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台密的主要修持仪轨(1)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朱封鳌 等编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台密的主要修持仪轨
  朱封鳌 等编
  台密的修持仪轨是最澄和圆仁相继制订,直到安然才完善成熟的。其仪式既继承了最澄严持戒律和鲜明的护国保民思想,也吸取了密教的内容,从“圆密一致”,逐渐发展到“一大圆教”。以下主要是探索台密修持的独特方式及其与天台宗的思想渊源,而不是弘扬台密。
  一、菩萨戒
  台密弟子所受的是大乘戒,即菩萨戒。为大乘菩萨所受持的戒律。又作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台密大师认为,它大大高于小乘声闻所受持的戒律小乘声闻戒。菩萨戒的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也就是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的一切佛法,作为禁戒以持守之。说菩萨戒的大乘经典主要有《梵网》和《瑜伽》两类经典。日本台密主要是按《梵网经·律藏品》制定的,其戒相为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十重禁戒又称十波罗夷,为十种严重的禁戒,即: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酤酒戒、不说过罪戒、不自赞毁他戒、不悭戒、不瞋戒、不谤三宝戒。四十八轻戒,是为防犯轻垢罪所制定的戒条,即:不敬师友戒、饮酒戒、食肉戒、食五辛戒、不教诲罪戒、不供给请法戒、懈怠不听法戒、背大(乘)向小(乘)戒、不看病戒、畜(蓄)杀众生戒、国使(通敌叛国)戒、贩卖(六畜)戒、谤毁戒、放火烧戒、僻教戒、为利倒说戒、恃势乞求戒、无解作师戒、两舌戒、不行放救戒、瞋打报仇戒、憍慢不请法戒、憍慢僻说戒、不习学佛戒、不善和众戒、独受利养戒、受别请戒、别请僧戒、邪命自活戒、不敬好时戒、不行救赎戒、损害众生戒、邪业觉观戒、暂念小乘戒、不发愿戒、不发誓戒、冒难游行戒、乖尊卑次序戒、不修福慧戒、揀择受戒戒、为利作师戒、为恶人说戒戒、无惭受施戒、不养经典戒、不化众生戒、说法不如法戒、非法制限戒、破法戒。台密大师认为,十重禁戒与四十八轻戒都是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的心地法门,自过去七佛为始,直至三世的诸佛、菩萨等,都广为念诵,故一切大众皆应受持,若常诵读、解说、书写,则得见千佛,生于人道、天中,生生世世不堕恶道八难。据《梵网经》卷下所载,受持菩萨戒有5种利益:①十方诸佛愍念守护。②临命终时,正见心欢喜。③所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④功德多聚,戒度成就。⑤今世后世性戒福慧圆满。
  日本从最澄开始,在比睿山对习学天台宗的弟子授大乘菩萨戒。最澄著有《授菩萨戒仪》。其传戒仪轨到弟子安然时期,渐趋成熟。安然在元庆六年撰成《普通授菩萨戒广释》一书(见《大正藏》卷74),对最澄以来的传戒仪轨,作了系统而完整的阐释。
  安然生活的时期,日本的菩萨戒本有10种,即:梵网本、地持本、高昌本、璎珞本、新撰本、制旨本、达摩本、明旷本、妙乐本、和国本。他通过比较,采用了妙乐本,即《妙乐十二门戒仪》,又称《授菩萨戒仪》(一卷)。此书为唐代湛然撰,是圆顿戒家最重视的戒仪。它参照梵网、地持、高昌、璎珞、新撰、制旨等6种版本,而新立按月菩萨戒行事的戒仪,内容分为开导、三归、请师、忏悔、发心、问遮、授戒、证明、现相、说相、广愿、劝持12门。最澄著的《授菩萨戒仪》,就是完全根据这一版本的。安然的《普通授菩萨戒广释》,则对它作了适当的调整,如将妙乐本的第九现相,第十说相,改为第九瑞相,第十戒相;又将妙乐本的第十一广愿和第十二劝持予以对调。
  这里,根据最澄的《按月菩萨戒仪》和安然的《普通授菩萨戒广释》(均见《大正藏》卷74),介绍一下台密授菩萨戒的主要做法。
  授菩萨戒的仪轨在一定的时日举行。戒坛的建筑形状,完全依准唐道宣的《戒坛图经》中的样式。仪式中传授戒法之师称为戒和尚,讲授戒法者为教授师(教授阿阇梨),教导戒场有关作法者为羯磨师(羯磨阿阇梨),三者合称为三师。此外,与会者至少尚须有七位证明师(尊证师),总称“三师七证”(合称十师)。授戒的程序如下:
  第一,开导。是传戒师在授戒前对受戒者的观察和开导。具体可分六方面:一、定根机,二、观信心,三 、察意乐,四、择道场,五、示师相,六、显戒德。
  定根机,是论受戒者的根器。安然认为菩萨戒是佛菩萨普度众生的一种戒法,人人可求,并非高不可攀。他在《普通广释》卷上举了几个例子:说是当年达摩无谶三藏持菩萨戒本,来化西凉时,有沙门法进,求菩萨戒,并请戒本。达摩认为:“此国人粗,岂有堪为菩萨道器?”不给授戒。法进苦请,不获所愿,便在佛像前立誓求戒。7日后,梦见弥勒菩萨亲为授戒,并授与戒本。沙门道进,求菩萨戒,达摩也不答应,叫他先向佛忏悔。道进忏悔了7天,再求菩萨戒。达摩大怒,责怪他忏悔的时间太短。道进一直忤悔3年,梦见释迦牟尼佛亲自给他授戒。授戒时所说戒法,他一一记得。道进第二天去见达摩,想告诉他昨晚的梦。在离达摩十步远时,达摩已经知道,惊奇地说:“善哉善哉!汝已感戒,我当作证!”当即在佛像前给道进说戒法。道进一听,竟和梦中释迦佛所说的一模一样。还有道朗法师求菩萨戒的经过,也是如此。安然认为,天竺等国的高僧(如达摩),对菩萨戒的神秘观点是不对的。“我日本国,皆信大乘,无有一人,不愿成佛”(同上),依《梵网菩萨戒经》所述,除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上(尚)、杀阿阇梨、破羯磨转***僧、杀圣人等七遮罪外,凡了解法师之语者,无论身为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太监)、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师、金刚神,乃至变化人(由男性变为女性,或由女性变为男性)等,均可以受戒。
  观信心,是观察求戒者的信心和决心。安然认为,“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同上),求菩萨戒者,应当“常生大乘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对自己有必定成佛的信心,则戒品已经具足。菩萨戒不应向没有成佛信心者宣说,也不应向诽谤大乘者宣说。不然,不信者会因而诽谤,以致堕落地狱。
  察意乐,是了解求菩萨戒者有何意乐要求此戒。凡有以下十种意乐,皆准许受戒:一、欲即身成佛,二、欲绍承菩萨位,三、欲作菩萨比丘、比丘尼,四、欲从小乘转向大乘,五、欲永不失戒,六、欲重受佛戒,七、欲报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八、欲得诸佛菩萨圣众护念,九、欲作一切王(法王、转轮王、鬼王、魔王等),十、欲绍三世化导众生。欲得这十种意乐,是发大心的表现,因此,应当给予授戒。
  择道场,包括选择两种道场:即外道场和内道场。安然认为,外道场可以“随缘开场”,如“净满如来,莲华台藏以为菩萨戒场”;“释迦如来,第四禅中,菩提树下以为菩萨七众戒场”。帝王可以将道场设在内廷,僧人则可将道场设在寺中。凡设菩萨戒道场以后,其地威力无比:“若受菩萨戒地,变成金刚道场,大劫三灾现时,不能破坏此地”,“余地皆坏,此处如柱”(同上)。因为“受菩萨戒地,名常寂光土”,成了“一切如来五分法身究竟证会之处”(同上)。内道场,即是受戒者自身。安然认为,“行者自身即是道场,一切如来五分法身皆来住中,当知受菩萨戒之身,即是金刚道场。一切诸佛集会此中,尽未来际,不可舍离。”受戒之后,“体如虚空,永无敌对,十方世界,四魔境界,尽力破坏,莫倾毛孔”(同上)。
  示师相,指戒师。菩萨戒的戒师分为诸佛、圣人(菩萨)、凡师等三类。一、诸佛师,包括真佛或佛像,如生身舍利道具锡钵,法身舍利大乘经卷等;二、菩萨师,包括真菩萨或菩萨像,如生身舍利持物锡钵,法身舍利大乘律论等;三、凡夫师,须是真正的大德,具足五德,即:①持戒,②十腊以上,③解律藏,④通禅思,⑤慧藏穷玄,学识渊博。
  显戒德,是指受不同的戒,能获得不同的功德。安然根据《报恩经》所说,认为若受三归五戒,下一世生人;受八戒,下一世生天;受二百五十戒,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得阿罗汉;受五百戒,六千威仪,十二万细行,生非想非非想天;若受菩萨戒,得成佛果。他说:“戒复有二:一、声闻戒,二、菩萨戒。若受声闻戒者,不见佛性如来;若受菩萨戒者,能见菩提。”
  第二,三归。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宝有三种:一、住持三宝,指泥木素像为佛宝,黄卷赤轴为法宝,剃发染衣为僧宝。二、别相三宝,指三世三身为佛宝,所说法门为法宝,三乘贤圣为僧宝。三、一体三宝。这是根据天台宗的解释,实相圆理,名为一体,三即一,一即三,名为三宝。心体觉智名佛宝,性体离念名法宝,心体无诤名僧宝。“凡圣始终,此三具足,佛已修证,应物现形,别相住持,功由一体。我等理是如冰在水,今始觉知,正向此三,尽未来际,为归依处”(同上书卷中)。
  受三归时,受戒者应念:弟子某甲等,始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三说)。弟子某甲等,始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从今以后,称佛为师,更不归余邪魔外道。唯愿三宝,慈悲摄受,慈愍故(礼三宝)。
  第三,请师。受菩萨戒,规格高,须请诸佛师、贤圣师和凡师。先请释迦佛为戒和尚,次请文殊菩萨为羯磨阿阇梨,次请梅怛哩耶(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梨,次请一切如来、应供、正等觉为尊证师范,次请一切同法菩萨摩诃萨为同学等侣,次请十方菩萨戒护法为金刚外护。然后,再请现前戒师。请师时,先请戒和尚,受戒者念:“弟子某甲等,奉请娑婆界教主,菩提树下始结菩萨戒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为我作菩萨戒和上(尚)。我依和上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一说)。”
  继请羯磨阿阇梨。受戒者念:“弟子某甲等,奉请娑婆菩萨戒上座,伽耶山顶初受菩萨戒文殊师利大菩萨摩诃萨,为我作菩萨戒羯磨阿阇梨。我依阿阇梨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一说)。”
  继请教授阿阇梨。受戒者念:“弟子某甲等,奉请娑婆戒传戒付嘱,寂灭道场初受菩萨戒,梅怛哩耶大菩萨摩诃萨,为我作菩萨戒教授阿阇梨。我依阿阇梨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一说)。”
  继请尊证师范。受戒者念:“弟子某甲等,奉请十方菩萨戒大师,一切世界常诵菩萨戒,一切如来、应供、正等觉,为我作菩萨戒尊证师范。慈愍故(一说)。”
  继请同学等侣。受戒者念:“弟子某甲等,奉请十方菩萨戒大众,一切世界常学菩萨戒,一切同法菩萨摩诃萨,为我作菩萨戒同学等侣。慈愍故(一说)。”
  继请金刚外护。受戒者念:“弟子某甲等,奉请十方菩萨戒护法,一切世界常护菩萨戒,一切金刚、天众、变化者,为我作菩萨戒修觉外护。慈愍故(一说)。”
  继请在场的戒师。受戒者念:“我某甲等,今从大德求受菩萨戒。大德于我不惮劳苦。慈愍故。”
  接着传戒师应为求戒者在诸圣师(佛菩萨)面前代白云:“敬白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诸大菩萨,某甲等求我白诸佛菩萨,欲从诸佛菩萨,乞受菩萨戒,此某甲等,已发大愿,已有深信,能舍一切,不惜身命。唯愿诸佛菩萨怜愍故,施与某甲等菩萨戒(三说)。”
  第四,忏悔。最澄在《授菩萨戒仪》中说:“无始以来,谁能无罪?或有重罪孽,障须忏悔。”忏悔可分三步:第一步忏悔的目的。忏悔的目的是洗涤自己无始以来的罪过,使身心清白,如“法器清净,方堪进受”。第二步,懂得运心的方法。最澄引智者《摩诃止观》中的说法:“当识顺流十心,明知过失;当运逆流十心,以为对治。此二十心通为诸忏之本。”他说的顺流十心,即是:“一者,自从无始,暗识昏迷,烦恼所醉,妄计人我。计人我,故起于身见;身见故妄想颠倒,妄想颠倒,故起贪瞋痴;痴故广造诸业,业故则流转生死。二者,内具烦恼,外值恶友,扇动邪法,勤惑我心,倍加隆盛。三者,内外恶缘既具,能内灭善心,外灭善事,又于他善都无随喜。四者,纵恣三业,无恶不为。五者,事虽不广,恶心遍布。六者,恶心相续,昼夜不断。七者,覆讳过失,不欲人知。八者,鲁扈底究,不畏恶道。九者,无惭无愧。十者,拨无因果,作一阐提。”这样,顺生死流,昏倒造恶,罪业愈积愈重。忏悔,就是要用空全相反的逆流十种心,对治这顺流十心,使之转恶为善。第三步,忏悔的方式。最澄说:“忏悔法有三种:上品忏者,举身投地如大山崩,毛孔流血;中品忏者,自露所犯,悲泣流泪;下品忏者,通陈过咎,随师口言。”(同上)
  忏悔者的誓词一般是:
  “仰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释迦牟尼,当来弥勒,十二部经,真如藏海,诸大菩萨,缘觉声闻证明。我等披陈忏悔,从无始来,至于今日,于其中间,皆由妄计。我人为贪瞋痴无量烦恼乱身心,纵恣三业,具造十恶、五逆、四重,作一阐提,拨无因果,坏僧伽蓝,焚烧经像,身四威仪损伤含识,盗三宝物及余趣财,颠倒邪淫,污染梵行,污父污母,污比丘、比丘尼、人男、人女、畜生、鬼神等一切男女;诳惑三宝,谤三乘法,言非佛说,障碍留难;或饮酒食肉无慈愍心。或食五辛,熏秽三宝;或于一切出家人所,有戒无戒持戒破戒,打骂诃责;乃至于一切有情无情,作不饶益。如是等罪,不可数知,自作教他,见闻随喜。今对三宝前披陈忏悔,齐佛所知,不敢覆藏,一忏已后,永断相续,更不敢作。愿罪消灭,唯愿三宝慈悲证明。”
  除了上述事忏外,安然在《普通授菩萨戒广释》卷中还提出理忏,并认为修理忏胜于事忏。他引《心地观》偈云:“若有清信善男女,日夜能观妙理空。一切罪障自销除,是名最上持净戒。若人观知实相空,能灭一切诸重罪,犹如大风吹猛火,能烧无量诸草木。诸善男女真实观,名为诸佛秘要门。”他还具体解释说:“(理忏和事忏)二门中,理忏最胜。故《普贤观》,十方诸佛说忏悔法,菩萨所行,不断结使,不住使海,观心无心无法,从颠倒相起。如此想心,从妄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如是法相,不生不灭。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一切法如获至宝,无住无坏,观心无心,法不住法,诸法解脱,灭谛寂静。如是想者,名大忏悔,名大庄严忏悔,名无罪相忏悔,名破坏心识忏悔。”(同上卷中)也就是说,到了理忏的最高境界,是“观心无心,法不住法,诸法解脱,灭谛寂静”,无罪无福,入大涅槃。此种忏悔,才是大乘规实之义,能除却百万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疾成阿耨菩提。
  第五,发心。为了报答四恩,应发清净菩提心,受三聚戒。受戒者(称新学菩萨)向戒师(称先学有智有力菩萨)顶礼后,说:“我今欲发大菩提心!”戒师应教诲说:“过去菩萨已发,未来菩萨当发,现在菩萨今发!仁者(对受戒者的尊称):如今随顺三世一切菩萨,当发大菩提心,一心志求无上菩提。”这时,受戒者应当这样说:“我今发起菩提心,一向志求大菩提,随顺三世诸菩萨,尽未来际不退转!”这时,戒师以无乱心问他:“仁如是听,是仁慈菩萨欤否?”受戒者应答:“是发菩提愿!”不可说成:“已发菩萨愿!”这时,戒师才教他念四弘誓愿:“圆融十界诸众生,我今发誓必济度。圆融五住诸烦恼,我今发誓必断除。圆融四门诸道品,我今发誓必尽知。圆融法性真佛道,我今发誓必显得。”教毕后,由受戒者单独背念一遍。
  第六,问遮。是戒师查问受戒者从无始以来有何罪过。戒师对受戒人说:“我今问汝,当如实答;若不如实答,徒欺诸佛。汝不曾出佛身血否?不曾杀父否?不曾杀母否?不曾杀和尚否?不曾杀阿阇梨否?不曾破羯磨转***僧否?不曾杀圣人否?”若无“七遮”罪,准予授戒。然后再问受戒者有无犯“十重戒”和“四十八轻戒”罪。若曾犯过“十重戒”罪,可准他忏悔。忏悔的方式是:跪在佛菩萨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礼三世千佛”,直到亲见“佛来摩顶”,或者看到佛的相好庄严以及“光、花种种异相”为止。因此,忏悔的时间没有限定,或一七日,或二、三七日(14天或21天),乃至一年。若受戒者始终未见“佛来摩顶”或看到佛的“好相”,则“虽忏无益”,表明旧戒已失,应当增新戒。
  受戒人若曾犯四十八轻戒之一,可用“对悔”的方式,对着菩萨僧,自行忏悔。其方式是:请一德行高尚的菩萨僧为忏主,受戒者的求请辞云:“菩萨专念!我某甲今请菩萨为犯轻垢忏悔主,愿菩萨为我作忏悔。慈愍故(三说)。”接着忏悔。受戒人与菩萨僧跪合掌,说:“菩萨南岳怀让志!我某甲为故不听大乘法等,犯轻垢罪。今向菩萨发露忏悔,忏悔则安乐,不忏悔不安乐,忆念发露,知而不敢覆藏。愿菩萨忆我,请净戒身具足清净菩萨(三说)。”忏悔主合掌对他说:“自责汝心,应生厌离(忏悔已后,自责的思想也应当丢开)!”受戒者答:“尔(是)!”
  第七,授戒。先示戒相,再正授戒。戒师在授戒前先向受戒者宣说戒相:戒相是菩萨三聚净戒。可分为四种:小乘、通乘、别乘、圆乘戒法。这里授的是大乘圆教菩萨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十重四十八轻戒)、摄善法戒(八万四千因果佛性常住藏)和饶益有情戒(六度四摄,无量行愿藏)。受此菩萨三聚戒,能饶益一切有情,修摄一切善法,修摄一切律仪。以此来表明菩萨三聚戒功德的巨大。最后告诉受戒者:“我今相代诸佛菩萨谛语汝等,诸佛适今告汝等言:一切如来金刚宝戒,五分法身,汝等心中,本来常住,万德圆满,明如日月,妆如璎珞,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遍一切处,等如虚空。谛信此语,是名成佛。”(《普通广释》卷下)以增强修持者成佛的信心和决心。
  接着是正授戒。戒师对受戒者宣告:“汝等谛听!汝等今于我所,求受一切菩萨净戒,求受一切菩萨学处,所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此诸净戒,此诸学处,过去一切诸菩萨,已受已学已解已行已成佛,未来一切诸菩萨,当受当学当解当行当成佛,现在一切诸菩萨,今受今学今解今行今成佛。汝等从今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同上)还告诉受戒者应当这样想:“今于此处现在菩萨戒大和尚(是)释迦牟尼如来,羯磨阿阇梨(是)文殊师利菩萨,教授阿阇梨(是)梅怛哩耶(弥勒)菩萨,尊证大师(是)一切如来,同学等侣(是)一切菩萨,受戒外护(是)天刚天等。今正(现在正是)文殊师利菩萨发梵音声,作此羯磨,亦当梅怛哩耶菩萨以慈言音,教授此事”(同上),“汝等能持否?”戒师接连三问,受戒者三次回答:“能!”
  当受戒者第一遍回答:“能”时,戒师便说:“十方法界一切境上微妙戒法,悉皆动转,不久当应入汝身中!”第二遍回答“能”时,戒师便说:“此妙戒法,即从法界诸法上起,遍虚空中集汝顶上,微妙可爱,如光明云台!”第三遍回答“能”时,戒师又指示道:“此妙法入汝身中,清净圆满。正在此时纳受戒法,不得余觉余思念以戒不满!”
  第三遍结束,戒师应语:“自今以后,永号汝等,以为诸佛!”如《梵网经》所说:“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规是诸佛子!”
  第八,证明。戒师为受戒者向十方诸佛呈言:“弟子某甲仰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于此素诃(娑婆)世界,一四天下,南瞻部州人主地,某国某州某县僧伽蓝中,佛菩萨像前有众多佛子,来于我所,求菩萨戒竟。我已为师作证明,唯愿诸佛亦为作证明(三说)。”
  接着,大众同声启佛:
  归命牟尼大觉尊,已为净戒大和尚。
  龙种净智尊王佛,已为净戒阿阇梨。
  未来导师弥勒佛,已为净戒教授师。
  现在十方一切佛,已为净戒尊证师。
  十方一切诸菩萨,已为净戒同学众。
  梵释四王诸冥道,已为净戒外护明。
  现前和上阿阇梨,已为净戒传授师。
  唯愿诸佛作证明,生生世世不忘舍。
  第九,现相。十方世界有三佛土,即:应佛土、报佛土、法佛土。据说此处受戒之后,三佛土皆现瑞相。一为应佛土,在十方世界中多如微尘,随受戒者所发上、中、下心,在彼应佛国土显现不同的异相,出现清凉风、微妙香、法乐声、光明台、宝楼阁、佛菩萨戒身等。此时,诸佛各告菩萨:“此某方若干佛土,释迦如来昔所化度,素诃世界,一四天下,南阎浮提,某国某州,某县僧伽蓝中,彼有众多佛子,于菩萨比丘某甲所,白四羯磨,求受菩萨戒竟。今请我等而作证明。我为作证,故有此相。”(《普通广释》卷下)
  二为报佛土,遍满法界。诸佛同体,均受法乐。因为一切国土凡圣众生,都是诸佛内证法乐之身;而诸众生以迷惑故,在佛内证,都不觉知,所以诸佛法身常有瘦憔。今见有人受戒,得具戒法身,诸佛法身,亦增肥满,故使诸佛增加法乐。诸佛相与称赞:“今某甲等众多佛子,受诸佛戒,入诸佛会,前佛后佛,戒身同体,譬如众流至海鹹。是故某甲等身,即我诸佛身;诸佛身即是某甲等身。乃于今时,一切诸佛同体戒身,永以安住汝等身中,等虚空界,受用法乐,尽未来际,不可破坏。”(同上)
  三为法佛土,遍一切处,都属于毗卢遮那一法性身,居于身土不二的常寂光中,常乐我净的四波罗蜜处。所有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诸佛法,都流入毗卢遮那智藏海中,今者所受菩萨戒品,当然也不例外。此时,一体法身也高兴地说:“彼某甲等,本来是我法身;我此法身,本来某甲等身,即此法身,流转五道,说名众生。即此法身,修行戒法,说名菩萨。即此法身,到于彼岸,说名如来。常是法身,无非法身,此法本住,无说无听。遍一切法,即法身相。汝等所行事,即是法身事;汝等所说,即是法身言。若见汝等身,即见法身;若供汝等身,即是供法身。以汝等身,为佛法身。”(同上)诸佛现相,共作证明,充分表明了受菩萨戒的无量功德。
  第十,说相。戒师提问十戒,由受戒者一一回答。
  一、不杀生戒。问:“若诸菩萨已于戒师所三说求受菩萨金刚宝戒竟,若自杀,若教人杀,若作坑井,与人非人毒药,施设方便,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从今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二、不盗戒。问:“若自盗,若教人盗。盗人五钱,若过五钱,若烧若埋若怀色,如是盗五大五尘,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从今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三、不邪淫戒。问:“若淫人男女,诸天鬼神,畜生男女,作不净行,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从今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四、不妄语戒。问;“若非真实,非己有,自言得禅得解脱得定得九大禅,得初信乃至等觉妙觉,天龙鬼神供养我。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从今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五、不酤酒戒。问:“若酤诸酒,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从今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六、不说四众过罪戒。问:“若说出家在家菩萨,十波罗夷中随犯一波罗夷,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从今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七、不自赞毁他戒。问:“若自赞己真实所得,并毁出家、在家菩萨,犯十重罪中一一重罪,四十八轻中一一轻罪孽,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从今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八、不悭惜加毁戒。问:“若悭法悭财,有来求者,法不为说一句一偈,财不施与一针一草,反生骂辱,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从今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九、不瞋心不受悔戒。问:“若瞋一切在家、出家菩萨,若非菩萨,诸天鬼畜,忏谢不解,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从今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十、不谤三宝戒。问:“若谤三宝,若增若减,若相违,若戏论,下至一句,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从今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第十一,劝持。戒师教导持戒者说:“既得戒已,如服良药,须知禁忌及以补养。自行断恶为禁忌,利他修善如补养。是故应须具足二持,遍修诸善,遍断诸恶,勤行慈救,恭敬三宝,于一一行,悉须以愿而加护之。常思满足四弘之愿,六度四摄等不离刹那,发妙观门融通万境,事理具足,正助合修,圆顿十乘,超逾十境。”然后令受戒者礼佛礼师三遍。
  第十二、广愿。以上受戒,只是起行。受菩萨戒后,应以利他为本。因此,要让受戒者发愿。在戒师的指导下,受戒者对佛发誓愿:“弟子某甲等,愿以忏悔受戒发心所生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愿法界众生未离苦者愿令离苦,未得乐者愿令得乐,未发菩提心者愿发菩提心,未断恶修善者愿断恶修善,未集佛法者愿集佛法,未利生者愿早利生,未成佛者愿速成佛。又以此功德,愿共法界诸众生等舍此身已,生极乐界弥陀佛前,听闻正法悟无生忍,具大神通游历十方,供养诸佛。常闻无上大乘正法福智资粮,自行化他,生十方佛前,一切佛法速得圆满。又以此功德愿共众生,从今以往于自行门,未得无生法忍前,永离三恶道身,永离下贱身,永离女人身,永离拘系身,常于佛法中,清净修诸行,于利他门,分身十方国土,常为众生作大知识,示其正道,令生实果。愿诸众生闻我名者发菩提心,见我射得断恶修善,闻我说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早成正觉!”发愿完毕,礼三宝。
  从受菩萨戒仪轨中,可以看出处处是以天台思想为准绳的。如最澄在“第四忏悔”中就明确提出:“运心者,虽从戒师说罪名种,然须先运逆顺十心,重罪方灭。故天台大师于大止观忏净文中云:当识顺流十心,明知过失;当运逆流十心,以为对治。此二十心,通为诸忏之本。”(《大正藏》卷74第626页)接着,他详细阐释了智者提出的“顺流十心”和“逆流十心”,然后,告诫受戒弟子:“顺涅槃道,逆生死流,能灭四重五逆之过,若不解此十心,全不识是非,云何忏悔?”(同上第627页)又如在第“十二劝持”中,他告诫受戒弟子:“以妙观门融通万境,事理俱足,正助合修,圆顿十乘,超逾十乘,超逾十境。”(同上)显然,他所说的“妙观门”,指的就是天台“十乘观法”中的“观不思议境”。他希望菩萨戒学僧受戒后能勤修天台观法,以“融通万境,事理俱足”,直至成就无上菩提。而“授戒”和“现相”时,出现的一种种异像,则又表达了日本密宗色彩。因此,授菩萨戒的仪轨充分体现了“圆密一致”的思想。
  二、灌顶
  灌顶,梵文abhisecana,即以水灌于头顶,受灌者即获晋陞一定地位的仪式。原为古代印度帝王即位及立太子的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其头顶,表示祝福。
  台密其他密教一样,特重灌顶,在受菩萨戒之后,进行秘密灌顶。灌顶作法的种类繁多,主要为结缘灌顶、学法灌顶、传法灌顶3种:(一)结缘灌顶,不论僧俗、根机等,为广结佛缘灌顶。受者投花于坛上诸尊佛像,选定有缘之佛(投花得佛)为本尊,而后唱佛名号,由上师三度灌以瓶水,授一印(印契)、一明(陀罗尼)。(二)学法灌顶,又称受明灌顶、弟子灌顶、许可灌顶。对于欲学密教之弟子,先选定人、时、处,并准备作法,再授以有缘一尊的仪轨明法。(三)传法灌顶,又称传教灌顶、付法灌顶、阿阇梨灌顶。如法修行之人,欲为人师,或欲得阿阇梨位者,则授以大日如来的仪轨明法。安然在《观中院撰定事业灌顶具足支分》(见《大正藏》卷75)中认为,在三种灌顶中,传法灌顶最为重要。传法灌顶又可分为3种,即:印法灌顶、事业灌顶和以心灌顶。①印法灌顶,又作秘印灌顶、手印灌顶和离作业灌顶。指有些弟子“诚心殷重,深乐真心行,志求大乘,”但因资财短缺,无法整备一切所需,“若令一一具求众事,反当于道有碍”。对于这样的弟子,“师当深起慈心,观彼心行而摄引之”,可略去诸作业,授以本尊秘印,行灌顶仪式。②事业灌顶,又作作业灌顶、具支灌顶。弟子于灌顶7日前“诚心礼悔之类”,“师亦于七日以来,为其持诵,秘求感应”,并且令弟子“办诸供物香华之类”,然后设坛,授以秘印。此种灌顶规模十分盛大。③以心灌顶,又称心授灌顶。用于师与弟子俱成就在三昧耶戒的情况。即“不择时,不择方(不择东、南等方位)”,而作心想灌顶。这是以上师之心传予弟子之心的灌顶,是在师徒双方共住瑜伽中进行的。
  事业灌顶的仪式最为隆重。据《阿娑缚抄》卷209—211记载大略是:设灌顶道场(又称密坛),分大坛、正觉坛、祖师坛、三昧耶戒坛、护摩坛等五部分。坛的八方悬八色幡,坛上张设天盖。道场东面,悬大曼荼罗,佛面向西。前为大坛。若授金刚界灌顶,则在大坛置金刚界曼荼罗(注1);若授胎藏界灌顶,则在大坛置胎藏界曼荼罗。(注2)
  大坛的四角立橛,引五色丝结界。在大坛中央及四隅各安置一宝瓶,称五宝瓶。宝瓶中盛装五宝、五谷、五香、五药等20种香药。五瓶之香水表示五佛之智。传法灌顶时,将加持过的五瓶从大坛移至正觉坛上。
  正觉坛,系指行灌顶作法之修法坛。正觉坛上绘有十二大圣曼荼罗。行者受灌顶后,以自身成中台大日如来,劝请十二尊,使之围绕,其后乃修护摩供而供养自身大日如来。其曼荼罗就是在灌顶坛的四边画四执金刚,坛中央画八叶莲华,八叶之中,四方之叶画有四菩萨,四角之叶画有四奉教者,共成十二尊,故称十二大圣曼荼罗。阿阇梨执瓶在曼荼罗周围三匝行道,称为五瓶行道,然后将瓶水灌于受者的头顶,称五瓶灌顶,意谓灌五佛的智水于受者,使之成正觉。
  五瓶有五智、五部、五佛等意义。中央一瓶代表大日如来,其余四瓶分别代表普贤、弥勒、除盖障、文殊四大菩萨。同时,瓶颈所系的彩帛(瓶带)有白、赤、黄、青、黑等色。在传法灌顶时,若诵大日如来真言,则以白带瓶之水洒于受者的头顶;若诵普贤真言,则以赤带瓶之水洒于受者的顶右;若诵弥勒真言,则以黄带瓶之水洒于受者的额上;若诵除盖障真言,则以青带瓶之水洒于受者的顶后;若诵离诸恶趣真言,则以黑带瓶之水洒于受者的顶左。念诵真言加持五瓶,称为五瓶加持(见《大日经疏》卷6)。灌顶后,授三昧耶戒。阿阇梨引弟子入护摩坛,传五古印,授金錍、明镜、宝轮、法螺等。反复礼佛、教诫后,供养回向,仪式方告结束。
  修台密之高僧大德,除曾在密坛中受过金刚界和胎藏界灌顶外,还曾受过苏悉地灌顶。苏悉地,梵语susiddhi,意译为妙成就。日本东密仅重金刚、胎藏;台密则对金刚、胎藏、苏悉地三部大法并重,而以苏悉地为金、胎不二之法,尤为重视。苏悉地灌顶有两大传承系统:一为最澄所传,其传承次第为:善无畏、义林、顺晓、最澄;一为圆仁所传,其传承次第被认为是:大日、金刚萨埵龙树、龙智、金刚智、善无畏、不空、一行、惠果、义操、义真、圆仁等。后世台密所传的大多根据圆仁一系。苏悉地灌顶颇有止观特色,这里着重予以介绍。
  据《苏悉地羯罗经》称:苏悉地灌顶,有五种庄严:“一谓大精进,二谓明王,三能除障,四能成就一切勇猛事,五能成就一切真言。此苏悉地经,若持余真言法不成就者,能兼持本经本真言,当速成就。于三部中,此经为王,亦能成办一切等事,所为护身、结界、召请等事,供养、相助、决罚、教授等事。一切真言,能得成就。”这里所指的五种庄严,具体地说:(1)精进:指受灌顶者应先发菩提心,被慈悲的甲胄,决不退缩。(2)明王:指读诵佛部、金刚部、莲华部三部经典。受灌顶者须被菩提大誓甲胄,以诸佛三昧道为所依,以三部明王为依凭。这三部明王所修之法即息灾法、降伏法和增益法。(3)除障:指息灾法,能灭除六道及三乘的三惑三障。(4)成就一切勇猛事:指降伏法,能降伏凡圣之无始怨敌。(5)成就一切真言:指增益法,能成就满足凡圣之一切乐愿。这与天台宗圆教“五品弟子位”所要求达到的随喜、读诵、讲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的“观行即佛”,颇有相似之处。
  苏悉地灌顶,不建坛场,仅为师徒二人对受。因而对师(阿阇梨)徒的要求非常严格。《苏悉地羯罗经》卷上《分别阿阇梨相品》载,对阿阇梨的要求是:“福德庄严,善须知解世出世法,恒依法住,不行非法,具大慈悲,怜悯众生……聪明智慧,辩才无碍……常乐转读大乘经典,复依法教,勤诵真言而不间断……复须善解画曼荼罗,常具四摄,为求大故,不乐小缘……曾入大曼荼罗而受灌顶,复为先师而叹德者:‘汝从今往,堪授灌顶为阿阇梨’。”(《大正藏》卷18第604页)也就是说,一要有师德,二要有才学,三要勤于学修,四要学大乘法,五要受过阿阇梨灌顶,并被师傅印可为传法阿阇梨的。对受灌顶的弟子也有严格要求,主要是:“视阿阇梨犹如三宝及菩萨等”,“承事阇梨,无有懈怠,勤持不阙”等等(同上)。
  苏悉地灌顶的仪式非常简单方便。《苏悉地羯罗供养法》称,受法者澡浴清净,著新洁衣,进密室向阿阇梨恭敬顶礼,请求灌顶。阿阇梨十分慈悲地给传苏悉地五部真言。这五部真言是:
  阿金刚地部,阿字作地观金刚座观。
  鑁金刚水部,鑁字作水观莲花观。
  蓝金刚火部,蓝字作日观。
  唅金刚风部,唅字作月观。
  欠金刚空部,欠字作空观。
  阿阇梨应据《三种苏悉地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陀罗尼法》先向受法者讲述五部真言的义理:“五部真言是一切如来无生甘露之珍浆,醍醐佛性之妙药。”阿字即是大日如来理法身,本性清净极理,毕竟不可得空,金刚地轮种子,金刚部曼荼罗;阿字即大日如来智海水,大转轮种子,神通自在之法,名智法身,亦名报身,是即莲花部曼荼罗;蓝字是大日如来心地种火大种子,三世诸佛室宅,燃烧一切众生无始无明尘垢妄执,出生菩提心芽种;鑁字即是大日如来常住寿量,风大种子,三解脱门,三际不可得义,法身大力曼荼罗;欠字是大日如来无见顶相,五佛所证大空智处,寂灭真如理智,十方三世诸佛所证菩提道场殊胜曼荼罗。并知道,阿字是东方阿閦佛如来,鑁字是西方阿弥陀如来,蓝字是南方宝生如来,唅字是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欠字是上方毗卢遮那如来。若从人体色身来说,“五字门主五脏六腑,内外交杂”:“阿字金刚部主肝”、“蓝字宝部主心”、“鑁字莲华部主肺”、“唅字羯磨部主肾”、“欠字虚空部主脾”,诵五字门更能滋养五脏色身,以便修成大行。“一字入五脏,万病不生”(以上见《大正藏》卷18第909—912页)。
  在给弟子讲五字真言义理之后,即应引导其进行观想。据《佛顶尊胜心破地狱转业障三界秘密三身佛果三种悉地真言仪轨》(善无畏译)记载,观想的方式是:阿阇梨当教导弟子,先住于瑜伽而观自身,自脐以下当作金刚轮,其形为方,中置阿字;脐以上至心当作水轮,其形为圆,中置鑁字;心以上至喉当作火轮,其形为三角,中置蓝字;咽以上至额当作风轮,其形为半月形,中置唅字;最后于顶上作一点,点中置欠字。即舍父母所生的肉身,直为大日如来的三昧耶形,以成相好圆满的佛身之意。再从虚空中想毗卢遮那佛身毛孔,流出香乳,雨澍七金山间,以成八功德香水乳海。当心想于妙高山顶上有吉祥唎字,变成八叶莲华遍法界。在莲花上有阿字,变成八华八宝楼阁,高广无中边,诸大微妙宝玉种之庄严,六十恒河沙俱胝如来,及诸天龙八部内外诸供养菩萨,围绕此法界宫殿。中又有唎字门,变成大莲华叶,上有曼荼罗。在曼荼罗上有师子座,在师子座上有莲华王,上有净满月轮,在满月轮上有吉唎字,变成妙月大莲华。上有鑁字,放大光明,普照法界。所有三界六道四生八难受苦有情,遇光明触得解脱。此鑁字变成率都婆(五轮形之塔),具地水火风空五轮。此率都婆又变成摩诃毗卢遮那如来,身色如月,首戴五佛冠,以妙纱縠天衣璎珞庄严其身,光明普照十方法界,身边围绕着四佛、四菩萨、十六菩萨、八供养菩萨和四摄菩萨等等。四佛即:金刚坚固自身阿閦佛、福德庄严身宝生佛、受用智慧身阿弥陀佛、作变化身释迦佛。四菩萨即:金刚波罗蜜菩萨,宝波罗蜜菩萨、法波罗蜜菩萨、羯磨波罗蜜菩萨。十六菩萨即:金刚萨埵菩萨、金刚王菩萨、金刚爱菩萨、金刚喜菩萨、宝刚宝菩萨、金刚光菩萨、金刚幢菩萨、金刚笑菩萨、金刚法菩萨、金刚利菩萨、金刚因菩萨、金刚语菩萨、金刚业菩萨、金刚护菩萨、金刚邪菩萨、金刚拳菩萨。八供养菩萨即:金刚嬉戏菩萨、金刚鬘菩萨、金刚歌菩萨、金刚舞菩萨、金刚焚香菩萨、金刚花菩萨、金刚灯菩萨、金刚涂香菩萨。四摄菩萨即:金刚钩菩萨、金刚索菩萨、金刚锁菩萨、金刚铃菩萨。总之,诸佛如胡麻,遍虚空界。
  台密这种观想的方法虽然充满密教色彩,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天台宗思想的影子。智者在《摩诃止观》卷2中谈修常行三昧时说:由于行者声声念念在佛,精勤不懈,可依“佛威力、三昧力、行者之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十方现在佛,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清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又名“佛立三昧”。湛然大师在《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中认为“佛立三昧”是一种“意止观”,行者可以“寄色身佛,以成三观”。而《三种悉地真言仪轨》中则认为,修苏悉地灌顶,能于定中见四佛、四菩萨、十六菩萨等在其前立,可以“证心清净,自身为佛”。也就是说,受法者通过这种简单而殊胜的灌顶,懂得定慧平等庄严,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其观想可达到天台宗所经常强调的“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崇高境界。
  注释:
  (1)金刚界曼荼罗(金刚界,梵语rajra-dhātu),表示大日如来的智法身。又作果曼荼罗、智曼荼罗、西曼荼罗、月轮曼荼罗,系根据《金刚顶经》等所作之图。日本东密使用自九会形成之九会曼荼罗;台密则使用成身一会之曼荼罗。此曼荼罗计收1461尊。九会中,羯磨会(成身会)图相是:中央画一大圆轮,其中现出五月轮,在中央月轮中安置大日及四波罗蜜菩萨,而在四方月轮安置四佛及四新近等十六大菩萨。另画八供养、四摄、贤劫千佛、外金刚部二十天、四大神等。金刚界曼荼分为佛部(理智具足觉道圆满)、金刚部(智)、宝部(福德)、莲华部(理)、羯磨部(化他作用)等五部。大日、阿閦、宝生、阿弥陀、不空成就等五佛,为各部之部主;而大日以外之四佛则自大日亲近之四波罗蜜菩萨出生,故此四菩萨称为佛母。
  (2)胎藏界曼荼罗(胎藏界,梵语arbha-dhātu),表示大日的理法身。又作因曼荼罗、理荼罗、东曼荼罗、大悲曼荼罗。系根据《大日经》之绘图而来。日本现行之胎藏曼荼罗为十二大院,计容纳414尊。其中台八叶院图相是:大日位于八叶(八花辦)莲花中央之花台,东方安置一吉宝幢,南方安置开敷华王,西方为无量寿,北方为天鼓雷音,东南方为普贤,西南方为文殊,西北方为观世音,东北方为弥勒。以上,大日表示法界体现智,四佛表示四智,四菩萨表示四行(菩萨、福德、智慧、羯磨)。胎藏界曼荼罗分为佛部、金刚部、莲华部等三部。在众生心中则表示粗妄执、细妄执、极细妄执等三妄执实相之大定、大智、大悲等三德。中台院及其东西等六院,相当于佛部;北方之观音、地藏二院,相当于莲华部;南方之金刚手、除障盖二院,相当于金刚部;外金刚部院摄属于三部,而通称为金刚部。
  三、印明
  印明,又称印咒、印言、契明。是印相与陀罗尼(dhārani)的合称。即手结诸佛菩萨的印契,口诵真言陀罗尼。台密家认为,印乃诸尊的身密;咒为诸尊的语密。两者具有密切的关系。智者所创的天台宗,虽也有某些密教成分,如在《请观音经疏》中提出诵陀罗尼,观想佛的相好庄严等。但在修持中没有后来密宗那一套系统的真言,更没有契印。而台密在教理上弘扬天台,在修持上十分讲究契印和真言。显然是最澄在中国既从道邃学习教法,又从“越州龙兴寺顺晓灌顶,传受三部三昧耶图样契印”;圆仁在中国既从五台山志远和尚学天台,又“至青龙寺从义真阿阇梨入胎藏灌顶道,学毗卢遮那经中真言印契”(见《阿娑缚抄》卷194—195《名匠略传》)的结果。
  结印应十分庄重。《大日经疏》卷13云:“(结印)要在尊室之中及空静清洁之处,当澡浴严身,若不能一一浴者,必须洗净手,嗽口,以涂香涂手,方得作也。又作时须正威仪,跏趺等坐。不尔得罪,令法不得速成。”《青龙寺仪轨》亦称,结印之际祈念诸佛加被,则可得悉地。
  结印之双手或十指,有特殊名称。圆仁在《苏悉地妙心大》中,称两手为二羽、月堂、禅智、定慧;称十指为十度、十轮、十峰等。每一手指,又各有专名。
  结印时,须诵真言。真言,梵语mantra。音译曼怛罗、曼荼罗。又称陀罗尼、咒、明、神咒、密言、密语、密号、种子(指一字二字者)。即真实而不虚假的语言。在密宗,相当于三密中的语密,故称“真言秘密”。或指佛、菩萨、诸天等的本誓之德,或指含有深奥教法的秘密语句,凡夫二乘所不能知的。中国和日本对梵语中的真言意义皆不作翻译,仅用译音。认为念唱或书写、作观其文字,即可得到与真言相应的功德,故念诵真言不仅可以得到即身成佛的开悟,还能满足世俗美好的愿望,如灭罪、得福等等。
  圆仁非常强调三密加持的作用。他认为台密修持者应当藉结手印功德力,将自己的身业转成如来的身密;藉持咒功德力,将自己语业转成如来的语密;藉观想本尊的功德力,将自己的意密转成如来的意密。藉三密加持作用。铲除一切魔障,直成佛果。所以他将持三密比作“披三甲冑”。声称:“三密甲胄,著法界体;定慧之手,执持阿字利剑。如来要誓,事理兼备,无灾不除,无乐不与。譬如勇士,密著甲胄,执持利剑,入群贼中,自他俱安。“(《苏悉地羯罗经略疏》卷一)充分表明修持台密是“事理兼备,无灾不除,无乐不予”的殊胜法门。
  四拳十二合掌
  手印的种类很多。最早《牟尼曼拏罗咒经》中的手印,只有19种;但在七世纪阿地瞿多(Atikuta)译出的《陀罗尼集经》中,这类手印已有300多种。唐代天台宗僧人一行在《大日经疏》卷13以总括性、组织性的说明,将四拳与十二合掌列为一切印的印母。
  所谓印母,即密教用来作为一切印契基础的基本印。合掌,表示开敷之莲花;拳,表示月轮。又以合掌为印母的印契,一般是就众生边与本有门而明其义;而以拳为印母的印契,则多就如来边与修生门而明其义(参见《大日经疏》卷13)。
  所谓“四拳”,即莲华拳、金刚拳、外缚拳、内缚拳。莲华拳又称胎拳。常被用为胎藏部的印母。其印相是握头指以下之四指,以大指压头指中节侧方。如《大日经疏》卷13所说:“如常作拳法,大指竖之。”此印相系表示地、水、火、风、空等五大法性之理塔。因莲花表理,故称莲花拳。
  金刚拳,主要是被用于金刚顶部。《金刚顶经》中所说的羯磨印,都是以此金刚拳为其基本。《大日经疏》说其印相为:“以空指在于掌中而拳之”,《金轮时处轨》说为:“以中指、无名指、小指握大指,以头指拄大指之背。”虽然因流派之不同,金刚拳的结法因而有异,但大多以《金轮时处轨》所说为准。《金刚顶经》谓此金刚拳为:“一切如来身语心金刚缚智印。”不空的《般若理趣释》谓为:“身口意金刚合成名为拳。”两者都认为此金刚拳是表示一切如来身语意之三密活动的统持与缚持。
  外缚拳,《大日经疏》卷13称此为“指在外拳”,但一般只称为外缚。其印相是合叉二手成拳,十指外现。右手拇指置于左手拇指之上。《金刚顶经》称它为金刚缚,并说此金刚缚是“二手如月形”。这是以外缚的掌中圆形表月轮。《金刚顶经》中的三昧耶印等,都是以此外缚拳为其印母。依《金刚顶经略出念诵经》所载,为观出缠月轮而修菩提心观时,须结此外缚印,由此推知,此外缚的十指应是表示月轮向外发出光明。此印相特用于胎藏界曼荼罗。
  内缚拳,其印相是十指交叉,屈向掌中。右手拇指置于左手拇指之上。关于其印义,一般认为这是以轻雾中的月轮,表示通达菩提心的阶位。叉在掌内的十指,即是表示潜在轻雾中之月轮的光明。此印相特用于金刚界曼荼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