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安住正见人间声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杨 士 慕 整理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安住正见人间声
  ◎ 杨 士 慕 整理
  所有修行都必须以“正见为先导”,八正道的每个道支之前,都有“正见为先导”的提示。离开正见,不知道会修到哪里去。
  “即使全世界的人都不信佛,我还是坚信佛法。”这句话直在心底低回,即使在访问庄春江居士数天之后。把题目订成“安住正见人间声”,是有描述庄春江居士个人,和统摄此次访问大纲的双重意义。就庄春江居士来说,“正见为先导”在访谈中屡见强调,他更以“正见增上”,而确立此生学佛的标竿与鹄的。庄春江居士安住印顺导师妙云法海的启发二十余年,心磐志坚,颠沛如是、困顿如是、病难无常亦如是。
  庄居士身体羸弱,素有心脏循环方面的痼疾,也常见他在讲述弘法时力竭气顿,担忍负荷。但他以无比的耐力与心志,致力于《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杂阿含二十选》,《阿含经随身剪辑》,《中阿含二十选》,《阿姜查与阿姜佛使的禅修世界》,《学佛基本认识》和《阿含经故事选》多种书籍的编著。近来更有《南、北传杂阿含经选读》问世,不仅南北阿含相互比对抉择,更在巴利语、英文、中文的译本与原典中出入对比,发微显征,心力与严谨之深,倍于常人。访问庄居士时,他正在同净兰若讲学,山寒料峭,乍雨还阴,庄居士一褶薄衫,丝毫不以为忤,安住经藏法海。以人间之身,出胜谛之音,以无常有漏之身,安住在人间正觉之声。
  一、安住正见—《印顺导师思想的省思》
  问:目前学佛的人,研读妙云集与印顺导师著作的人似乎愈来愈多,好像印顺导师的思想有渐渐成为“显学”的倾向。然而,相对的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基本上可分为几大类。首先,最常听见的声音便是:学习印顺导师的著作和思想,似乎是佛学,是读书,偏向于做学问的学术方式,这是非常容易听到的声音。
  答:首先,你说印顺导师的思想,几乎成为“显学”这点,我看仍然未必。你看质疑的声音也不少,只是现在比较多人针对印顺导师而已。何况,印顺导师的著作那么多,学者大都只能抓取某些片面的观点,而不能涵盖掌握印顺导师的整体思想,是否有全面的了解,可能还是个问号。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印顺导师后期的著作,都是用学术的方式表达。这种方式,有根有据,让后来的学者可以有参考遵循的方向,也可以了解印顺导师的说法与经典之间的关系。其次,它是不是学术,不在乎印顺导师个人的修行,也不在乎学者研判的角度,而在于“读者的态度”。读的人只把它当成学术,那它就是学术。如果愿意把它拿来当成行为的指导,那就不是学术。现在,可能发生的问题是: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办法把书上的思想,转化到个人的行为用途之上,而产生隔阂。这种隔阂其实不单单读印顺导师的书是这样,读其他所有的经论都是如此的。
  其实困难点应该在于,大部分的人都无法依照自己的情况,根据经论上所说的指导,而替自己设定一个详细而按步就班的修行道路。这通常需要自己先能把握经论要义,然后才可能接下来尝试的,这就是“佛法如何生活化”的问题。一来因为每个人的需要与情况都不同,二来只要行之于文字,读者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读起来都可能有用不上的感觉。
  如果你说“印顺导师的东西很难应用”,其实也没什么好反驳的,因为从文字到实践到处都是这样子。但是,如果因为自己对印顺导师的东西,没办法落实在生活上,就说印顺导师是作文章,没有修行,那就说不通了。一个人有没有修行,不是看他自称证几果,而是看他长久以来对外来刺激的反应,有多少贪嗔痴的表现。由印顺导师所经历的事件来看,应该不是嘴巴说一套,行为又是另一套的。印顺导师有他自己的经验,化成文字又转到读者身上,这个鸿沟太大了。经验是无法用文字完整表达的。同样的,佛法是身语意的整体表现,大乘佛法是以释迦牟尼佛的身教为榜样的,也与早期经典文字记载的语教,重点稍有不同。如果指称印顺导师的东西是学术,那所有的佛经也都可以说是学术了,因为由文字转化成自己的行为经验,是他人无法替代的。
  问:换句话说,是读者的问题,而不是作者的问题?
  答:不能说自己没有办法应用在生活,就怪罪作者吧。
  问:另外有种声音是在方法论上,如禅修的方法等等,印顺导师的著作好像比较没有著重?
  答:我们看印顺导师的著作中,有没有教如何修禅定,如修不净观(勘查地形、选取墓地、安全问题……)等等详细的修法,印顺导师确实没有讲。禅法是必须针对禅修者个人化的特殊反应,花相当的心力个别解决,无法用统一标准化的方法一概而论。那印顺导师有没有在教禅?我想确实没有。
  但是,让我们看看印顺导师这辈子想要努力的核心是什么?他出家以前看的佛法,如三论与唯识,和他家乡的出家人表现出来的佛法差距那么大,问题出在那里?印顺导师花很多的时间在探索这个问题,著述的核心也在这里,就是想把纯正的佛法发扬出来。所以花很多功夫在“佛法思想的演变”之上,厘清什么样的观点,是在什么时空演变下出现的,他的著述照顾的是这个层面。而目前禅修的方法绵密仔细,如走路时抬左脚、右脚、摆动那只手臂等等都要注意,可能也有其对治性,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这样详细繁琐的,不能一概而论。
  问:修学佛法能否就是安住在印顺导师的著作思想之中呢?
  答:印顺导师的著作中,功夫最深最想表达的就是:纯正佛法的脉络与思想演变,这部分他有著非常清楚的解析。就我而言,与其说安住于印顺导师的思想,不如说更重视其分析抉择的方法,以此建立正见,绝对没有问题。如果说戒定慧是修行的主轴,戒的部分,印顺导师有介绍在家人的五戒十善,入根本禅〈初禅〉的部分,印顺导师则没有详细说明。但是对于慧的部分,也就是正见,是他著墨最多用功最深的部分。
  问:许多学佛朋友,在读了妙云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无法再深入进去,或有更进一步的体会,故而因此转而学习禅修或南传佛教?
  答:这在次序上就有点混乱。八正道在正见尚未建立以前,即使学习禅修方法,能够成就吗?八正道的顺序是,正见为先导。而正见的部分,不仅是观念而已,而是可以落实到行为的。正见,是用来指导自己言行的。
  问:读妙云集与印顺导师的著作,强调正见为首,那可不可能达到证初果这样的目标呢?
  答:以初果来看,北传说至少需要近分定,定的部分,印顺导师的著作中没有细谈。但是,阅读思维印顺导师的著作,的确可以建立正见增上,尤其是印顺导师有系统著述的专书,如思想史等等。
  问:再换个角度来说,是否读妙云集与印顺导师的著作就足够?不需要再学习其他禅修方法?
  答:印顺导师说他自己不是宗派的徒裔,只是在他的论述里面,把纯正佛法适合现代的部分发扬出来。印顺导师是不是企图要照顾佛法修学的所有的层面?他在《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与《游心法海六十年》中,剖析了自己一生对佛法的目标,他并没有说读妙云集就够了。印顺导师自己也说他不是开佛法百货公司的,大家要什么就来拿什么。他有他的宗旨,有他努力的方向,只要有想要的重点,就会有照顾不周到的地方。
  以我而言,读印顺导师的书对我最大的收获在于,对佛教的思想体系清楚了,打开视野也确立“正见”。当听闻某种思想时,大慨可以知道那是属于印度佛教的哪个时代,有什么时空背景,以及与什么思想有所交融,跟原始佛教的说法存在哪些距离,这应该就是八正道“正见”的一分。南传经典更是一再的指出,所有修行都必须以“正见为先导”,八正道的每个道支之前,都有“正见为先导”的提示。离开正见,不知道会修到哪里去。当然正见有深有浅,但是有一点很确定的就是:正见不仅是建立而已,要能很稳固很深入的把握住。每个观念的细节,都可以马上知道佛法的正见是什么,我希望自己这辈子能够做到这样,不仅建立正见,而且要巩固正见,不会模棱两可,什么想法进来,就知道佛法正见应该如何,对自己的要求是速度要愈快愈好,马上能够辨别。
  问:对于念佛念观音,一心向往往生净土的人,或对他力有所希求的人,妙云集有所帮助吗?有些声音指称妙云集和印顺导师的著作,好像比较强调理性而非感性上的信仰,所以宗教情操似乎比较弱一点?
  答:首先要先澄清什么是宗教情操,它的效果与目标在那里,把握这样的方向,再来检视印顺导师的著作有没有这个功能,可能比在理性或感性上探讨直接。宗教情操的目的不在宗教情操本身,而在培养对佛法的坚定信仰。培养坚定信仰可能有许多条路,譬如说印顺导师的著作对我的摄受力非常强,我这辈子有可能改信其他宗教吗?不可能的事,乃至于以此鞭策自己,即使全世界的人都不信佛,我还是坚信佛法。“信”不只是情感的问题,而是透过理性的说服,确立并朝向正确胜解的目标。
  再说,对于崇信念佛的人,有时较难接受印顺导师的资料呈现与抉择。但是,印顺导师花了多少精力与篇幅在历史文献上比对抉择,绝不是信口开河。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先知道印顺导师对宗教,包括佛教,是怎么看的。宗教基本上是人类欲求的展现,也可以依此说不是“神造人”,而是“人造神”。一般所谓的宗教情操,几乎都是如此,包括净土的展现,也是人类意欲的客观化。要找寻阿弥陀佛或是观音菩萨,还是任何的佛菩萨,是否是真实人物,在历史文献上是不易得到结论的,重要的是展现出来的象征意义,对于痛苦受难没有依靠的人,是需要这种救助与信仰的。从史实来说,没法证明也没法否定,但是信仰者的宗教经验是那么实在,也因此坚强并建立信仰的正面效果。
  世间是缘起的,净土法门流传这么久,经过长时间的发扬,相同净土理想相同类型的人,不也因此聚集,造就净土,然后再进一步推动了净土信仰的成就。这可说是“共构结构”,只要有人相信,信仰与愿力等因缘慢慢聚集,时间久了,净土也就形成了。但印顺导师在《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说到,如果象鼻不断增长,长到畸形大过象身,那个地方就会变成问题。净土法门好不好?净土法门在阿含经的时代就有了,但是若是一直强调,一直激化,发展到离开佛法的核心:缘起与四圣谛,那是好是坏呢?不同法门在每个时代展现都不同,净土信仰者若能深入印顺导师对宗教意涵的诠释,透过适应现代的时空,对纯正佛法重新适应,并在信仰出发点上做点转换,就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呈现。
  再说,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是否就一劳永逸呢?解脱成佛都是一步一脚印的,在西方净土的阿弥陀佛也宣说《道智大经》(也就是《般若经》)和六波罗蜜,这还是成佛必经之路。念佛往生只是买张车票到西方,在净土修学的一步一脚印,其实和在娑婆世界修学的一步一脚印是一样的,在娑婆世界买车票的同时,应该也可以多少先学一点吧。
  问:另外也有针对印顺导师提倡“人间佛教”的声音,今生的修证解脱是否是重要的学佛关键,是不是求证解脱有别于人间佛教“此是学时,非是证时”之说?
  答:虽说“此是学时,非是证时”,证或不证似乎也不是自己意志所能完全控制的,也不是“我要,我不要”就成。如果仍有“不愿证”的想法,表示“我见”仍然很强。而且“三乘共解脱”,解脱是三乘都一样的,一旦证了就解脱了,也就没有时间再修福德与度化众生的方便。所以这样说,是怕退失菩萨道,退失长远修学的心力,而不是说自己可以选择证或不证。其实成佛或解脱的关键去除在“我见”,我想如何,我要如何,如果这种我见很强,离解脱的关键点可能还远。应该是越修我见越淡薄,而水到渠成的成就才是,所以在初发心时是著重这样的思想。
  问:那直接的宗教经验或现观是不是重要的呢?是否需要把生命的某段时间致力于这方面的用功上,这与人间佛教重于建立人间环境的净土,用功处与下手处似有不同?
  答:人间佛教关心的是人的议题,以及强调以人的特点修学佛法的殊胜。但是,要学会在水中救人,必须自己先有本领,这本领就是“胜解空性”换成阿含的说法就是,深刻体会无我。要先把“我”淡薄下来,不然到哪个地方都一样有问题。不管在哪里,也不管时间精力的分配或如何下手,都必须回到“无我”。随分随力的观察体会,观察有多深刻,就有那部分的处理能力,观察起心动念有多细腻,就有多细腻的成果。粗有粗的成果,细有细的,就怕完全不做。这就是佛法宗教体验的一类,我认为是很重要的。至于“现观”一词,经典都用他来形容证果的,我还不到那个程度。
  问:近期目标如果是放在减弱淡薄“我见”,那如何是最直接的方法,以禅宗而言当然是花在长时间的打坐观察上?
  答:那就依个人的成效来检定了。即使在打坐念佛时没有我执,但是离开圃团之后,能在日常生活保持才更重要。由经典转化成生活的应用,当然也是另一种方式。说“无我”的另一个意义就是“缘起”。如果对因缘没有深刻的观照,“因缘甚深”而“解脱倍复甚深”,那就更不用说了。因缘看到得越深刻,我见就越淡。任何经论上流传下来的法门,只要能削减“我见、我爱”的,包括净土,都可以选择。释尊的教化是重于人类的,“立本于根本佛教之纯朴”,这纯朴就是重人间的。虽然有很多人都怕不知道下辈子会怎么样,而选择净土,但也有人在人间已是正见稳固,而不觉得恐惧害怕。如印顺导师、仁俊长老都是发愿生生世世在这苦难的人间,为正觉之音献身。有这种把握,进而鼓励有同样信念,共同理想的人走这条道路,长期下来慢慢累积为人间献身的力量的。
  问:诚如您说的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之外,前提当然是游泳的本事。但是做人间建设,就能够使我们有游泳的本事吗?下辈子再来,会更趋向解脱吗?
  答:在人间就要好好利用人类的三特德修学“我见、我爱”的去除,即使建设人间净土,也要与这个修学相呼应,两者不能分离。
  问:推展人间佛教时,常有两种看法:关心社会救助,慈善救济,就被认为不事修证,重视修证,又有说不关心人间疾苦?
  答:有没有修证,自己心里很清楚。所有行为,不管福德或救助,在生活上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反省,自己的贪嗔痴有没有减低。累积福德与观照我执我见,是不能分开的,观照我执我见也不会妨碍累积福德。
  问:所以人间佛教常见的误解,会以为只是为了帮助人家,为了众生而已,但忽略自己我见的减低?
  答:是的,所以印顺导师说菩萨没有调伏我见,胜解空性,又如何长远走下去呢?反而会变成凡夫菩萨、败坏菩萨。“有悲无智”的败坏菩萨,终究会退失掉的。佛法的特质是“我”的去除,不管什么道,忘失“我见”去除,就已经偏离佛法。
  二、人间声—《经验分享与解脱的探讨》
  问:庄师兄有没有用什么方法或过程,到达正见确立的阶段?我的意思是,在印顺导师众多的著作中,如何融入自己生命而确立正见?一般人即使花上多年时间,也许都还做不到这点。
  答:对我来说,最大的关键是由《印度佛教思想史》,我从这里把握到佛法的核心,而不会被其他思想所干扰。《印度佛教思想史》让我开了眼界,它对我的帮助和启发,比印顺导师前期综合性的著述还大。至于困难不能说没有,但也没有特别突破不了的,我自认是钝根,什么都是慢慢来的。
  问:那您又如何把研读妙云集与印顺导师的著作,变成如此强烈的兴趣而不断深入进去?更何况第一次读的时候,某些如《摄大乘论》等专论,唯识思想,经论中细微差异等等,恐怕也不容易读吧?
  答:我没有什么好方法,就是一点一点地啃,文字障碍通常是最大的困难。如果不是想深入每一个细节,掌握大意即可。如果想要深入,就必须慢慢啃了。如果仍然一直无法理解时,就必须回头反省,为什么印顺导师要写这个东西?它的作用在那里?有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我会有著强烈的兴趣,主要因为它解决我的疑问。虽然刚开始相当难看懂,但里面有你要的资讯,所以只好啃了。我当初强烈的动机来自,不了解为何有如此多不同的思想?阿含为什么重要?而印顺导师的著作正好解决我的问题。
  问:庄师兄您觉得到达什么时间,正见才确立?就像您说“即使全世界的人都不信佛,我还是有坚信佛法”,如此稳固正见的建立?
  答:详细的时间记不清楚了,大概有七,八年的时间,这也是吕胜强师兄给我的鼓励。不管外界闹得多么天翻地覆,还是坚持学佛的态度与正见,这是我们彼此的一种鼓励与目标。
  问:编写《南、北传杂阿含经选读》工程浩大,谈谈最困难之处在那里?
  答:比较花时间的是巴利语,刚开始自己摸索,后来请老师教才知道巴利语是这么麻烦。因为当初是将《选读》定位成上课教材,或是团体读书会的素材,所以翻译出来的经文每个词句,都必须弄清楚。
  一开始,南传的部分是采用元亨寺译本,但里面有些译文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夹入菩提比丘长老的英译对照,后来发现需要英译对照的不少,而且使用英译在台湾一般人也许还是有隔阂,就干脆放弃元亨寺译本,完全由英译本中译。在中译时,我把英译译文抓得很紧,受到学友的质疑。
  后来,越翻越心虚,想到英译本也是由巴利语而来,英文与巴利语中间,不知道有无转换与落差。如果英译本已经使用英文的表达方法,那为什么不直接从巴利语翻呢?所以才在台湾学了初阶的巴利语,边学边译,我是将经文每个字的意思查出来,主要查的是查水野弘元的巴利语辞,其次是其他英巴辞典,再比对英译本,主要是菩提比丘长老的英译来译,其实如果有好的中译本,我根本不会想去学巴利语。
  问:经与经的比对对读,代表什么意义呢?
  答:目前所读到的资料与文献,都来自部派的诵本。最初结集的部分,可能只是流传下来的某些部分而已。透过比对,大家相同的部分,表示为共同的源头。现有的阿含经,大众部只有增一阿含流传下来,其余三部阿含都已失传。大众部是部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现存的《杂阿含经》,是上座部这边留下来的。没有大众部的来比对,就很难找出共同的发源部分,也就是第一次结集的部分。
  问:为什么印顺导师特别重视大众部呢?
  答:因为大众部不过份强调“律”。重律部派的特征,是非常仔细的。像法官要判刑一样,要引用那一条,有犯没犯,不是随便就可以的,必须分辨的非常清楚仔细。所以,重律的必定重分别,也就是阿毗达磨的宗风,整理的非常有条理。但是,有条理与系统,并不一定是最早的。大众部的文献有增新但不去旧的倾向,由大众部流传下来的律典来看,是比较没有系统化的。可惜的是,大众部的经论大多失传了,只知名称,而内容原貌已不可考。
  问:让我们谈谈解脱的问题,请问解脱与解脱知见有何差异?
  答:由南北传经文比对来看可能比较清楚。南传经文都说:“这是解脱”;“知道这是解脱”。解脱是一回事,知道自己解脱是一回事。解脱之后,必然会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这就是解脱知见,没有解脱者会不知道自己解脱,而还要请老师印证验可自己解脱的。
  问:如果说解脱者,在解脱的当下,都必然知道自己已经解脱,而归之于自己的自由心证,那对于许多宣称自己解脱的人,会不会产生许多问题?
  答:佛陀的时候,不也是如此,六师外道还自称自己解脱呢。不过,我想自己最清楚。
  问:但是,我怀疑有这样说法的人,自己心里似乎确定是已经解脱,应该不是蓄意谎骗。
  答:佛陀深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禅定,仍然自觉没有解脱,所以功力的深浅在这里。印顺导师常说,不要把“定境”,当成“解脱成就”,因为刚出定的那段时间,几乎与定境差不多,余力还是很强,还可以安住在没有贪嗔痴的状态一阵子。看一个人有没有解脱,要看长远一点。如果像释迦牟尼佛四十五年来,始终处于没有贪嗔痴的状态,那就没问题。如果是每隔两三年,就有意外的状况蹦出来,就可能有问题。只要是有一个污点,就是污点,就不是解脱者。举奥修为例,奥修在机场大发雷霆。可以十年不发脾气,但发一次脾气就破功了。所以,误认解脱的最大可能,就是来自定境。
  问:如果把解脱的标准,留给修行人自己身上,而他们的标准又不是很稳定可靠,那是不是不容易判断是否解脱呢?
  答:其实不会。旁观者很清楚,修行人自己应该也很清楚。如果旁观者已经很清楚,自己还警觉不到,那也谈不上解脱了。
  问:许多学佛的人,由于外务与因缘的关系,无法确立目标在一门深入,请问庄师兄对订立修行目标是什么看法?
  答:订立修行目标,要订的比自己能力稍微高一点,但太高达不到反成为挫折。订立之后就不能随缘,每天固定下来养成习性,长期下来就很可观。不间断的排除万难去做,当成戒律一样守护,慢慢就不会犯了。 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