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沉酣一梦终须醒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沉酣一梦终须醒 
  胡文炜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后出家了,这不是出于他的一时冲动,也不是由于他对生活的无奈,而是悟透人生哲理后的自然归宿·,是作者渗透在整部书中的思想体现。
  贫苦人家但求食饱衣暖,富裕之后还想金玉奢华。贾府一族享尽人间荣华,那些千金公子又是何种感受?大小姐元春尊为皇妃,省亲时心里许多话却说不出来,“只管呜咽对泣”,她的最后遗言是“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二小姐迎春被人摆布,作不得主,虽是贵小姐,却“只为阴阳数不同”而“镇日乱纷纷”。三小姐探春说“外头看着我们千金万金小姐,何等快乐,殊不知我们这里说不出来的烦难”,因而认定“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林黛玉住的潇湘馆是贾府豪宅中首屈一指的院落,可她始终“愁绪满怀无释处”。薛宝钗看上去雍容大度,心里也是“怅望西风抱闷思。”作为手中有权的女管家王熙凤,她什么都不缺,却贪得无餍,机关算尽,终落得“一场欢喜忽悲辛”,“哭向金陵事更哀。”诗书中的画龙点睛之处,这些诗句道出了她们真实的心情、现状和结局。
  贵族之家真的没有出路吗?并不是,贾府败落后,四小姐惜春并未遭难,她“将那三春看破”。“三春”即元、迎、探,惜春与她们不同,她“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婆娑,梵文“婆颇娑”的省称,意为光明,故惜春制谜云“莫道此身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她身披缁衣,心却光明,因看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知道皈依佛门终能修成正果。佛教相信因果报应,戒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书中王熙凤为三千两银子导致连丧二人性命,她本人受到了恶报,但她生前也接济了贫苦人刘姥姥,使其家摆脱困境,还让刘姥姥为女儿起名巧姐。后来贾府势败,巧姐由于其母“偶因济刘民”而“巧得遇恩人”,总算留了余庆,她深知“幸娘亲积得阴功”从而“劝人生济困扶穷。”
  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最后出家了,他的出家是“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人色,白色悟空。”“色”,梵文Rūpa的意译,与“心”相对,揩有形;质,能使人感触到的天地间万物,“空”,梵文Sunya的意译,是天地间万物的本体,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有各自的因和缘,其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常住不变的个体,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大智度论”卷五云“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故皈依佛教谓人空门。“空”同样画龙点睛地贯串于《红楼梦》全书,“菱花空对雪澌澌”,“多情公子空牵念”,“如冰水好空相妒”、“空云似桂如兰”、“空对山中高土”、“小照空悬”、“空劳牵挂”、“皮里春秋空黑黄”、“吴宫空白忆儿家”、“空使鹘啼燕妒”、“梦也空”、‘‘空剩雪霜痕“、”吃不穷、穿不穷、算来总是一场空“。最终”悟禅偈“道”既从空中来,应向空中去“。佛家本有”从来处来,向去中去“的机锋语,这里套用两句,说人的生来既是从空到有,则他也应从空门去追求归宿。
  贾宝玉本人对于”色“、”空“的感悟来自他日常的生活,第22回他因烦恼而参究禅理,这一回的回目是”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忏语。“他写道”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是立足境。“又填曲一支,内有”茫茫着甚悲愁喜。。。。。。从前碌碌却何因,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征:印征、征验,有时也可作领悟解,如《五灯会元》云:”依吾行去,定证妙果“,又《传灯录》云,”身等空界,法同梦幻,无得无征,然后谓之解脱。“说明他虽极享荣华富贵,却已感到实在无趣,只有到了万境归空,无须验征时,才可找到安身立命之境。此后,由于家族内部利益矛盾的原因中了魇魔法,险些丢了性命,幸亏有一和尚前来解救了他,并为他留下”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的警言。凡夫俗人看着贵胄公子何其羡慕,其实那也无非是一场梦境而巳,他们的生活犹如还债一般.苦恼,当孽债还清之机便是散伙收场之时。至第91回他已表示”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即自已身虽尚未入佛门,心已是出家人的心了,再也不会象过去繁华生活时那样的轻狂了,可见他最终的”却尘缘“正是自然发展的归宿。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的妙玉虽身居栊翠庵,但并未真正斩断情丝,她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暗中恋着公子王孙,于是到头来:终陷泥;淖中”,反落了可悲的结局。
  作者自知人们对《红楼梦》这部书不易领悟,故在第一回写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诗,后人果然为此写了不知多少文章来阐述、解说,却未见有人特别重视第二回中那个以“假语村言”(荒唐言)为谐音的贾雨村来到杨州郊外的智通寺这一场景,他见到门旁有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看了后不解其意,也不耐烦于寺内的老僧。对此,脂砚斋批道:“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宝玉凤姐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未出宁荣繁华之盛处,却先写荒凉小境,未写通部人世迷人,却先写出世醒人。”这是理解作者思想,理解《红楼梦》这部书的关键。“人世迷人”即“沉酣一梦”、“出世醒人”即终须“醒”,这既是《红楼梦》的真正之“味”,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