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印经院三绝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多吉彭措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印经院三绝
  来源:西藏旅游  作者:多吉彭措
  在德格印经院,除了观看现存的一些珍贵文物,譬如数百年前的法器、兽皮、唐卡以外,其保存的藏医学印版以及经版的刻制、造藏纸的土法工艺都是每个外来者在此游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印经院三绝”。
  南派藏医学发祥地
  藏医药学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有完整而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众多的医学典籍和专著,是祖国医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在德格印经院中整理出的3300多块藏医学印版,是确立德格为南派藏医学发展中心的重要证据。
  很早以前,德格就有行医的专门机构,有专门的医学人才和医务人员的培养基地。由于历代德格土司和各教派的活佛高僧非常重视医学,于是德格藏医药学便得到生生不息的发展,成为了南派藏医药学的发祥地和发展中心,形成了以藏医药为主体,辅以推拿、按摩、火罐、擦涂、温泉浴、冷敷、藏炙、发汗等方法的综合治疗体系。总结长期以来的医疗经验,藏医药专家学者继往开来,共同努力,整理、编写了许多珍贵的医学文献和专著,如《诀窍秘籍》、《藏药二无药诀》、《藏医药概论》、《宇妥·云登贡波八大秘诀》等。其中《宇妥·云登贡波八大秘诀》是继《四部医典》之后的又一部具有权威性的藏医药学名著,被《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收录。
  德格藏医院的前身是有500多年历史的寺庙医疗组。1450年,更庆寺成立了最早的医疗组,后改称医疗所,其它寺庙也纷纷效仿。1959年,德格县人民政府在这些医疗所的基础上成立了县藏医联合诊所,1978年正式更名德格藏医院。现在的德格藏医院已有包括外科、妇科、肝胆科在内的9个科,可以配制上千咱藏药,其中的“煅灰”“珍珠七十味”和“仁青梦觉”系列药品对于肝胆病、消化系统病、风湿和中风等疾病有独特疗效。德格藏医院是集藏医药科研、临床、制药、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民族医院,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进行有关藏药临床、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
  藏药的特点是金属、矿物质和动植物皆可入药。珍遗的药物中有时会用到珠宝。八邦寺的司徒·曲吉迥乃早在公元1732年就研制出了“珍珠七十味”仁青系列名贵藏药。司徒·曲吉迥乃根据大成就者伍金巴仓立的“水银炼化仁青系列”理论,经过反复实践,将水银经过去污、熏毒和火炼三道工序,配制出了水银炼化和煅灰。其中煅灰便是这一名贵藏药的主配药,另外配上黄金、白银、黄铜、红铜、铁、铝、锡、锡合金八铁和醪石、红云甘、金矿石、银矿石、磁石、雄黄、自然铜八火质和其它珍贵药材,最后炮制而成这一珍贵的系列藏药。德格民间藏医诊所现在仍然采用古老的手工艺制药。
  在藏医学里,记录医药学成果及其发展的除了赏规的书籍和印版以外,还有一种重要的形式,那就是医学唐卡。藏医学唐卡的内容很多,如人体解剖结构、胚胎发育、常用药物、诊治方法等。很多医学唐卡在藏族绘画中是一种教材画。这些医学唐卡现藏于德格藏医院,图上标明了内脏、经络、骨胳及皮肉间的区别与部位,是研究藏族医学的珍贵材料。
  现存于德格藏医院的一些珍贵文物,除数百年前的藏医学唐卡外,还有1000多年前用梵文书写的贝叶经以及十世班禅大师于1986年视察该院时的题词。
  工序繁多的印板雕刻
  印经院的四大印刷工艺流程可细分为裁纸、泡纸、兑墨、研磨、兑制朱砂、取板、印刷、晾晒、洗板、归库、分面、核对、装订、打磨、刷色边、捆扎包装等10余道工序。上述工序既是流水作业,又相互交叉,有条不紊。在这所有的工序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印板的雕刻。
  在德格印经院,红板代表珍贵书籍,红板手柄上有蝎子图安代表经典印板中最为珍贵的内容。红板所用的印刷油墨仍沿用传统的朱砂。
  红板的雕刻也极为讲究。印板的原材料多为红桦木,选取其中顺直且无疤的树段,经过分割、去除水分后又放在畜类堆中浸泡,次年再熏烘、刨平,方才用作版胚。刻板的内文要经过严格的校对,所刻内容由藏文书法家先反书写在纸上,然后裱糊于制作好的版胚上,微干后撕掉纸张,字迹就拓于版胚上了。版胚刻好后学要经过12次校对,没有错误后再刷上酥油汤晾晒,最后用一种能防虫蛀的植物,熬成水,将其浸泡再清洗,其后交会工人印刷。
  华夏民族造纸术的活化石
  德格印经院所生产的特种纸张,主要原料是一种当地人称“阿交如交”的植物根(学名“瑞香狼毒”)。夏天,“阿交如交”的茎部会开出一种美丽的白色花朵,妆点着辽阔的草原。到了秋天,人们将其根挖出来,经过清洗、手撕成丝、沤制、锤捣成浆、沤制去渣、加碱等繁复的土法工艺制成纸张,这是华夏民族造纸术的活化石。造出的成品纸还要经过严格的挑选,厚薄均匀、没有孔洞的才能入库用作印刷用纸。“阿交如交”带有微毒,用它造的纸虫不蛀、鼠不咬,加之吸水性和柔韧性都很好,因而德格印经院里印刷出版的经书可以历久弥新,丝毫无损。
  传统的印刷装订工艺通常分为四个步骤来完成,即裁纸、磨墨、印刷和装订。印刷工人每天早晨领出印板,印刷完后要将印板洗净晾干,下午送到藏经阁交给管理人员,按顺序放置于书板柜上。当天印好的经书要经过严格的验收工序,若有抹墨不匀或印刷工用力不匀造成10个字以上不清晰的书页则为不合格产品,必须重印。一部分书印完后,装订工人从库里领出全部书页,分拣、平整、打孔、穿绳,加上杉木板作封底封面,然后用红绳扎紧,一部经书才算完工。
  最有意思是印经院内每日工作不停的印刷工匠了。他们印刷动作娴熟,虔诚而不停地吟诵着经文。据说这种边印边念的工作方式也等同于不停地转经叩拜。
  德格印经院的简史
  据德格版《甘珠尔总目录》与《丹珠尔总目录》等藏文史料记载,却吉登巴泽仁继任土司后,开始选择建造印经院的地基,经多方勘察,认定更庆欧普河畔的伦珠顶的尼干普绒有祥瑞吉兆,便决定在那里建造印经院。1729年(清雍正7年)13名轨范师首先兴行长净仪式,遂进行偏大地仪式并破土动工。次年,一座实际上是存放《甘珠尔》印版的小型建筑落成,并举行了隆重开光仪式。
  1730年,次子彭措登巴任经14世土司兼第7世法王,他主持雕刻并完成了《甘珠尔》印版后,决定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经院,经过宗教仪轨的卦定,于1744年(清乾隆9年)初在原址上举行了破土动工仪式。土司以免差的方式在辖区内调集技术师5名,木工28名、雕工5名、石工20名、泥工18名以及其他工匠和杂工近四百名,历时三年零四个多朋,完成了主体建筑的施工。
  次年,由徐钦赤称仁钦任总设计师,并召集了5位著名画师和24名普通画师,以及涂壁师16名、木工10名、铜工和杂工共136名,耗时两年多,完成了印经院绘画、雕塑、彩绘等装饰工程。
  1750年2月(清乾隆15年)在新落成的印经院大经堂里,以巴登却兄为轨范师及50名大喇嘛,根据佛法仪轨,为新建筑、壁画和所藏印版举行了开光典礼。巴登却史提议将其命名为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
  1752年(清乾隆17年),彭措登巴逝世,由洛珠降措接任第15世土司兼第8世法王,直到1756年(清乾隆21年)左右,才基告竣。德格印经院的创建,前后耗时27年,历经12至15世德格土司。
  德格历代土司对于辖区内的藏传佛家各大门派一律实行了兼容并包的政策,形成了藏传佛教5大派别经典著作在印经院被广泛收藏、印刷、传播的结果,正是这样的文化策略使德格成为了三大藏文化中心之一。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