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谋求人类共生,树立后人楷模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有马赖底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谋求人类共生,树立后人楷模
  临济宗相国寺派管长 有马赖底
  今天,来自中国和韩国佛教界的各位代表光临日本历史名城京都·奈良,出席第九届日中韩佛教友好交流会议。首先,请允许我对本届会议的隆重召开表示由衷的喜悦和热烈的祝贺。
  日中韩三国佛教界的各位与会代表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经济界人士,当然更非科学工作者。我们日中韩三国不仅国情各异,语言不同,而且宪法·法律·历史·文化·乃至风俗习惯等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是,不论存在着任何差异,我们日中韩三国佛教徒有着一个勿庸置疑的共同点,这就是佛教徒皈依佛教之心及佛教徒的宗教立场。
  众所周知,佛教源于同属亚洲的印度,是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开创的宗教。当年,释迦牟尼佛历经长达六年的苦行生活后,首先在恒河支流的尼莲禅河沐浴,洗去了长年的积垢,接受牧牛女供养的乳糜,逐渐消除了身心的疲惫;其后来到菩提迦耶,走到一棵枝叶繁茂的菩提树下,端身正意结跏趺坐,静思冥索,于十二月八日群星晖映的拂晓,豁然觉悟成道。
  当时,释迦牟尼佛曾惊声而语:奇哉!奇哉!一切众生悉具如来智慧德相。也就是说,开启智慧之眼,觉悟世间真理,由诸般烦恼中解脱而出之路本来是向所有世人平等敞开着的。多么奇特而不可思议呀!
  佛陀是在教化众生:如果觉悟真理,认识自身的本来面目,那么就可以明了“山川草木悉有佛性”,即生存于世间之众生,存在于自然界之万物皆有佛性这一真理,而自然萌生慈悲之心,发挥自身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和作用。这是多么奇妙之举呀!
  释迦牟尼佛的这一伟大的觉悟,伟大的真理,经二十八传后由菩提达磨传入中国。
  菩提达磨以“面壁九年”而闻名于世。印度佛教源流之一禅宗奉达磨为初祖。禅宗初祖达磨传法中国僧二祖慧可,经历代传承,繁衍分流出临济一枝。临济宗尊禅宗第十一代祖师临济义玄(临济惠照禅师)为临济宗宗祖。冠以“临济”之称的禅宗于镰仓时代东渐扶桑,其法脉传承不绝,绵延至今。
  临济禅临强调主张:世间众生觉悟各自原本具有的“本来自己”即为“悟”。《临济录》中记述了临济禅师这样一段名言:“赤肉团上有一位无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临济禅师通过这段深奥难解的禅语开导众生:剖腹而出的活生生的生命体中,蕴含着难以界定的人之本性,即真实的自我。人之本性活生生地显露于目见、耳闻、口语等众生的一举一动。众生,去清醒地认识自我吧!
  当今世界存在着施地多以信奉无形之存在的神佛为信仰基点的宗教,譬如佛教的净土宗属于信奉阿弥如来的宗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力图直接参证释迦牟尼佛之悟道的禅宗似乎可以称之为具有某种特异色彩的宗教。
  禅宗主张通过打坐修行、日常劳作、起居坐卧来不断地正视觉悟自我,这是因为自我与佛心禅宗的命脉。
  禅宗主张的自我并非哲学范畴所强调的主观自我。临济禅师的所谓“无位真人”指的是绝对自我;所谓“心”不是为感情左右而变幻无常之心,而是具有绝对普遍意义的“佛心”。由此,自古以来禅宗亦称“佛心宗”;禅宗是不断地探求由佛心瞬间繁衍而生,具有实际价值作用的宗教。
  《临济录》“行录”中记述了“临济栽松”一段对话:
  师栽松次,黄檗问:“深山里栽许多松作什么?”师云:
  “一与山门作境致,二与后人作标榜”。
  黄檗希运为临济禅师之师,这是一段师徒之间的对话。某日,临济禅师独自一人勤勤恳恳地栽种松树,黄檗希运从旁边路过开口问道:在这等深山老林里,你栽上那几棵松树有什么用场?听了师父的问话,临济禅师答道:一是为了美化寺内的景观环境,二是为了给后人留下效仿的楷模。……
  师徒二人的对话就这样继续下去。禅宗修行道场里讲解这段对话时,各有独自深奥的见解阐述,这里暂且不加赘述。“临济栽松”这段对话,展示了临济禅师的非凡生平和崇高境界,以及由此自然燃发出来的潜在价值和作用。
  临济禅师到底为何只身一人默默无闻地栽种松树呢?这就是所谓与大自然共生。临济禅师现身说法,向众生展示了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楷模;为后人奉献了遮阳纳凉的巨木绿荫。
  梦窗疎石(1275–1351,译者注)是日本禅宗史上值得大书而特书的一位禅僧,一般取其国师号而尊称为梦窗国师。梦窗国师开创了位于京都岚山山麓的天龙寺,拥有闻名于世的金阁寺·银阁寺的相国寺奉梦窗国师为开山祖师。梦窗国师毕生憧憬自然,酷爱深山幽谷,培育了众多禅门弟子。梦窗国师在记述其与室町时代将军足立尊氏胞弟足立直义的问答––《梦中问答》中,回答足立直义的发问而留下了这样一句名言:山水无得失,得失在人心。这是在提示众生:各人所持之心具有不可估量的能动作用。
  如果将释迦牟尼佛所倡导的宗旨概括为一句话,即“不杀生”。佛陀的这一教诲在两千数百年后诞生的一位印度人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位印度人就是终生提倡非暴力和平主义,引导印度走向了独立的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在印度获得独立的翌年,甘地不幸倒在了血泊之中。甘地临终前还挂虑暗杀他的凶手并遗嘱:宽恕这个青年吧!
  我认为,如果不具备这种完全彻底的慈悲之心,不具备“山川草木悉有佛性”的精神,世界和平是不可能得到实现的。释迦佛祖曾教诲世间众生:不可杀戮大千世界的万物生灵,而务与之同呼吸共命运。物换星移,沧海桑田,但是释迦牟尼佛所倡导的绝对而普遍的真理将永恒不变。
  让我们更加坚信这一永恒的真理,更进一步地巩固三国佛教徒的“黄金纽带”,将呼吁谋求真正和平之声不断地由亚洲传遍整个世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