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醒迷歌》的思想主旨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常静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醒迷歌》的思想主旨 常静
  《醒迷歌》是佛教界流传久远的一首诗。这首诗因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而受到历代读者的喜爱。 《醒迷歌》的思想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自甘淡泊,随俗远非。 《醒迷歌》开篇云:
  醒迷人,甘淡泊,
  茅屋布衣多快活;
  布衣不破胜绮罗,
  茅屋不漏如瓦房。
  不求荣,不近辱,
  平心静气随时俗;
  了却人间闲是非,
  逢场作戏相欢逐。
  这几句诗歌告诉我们,人活在世上应当过一种自甘淡泊的生活。假使一个人没有过多的欲望,他即使过着身居陋室,穿着布衣的贫困生活,他仍然能够自得其乐。人生在世,物质的需求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却不是衡量一个人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准。更多的时候,人活的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不振。若能够心境平和,身处陋室也如在天堂一般欢乐。这样你既不会有享受荣华富贵时的骄傲心态,也不会有遭受奇耻大辱时的低迷消沉。
  诗歌规劝世人应随顺时俗,不令众生生怨,如此才能够广结善缘,令大众欢喜。这就是佛经中讲的“使众生欢喜就是使佛欢喜”的道理。一个人即使你有再高的地位,再深的学问,如果你自命清高,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那种撕心裂肺的场面,往往令人肝肠寸断。这就是无常。《醒迷歌》说:
  弹丝竹,品茗乐,
  总笑他人空忙碌;
  南北奔驰为名利,
  未老先已白头秃,
  夫妻缘,儿女欲,
  雨里鲜花风里烛;
  多少白头送黑头,
  多少老人为少哭。
  既然无常,我们只有顺应这一规律,并对世事作深入透彻的了解;我们才会真切地感到,我们与其终其一生贪求名闻利养、眷恋儿女之情,倒不如对世事看得开一点,做到知足常乐,随缘度世,并尽可能享受现世人生。我们就会有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坦然心态。
  四、万事皆空,无忧是福。 《醒迷歌》云:
  满壅金,满堂玉,何曾买得时常喜;
  临危终觉一场空,只有孤身无伴束。
  黄金白玉是人世间的宝贵之物,许多人对此都喜爱。但钱财并不是万能的,他买不来健康,也买不宋生命。我们曾见到家财万贯的人,却长年疾病缠身,又有多少有钱之人英年早逝。想想这些,你就会觉得钱财并不能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
  由此可知,钱财家产等身外之物,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场空梦而已。今日属于你的东西,也许转瞬之间就成为别人的了。佛陀住世时曾对弟子们说,你们要知道,钱财是身外之物,为五家所共有:一为火烧,二为水漂,三为国王官吏巧取豪夺,四为强盗上匪所劫,五为不肖子孙挥霍殆尽。贪财的人处心积虑所储存的钱财,在他临命终时,仍然无法带走一分一毫。 因此,《醒迷歌》中说:张门田,李家屋,今日钱家明日陆;桑田变海海为田,从来如此多翻覆。
  因此,我们活在世上就应该想得远一点,看得开一些,如此我们才不会对生活有太多的失望。
  《醒迷歌》接着又说:识得破,万事足,惟有修行不为禄;吃喝玩乐终成空,无忧无虑方是福。时未到,眉莫蹙,八字亨通有迟速;甘罗十二受秦恩,太公八十食周禄。
  歌中告诉我们,吃喝玩乐等欢娱之事最终都是空无所有。对这一自然规律我们要能够看得破,而不要作茧自缚,使自己整天忧心忡忡,天长日久,说不定还会引发一些毛病来。因此,我们不要为生活中的生离死别、寿夭穷通而过分忧伤,要知道我们现世所遭受的一切顺逆之境都是我们前世的业报所致,我们改变命运的方法就是要在现世之中认真修持,由于善缘的感召,我们迟早都会有福报来临的一天。不为未来而忧虑,过好当下的生活,我们才能过得充实而幸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