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自有藏珍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周良娜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自有藏珍
  ※ 作者: 周良娜 - 圆光佛学院大学部四年级
  一、引言
  未学祖师禅之前,对中国祖师禅法,如参话头、起疑之类的禅观方法,是丈二金刚摸不著头脑,不知所云。本学期蒙老师课堂上悉心教导,总算对祖师禅法有些心得,也很感动祖师禅法殊胜。对教导学人的用心恳切,流露出中国人对大乘禅法特有的“浓情厚意”,浓情是指对学人处处显出老婆心切之情,厚意是指对了生脱死之悲切。  
  虽然惠空法师没有实际指导末学等如何修习中国祖师的禅法,但老师在课堂对祖师禅法,讲解地入木三分,令末学十分感动,重新认识自家宝藏之珍贵,也提供末学有另一种修学禅法的选择机会。
  二、知见之启发
  1.日常生活中对禅观之训练,有另一种知见的发觉;“疑情”之疑也可作所缘之对象,这有别于印度之禅法,这在二六时中的觉照力要十分严密,如粘头缀尾,打成一片无丝毫缝隙,一个禅者心思绵密,要在动中用功十分不易,除非对生死有大觉悟,以及对众生有缘起大悲心者,否则不易举得。凡夫众生修习禅法,不为名闻利养,不为神异惑众,没有居心叵测之企图,是十分令人敬佩感动。
  2.禅观方法未必要在蒲团、腿子功夫上著墨,这也是祖师禅方另一特异之处。从心举得之“疑情”,就可令心制之一境,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惺惺著意,将疑情疑到情忘心绝处,令心在寂静处,悟透本体之实相,昏散屏除,一念不生,前后际断,般若智慧现前。
  3.内心的体证,真参便无能为之心,既无能为之心所,所思即忘,致使万缘不息而自息,六窗不静而自静,不犯纤尘。一个行者对生命的忠诚及热忱,一定要透过禅法,透视到生命的无明住处,方有一大生大死的感受,也可对生命有新的认知,方能缘起自受用与它受用恳切之情。换言之,上求菩提下化众生才有著力处,否则真是“空花雪月道场”白忙一场。
  4.不强调语言文字。参禅,平常心是道,不落意识强制分别,是道心是平常心,是用功的开始,平常的慧观到家,功夫极致处,无功用行,如电光火花般之灿烂,禅者的开悟才是功夫的喜悦。开悟、识心达本,趣向生死解脱之道,是修道人的本份。
  5.我等凡夫众生皆从生死过,忙里虚掷岁月,谁肯死前修。禅法根本旨趣,便是教我等明白生死是何大事,生死流浪是何不幸。祖师禅法不论参话头、起疑情皆是令众生开悟为目的,而开悟是何物,便是见自家本藏阿赖耶识。凡夫生死无明之本,便是阿赖耶识。“先来后去为主翁”就是阿赖耶识主宰生命的来去,因我等无明覆障,不能识心本,故要断无明之流,去惑证真,生死来去自如,禅法是途往之钥。祖师之禅法是因应国人之民族性及生活习惯和智慧所开发出来的禅法。而且也本于世尊启发迷育之悲怀,利益众生而施教的。
  6.高峰禅要开示参禅要具足三要:第一要有大信根,第二要有大愤志,第三要有大疑情(高峰禅要第14页)。
  信因果,信能离杂染,信能开悟,启疑情当以为本,借信心的力量遣除与生俱有的疑,用信增上观照力量,不屈不挠地与尘劳妄心搏斗,誓死相信能开悟,纵然今生不悟,也要厚植般若善根种子,佛性永不失灭的志气,有大丈夫志,方能成就道业。高峰禅师以为日用疑情不断,除二时临斋外,不上蒲团,从朝至暮,步步不离,心念无间地用功下去,不可执蒲团或腿子功夫为能事,更不可堕于昏沉散乱,或落轻安寂静里,或三十年、二十年,乃至一生都要终无他念,实实落落,稳稳当当,直教纤尘不染,直到报缘迁谢之日。
  三、感想
  纵观祖师参禅悟道的方法,著实令后学弟子景仰万分,望之弥坚。为生死唯一大事的切用功办道之德范。环顾今日四周,如此善知识如凤毛麟角,这般踏实的道场如空中楼阁,今幸有老师大德教导后学,有祖师之遗留宝藏禅法,令后学得闻祖师禅法心要之一二,也为后学弟子有覆检自己修行方法的埏埴,此是末学于《高峰禅要》之处获另一种知见。再者,也明了祖师禅法并不逊于南传禅法,更不可轻言祖师禅法不若声闻传法,或者祖师禅法有谬,因为自己智慧不足,甚至了解不深刻而妄加批评,这会落于无知的邪见,这也是末学要自我警惕的。
  祖师禅法,以末学愚见,虽不在语言文字上探讨,但它也有经教为依据,理解禅的思想,目的开悟成佛,手段从心性下手,断除妄想尘劳,只管方用起疑情销住念头,深“信”不“疑”,一直用功下去,终必有所成就。这必要有菩提心为前题,发大悲心为助力,方可圆成佛道,这与声闻禅法的道次第大大不同。所以大乘中国祖师禅法有其特殊价值内涵。身为佛弟子的吾等,在修学其它禅法的时候,也应知道自家祖师的智慧所在。因为心所缘愈大,果地的成就也就愈不可思议。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