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莫高窟的开凿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炜桢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横跨十六国时期130年的历史背景介绍,穿越由中原至敦煌的疆域追踪,探索的是闻名中外的莫高窟。“上一讲从莫高窟的壁画,介绍了佛教初传敦煌的情况,这次会讲‘莫高窟的开凿’。莫高窟在敦煌历史上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课题,我们从它的开凿谈起,当中涉及到当前敦煌佛教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还有东西交往等最根本的问题。”荣新江教授说。
荣新江教授是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08/09年度下学期的客座教授,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84-85年曾到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留学;自85年至今,任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并为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关系史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等。他曾走访英、法、俄、日等海内外敦煌收藏单位,并着有《敦煌学十八讲》、《鸣沙集》、《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及《归义军史研究》等书。
战乱中的净土
十六国时期,敦煌先后归属于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和北凉五个政权。376年,前秦苻氏灭前凉张氏,并控制了河西地区,为了巩固西域的基地,苻坚在385年迁江汉百姓一万户及中原百姓七千余户到敦煌。大批中土计程车族和百姓西迁,给敦煌土地开发和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气。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火纷飞,不少大族和有识之士纷纷迁居河西以避战乱,同时,中原的文化、学问都传到了西域,促使河西走廊的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这条中西交往的孔道,亦逐渐为人所熟悉。
再者,前凉、西凉和北凉的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尊重、保护有识之士,为他们教授生徒和著书立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荣教授举例,“敦煌效谷人宋纤就有受业弟子三千余人,还有一大批著名学者,如郭薹、刘日丙、阚靍、宋繇、张湛等。他们的某些著作曾传写到南朝,有些人则由北凉入北魏,为魏、周乃至隋、唐制度的形成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可见当时敦煌的汉文化已达相当的水平。
大概从汉末到魏晋时期,随着中原士族的到来和敦煌当地文化的水平日渐提高,佛教很快就在这里传播开来。五凉的动乱、北魏与蒙古柔然的战争等,干戈四起,这也加速了佛教在敦煌民众间的流传和发展。
第一所佛窟的开凿
莫高窟,洞窟数目多达492个,塑像有2400尊以上,窟内壁画总面积为45000平方米,若将所有壁画排列起来,就有30多公里长,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石窟文物宝库。在没有了解莫高窟的开凿背景之前,不少人误以为这是佛教由天竺东传入中土的历史遗迹,事实上并非如此。
据武周圣历元年(698年)立于莫高窟的《李君莫高窟佛龛碑》所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有个叫乐囫的沙门,从东向西,杖锡来到敦煌城东南鸣沙山东麓。当时正是黄昏时分,和尚已经又饥又累,突然看见山上万道金光,仿如千佛显现,他顿时被这奇丽的景象迷住了,并相信这是菩萨向他显灵,要他在这里设坛礼佛,于是他就在鸣沙山东面的悬崖上,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所佛窟。鸣沙山的晚霞金光灿烂,曾经深入敦煌考察的荣教授,自有一番深刻的体会,“有关莫高窟最初开凿的情况,没有同时代的文献记载,《李君莫高窟佛龛碑》上的一段文字,应当是当前所能见到的最早记录,因为是当地的文献,虽然距离事件发生的年头已经过去三百多年,但还是很值得信赖的,只是其中一些细节我们无从知道。”
不久以后,又有一位从东方来的法良禅师,在乐囫开凿的窟旁边营造了另一个洞窟。从此,开始了近千年的敦煌石窟艺术创造。“从前凉到北凉,在高僧的感召下,在统治者的支持下,在当地大族的赞助下,敦煌的佛教得到迅猛的发展。”荣教授指出,乐囫、法良所开的洞窟,对整个敦煌的文化、历史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只可惜他们二人开凿的洞窟至今已经很难追寻了。
莫高窟内的犍陀罗艺术
历史告诉了我们,莫高窟是由东来的僧人开始开凿的,然而开凿洞窟这种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却是从印度、中亚传入中国的。其中窟内有二千四百多尊佛教塑像,经过一千多年的不断雕塑和艺术沉淀,形成了一列名震中外的佛像长廊,其制作更受到了犍陀罗艺术的影响。
荣教授给我们展示一幅佛像图片,他解说:“犍陀罗风格的佛像的特征是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鼻梁既高且长,头发呈波浪形,顶有肉髻,身披希腊式大褂,衣褶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有时有短胡须。犍陀罗艺术,融合了印度、希腊的艺术风格,它最大的贡献在于把佛表现为完美的人形。”
西元3世纪以后,犍陀罗艺术向北传播到阿富汗一带,又从不同的途径进入新疆、河西走廊乃至中原内地,在它经过的地区,又与当地的艺术风格相互融合,并发展出新的流派。它不仅在中亚地区形成新的艺术形态,对中国佛教艺术也有较大的影响。荣教授认为,“对于中国佛教艺术来说,中亚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过去较多关注的是犍陀罗艺术,而对于巴基斯坦、阿富汗乃至前苏联中亚地区的佛教艺术,注意不够。”
印度、犍陀罗的寺塔、石窟建筑、佛像的雕塑、绘画,沿着丝绸之路由西至东传入中国内地。五胡十六国到北朝时期的北方,胡族统治者大力支持佛教,使其发展大为盛行;另一方面,中原地区本来就有相当高的雕刻、绘画的技艺,具备了接受靳新艺术形式的相当条件。印度、犍陀罗艺术在西元4─7世纪东传中土,给中土留下了一批富有异国色彩的石窟、寺院、雕塑及绘画。
从中国的历史背景来看,“佛教的传播基本上是从西到东‘正流’的,但有的时候也会出现‘倒流’。”荣新江教授给“莫高窟的开凿”一课点上了句号。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 陈炜桢/整理 本文及图片由城大中国文化中心提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