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苦的根源與超越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見涅法師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文/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涅法師

  為什麼在這世界上有許多的遊樂場所、娛樂節目?為什麼在許多民族的聯歡節日中,總是少不了帶給大眾快樂、歡笑的慶典或歌曲呢?這些慶典、這些所費不貲的娛樂事業,無非是為了滿足人們追求快樂的欲望。然而,世間琳瑯滿目的娛樂消費,到頭來不外是空歡喜一場,乃至於因為沈溺五欲之樂而致身心俱損,以為追求的是「快樂」,最終反而「樂極生悲」。

根絕苦,止惡下功夫

  為什麼人們都希望追求快樂?快樂的時刻讓人留下無限美好的回憶,快樂的光陰令人不忍捨離,愉悅的日子使人順心如意。但是,換個角度看,這也表示人們無不希冀「逃避」、「遠離」那從小就揮之不去的、與快樂常相左右的另一面──不快樂。不快樂,就是苦!

  與親友相聚,總有該說離別的時候,節慶再如何歡樂,最後也會曲終人散。在佛法而言,這稱之為「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無法順從己意、無法如人所願,所以產生苦的逼迫。但是這些還不是最苦的,人生的苦還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

  苦,所謂「苦瓜連根苦」,苦已是具體的果報,然而其根源為何?因為根部種下了苦瓜的種子,所以一定長出苦瓜的果實。在四聖諦「苦、集、滅、道」之中,佛陀將苦列為首,足見其在修行上的重要。一切眾生輪轉三界六趣的果報真實不虛,所以苦諦實苦。因為吾人過去種了三界六趣的因,自然感得三界六趣的苦果。

  既知道苦的原因,進一步就可以了苦,如同知道賊人所在,只要直搗賊窟,自然可以剿除淨空。「知苦斷集」是修行的次第,只要識得根由,連根拔起,自不用感未來苦果。然而,苦有千百種,就如人有難以數計的心念一般,在未成道前,欲漏盡一切煩惱種子,終非易事。在這一段時與苦相隨、時與樂左右的修行路上,修正面對苦的態度十分重要,這更是我們必須認真學習的功課。

承擔苦,生善大功德

  「知苦斷集」是預防,亦即止惡的功夫,面對苦的正確態度,則是生善的功德。如何從苦中生「善」的功德呢?《孟子》有言:「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種為承擔天下大任而堅毅不拔,與苦相隨,將苦視為磨鍊心性、砥礪志氣的磨刀石,正是成就未來廣施善道於天下的重要過程。如古人所謂:「要做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是同樣的道理。這是從苦中生出「世間善」的功德。

  《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云:「又諸菩薩由前所說百一十苦,於諸有情修悲心,則為修習一切菩薩所有悲心,能速證悲意樂淨。」「菩薩如是以所修悲薰修心故,於內外事無有少分而不能捨,無戒律儀而不能學,無他怨害而不能忍,無有精進而不能起,無有靜慮而不能證,無有妙慧而不能入。」這就是正確地面對苦而產生的「出世間善」。

  所以大乘菩薩不僅知苦、知苦的因,也知道了苦的方法,進一步更能廣修六度,願代眾生受一切苦。因為有廣大願心,是故受苦而無苦受,「為欲饒益諸有情故,於生死中堪能忍受一切大苦」,《瑜伽師地論》所述是真正大菩薩的精神,誠所謂「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忘我精神。

  行世間的善法,可使人免於惡業苦報,然而卻不能徹底究源,無法永遠解脫生死的苦境。唯有以大悲心,行出世間善,發菩提心,方能超越千千萬萬苦,令眾生證入涅槃,真正離苦得樂!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以苦為師
下一篇:是誰在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