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修行法门与佛教未来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修行法门与佛教未来
  今天谈论的题目,是属于佛教未来学的范畴。关于佛教未来的发展,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今天我们将重点放在“禅修”对佛教未来发展的关系上。针对这个议题,打算分三大部分来说明:
  壹、禅修的有无,对佛法宏传与住持的影响
  禅修,基本上是以“戒”作为基石来达到“定”、“慧”的成就;而透过禅修所成就的禅定与智慧功德,又进一步开展出佛教在世间的住持与弘扬。也就是说,佛教僧团禅定、智慧(指禅定所引发的证悟)的有无,对佛法的宏传与住持,有决定性的影响!怎么说呢?我们提出下列解说:(禅修对佛教的正面影响)
  (一)“由禅出教”与“由教入禅”的澄清
  世尊出世,基本上一切经论都是由无分别智出后得智、由后得智出大悲心、再由大悲心流露出对众生种种机感的不同教化而引发的一代时教。同样的,历代祖师的开宗立派、著书立说,也都是从他的禅定或证悟的智慧中所流露出来的真实语。例如禅宗六祖大师,凭自己的证悟而说出“六祖坛经”;黄檗、智者等诸祖师也是如此──这是由禅出教。而很多修行的法门,延引佛菩萨的经论、延引历代祖师的开示来引导我们去开拓修行的路径──这是由教入禅。
  从这里我们知道,佛法思想开展的依凭,是“由禅出教”,而研读经教的目的,在归趣于“禅修”。所以,如果没有明确的禅思引导,不了解读经的目的是在归趣于禅修,则所读的经论和祖师法语,就没有一个归依处!思想没有归趣,对经论的信受度就会减低,最后变成只是依文解义、依经论解义、依经解经,使佛法的可信度、真实性灭少。如此,不光是在修行上不能落实,在思考上也会慢慢的远离真实义,愈解释、愈离开本来面目──这都是没有实际的证量来调整方向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把握住读经的真正目的为了“由教入禅”,经典是用来作为修禅的前导,使我们不致于走入魔外(邪魔外道)而不自知。
  (二)正确的禅定使修行者身心得到安顿
  修行是长远的事,一个人从出家到生命结束的四、五十年中间,要精进努力不懈,光靠著根、福报、愿力是不够的,因为一个人的福报、愿力、勇猛精进心是有限的!所以,要能够持续修行,必须要有更多的力量来支持他前进,这力量就是禅定与智慧。也就是,必须要有一个真实的法门,让他在这四、五十年当中,真正使身心得到安顿。例如“大智度论”中:“禅有如清凉池,禅有如盔甲。”这是在赞美“禅”的智慧功德,说明必须要有“禅”来滋润我们的身心,使我们在五蕰身心的热恼中,六根对六境的焚烧中,使我们身心安然!使我们能抵挡住烦恼的侵害!所以,要保障行者精进努力不懈,就要靠“禅”来滋润!禅,使行者在修道中勇猛精进、平安清凉而没有忧虑。
  (三)对解脱菩萨──佛法根本意趣的显明
  对真正发心学佛的人来说,佛法的根本意趣在于解脱与菩提。如果我们没有办法证明有这一个解脱、菩提的典范,就没有办法告诉学佛的人说:“你学佛,是真正为了达到解脱与菩萨!”那他会问:“我学佛干什么?难道与其他宗教一样,为了求点福报?为了来生堕恶道?”所以,今天我们的修行,如果禅定、解脱的思想不彰显的话,佛法与其他思想的界线就模糊了,似乎学佛跟其他宗教差不多──因为你没有办法告诉大家,学佛可以解脱,或是谁解脱了!这样一来,佛法失掉它根本意趣,一般学佛的人,也就没有办法对禅定、解脱有向往心,佛法就会失掉它存在的价值。相反的,如果我们对解脱、禅修的理念很明确,虽然我们还没有禅定、还没有开悟,但是在我们的心里知道有这么一个方向存在,而且还有希望说:“我可能今生不能达到,但是来生可以做到!”有这么一个理念存在的话,就会带动我们勇猛精进地朝著这个方向去做。相信,只要我们能正确地掌握佛法的根本意趣,佛法就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和安顿。
  (四)禅修对三示导的力量,使佛法迅速宏扬
  三示导是神足通、他心通、漏尽通,能够让众生快速地接受佛法的教导。可是,三示导的产生,必须要假借禅定的开发。所以,如果能用“定”、“慧”来开发三示导或六神通,就能够摧伏魔外,顺利化导众生、降伏慢心,接引更多的人来接受佛法的教育。相反的,没有了三示导化导的功能,就只能顺应众生的机感,随缘度化。如此,不但不能摧伏魔外,佛法也不能快速的宏扬出去!所以说三示导的存在有它的价值。
  以上四点是关于禅修与定、慧的开发,对佛法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接著我们再提出没有禅定修行,必定会引发的问题,做为以上四点的反面论证:
  (一)佛法变成戏论或是一般的学问:
  例如西方或日本学者,因为没有禅教相应的理念,于是把佛法当做知识看──去考据“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拜火教?”或是问:“观世音菩萨的诞辰是怎么出来的?”使佛法变成戏论!
  (二)修行人没有禅定的保护,使道行受到很大的摧折:
  禅修是出家人的本业,一旦出家人不安于本业,不知道要往那里去、不知道要做什么,等于失去他生命努力的方向!生命得不到个落脚处,自然容易受到名利、欲望、享受等种种的影响,道业马上会下坠。
  (三)佛法中心旨趣不明,使学佛变成流俗的祈福或福业的累积:
  例如,我是出家人,如果在修行上出不上力,不能解脱,不如干脆好好的宏法修福报!请问,他会将信徒带往那个方向走呢?他的发心不是为了解脱、不是为了思想的开展,是为了求福报!因为他对打坐没兴趣、没希望,坐都坐不住,如何修行?不在名利上追求就不错了,他只是求点福报!这样的出家僧团能带给信徒怎样的风俗呢?他会叫信徒了脱生死吗?
  (四)信徒对佛法产生疑惑,甚至魔外迷惑混乱佛法:
  例如青海、卢胜彦这些人。青海就是有神通,以神通导引人走入非道,使僧团没有办法正信。所以,今天我们有神通,不是为了显示我有神通,而是为了降伏魔外,让众生有正知见。(而这些神通在佛经里是稀松平常的事。)否则,我们也只能眼巴巴的望著魔外把释迦牟尼佛的末法弟子纳入了魔国,却没有任何的办法。
  贰、现前台湾佛教界各宗派关于禅修的问题与困难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禅修的有无,对僧团所产生的影响,现在我们再进一步探讨当今台湾佛教各宗派禅修的问题,就一般的情形,提出一些缺点:
  (一)净土宗:1在台湾、净土宗已经成为显宗,不仅修行的人最多,弘扬讲说的法师也最多,但是讲得太容易了!当然我们承认净土法门三根普被、老少能修。但是讲得太容易,就变成浮滥,造成一个错觉,好像修不修都没有关系,临终十念,就可以往生,使得这个法门变成很浮滥。2不讲禅定,只要“信”就可以,没有一个修行的阶梯可循。3理解不明。到死才知道有没有往生,让人无法深信。“信”,如何信?“愿”,如何愿?“行”,行到什么程度?信、愿、行虽然懂,但到底如何信、愿、行,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解,也就是说教理的陈述、没有普及深化。
  (二)禅宗:1禅宗法门深,要利根、更要功夫绵密才能相应,所以没有毅力的人不容易有所成就。2没有好的善知识。“禅”讲的是明师指导,但是在台湾不容易找到善知识讲禅,没有好的善知识指导与弘扬,这个法门就会淹没不常,而方法都没有了,就更不知道怎么修了!
  (三)律宗:1台湾的大环境因缘不具足,主要亦是因为没有禅定智慧来辅佐他的生命,当然不能够安心!所以,心安定不了,是因为没有禅定的激发,心不安,身就跑,是心在跑,身才会跑,心不跑,持律自然圆满。2僧团中僧众少,许多律法羯磨不容易成办,所以持律者要创造佛学律仪的环境就更艰苦了。
  (四)天台宗:天台的理论深,而且广,一般人要了解就已经不容易了,更何况要依之行持?所以可以说是最空洞而没落的一支。
  (五)忏悔法门:这是一般流行在世俗上,中国佛教大乘思想的一种方法,有观心忏、取相忏和作法忏三种。忏悔主要是为了消除恶业,不是积极的求定慧,但这却是做为修行前方便的极佳方法。可是,这种方法现在已经慢慢变成了修福报、积功德的修福理念,实在令人慨叹!
  看了台湾佛教各宗派关于禅修的现况,实在使我们感到忧虑,因为台湾佛教界普遍缺乏修行的引导,禅修的意义没有浮现起来,对佛教未来的发展,必定会有负面的影响!
  参、对现实中台湾佛教的改进意见
  为了佛教未来的发展,我们必须带起教界对禅修的重视与实践,所以在做法上,我们认为有下列几点改进意见:
  (一)清净戒律:没有戒,就没有定慧;戒律不清净,修道就起障碍,障碍了禅定。一旦禅定不能引发,劳苦其身却得不到身心正受的滋润,修行就不能成长。所以讲修行,先要确保戒律的清净。
  (二)成就修禅的师资和环境:师资不足、缺乏善知识,没有年高德邵的老修行来指导我们,结果是大家盲修瞎练,不知道该怎么走!道听涂说,不知道走到那里去!所以我们可以多建些禅堂、律院、念佛堂,大家互相扶持砥砺,才可以补善知识的不足。
  (三)深研教理:不知道修行的理路,结果只是打迷糊仗而已,所以先要在经教上研究,就算没有思想理路开导应该怎么走、不仅修行,至少也该在语言文字上疏通。台湾佛教在教理上,不能清楚修行在佛道上的次第!深浅层次在那里,搞不清楚,把高的理路拉得很低,以为很容易但又看不到,这是颠倒!修行次第完全颠倒、理路与事实、事相与理性颠倒混淆,怎么修行呢?问你大乘菩萨行该怎么走?不清楚!如何修行?不知道!这些教理很多人根本不懂,怎么修呢?当然,懂理论的人不一定会修行?会修行的人也不一定要懂理论,但是除非是上根利器的人(例如六祖不识字,一样开悟、一样做大宗师),否则,懂佛法理论,依法修行还是最稳当的。毕竟上根利器的人,只是千万中选一而已。
  (四)法门之讲明:禅修,要有正确的方法来引导我们。试问:台湾流行的了脱生死的法门有那些?参话头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参话头?怎么参?参话头会不会开悟?有没有保证?这种问题都不知道!这是法门不精、法门不通!其实参话头可以了脱生死的,而数息最容易入定,可是,今天不见得大家都懂。所以方法不懂,是佛法不能兴盛的原因。
  (五)道心的淬励:根器不利,是现代人的因缘、众生的业力所招感的。物质上愈充裕、身心就愈安逸,往往动辄要躲起来闭关,其实很多是为了规避执事的辛苦!只图清闲,不知道修行要在心地上用功;只究外在的闭目端坐,不知道禅修要在内心志气上砥砺,要在大众中磨炼志节。所以道心的淬励,是行者要时时自勉的。
  综观佛教的发展,不难发现佛教正在逐渐势微。因为佛法的中心点是“证”,今天没有人能禅定解脱,佛法自然会产生很多流弊。一旦佛法修证的这个根源失掉,枝弃就慢慢枯萎;相反的,如果能从根源救起,枝叶慢慢生长,就是本固而林茂果实了!所以,今天我们要将势微衰败的佛法重新提振,要带出佛法的新风格、新生命,将佛法弘传到广大的群众里去,修证的这个根源绝对不能失落!否则,即使有很多的出家众,也只是表面的,不是佛法真正的兴荣。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