教育统合。因为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僧格,就如同在家人一样,出家人的功能就不能显现。但是目前所办的佛教教育,还是使用中国传统的方式教导,可能无法适应现在这个时代。

  法源法师:

  出家众的外弘一定是建立在内修的基础上。在寺院不同组织的层次之下,必然要著重于僧教育,而在教育的同时,则要侧重于如何透过教育的研修,指导我们实践、开发内在。在这种情况下,对佛法有了一定的体认之后,所弘扬出来的佛法必然也是佛陀的真理、佛教的真义,才确实能够提起真正复苏佛法的作用。如果在内修方面没有体认,会变成只是一种空洞的思维理解,可能在弘法利生上,就无法把佛陀的义理给展现出来。

  所以,必须要有正确的知见和观念,和真正的信仰和信心的建立,而这些都必须要透过佛法的实践。因此,我们在办学或弘法利生方面,我个人是比较侧重于内修方面,因为它是弘法立足的根本,何况释迦牟尼佛出来弘法,也是经过修行、内证,才能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器说了种种不同的佛法。

  会宽法师:

  台湾的佛教虽然来自大陆,但有很多文化、制度、组织、生活和大陆实质上有些不同。首先在制度上,台湾寺院因限于地域的狭小,无法像大陆的建构,前殿、后殿、祖师殿、戒堂、禅房等等一应齐全,所以建筑上就不似大陆那么宏伟。也因为地小、人少,寺院本身的结构就有先天上的不足。

  现在文化的渗透、文化的入侵是无孔不入的,所以必须要去了解社会的变迁、社会现实的生活,乃至社会型态、网路资讯等,才能和社会脉动配合。所以寺院要如何配合时代,不会被时代淘汰,步入正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事。因此不管是内修或外弘,每一方面的人才都相当重要。佛教讲“僧赞僧,佛法兴”,不管内修、外弘,或内修外弘兼济,都离不开佛法的本意。因此,不管在任何岗位上,都要去发挥功效,这才是最重要的。

  另一方面,如何让一个寺院发挥功效?将庙盖大没有用,而是实际上要能带给众生利益。

  净珠法师:

  男、女众的修学过程应该都是相同的,但是在台湾的环境里,女众的修学环境确实是很殊胜;在弘扬佛法方面,每个人也都很积极的参与弘化的工作。但对于女众本身的修养,或是佛学的探讨,还是要很专心才能够深入。

  从佛学院的教育工作来讲,在课程方面,经律论三藏、或大乘三系,都需要配合学习。但从学院一毕业,原意是希望大家都能来从事弘化的工作,但是佛学院三年的学习,基本上是不够的。所以到研究部之后,就是希望在佛学的研究上能够专心积极的学习,尤其是配合国际观的眼光,也希望能配合常住及要求常住继续深造。如果在时间上不够,不能配合,那么最低限度,三年时间毕业,在第三学年度安排演讲课,主要是要求在一般的开示或接引信众方面,能够具备正信的知见。如此对于在佛学上的探讨,或是个人修行上来讲,还是很重要的。所以在台湾佛教界,佛学院女众的比率比较多,但不管是男众或女众,为佛法的心都是一样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