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净元法师著:痴心梦语第四辑(2)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净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八十五年十月十四日
  一、三年半前,有一位学友来跟衲僧说:“师父!我以后恐怕不能来共修或参加各项活动了。”衲僧以为该位学友是因工厂的业务繁忙,必须加夜班赶工,所以一面说没关系,在家修行也一样,只要随时随地专精制心,让自己的妄念止息,则不论到哪里修行都没有问题,另一方面殷殷垂问其工厂的状况如何,心中不免有几分担忧,深恐自己的弟子为了经济困顿而中挫道业,实在很可惜。孰料该学友听完衲僧的话,接口说:
  “师父!我的经济没有问题,工厂营运也很正常。我是最近加入了一个团体,叫宇宙光,去接受灵修的训练。”
  一面说,一面从皮夹子里拿出一张相片,递给衲僧。并用手指指著相片上的人物:
  “你看!这是我的上师宋××,他的身上有七粒光,这就是宇宙光!”
  这张相片的人物看起来胖胖的戴一副眼镜,穿西装打领带,印象中,那些光团一簇一簇的分布在人身上,似乎是略带红色(或紫色?因记忆略显模糊)。该位学友眉飞色舞地叙述他如何结此殊胜因缘,如何能透过宇宙光消业障、开天眼等,一次只要几万块的费用,就可以一劳永逸,因此最近都要到台北参加灵修。衲僧仔细凝视相片,沉默了片刻以后,说:
  “××学友!你要谨慎,先不要积极投入,以免走错路啊!”并予解说佛法所谓修行及因果的原理。
  “感谢师父教诲!我会牢记在心的。”
  后来,就没有见过该位学友,也不知其灵修的结果有否开天眼,业障全消,但于当天晚上,衲僧对陪同的其他学友说:
  “这个宋××如果用这张相片来取信他人,即有诈骗的嫌疑。”
  在佛教中所谓的“佛光”,是指修行人悟道之后,内心中展现出清净
  光明的觉受作用,此觉受作用必须是一位与该悟道者同等或超越其境界的悟道者,才能印证“心光”的现象,如果用一般肉眼观察,完全看不见任何光的存在,用照相机来照,更无此光的形色(如果有光影或形色,都不是佛光)。譬如有人在某某法师的演讲会场看见此法师头上或身上放光,衲僧敢百分之百肯定,这是看的人自身的幻境,与该法师无关,然而其教徒必定以之大炒新闻,给予神化,殊不知与佛法修行悟道的原理正好相反,徒为识者所讥,影响正信佛教的弘扬。
  因此,衲僧判断宋××的动机应是敛财,利用人性贪欲、无知的弱点,使人心甘情愿的拿钱出来,供其挥霍。也许有些愚夫愚妇说:
  “我来参加灵修,身心更健康呀!”
  这在佛法上即是“万法唯心造”的道理,坚强的意志可以冲破身心的极限,专注地做一件事可以减低失败率,心理学的“增强作用”,使一个人经过惯性训练之后,塑造成某种身心状况,如感觉愉快、幸福,病苦消除等,这与催眠术可说是双胞胎(感觉相通,但果报不同)。因此,灵修之后更健康的事实,误使彼等信以为真,不了解这不过是人类普遍的宗教心理而已,神坛的兴盛即与此心理有关,而且信仰者往往为高级知识分子,不一定是未受教育的人,尤其不谙宗教的涵义及信仰对象为何事何物,使其表现出来的言行,与愚夫愚妇并无差别,毕竟,宗教与科学是完全不同的领域。
  另外,也有人说:
  “我参加灵修,真的有减轻业障呀!”
  这是不明因缘果报的原理所产生的谬解,人的今生承自前世的业因,所以一出生即显现出完全不同的果报,同理,在一生当中,一面有著前世业力的推动,一面又由今生造作的善恶诸业为助缘,不断地形成新的业系,这种业系一成熟,即有业果自然发露,任何人都无法避免,而当果体报尽的时候,它就像一阵吹拂过的风一样,消逝得无影无踪。换句话说,果报一事,凡圣皆然,唯一差别的是,凡夫受报时,心被境转,忧悲恼苦,而圣人受报时,心无境相,仿佛没有事情发生过。意即现象界的种种,不论凡圣都同样要面对它,就算身为佛陀,仍须遭受亡国、家族被杀、头痛三日、毁谤侮辱、空钵而回、教团分裂、背痛等的世间恶报,其他圣弟子、历代祖师高僧亦常遭逢灾祸,颠沛流离,甚至丧失身命,但是,彼等既为圣人,即心无挂碍,清净自在,一切恶业对之不起任何的作用。因为圣人所证的是出世间事,根本与世间事无关,所以,“圣人无业”,是从出世间的境界立论,不是什么消减世间业报之类的邪说。至于世间福报的获得,非从灵修等而来,而是行十善业、除十恶业的结果。十恶业指杀、盗、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贪、嗔、痴十种,属于身、口、意所在的错误言行及思考,这些都是人之受恶报的直接因素,如果加以除灭,并积极行十善业—利生、布施、净行、真实语、正直语、和合语、柔软语、知足离欲、喜乐一心,知见明了,则身口意悉皆清净,必定于世间享天人的福报。一出世间的修行悟道,自证解脱;一世间的积集善恶因,得善恶的果,两个不同的涵义,岂可将之混淆,蒙骗世人?
  近日闻宋××等一干骗徒已被绳之于法,衲僧的内心不但毫无庆悦,反有无限哀叹。想想,若非佛法不行,众生岂会心眼不开,缺乏智慧判断;若非众生的一念贪欲,欣慕神通道力,岂能甘心受骗?况且,若无彼此相欠,则芸芸众生中,又如何轮到你与彼等骗徒结此因缘,而深信不疑。现今,如大肆渲染彼等的骗术,只是在无形中摧毁众生对正确宗教的信仰,使人心更加不安、社会更混乱而已,其他又有何益呢?
  身为宗教界的领袖人物们,是应当积极教化的时候了!
  

八十五年十月十五日
  乍见尘根深处,无明垢染犹似一团乱丝,微细隐伏,不可捉摸。
  修行的精进不已,常错觉自己毕竟跳脱了凡俗。念头的纯粹,决然超越于世间。
  有朝一日检省,顿知牢牢地伫立原地不动,妄想奔驰了十万亿由旬,醒来仍在六道之中。
  你,看见了么?
  

八十五年十月十六日
  外人曰:“佛经都是迷迷信信的,为什么你们佛教徒还要去读它?”
  沙门曰:“请问,您读过佛经吗?”
  外人曰:“没有!我不信那个东西!”
  沙门日:“您未读过任何一本佛经,怎会知道佛经是迷信呢?”
  外人曰:“我不用读都知道!”
  沙门曰:“请问您是何方神圣,竟然法力如此高强,能看穿二千五百年来,古今中外的佛、菩萨、祖师、高僧都是愚昧无知,迷迷信信。想想看!这些无数的大修行人穷尽一生,皓首研经的结果,全都证明了佛经是智慧的宝藏,而您连佛经到底生成什么样子一概不知,就能肯定证明佛经是迷信的,真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啊!”
  

八十五年十月十七日
  一、时间如流水,才一眨眼,已过了三个半月了。想想什么事都尚未开始,而无常却在耳边无情地催促,人生真的是很短暂啊!
  从前年轻的时候,总以为生命似乎无限,以为能够随自己的意愿,在人生的画布上尽情挥洒,现在猛然回头,却发现一步也没有踏出,年轻时的梦还未做完,就被现实敲醒了。这一块画布浸满了污水,画不出缤纷的七彩,有时泥泞,有时干燥,而颜色只剩下一种,那就是灰暗。
  也许你会怀疑日子怎么过?不过多疑,其实感觉上常是炫丽辉耀,只是转瞬即灭,涂涂抹抹,从未完成一件作品,好几次以为完成了,仔细一看,还是差了一笔,结果来不及补上,因缘又变了,又得重新来过。
  直到后来才知道自己多么愚痴,为什么总是坚持那一块布的存在,坚持非要去画它!于是,毫不犹豫的放一把火烧个干净,连灰烬亦丢入汪洋大海里。
  现在,心中没有任何负担,没有人生的目标,唯一的,就是倾全力活在当下一念,体取现前觉受而已。年轻的梦早已远离,掩关的日子仿佛没有记忆。若不是翻阅桌历,哪理解得东南西北?
  

八十五年十月十八日
  给教团执事的一封信:
  自师父掩关以来,转眼已过了三个半月,由于功课甚重,常感时间不够用,有时才看没几页的书,写没几行字,一天就匆匆结束了。真的是无常迅速,人生如梦啊!
  师父虽然身在关房,但毕竟一介凡俗之人,难免挂念著教团的工作有否顺畅,挂念著全体学友道业有否精进?生活有否更安定?身心有否更健康?尤其是对于担任教团执事的你们,更须殷殷告诫,生怕你们在佛门之中背负了因果,而尚浑然不知。因此,师父就像啰嗦的老太婆一样,不得不跟你们唠叨几句,希望你们能静心倾听!
  首先,师父要跟你们谈谈教团。法性宝林教团创办迄今约有五年六个月,现在回想这一路上的辛苦,用什么筚路褴褛、胼手胝足,都无法形容那里中的滋味,经上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确就是如此!在师父的观念中,教团,是为了弘法利生而设的,不是为了图谋私己的名闻利养而设,所以多年来,不管经济如何困顿,亦决不改变初衷,做出背离佛法,以赚钱为目的的行为。遗憾的是,师父这种自清自律的风格,除了弄得每个月捉襟见肘,难以为继之外,竟然获得了两种待遇,一种是看不见教团雄伟建筑,就心生鄙视而不愿亲近学法;一种是还能捏造谤言,说师父专门搏取财利。第一种人,我们应当原谅他的愚痴,因为爱慕虚荣的心理作祟,使他误解佛法的本质。师父胆敢公开宣称:那些建大庙、雕梁画栋,把自己的住处装潢得像皇宫的出家沙门,绝不是释尊的弟子,而是假出家之名,行敛财之实的尘俗之人。当然!钟鼎山林,各有天性,所谓“水流湿,火就燥”,同类相聚,同气相求,在时代趋势的风潮中,我们也不能不见怪不怪了。至于第二种人,师父在此须深深地忏悔,由于个人的恶业障道,德行不足,有时在言语上表露过度,或者行为上常令他人自觉不受尊重,导致得罪了一些人,而遭受刻意制造的毁谤之情事。以前师父认为出家即应避免俗务,但经过了这几年,却发现出家沙门如不懂交接应酬、参与世务,到最后一定只能到山里当猴子,完全无法在世间来度众。师父这几年内心的挣扎不是外人所可想像,为了愿力—生生世世长在娑婆,度化一切苦难众生,一定要进入尘世,不可逃避;但面对自己的性格,不喜矫饰,不善巧言,直来直往,实在非常的折磨。早期的时候,常于夜阑人静仰望著阒黑的虚空而独思:我!要怎样超越这个障碍?怎样做到圆融却不失真实,而非圆滑虚伪,专事表相工夫?为了成就行菩萨道的大愿,我一定要放下一切身段,抛开一切尊严,要竭力澈底的研究出利益众生的方便法门!
  教团的因缘,随著师父个人心智的成长而逐渐开展,从原本瑟缩于墙角,不敢与人交谈的懦弱少年,不断地蜕变为挺拔、承担一切的大丈夫。从起初关紧家门,默默地苦行,竖著高风亮节的隐遁者,终于慢慢的开启久闭之柴扉,和光同尘,迈向菩萨行者的波罗蜜之路。其中最大的转折关键应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民国八十一年二月,那时师父正值圆觉寺掩关(民国八十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至八十一年三月三十一日)因生著重病,有一天,刚坐完禅,正欲下座经行,突然一阵天旋地转,站立不稳,正要跌倒的时候,忽闻一股声音自内心中爆响:“我是一个凡夫!”接著人就蹲下来了。从此以后,师父的心胸变得更开朗,包容力也愈来愈大,于出关后,许多措施全都修改了,譬如圆觉寺原拟做净修中心,除了教团的学友可以使用之外,绝不对外开放,现在却已改为十方道场,兼作社教活动中心。又如师父本来是不会见任何陌生外客的,也打破惯例,接待所有参访者。还有,原先欲来学习坐禅的人,都必须由师父面谈通过,才能进入禅堂修学,现在也变成来者不拒、广纳群生了。
  第二次,是在民国八十三年四月。由于三月份起,师父曾受聘到出家的本寺协助整顿寺务,旋于四月初离职,原因是传统寺院的管理方式完全不合时代需求,而出家僧团的各自为政、各拥徒众、各畜私产,以及思想教育的无法贯澈统一,在在显示了传统佛教已趋于腐化及衰亡,却仍然闭门造车,不愿作开放且有效的改革。但是,正因为师父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怀抱著报答三宝恩德的心情,一方面想替佛教做一些事,另一方面也想藉此发挥改革佛教的理念。虽这个想法终因受到传统寺院中内部权力分配的强烈阻扰,而就此中断。这个事件,却大幅影响了师父的思考方法,和度众的架构。说到这里,不得不感恩佛菩萨的慈悲,让师父有殊胜机缘能再度进入人间炼狱,真实体验“火中生莲”的清凉滋味。改革不成功实乃积蔽难返,而传统佛教的某些特质,使得一向主张全面革新的师父,能真正地静下心来观察“佛教与社会”结合的接触点,究竟是什么?那就是“音声佛事”—就是一般俗称的“诵经”、“法会”。以前,师父认为佛教应注重思想教育,至于那些唱诵之流,无非是迷信、愚痴的行为,所以过去住在传统寺院时,虽也随众上殿做课,或出外赶几场经忏,但心中一向轻忽,甚至将其与愚夫愚妇划上等号。所以,一旦自己出来创办教团,便期许自己尽此一生研究改革中国佛教,希望佛法能普为社会大众接纳,依之修持,并得到实际的受用。然而,几年的辛苦熬下来,所过的日子就像不眠不休的转轮一般,从充满自信,到不断地受挫;从已肯定自己的教学方法,到几欲放弃。内忧外迫,屡仆屡起,谅解的人说师父螳臂挡车,不自量力,大都冷眼旁观,要等著看你如何翻滚;不谅解的人说师父标新立异或甘脆归为外道,无尽的讥评、破坏,尤其是那些传统佛教的教徒,更是极端羞辱、排斥,视为邪魔。殊不知,如要拿正信佛法的天尺来衡量,法性宝林的体制反而更接近原始佛教的本质,现在因台湾的佛教早已民俗化、神教化,与世间俗人的生活和观念几无差别,竟然因不识佛法内涵,而自居正统,实在令人摇头叹息。这些问题,以后如有机会师父一定仔细的分析给你们了解(一部份跟师父多年的出家沙门或资深学友都能深刻体认了)。传统台湾佛教中的私收红包,据为己有;畜私产;私收弟子;以及寺院中的各自为政,不务弘法利生之正业;甚至大肆铺张,把寺院装潢的像宫殿,都违背出家修行的真精神,这是有良知良能、理解正法的佛教徒所应唾弃的。但是传统的优点仍旧须要重新检省,给予正面的评价,譬如前面所说的音声佛事,是基层民众信仰最直接便捷的媒介,绝对不可废除,应该是,把音声佛事中过度迷信、过度浪费,或仪轨的安排过度虚浮卖弄的部份,加以删改,使之成为移风易俗、接引欲初入佛门的方便法。这个观念如在往昔,师父一定不能接受,但因半个月的因缘,戮破了自己内心中的执著,将度众的智慧提升至更高的境界。事实证明,两年半中,来参学的人倍数增加,而师父的教学设计也愈趋严密、愈讲求次第进阶。音声佛事,对教团来说,不但没有使教团的本质、内涵拙劣化,成为低级流俗的信仰,反而助长了教团度众的功能,将弘法利生的层面延伸得更广、更深入、更有效益。
  第三次,就是从民国

八十五年七月五日起,预定三年时间的掩关。这次的掩关,除了发愿编撰圣典精华之外,更是教学制度分级建立的转捩期。以前,都是师父一个人担当全部的课程,后来有关基础坐禅的教学部分,便由几位升任教师的学友负责。一直到现在,从只有师父一人,到产生第一批在家师资四人,到有了出家沙门十二人,在家居士教师十人、助教二十人、副助教二十一人、储备师资三十二人。培养过程的艰困,已非笔墨言语足以形容。师资培养的目的何在,师父于师资培训课程中已多次提及,这里要说明的,是关于教学制度的问题。在目前的阶段中,师父计划培养一批出家沙门担任佛法讲座的讲师、培养一批在家居士担任通俗演讲及分组修行指导的老师,三年之后,再培养一批专业课程的人才,甚至培养出合格的禅者。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看似缓慢,但所谓“慢工出细活”,一则可以确保师资的素质,二则可以发挥更大的功能,教育是百年大计,度众是累世成就,岂可为了贪图名利,赢取虚妄不实的权位,而行使诈骗、投机取巧,或专事宣传,说一些与佛法全不相应,迎合世俗贪欲的话语?
  第一次的因缘,促成教团与社会大众正式接触,使教团朝向多元化的度众理念而开展,除了佛法教育项目增加之外,在社会服务方面也设计出更多符合时代的单元,如扶幼业务的正式成型、推动社区文化教育的开始著手,以及精神及心理协谈等,都是过去所无法思考的方向。第二次的因缘,接引更多众生完成了教团组织的基石,以及初级师资人才有效建立。现在,正是迈向第三次因缘成熟的开端,也是教团欲实践四弘誓愿的发展时期。过去,虽亦积极推动四弘誓愿,但都属于萌芽阶段,尚无法做到整体性规划,而从这个阶段起,将会逐渐把四弘誓愿具体化,让它一一的落实于世间。
  师父的孤诣深心,无非希望把净土的理想目标和世间结合一起,不是等人死了才去往生净土,而还未死的时候,却要过著烦恼痛苦的日子。因为,有许多宗教,甚至佛教的某些宗派,其思想十分消极且专教人逃避现实,当他们遇到困境时,便都一味地仰仗神力、佛力,把本应由自己解决的,属于自己的果报,全部推给无形、无上的神、佛去承担,这样,他就可以逍遥法外,不负责任,不管他做了多少坏事,只要虔诚信仰,则一定能升天、一定能往生彼处,不必受任何恶报的制裁。这种完全没有公理、正义,抛弃良心、道德,凡信我者必得救的思想若在古代,尚且值得同情,因为古时候人民生活较困苦,民智未开,总是企求有一超自然的力量能赶快解脱,所以逃避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教育已经十分普及,资讯也十分发达,如果还把人生看成无望的、无奈的、愁苦的,那就只有两种人了,一种是遭遇到悲惨命运的人,另一种是妄想症者。我们回顾当初佛陀创觉佛法之时所提出的,剖析世间现象的方法,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一切皆苦”,有许多佛教徒常因此误解佛法,以为佛教是悲观而消极,其实,这都是从字面上去推测,而不知它真正的涵义。以后,师父会另外跟你们讲解,让你们也能知道佛教的根本教义,还有它超越知识和经验的思考方法。现在师父要让你们明白的是,释尊所谓的解脱,就是当一个人已经澈见无常、无我的现象时,即不会再迷执现象是常、是我,即能觉知一切的苦无非执取、妄想而生,若离开了执取、妄想,就叫做“解苦无苦”,从此不再有苦的感受了。所以释尊的佛法是充满著希望、光明,绝对能让人于现世自觉自证,达到涅槃寂静的地步。
  释尊的佛法如此亲切、平易,又是不分贫富贵贱愚智,人人可行的。释尊的教示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世间本来是净土”,不是秽土。所有的秽土,都是众生的妄想架构出来的,并非真实的事物。因此,如何除灭众生的妄想,回复其本来面目,同时也实践了“人间净土”,这就是佛教,就是法性宝林教团创建的目的。
  其次,师父要来谈什么叫执事?执,是执掌,事,指教团事务。简单的说,凡是担任教团事务承办人的,即是执事,从这个观念一般的志工干部亦可称做执事,但因古时的执事概指出家沙门,并无在家执事之问题,所以,当时担任执事是非常慎重的事,首先,住持要与欲聘任的执事协谈,征求对方意见,其次要“挂牌”公告大众,挂牌就是现代的人事命令,而每位执事必能克尽职责,不敢敷衍懈怠,生怕辜负了三宝及众生的恩德。所以,执事的身份地位在丛林中是神圣崇高的,因为执事的办事,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佛教、为众生。然而,时至今日,由于环境的变迁,使佛教的管理制度大幅修改,就像我们教团也因出家人力不足,而大量延聘在家居士担任执事,一方面,能够协助办理教团事务,一方面,能因应时代的需要,处理一些沙门戒规上不得面对的事件。多年来,教团的执事人数随著弘法业务的繁杂而迅速成长,这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但欣喜的背后却也有一分极令师父忧心的,那就是执事的观念正确与否的问题。执事,本来是为著方便弘法而设置,若无弘法圣命,则执事可以无需,因此,不论在家、出家,只要是身负执事之责,都应静心体认自己所承担的任务何等神圣,切切不可轻忽!亦不可将其当做至一般的公司上班或参加某个社团活动的心态,否则,不但误解了佛教,也误解执事的内涵,同时也等于看不起自己神圣的使命感,这是很可惜的!
  想想看!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如除掉吃、喝、拉、睡,即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运用,而大部份的人却将这些宝贵的时间作无意义的虚掷,有的整天为了赚钱忙碌,和机器无别;有的贪图逸乐,好吃懒做,与水陆空行相类;有的闲暇之时纵情放荡而无所节制,或浑浑噩噩如无主游魂。凡此种种,都是随著果报流转的众生,为佛法所称“无智凡夫”。这些凡夫,当其正享受著过去世累积下来的福业时,即洋洋自得,骄衿夸饰,以为自己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一旦福尽祸降,就怨天尤人,仿彿世界末日一般。平顺无事的人,不是追逐欲望,就是麻痹度日;身逢困顿的人,不是摇尾乞怜,就是自暴自弃。倘能顺境超拔,逆境坚毅的,可说为少数中的少数,亦得称之豪杰、大丈夫了。但是,不管它是哪一种人,只要这个人仍旧执取世间为真实,贪著世间的一切,即难免苦恼的缠缚,难免恶报来临之时,或惊惶失措捶胸顿足,或咬牙切齿愤恨不已,或觉无力回天而任其覆灭,或反生邪见恶心而伤害他人。须知业果的势能为承续过去无量世来所造的业因,当这个果体成熟显露,而必将受报时,并非任何力量可以挽救或弥补的,贫贱的人如此,富贵的人也如此,果报公平才是世间永恒不易的真理。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到了,任何人都无所遁逃。
  现在,你们有这样殊胜的因缘担任教团执事,此于佛法修行即为福慧双修。一则从听经闻法、参禅打坐上精进用功,获得无上般若妙智;一则护持教团办理各项弘法利生的工作,积集无量无边的福果。修慧,可以破恶业障道,使内心更清净光明;修福,可以开展本具佛性,成就功德法身。所以修慧即能助长修福的信念,修福正为了促成修慧的乐心。这个福、智二德,均可由尽本份的执事工作中全部实现。的确是千载难逢呀!
  说到这里,师父又要啰嗦一下了,古德有言: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但师父更要说:人身虽难得,今日毕竟得,佛法固难闻,终究能得闻。而担任教团执事才真正是万劫难遇,免除一切灾厄,走向人生坦途的大事中的大事!因此,今日你们既已身膺重任,当体会执事的神圣性,厥能善尽其责,勿辜负了三宝及众生的恩德!师父在关房里,为了度化群生而限制自己的行动,为求得更超卓的智慧而深入藏海,与那监狱的囚犯实无二致。但囚犯是被逼的,其身心皆感苦恼、不得安乐自在;而师父是发广大愿心,自甘如此的,除了课业十分繁重之外,身心皆感愉悦、祥和,想及能利益更多众生,能实践人间净土的终极目标,再大再多的困苦也甘之如饴了。写一些勉励的话给你们,祝福你们身心安康,慈悲、智慧日日增长!
  

八十五年十月十九日
  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发愿度众的心情。
  常忏悔自己过去生中愚痴懈怠,造了许许多多的恶业,以致今世福薄智浅,无法承续诸佛教命,悲济无量的众生。
  常思惟应当珍惜难得的人身,掌握闻法的胜缘,勇猛精进,企望圆满自心净土,蓄积更丰盈、更纯粹的佛法宝藏,来施予一切,尽未来际,无穷无尽。
  现在,常见释尊的光明净土,不离此心,人生至此,实乃毫无所求。因之,常慨叹众生的浑然不觉,逐欲而转,随业受报。于是便常穿梭于净土与秽土的道路上,又哄又劝,又拖又拉,或说理或呵责,弄得筋疲力竭,才逐渐醒悟业力的不可思议,看见了众生所以为众生的原因。
  突然希冀化做一只不死之鸟,永远吟唱著清凉的法音,让这苦恼世间,绽放遍地的莲花。
  

八十五年十月二十日
  有某居士于闲谈间曾问衲僧何不用锡杖,衲僧笑答“亦用之,唯与俗僧不同而已”,当时并未进一步详细说明。今偶读禅林象器笺卷十九关于“锡杖”一文,特将其略叙之。
  锡杖,音译吃弃罗,为比丘十八物之一。其来源依律部的记载:
  (1).四分律卷五十二:“诸比丘道行见蛇、蝎、蜈蚣百足,未离欲比丘见皆怖,白佛,佛言:‘听捉锡杖摇,若筒盛碎石摇令作声,若摇破竹作声。’”
  (2).十诵律卷五十六:“佛在寒园林中住,多诸腹行毒虫啮诸比丘,佛言:‘应作有声杖驱遣毒虫。’是名杖法。”
  (3).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四:“佛言:‘苾刍不应呵呵作声入他人舍。’佛制不听,遂拳打门扇作声而入。家人怪问:‘何故打破我门?’默尔无对。佛言:‘不应打门,可作锡杖。’苾刍不解,佛言:‘杖头安镮,圆如盏口,安小镮子摇动作声而为警觉。’狗便出吠,用锡杖打,佛言:‘不应以杖打狗,应举怖之。’时有恶狗,怖时嗔剧,佛言:‘取一抄饭,掷地令食。’至不信家,久摇锡时,遂生疲倦,而彼家人竟无出问。佛言:‘不应多时摇动,可二三度摇,无人问时,即须行去。’”
  由此考察,当初在印度制作锡杖,实乃生活环境下自然的产物,因林中多毒虫,行走时必须用锡杖振声驱赶,其作用与“筒盛碎石”、“摇破竹”令出音声并无不同。其次,为了乞食的方便而制锡杖,如毗奈耶杂事所说。
  后来,出家沙门便将其列为僧物必需品,并伪造一部经“佛说得道梯嶝锡杖经”以解说锡杖的功能:
  “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正幢。”
  从原本作发声警觉的工具,变成贤圣的表征,这应是密教的信仰方式,以致今之俗僧竟将锡杖拿到法会或讲经时使用,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那么何故说衲僧亦用呢?答曰:“衲僧所拿的不是有形的锡杖,而是无相锡杖,用来驱赶心中的毒虫,振声警觉世人多种无量福田。”所以衲僧自有一支锡杖,不假外求。
  

八十五年十月二十一日
  一、今天晚上八时,智玉出家。本来掩关是不宜度人出家的,但考虑掩关时间过长,而现在的环境已不若古代,唯恐障碍彼欲出家者之修行因缘,所以勉强为之。
  古德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足证出家是很不容易的事。一般人常误以为出家是身体有疾病、事业或婚姻挫折、对人生绝望、逃避现实等原因,才会去出家,其实这种观念与出家法完全相反,像目前跟随衲僧的十一个弟子,都已在教团所属道场修学多年,一则了解教团的一切,一则发愿出家修行,上求下化,至因缘成熟时,始得披剃,并非自己一时冲动的盲目行为,而其家人也知该位出家者的去向、状况,且经常与教团连系往来。这样的出家,等于是族群的扩充,彼此产生的共识或认知差距较小,沟通的功能较良好,且能形成教团的外护更加坚固。当然,每个人出家的因缘不同,并非一定百分之百圆满,但至少出家后的修行必得成就,这是可以肯定的。
  

八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
  你看见了吗?
  在人生的滚轮之中
  被倾压的执著是什么?
  你始终如此甘心
  让那失盲的双脚,引领著
  张大的双眼?
  你看见了吗?
  宇宙无奈地撑开黑洞
  不断的吞噬,你心中
  深沉难测的无明
  犹似飞蛾簇拥著火光
  焚成一缕缕的轻烟
  应已惊觉人生如幻,岂能任凭业力摧残?若非蓦然回首,恐将泥涂湮没!归与!归与!一身汗冷湿透!
  你看见时不必自怜
  穿越次元,也依旧
  不欲拾回原来的面目
  才知所谓苏醒
  不过是一场南柯梦后
  却来等待黄粱,可有煮熟?
  或许呢!你看见了
  虚空也能微妙的回转
  在每一个起心动念的
  邻接点上,生死交关
  你看见又该如何?
  下手吧!
  杨柳依依,故作催人年华;苍茫白云,莫不匆匆而逝。俯仰无多日,何须用踌蹰?且速!且速!一口吸尽千江水,踏杀天下英豪,不疑悔!
  

八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
  要让自己成为一位禅者,不要成为信徒。
  要以教育家、思想家自许,不要做盲目的跟随者。
  要不断地超越困境,消减我执习气,使自己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不要凡事畏缩,执我不放,永远是滚滚红尘中的凡夫俗子。
  

八十五年十月二十四日
  从前年轻时,曾听过有大藏经,但因所接触的范围非常狭窄,而六○年代印经的风气不像现在这样普遍,更遑论如大藏经之巨构出版了。记得当时有某法师说:“凡是收辑在大藏经里的经典,都是真经,否则就是伪经。”多少年来,一直将这段话当做金科玉律,深信不疑。到了十几年前开始正式阅藏,并研究许多相关文献,才发现原来不是那么一回事,而大藏经的神秘面纱便完全消失了。
  大部份的佛教徒,都还以为大藏经即是三藏—经、律、论的意思,其实这个观念并不正确,今以大正新修大藏经为例,即包括了经、律、论、经疏、论疏、诸宗、史传、事汇、外教、目录、古逸、疑似、图像等,这是现代最完整的佛教丛书。假如从学术研究的立场看大藏经,的确值得称许,但如从修行悟道的观念思考,则衲僧一定劝人不要读大藏经,以免最后变成“文字师”,而不是修行人。
  衲僧一向主张,修行应以悟道、解脱为方法,以度化一切众生同获解脱为目的。虽然修行不能离开经典,但经典却不一定能正确的指导修行,甚至可能成为修行的障碍。依此原则去探究大藏经,即知那只不过是一大锅令人分不清菜色和菜味的东西而已,这些被学术界奉若圭臬的文字相,在修行人的眼里只有无奈的摇头叹息!可怜的佛子啊!连大学教授和高僧的差别是什么都分辨不出,又将如何断烦恼、得解脱呢?难怪现在只要会读书、又能言善道,能上得了讲台依经解义,管它这部经是什么道理,反正是照经讲,这样子,就是大法师了!
  佛教的修行,和说书的岂不一般见识了吗?
  

八十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 坐禅数息要用自然呼吸,什么是自然呼吸?
  答:自然呼吸就是没有刻意用力去呼吸的意思。当一个人在运动的状态、或情绪变化时,呼吸会变得较急促,使呼吸量于瞬间增加,这就是不自然的现象。另外,气功的吐纳,是以意志控制呼吸出入,亦属不自然。由此可知,所谓自然呼吸是指人体在静态中,没有受到任何情绪的影响,亦非气功吐纳运气或作深呼吸的动作时,因自然的生理需求,而自动呼吸的状况。这才是坐禅数息所使用的呼吸法。
  △ 如坐禅不使用自然呼吸,有无缺失?
  答:此有二种缺失—
  (1).身心无法真正放松═因为尚有用力的情形,使四肢及胸腹都处于紧张的状态,而未达到禅定的第一步工夫—放松。
  (2).不能入定═既未放松,则无入定的可能。有些修气功坐禅的人,发现自己也有入定的现象,其实这是因为过度的专注于运气,所产生的妄境,是一种假定,与佛门的禅定无关。
  

八十五年十月二十六日
  △ 坐禅应一天坐几次、或坐多久为佳?
  答:不一定。但宜每天坐禅即可。
  坐禅是一种耐力和恒心的训练,一个能每天坐禅的人,日久他的忍苦能力和做事情的果断力一定会增加,同时自信心也相对的提升。至于次数多寡,应看自己的时间和环境来冲量,每坐的时间最好能在半个小时以上,若能坐一个小时则效果更佳。因刚入座的前几分钟,心念、气息尚粗,属于调和的阶段,到了能专注收摄心神之时,才有坐禅的效果。当然,如禅定功夫好的人,很快进入定中,便不需长时间坐禅了。
  △ 听说半夜坐禅容易受鬼神或邪物侵扰,可有此事?
  答:这是不谙坐禅学理者的说词,佛法中所谓鬼神入侵之事,就是业报发露的意思,万法一切唯心造,所以有“疑心生暗鬼”、“疑则生怪”的情形发生。
  坐禅,是放舍身心,对一切六尘境界均不执取,岂有反受外来鬼神邪物侵扰的可能?除非此人欲得神通,心起害人的邪念等错误的知见,致引起精神上的错乱而颠狂,否则,在任何时间坐禅均是无害的。
  

八十五年十月二十七日
  一、今天师资培训,讲解禅的修证一节中,有关初禅的部份。
  似乎今天来上课的学友比往常多,这是好现象。
  

八十五年度的课程还剩下十一、十二月两次,再来计划于八十六年元月一日至三日,连续举办三天的禅训。由于禅训是每年度的综合训练,在修行上相当重要,所以衲僧虽然正值掩关期间,也必须勉力而行,否则,即可能耽误了跟随学法者的修行。
  二、题法性宝林通讯第五十三期封面“导师的话”:
  菩提亦树亦非树,
  心与镜台皆缘起;
  时时本来同一物,
  何事争须辨有无?
  在南宗禅盛行的时代,大家都把神秀与慧能的相对偈,当做高下分别来看待,实际上,真正了解佛法本质的人,就不会这样思考。今将此两首偈置于平等地位观察,即能了知传说的误谬是如何害人!
  神秀: 身是菩提树      慧能: 菩提本无树
  心如明镜台          明镜亦非台
  时时勤拂拭 本来无一物
  勿使惹尘埃          何处惹尘埃
  神秀之偈从修行上说,因为无始以来,众生的无明烦恼像尘埃盖覆本心佛性(菩提自性),所以必须于二六时中,不断地揩拭此心,勿使蒙蔽而不成菩提。由偈意可知,神秀已具见此五蕴身心的杂染,了解烦恼的束缚是如何可怕,因之,教人守本真心,观照呵护,这是从生灭因缘相中,离一切妄念而证得本觉的。慧能的偈是从见地上说,指出一切妄染(尘埃)无非是空,与本心佛性原不相应,这是直就真如体性的“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的立场而言。看其文字叙述,似乎一渐一顿,仔细分析都不离众生心,都是一法界的假名变化,犹如一根棍子的两端,若从这一端固定不动,往另一端看去,即这一端为始,另一端为末;若从另一端往这一端看去,即另一端为始,这一端为末。棍子本无始末,犹众生心所生诸法本无顿渐,但由立足点与观点相反,说有始末顿渐而已。
  若无神秀之偈,则慧能之偈亦无可立。神秀提出诸法的宛然,才有慧能另提诸法的寂灭。宛然与寂灭,说的都是同一件事物,岂可遽然分别,判为高下?
  大部份的修行人常以佛法义理究竟不究竟,来作取舍依归的标准,殊不知,这全是从凡夫众生的观念理解佛法,因此说空、说有、说了义、不了义,说生死流转与解脱还灭,甚至说生死涅槃犹如昨梦,不离生死不入涅槃,即生死即涅槃。这些,仍是众生位中所设立的假名,不是佛位的说法。至于佛位如何说呢?“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唯佛与佛,为能究尽诸法实相”,吾等凡小之辈岂可以管见而测虚空?秀、能之争,南、北相对,实宜止息矣!
  

八十五年十月二十八日
  △ 坐禅中突然被音声惊吓,应如何处理?
  答:坐禅最好有一处较清静的场所,如家中设有佛堂或禅房者最佳,否则应尽量来道场参加共修,以免受到种种的干扰。尤其是初学者,只要一点声音即可能会吓了一跳,而导致心神不宁,无法继续入坐。
  当已经受到惊吓时,可视自己身心的状况决定要不要继续坐。如认为坐不住了,亦勿立刻起身,应慢慢地左右摆动身体,做完全部按摩动作之后,坐在座垫上休息一下,然后再站起来。如认为自己尚可继续,最好还是勉强而坐,否则,以后会成为习惯性,往往稍微的声音就坐不住,甚至没有任何声音,但潜意识中似乎有担惊受怕的情形而无法安定下来。
  这意思是说,不管有没有声音,或者有否受惊,既然要修学坐禅,就应抱著不忧不惧的心态,放舍身心,无间断地坐下去,才能对治六尘境界的障碍。
  

八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
  △ 坐禅时,如何矫正坐姿?
  答:矫正坐姿大都以初学者为对象。初学者于一坐中,应随时调整自己的姿势。首先,注意有否按照十二字诀—收额、垂肩、涵胸、拔背、尾闾中正,其次,要观照身首四肢有否澈底放松,其检验方式为:
  (1).呼吸有无出入自然(不可故意用力或闭气)?
  (2).意念有无随著呼吸在腹部作用(呼缩吸胀)?
  (3).肩膀有无下垂放松?手掌有无放松?
  (4).腰部有无太挺直?或太弯而压迫腹部?
  (5).身体有无前倾?或后仰?
  初学不可要求入定,应以做到技巧熟练正确为原则,否则欲速则不达,反而干扰更多,影响尔后的定境。
  △ 坐禅一定要数息吗?
  答:不一定。这是针对初学者的技巧训练,由于初坐禅时心神容易散乱,若不教其数息,则无法入定。
  在禅定学中,大都将数息列入主要的修学法门,如五停心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数息观。六妙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十六特胜—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偏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
  不论是印度或中国的止观禅法,于修止门之初,均由安那般那入手,即为数出入息,其后所传之十六特胜中,知息入与知息出,即是由数息到随息的阶段,知息长短便进入随息阶段,而从知息偏身至心作解脱,为以止门为主,观门为辅的阶段,观无常之后便以观行为主了。
  因此初学者最好还是按部就班修学,从数息开始打好根基,以免弄巧成拙。
  

八十五年十月三十日
  今天下午二时起,举行出家沙门佛法讲座的试讲,讲题为“布施波罗蜜”,参加的沙门有八位,今天先试讲了四位。
  这是教团有始以来初次办理,往后,将依循同样的模式拔擢讲师人选。由于大家都没有演讲经验,因此由衲僧在每位演讲后加以讲评,提出优缺点及指导演讲的技巧。虽然大家因不熟练而显得生涩,但学习精神都非常好,这是值得欣慰的。为了培养优秀的弘法人才,多年来,曾设计一些专门课程,唯因教团初创,尚未受到肯定,相信假以时日,必能走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能发挥群策群力,拔度更多的众生。
  菩萨依愿垂形,与六道轮转而无畏。
  如一位修行人老死于山林,不问世事,不理会众生的颠倒妄想,即称为隐士,而非佛子。
  如一位修行人既能修行,又能行化于世间,若无大悲愿力,一切作为都由逢缘,不是宿夜匪懈、处心积虑的发愤之举,这是独善声闻,不是菩萨。
  真正的菩萨是由悲愿所生,依悲愿而行,最后圆满了悲愿。
  真正的菩萨不会逃避红尘,不惧生死,永远在众生之中,为众生亲友,殷勤劝勉,教令入于佛道。
  菩萨,才是释尊嫡传的真佛子。
  

八十五年十月三十一日
  今天继续佛法讲座的试讲,至下午圆满结束。其中以德函较优,德昱次之,膺选下个月的讲师。由德函前往禅印精舍及圆觉寺演讲,德昱前往禅月精舍及禅日精舍演讲。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