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安那般那念的修习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安那般那念的修习

  《增一阿含经安般品》总共有十经,大家在看了之后会发现:十经的内容并非都跟安般有关。这和《杂阿含经》类似,只不过《杂阿含经》中的这个相应、那个相应,是较为严格一点的,在同样的标题下的小经,彼此之间的联结较为紧密,在《增一阿含》中,小部经之间的联结就比较少,这是跟法数(一、二、三至十一)的数目有关,而不见得是跟内容有关。因此,当你要去谈主题的时侯,就无法针对这一品来讲,而只能够像《杂阿含经》一样,针对一经一经的来谈它的主题。
  安般品(一三○经)
  经题解析:
  安那般那念:「安般」,就是安那般那念的简称。「念」,就是念头。「安那般那」就是指呼吸。安那般那念,字面的意思,就是把你的念头放在呼吸上面。但光是字面的了解,完全不足以打开它里面的内容。
  经文主题:
  经由安那般那念的修习而达到所谓的解脱、或是成就阿罗汉的果位。
  注意几个重要转折步骤:
  重要的环节(转折步骤):入手的东西是安那般那念,目标是成就阿罗汉,是不是安那般那念修完后就成就阿罗汉?不是的,这之间有一个叫做转折的步骤。转折的步骤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会误以为顿悟也可以,渐修也可以。如果大家看经文,第一个是安那般那念,第二个是慈悲喜捨(四无量心),再来是初二三四禪,再来是引发六神通,最后收摄到无漏智或者是阿罗汉解脱果。这是在读经文的时侯,必需将几个转折的大的步骤掌握住。
  安那般那念→四无量心→四禪→六神通→无漏智
  为什麼需要这样去把握?因为在佛法的修行里面,这些法目它不是孤立的,一般来讲,你刚开始来做的时侯,你是先找一个重点,例如,我们现在在读《阿含经》,好像这是个孤立的东西,这是因为你什麼都没有,所以你只能找一个叫做重点的东西,力求去建立基础,并进一步去加以突破,问题是:这个东西学有所成之后,是不是就结束掉了?不是的,是一站一站的往前去推展,所以就有从安那般那念到解脱智之间,所要经歷的这几个大转折。而你会看到这几个大转折是如何的前后相承的。
  经文架构:
  从内在的架构或相关的架构,就可以去做一些比较,如何比较?把《阿含经》另外打开来看,是不是大家都需要经过同样的步骤,才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就是所谓的阿罗汉或是解脱智,看来看去不见得如此。为什麼?有些是走心得解脱。有些是走慧得解脱。走慧得解脱的有修空、无相、无愿(三三昧或三摩地)。有些是经由修四念处进入初二三四禪,再来进入到四无色定,在安般品一三○经中,没有谈到四无色定那个地方去。这是你看到佛陀因材施教的地方。不同的人从他的立足点,以及到他的终点站,都可以做一些调整的地方,只要大家教过小孩子,或在学校里当过老师,大概对於面对不同情况,对於教学的环节去作调配,就会知道这是基於什麼情况必需如此作的。问题是,这只是提供一个称之为形式的理由,能不能够就大家目前为止所学的这许多有关於佛典或是佛学的知识来说明:为什麼必需以安那般那念来著手,能够开展四无量心,才能够发展到初二三四禪,是不是能够找到它的前后相承的在修学上的理路,如果能这麼做,就不只是在阅读经文,而是希望试著进一步了解。虽然这样的一个修学步骤,它并不是适合每一个人,但当是适合「罗云」(经文里的人名字)的时侯,有就这个弟子而言,他的内在的理路,大家就是进一步要把这内在的理路梳理出来。如何著手梳理这内在的理路?有时侯这前后的阶段,它就是不见得跟我们坐火车一样,过不了这一关,就到不了那一关,不见得是如此,而是它这之间有互为增上的效果。什麼是互为增上?比如说,到底你是要先读数学,还是先读英文,或者是到底是先读英文好?还是先读日文好?这是有时侯在教小孩子的时侯会面对的问题。这就要看情况,有些小孩子他是适合先读英文,读了三年之后,再读日文会比较好,有些小孩子正好相反。在这里的情况,你可以以这样子的背景来考虑或这样的推演,重要的是你所能掌握的所有证据,如何从这些证据里面,去找到在罗云身上,为什麼要以安那般那念为著手去开展四无量心。如果你的四无量心,不是以安那般那念为基础的话,那会是什麼样子?或者说,没有四无量心作基础,要去做初二三四禪,会是什麼样子?因为这个次序和一般的次序是不一样的,一般的次序是:
  四禪→四无量心→四无色定
  罗云的修行次序正好相反,是先修习四无量心,再进入四禪。所以这个所谓步骤的掌握,这确实是随著情况来改变的,而是改变到甚至可以颠倒次序,把四无量心和四禪变化了,因为如果是配合三界里面的诸天来讲的话,四禪是对应於色界的四禪天,四无色定是走向无色界的四个天,四无量心是横跨色界、无色界,这是正规的次第,为什麼在这里不用正规的次第呢?这也是可以进一步去思考的。那怎麼个思考法?就是在结尾的地方,佛陀对於罗云的称嘆,从佛陀的称嘆表现出罗云修行特色,基於他是具有这样的特色,所以他的修学理路可以称之为别出一格的方式来作不同的调整,这样子别出一格的调整,才恰好能把他的特色真正的发挥出来,你可以从整个经文的前后文,来看到这个经文所表现的修道的次第,以及修学的人物他的特色在什麼地方,因此就能够所谓的知一经读一经 ,这是属於罗云自己独到的次第,而不会把这个次第跟其它的修行者所依循的次第跟它混在一起,这是我的办法,一般的学者不见得用这个方式来作,他会把它当作是一个思想史发展的演变,比如说,最开始的时侯,是什麼样子,之后经过什麼样子歷史的条件,而就有各种的变化,我个人是站在佛法修行的立场,是认识到对於不同的修学者。
  读一部经的时侯,你可以拿自己以前的佛学知识作为背景,来作一个印证的了解。另外一个是,如同刚刚所讲的,你可以把这部经的特色另外的把看出来。你能够把一部经的特色看出来,就能够做一些比较深刻的义理的研究。
  面对的人生课题
  在一三○经所谈的重点是安那般那念,问题是:在这里所谈的安那般那念,到底是要面对什麼课题?修安那般那念的目标到底何在?广说的说,可以列出几十条,但是根据经文,只要列出一条就够了。为什麼需要一条呢?建立你的问题意识,依於你面对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靠什麼解决呢?靠安那般那念解决,这是我们在读经的时侯,往往要把这些法目,以及这些法目所个别面对的人生,或者称之为生命体,他会碰到的问题,你必需把法目跟人生的问题结合之后,你的读经才能够落实,而非只是一个封闭的法目体系。
  「汝当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忧之想皆当除尽」,待所有愁忧之想皆当除尽,就能够达到「获大果报,得甘露味」的结果。
  修安那般那念初步的目标,就是各式各样的愁忧之想都应当能够透过安那般那念就把它排除掉,这是第一道的把握。为什麼称之为第一道的把握呢?因为接下来要面对问题,第一个就是:为什麼所谓的愁忧之想会构成一个问题?第二个就是安那般那念修行的方法,或者是它的这些相关的道理本身,为什麼就可以发挥效果?这是你进一步要去思索的。
  基本上,任何佛法修行的法门,不要讲那麼高级,只要你有正经的事情可以作的时侯,这个所谓的忧愁大致上可以排除一半,之所以会忧愁是为什麼呢?比如说,你现在碰到一个会让你忧愁的不得了的事情,烦跟忧又不太一样,「烦」是这件事情会造成你不舒服的感觉,这个不舒服的感觉挥之不去,因此有很烦的情况。「忧」就是一种稍为细腻、稍为深刻的对於生命的苦痛所形成的悲哀的感觉,当我们自身或者是他人陷溺在悲哀或者是忧愁这样的情绪的时侯,那怎麼办呢?找事做。也只有找事做,才能够救自己,找一些你喜欢作的事情,你就不让自己面对所谓的忧愁,为什麼?当你是泡在忧愁里面的时侯,基本上这是一个无解,你不可能因为泡在忧愁里面,就把忧愁给排除掉。就是你现在很忧愁,我就用所谓的忧愁的不得了的方式让自己不忧愁,有没有这个办法呢?比如说,你现在很喜欢一个东西,那心理学有一办法,就是喜欢一个东西就是贪,贪之后就是让你贪的不得了,於是贪的不得了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呢?你是顺著自己贪爱的方向,让你凡是能够贪就满足,结果你发现人的贪爱是一个无底洞,所以贪爱让你儘量的驰骋,也不能够解决你贪爱的问题,那怎麼办呢?自我观照、自我约束。忧愁怎麼办呢?当你有事情做的时侯,你就不必把自己泡在忧愁里面,忧愁本身并不能够解决问题,它像是一个会吃人的东西一样,你就被它吃住了,所以这里就是对於在生命的歷程里面,你会面对很多的情绪,贪、瞋、痴这个是很粗糙的东西,像这个所谓的愁、嘆、苦、忧、恼是比较细腻的东西,怎麼办?所谓的修行,就是有一点事情可以做。
  第一:安那般那念,就是让你有事情做,所以在消极上面,你的忧愁就去掉一半。第二:这个安那般那念,你做起来的时侯,并不是说我只是随便拿一本小说看一看,或是打开电视机看一看,而安那般那念,等下要你观呼吸的长、呼吸的短,呼吸的冷、呼吸的热,会让你忙的不得了。所以,安那般那念就是让你忙的不得了的功课,因为你光是要去注意呼吸的长短、冷热,就巳经来不及了,哪里有时间去忧愁。经由让你忙的不得了,就没有时间去忧愁,这是就消极来讲。积极的就是来看看安那般那念,确实能够积极的引发在佛教称之为功德的东西,所以他不只是让你有事做,还能让你改善自己的身心状态。安那般那念以二个东西来进行,「念」是你的念头,属於你的心灵的部份,「安那般那」是呼吸,属於身体的部份,让你的念头跟你的呼吸能够结合,达到身心调和的情况。这是就初步来讲,不只是看到安那般那念能够排除忧愁,而要去看到为什麼能够排除。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