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嘉兴三塔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嘉兴三塔
  运河西来,水阔风急,背着纤绳的船夫,远远地看到了三塔耸峙的景观,这三塔,黑黝黝的,塔的尖顶早已被经年的风雨侵蚀,但在运河船夫的心里,这残缺的风景,是他们心里的一根标杆,远远地可以丈量出船只与嘉兴城的实际距离。近了,越来越近了,不禁吁出一口浊气:嘉兴到了,终于可以歇歇脚了。
  但是且慢,老船夫们心里有数,三塔湾风急浪高,最容易翻船。传闻此地原有白龙潭,水深流急,行舟过此多沉溺,当地百姓认为这是潭中白龙在作怪。眼前偌大一片水,唯有徒唤奈何。忽有一日,有一个法名行云的高僧云游到此,亲眼目睹了发生的惨状。和尚动了恻隐之心,召集一帮人,在此运土填潭,潭填了,上面还建了三座佛塔,以镇潭中的白龙。这是大唐年间的事情。
  唐以降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千百年间,运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运河也是江南最大的干流,众多的支流汇入大运河,因此,大运河一向水流湍急,尤其在三塔附近,水流曲折,乍开乍合,湍急的激流远不是今日那般的平缓。
  据史料记载,三塔始建于唐。三塔的建筑与行云和尚的善举有关。三塔自建成之后的那一天开始,就成为了嘉兴的标志。民国十五年(1926),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选中三塔为封面,三塔又成了京杭大运河的标志。
  以三塔为依托,历代以降,附近多名胜古迹,茶禅寺即为其中之一。此寺唐代名龙渊寺,五代吴越国时称保安院,宋改称景德寺,又名三塔寺。相传苏东坡曾到此汲水煮茶。嘉兴的人文景点,在与文人的联姻中,唯与苏东坡有关的大抵还有迹可寻,似乎也比较确凿可信。宋熙宁年间,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到陡门报本寺(后更名本觉寺,遗址在今高照乡万寿山村)拜访同乡文长老。苏轼三过报本寺,是有诗为证的。苏轼也曾到三塔的景德寺歇脚,寺中因此建有煮茶亭。后来,喜好游山玩水的乾隆南巡逗留此间,这位太平皇帝文采一般,但文雅可喜,自然少不了饮茶赋诗,兴致所至,御笔一挥,赐名“茶禅寺”。有清一代,“茶禅夕照”为嘉禾八景之一。
  三塔西侧原先还有龙王庙,是乡民祈求风调雨顺、桑茂蚕丰的一个圣地。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每逢农历三月十六,乡民纷纷摇船祭神、赛舟,名踏白船,观者如堵。拍摄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些老照片里,我曾清晰地目睹此一盛大的场景。
  但是,运河船夫们是没有多大的兴致来欣赏三塔风光以及诸如此类的民俗活动的。他们对行云和尚的善举也没有多少耳闻。对于运河上扬帆急驶的船只和这些船夫来说,三塔只是一个梦想的停靠站,是暂时的一个歇息地——歇一口气,积攒一点脚劲,如此而已。
  傍晚时分,经过血印寺,我来到三塔公园。眼前的三塔湾,已非古时候那么的浩淼,弯来弯去,水流明显平缓了,平缓的水流进城了,开始滋润嘉兴人的日常生活。西边的湾口,两艘铁皮大船正好交叉而过。河边的垂柳飘动着我的思绪,朦胧中,我似乎看见了这样一幕——粗布短衫的船夫们泊好船,将粗大的纤绳往三塔前面的两根石柱上绕来绕去,最后用力打上一个活结。坐在石驳岸上,他们互相传递着烟卷,点火……长年累月,眼前的这两根石柱子上,上上下下,很深的刻痕惊现在我们面前。
  三塔并峙的奇观,在华夏大地上并不多见。过去,船夫的道路在水上,他们背纤的艰辛,在新三塔前面竖立着的两根石柱上,经过了千百年的坚韧,依然完整地显现成了大运河边的一个奇迹。
  这两根石柱子,是如今的三塔唯一让我有所感触的旧物。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