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陀教育的新时代使命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时代不断的进步,西元两千年即将来临,世尊教导我们的佛法绝对不会落在时代的后面,亦非跟着时代走,而是做时代的先趋,这才是佛法的使命。经云:“诸佛如来,人天导师”,导是领导,如何指导、带领时代,由此可知佛法是站在时代的尖端。以佛陀的教育为导引,生活才能美好,社会才会安和乐利。诸位仔细去观察现前的大环境,对于社会现象不得不担忧,灾难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严重。原因在那里呢?很少有人去探求,所以也找不出挽救的方法。佛法教育就要肩负起这个使命。

  佛法是教学,我们要以师道的身分来劝导教育世人。我们称世尊为“本师”,师就是表率、世范。今天世间灾难频繁,这是由于众生造作的业力太多。一般人以为社会大众都造恶业,所以灾难的现象是众业所感,这话似是而非,绝对不是佛菩萨说的。佛菩萨会说,这是我造的罪业所感的结果,佛法上称为“内学”。我们要认真检点、忏悔、改过,从自身做起,才能挽救社会的灾难。古德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反躬自省,起心动念、举动言行,是否能做社会大众的表率。若是努力改过,自然可以行动影响周边人群,所谓言教不如身教,身教有效果,言教才能扩张身教的力量。我们起心动念,念念要为社会众生,不要为自己。

  初入佛门的第一课就是受持三皈,皈依佛的福慧二足尊。福慧二足尊是圆满的福德智慧,也是我们自己的佛性。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我们皈依三宝后,要把这个福慧圆满的自性显露出来。凡夫迷而不觉,所以性德变成妄想、执着、烦恼,诸佛菩萨教导我们如何恢复自己的性德,所以在经上说了老实话:“佛不度众生”。金刚经云:“实无有一众生如来度者”,佛只是说明事实真相来帮助我们觉悟。众生自己由迷转悟,念念觉悟,回头便成佛,而佛不居功,所以佛实无度众生。我们自悟、自觉、自度,佛只是给我们做一个增上缘罢了。我们要明白事实真相,然后向佛学习,这一点非常重要。平日全心全力帮助别人,然后淡然处之,像佛一样不居功,这样才能与性德相应,与“相有性空”的事实相应。稍稍居功就迷了,就不能脱离六道。

  六道是怎么来的?从妄想、分别、执着而来。这六字把十法界的众生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为有分别,所以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因为有执着,所以把十法界又变成六道轮回。小乘人破了我执就超越六道,大乘人离开分别则超越十法界,这才是学佛真正的果报。清凉大师在《华严疏》中说:“三乘圣人(声闻、缘绝、菩萨)有因无果”,因为未脱离十法界,所以果是相似的果,而非真实的果。唯有离开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才是真正的果报。要解决六道轮回的问题,就要对症下药,离开妄想、分别、执着。用什么方法呢?用三无漏学,即戒、定、慧。把戒定慧落实在生活当中,工作、待人、处事、接物不外乎合情、合理、合法。与戒学相应即合法,与定学相应即合情,与慧学相应即合理。情理法里面深度层次不同,相应的浅,证的果位就低,相应愈深果位愈高。所以佛法贵在实行,要与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任何一法门若与生活脱节就没有用,要是无用,学它做什么?在分秒必争的社会,我们要现学现用,立即享受。享受到的是家庭的美满,工作的顺利,社会的祥和,这个道理在《无量寿经》上说的非常明白。若修学后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一定是修学的方法错了,不如理如法。

  为什么佛法几千年来古人照着修行得到效果,而我们得不到?这值得我们去反省、改进。现在社会病了,有人说地球也病了,病根在那里呢?病根在自己。特别是学佛的同修,我们自己病了。能一层一层最后了解到是自己病了,才算是真正找到病源。要如何治疗自己的病?佛在经上讲了千百遍“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持经教,经分四类:教经、理经、行经、果经,任何一经都有教、理、行、果的意思在。教是言语文字,理是佛陀诠述的理论,行是生活的方法,是实行。能依教奉行,确实超凡入圣,思想与诸佛如来一般,便能得到真实美慧的人生、社会。我们生活的形式并未改变,没有升官,也没有发财,但是实质上完全改变。学佛以前过着迷、邪、染的日子,学佛后变成觉、正、净的生活。明白事理后便得大自在,过着佛菩萨而非凡人的生活。佛菩萨起心动念都为了他人,非但不造业而且能够做师世范。所谓“为人演说”,“演”是表演、示范,“说”是为人解说。若是安份守己,甘于贫贱的生活,则是佛菩萨示现贫贱。当年虚云老和尚朝五台山时,三年中三步一拜,路上经过许多危急辛苦。最危急时,文殊菩萨示现乞丐来帮助他,这是菩萨乞丐,是乞丐佛陀,乞丐的榜样。也有菩萨示现国王的身分,《无量寿经》上讲到阿弥陀佛未成佛前叫做世饶王,是国王中的模范菩萨。以佛的眼光来观察他,他做国王或做乞丐是平等的,两者他都得大自在,智慧福德通通圆满。福德并非狭小的指财富地位。福德是烦恼断尽,内无贪嗔痴慢,无明永断,不受任何外境的诱惑,心地永远清净。《金刚经》云:“心地清净,则生实相。”内心清净是福,生实相是慧,福慧二足尊。世间的财富、功名、地位都是假的,是“凡有所相,皆是虚妄”。所以佛要我们求真的,求假的修学会落空,还要搞六道轮回。

  所以我们要认真去修三学六度,三学六度从生活上做起就是《观经》上讲的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里面字字句句都与三无漏学相应,也就是大乘佛法。今天社会让我们感到最大的忧虑就是教育错误。佛菩萨与古圣先贤教小学生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十义,做人的根本。现在学校、家庭都不教。所以今天的人即使学位再高也没有用。真正懂得做人,讲求道义,是不会为了钱财而跳槽。人们讲节义,社会才会安定,才会崇尚道德。今天的社会崇尚功利,功利就要竞争、起争执,有了争执天下怎么会太平?儒家讲谦让,佛陀提倡忍让,要改变社会,要从自身做起。自己谦虚忍让,以退为进,吃亏就是占便宜。短期内人家以为我们傻,但是过几年人家就明白了,我们非但没有吃亏,反而占了便宜。社会有那些不良的风气,我们要反其道而行,纠正社会错误,一定要靠行动,要表演给人家看,靠言说是不行的。

  佛陀所谓“为人演说”,我们对这个“演”字不可大意。《华严》末卷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五十三位菩萨示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各种不同的生活、工作环境中的行为模范,行菩萨道就是做榜样。我今年五月拜访北京师范大学,大学门口有块牌子“学为人师,身为世范”,是全校老师共同拟定的。我告诉校长,这八个字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我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行为表率称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华严》如是,整个佛法亦如是。佛法教化众生是教每一个人在其岗位上作师作范,我们起心动念是否对得起众生,能否做众生的表率,这就是菩萨心、菩萨道。佛法无他,改正自身的毛病,就是救度一切众生。若一天到晚看别人的毛病,不但救不了社会众生,也救不了自己。六祖惠能在《坛经》中告诉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见到世间人的过错,都当做自己的过失。子女不肖是父母的过失,学生不好是老师的过失,能这样反省才是父母菩萨、老师菩萨。无论从事那一种行业,都做这一行的模范,这就是菩萨。

  大家知道西方世界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的地方,其实在此娑婆世界我们也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只可惜自己浑然不知。如果能观察到一切众生的优点、长处,则天下没有一恶人,无一不善之人,我们就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若是处处挑人毛病,看人不顺眼,那就是与诸上恶人聚会一处。一念能转过来,就是佛、是师、是范。能作师作范,才是真正的报恩者。落实回向偈中:“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的不二法门,就是存著作师作范之心,修正行持,这才是真正的报恩者。佛法讲求契机契理,现在众生的病根就是不知恩义。所以我们用“知恩报恩,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精神指标,净宗修学也是以这十二字为中心,千经万论都离不开这十二字。今天社会动乱、灾难的根源在于众生完全没有报恩的念头。无法做到“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是因为不知道所受的恩在那里。例如父母恩,现在有几个人知道父母恩?韩馆长往生快一年了,她的儿子还在灵堂守着骨灰,今天有能有几个人如此。净宗有一点成就,饮水思源,都是韩馆长护持的功劳。我们依教奉行,做菩萨做佛才算是真正报恩,否则报恩就是假的。“下济三途苦”是针对自己说的,自己贪嗔痴不断,就要受三途苦。必须断三毒烦恼,勤修戒定慧,这才是知恩报恩。诸位要细心去体会佛祖的教诲,世间过与一切众生堕三途的过错都在自己,能够这样回光反照、改过自新,才是真修忏悔,才能救度一切众生。

  佛法要落实在生活上,以身作则,自然能影响他人,这个影响渐深渐广,能使一切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疏》上教导我们,一切要从真实心中做,学佛绝对不能搞假的,搞假的那真是佛法难闻。我们得人身比中头奖还难,彭际清居士说得人身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一日”,这个成佛作佛的机会岂可轻易放过,若能身体力行,现前就得殊胜利益,真实受用。“证”就是得到,必须由行门中去得到,依照佛的教诲去做,这样才是如来第一弟子,并非有皈依形式就行了。

  为世间消灾免难,一定要从自身做起,才能收到真实的效果。至于佛法的弘扬,我们有责任,但是自己一定要由行门中先得到好处,再推荐给大家。道场不必大,道场大了维持不易,人多事杂心不清净。但讲堂的设备要精良,最好把弘法的带子用卫星转播,把佛法送到每一个人的家里,信徒的任何一分财力都不可浪费。古人常说:“知识多时烦恼多”,我每天不看报纸,不听广播,不看电视,这个世界多美好、多清净,过着佛菩萨的生活。所以未来的趋向是用高科技将佛法送入每一个人的家中,大型的活动实在没有必要。

  以后佛教在共修的方面要走向老人公寓的形式,老人退休后在一起共修念佛,过着美满的晚年。将来道埸不要盖成寺庙,应建老人公寓。目前老人公寓以澳州办的最好,物质生活非常周到,可惜缺乏精神生活。所以我们物质上要照顾老人的起居、医疗,使他们生活不虞匮乏;精神上以讲经、共修让他们心开意悦,这是佛教应该做的。能不能做?做不做的成?可以!因为我们的后台老板是阿弥陀佛,何愿不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嗔心毒火
下一篇:修学三种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