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也谈〈七不衰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杨平猷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也谈〈七不衰法〉
  杨平猷 试谈佛法
  前天,友人静文师姐,送给了一本两千零二年四月刊的《正觉之音》,篇篇精选有力自不在话下。其中一篇,庄春江居士所写的〈兴邦卫国的七不衰〉。拜读之后,忆起自己也曾经读过佛说的七个〈兴盛不衰法〉,及一些当时的感触,藉这时机也提出来报告。
  我读到的〈七不衰法〉的文案,是巴宙所翻译的南传《大般涅槃经》里的一段故事。故事的开头就是庄先生所描述的“兴邦卫国”的部份。但我个人的解读方式,与庄先生有略不相同的取角,只提出向大家请教,或与大家一起分享。
  在南传《大般涅槃经》中,所序述的故事里,大意是:摩竭陀国的阿舍阖世王,立下坚决的意欲,要征伐越只人,想摧毁并使根绝种灭。可能没有把握,或只是礼貌性的知会佛陀,就派他的宰相瓦沙卡罗来问候佛。
  当时,佛问了阿难七个关於越只国的问题:
  一、越只人仍然经常聚集开会?
  二、仍一心一德相会,相尊重及相负责任?
  三、仍遵循古昔社会制度?
  四、仍尊奉长者忠告?
  五、仍尊重妇女?
  六、仍正当护持神舍?
  七、仍适当护持供养阿罗汉?
  这七法是佛曾经教导越只人的兴盛法。
  当佛听到阿难的答案是肯定的。佛对那宰相说:“越只人仍遵循此七法,只会兴盛不会衰微。”而那宰相也相信:越只人有这七法之一,就只会兴盛不会衰微,何况他们法法俱足。就决定改变战略,采用诡谋离间等计,来消灭越只人。
  以上的故事与庄先生的文意相同。
  瓦沙土罗离去后,佛就召集王舍城附近诸比丘僧众。又宣说了僧团六种兴盛法,共七个“兴盛不衰法”。
  第二种七兴盛法是:只要比丘,定期聚会;一心一德相会、相起、相尽力于僧团义务;遵照戒律;尊重长老;不为令人转世的欲资所转;乐于隐居;守心于一亲近善良。就只会兴盛不会衰微。
  第三种七兴盛法是:只要比丘,不喜染俗务;不爱好闲谈;不喜偷懒;不喜交游;入怀邪欲或不为邪欲所左右;不与恶人为友;不因证小果而停止精进努力。就只会兴盛不会衰微。
  第四种七兴盛法是:只要比丘仍有,信心;惭愧心;畏恶;多闻;精进;警勤;多智慧。就只会兴盛不会衰微。
  第五种七兴盛法是:诸比丘仍修习,七菩提分(觉知)法;念菩提分;择法菩提分;精进菩提分;喜菩提分;轻安菩提分;定菩提分;舍菩提分。就只会兴盛不会衷微。
  第六种七兴盛法是:诸比丘仍有,无常观;无我观;不净观;邪念危险想;舍离观;心清净观;涅槃观。当彼此以此相训,则只会兴盛不会衰微。
  第七种六兴盛法是:当诸比丘在公在私仍均以,身慈:口慈;意慈相对;公平分配友善分享;与圣者共住仍修习那圆满不缺,不染,清净,助长智慧,为贤者所称赞,及不为后世欲所玷污的德行;与圣者共住仍执持那依之行可以使痛苦完全毁灭的正见。则只会兴盛不会衰微。
  以上就是我所读到的七个兴盛法。
  当初读到第一个七法时,内心有很大的疑惑:
  为什么佛没有以非战来劝说,而把越只人遵行七兴盛法的情报,告诉摩揭陀的宰相瓦沙卡罗,令他生出离间分化的技俩?事实上,“非战劝和”只是世间善恶的思考。佛关心的不是战不战的问题。世间的相对争夺,千万年不变,输赢自有其因缘,不是一时劝劝,一时停息就解决。
  佛的主张是:世间与我争,我不与世间争。佛关心的是:生命动因的净化,个人的德行与社会团体的和合。这才是导向祥和平静,导向生命的真利益,才是国家社稷之福。
  佛在第一个七法中,向平常在家凡夫示说的,是国家“兴盛不衰”每一成员应遵循的道理。越只人是作到了,摩竭陀人也应以此作自己本国兴盛的依止,不是以消灭他国为手段。
  佛关心越只人仍遵行这七法,并以此谆谆相约训。至于他日越只国是不是会被离间分化所击败,或许七兴盛法能帮助越只人度过难关,就不是佛所能顾及的事了。
  另外,佛的教化中,从来没有要求改变他人的事,只有改变自已。从自我的努力中,来达成兴盛的事实,兴盛法就是自增上最佳法门。
  这个故事最令我赞叹的是宰相瓦沙卡罗离去后的发展。
  佛在这个七法中所说的,都是国民德行的养成,百姓和合爱乡都是导向“兴盛”,而未必另立说“卫国”法。而这个七法,也是所有团体的每一份子首先应遵循的基本,僧团与个人也不例外。
  瓦沙卡罗离去后,佛马上召集众弟子比丘,再说了几个七兴盛法。
  从第二个到第六个七法中,首先,是对刚入门的学众说的。内容与对越只人说的七法相同,只是从在家众的和合转向出家众的和合。其次对略有心得的比丘,再次是对已深入,或观慧有心得的比丘。而所有的七法又连成一气,法法相扣。
  如是,从内容层级转变的次第上看,展现的是,从世间转向出世间层层发展。让僧团中,从初基到向解脱圣者努力的每一成员,都能由基础向深奥循序向上学习精进,以个人的学习心得来庄严僧团,以僧团成员的互动来相互激励。
  而最后一个六兴盛法中,更说明修习了个人解脱法之后,在僧团中,仍应学习身口意慈心与平等相互对待的共住德行。慈心与戒德,虽是世间法,却是僧团和合的基石。个人不论解不解脱,都不能离开群体而生活。修行到最后,还是要回到生活与弘法的基本面,调和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对待的问题。也许这也是人间佛教的要意吧!
  我们也可以从这一段故事了解:佛的教育方式与教导内涵。从各个角度,各个层级全面顾及,并以个人内心德行的修学为出发,而不在表层的相互对待来规范。而这七个兴盛法也是个人慧命兴盛增上的学习内容,不论在家出家都好奉行。
  5/18/02完稿
  (张大卿老师指导)
  摘自《正觉之音》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