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高僧玄奘的最后一处佛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贾福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高僧玄奘的最后一处佛场
  贾福义
  大唐贞观三年(629年),玄奘法师孤身前往西域求取真经,17个秋冬风霜雨雪,5万里征程历尽艰辛,终于在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带着万卷佛经回到长安。玄奘回国后的主要事业就是翻译经论并传播新知。他开始的译经佛场在长安弘福寺、慈恩寺。
  显庆四年(659年),玄奘上书请求移住已改为寺院的玉华宫翻译佛经。在玉华寺,他耗尽一生最后的心血,用四年时间译完总计600卷的辉煌巨典《大般若经》后不久,便气力衰竭,圆寂在玉华寺肃成院。因此,铜川玉华寺便成了我国伟大的佛学家玄奘法师的最后一处佛场和圆寂的地方。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八月,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奉旨在
  玉华宫向群臣隆重宣示唐太宗御制《大唐三藏圣教序》赞颂玄
  奘为“法门之领袖”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孤征17载,独行5万里,足迹遍及西域、印度130国的玄奘法师历尽艰辛,回到大唐的都城长安。
  玄奘回国后,首先去洛阳拜见了唐太宗。唐太宗要求他据游历见闻,修西域传。经过交谈,太宗发现玄奘是一个才华出众、对治世很有见的的贤才,便劝他还俗辅政。玄奘力辞。太宗不便过于勉强,就让玄奘住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在弘福寺,玄奘创译了《菩萨藏》等经,撰写了《大唐西域记》,译完《瑜伽师地论》100卷的大部,不觉已历三载。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六月,正在玉华宫避暑游猎的唐太宗,忽然想到在长安译经的玄奘法师,便敕召玄奘来玉华避暑陪驾。玄奘法师深知,要在中国弘扬佛法,一定要得到朝廷的支持,因而一接到敕召,便立即启程赶赴玉华宫。唐太宗在玉华大殿接见了玄奘。太宗深爱玄奘的才学,接见时又再次劝说他还俗从政,辅佐自己翊赞功业。玄奘婉言推托。太宗礼敬地说:“既然法师决心毕生普扬圣教,朕也不便违其高志洁行,愿师继续努力。自今尔后,朕也当助师弘扬佛教。”七月十三日,太宗把一件价值百金的珍贵袈裟赠施给玄奘,以示恩宠。
  玉华山川的八月,地天大暑,夏有寒泉,玄奘并没有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他很了解官场、佛事、人世之间的关系,因此,他一再恳请太宗为新译诸经作了总序,即后世所传《大唐三藏圣教序》。
  在玉华宫庆福殿,太宗命弘文馆学士上官仪隆重宣示御制《大唐三藏圣教序》,褒扬玄奘弘扬佛法的不朽业绩。经序中说:“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真敏,早悟三空之心;……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仗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以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高度赞扬了玄奘历尽艰辛孤征西域寻取真经的可贵精神。唐太宗对玄奘的高度推祟,正表明了他对佛教的“护持情深”。
  永徽四年(653年),大书法家褚遂良怀着崇敬的心情将出于玉华宫的重要文献《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圣记》工笔正楷抄写后刻成碑石,镶于长安大雁塔塔壁。怀仁和尚费尽心机,一字千金,将王羲之的墨宝集成《大唐三藏圣教序》全文,镌石成碑,传为千古佳话。
  玄奘法师第一次来玉华宫,陪同太宗在此避暑消夏,一直到了秋末才回到长安。五个多月的时间使玄奘和清凉的玉华山川结下了不解之缘。
  龙朔三年(663年)玄奘在玉华寺译完600卷佛经《大般若经》后欣喜地说:“此经与此地有缘。玄奘能来玉华寺,这是经的力量。”八月的长安,酷暑难耐。玄奘奉召移居西明寺译经。西明寺近在京都,当时印度僧人相继来华传教,加之“京师人众,竞来礼谒”。玄奘难以静心翻译佛经,遂想起清凉幽静的玉华宫是理想的译经场所。于是,显庆四年六月(659年)玄奘上书恳请唐高宗“请将一二弟子移住玉华,时翻小经,兼得念诵。上资国庆,下毕余年。”高宗准其所奏。玄奘心情非常高兴。他在《谢得人山表》中激动地说:“奉昨一日恩敕,许玄奘并弟子移住玉华,翻经僧等随往翻译,依旧供给。喜荷兼极,踊跃参并……殊泽再加,优其事业,一介微生,万殒宁答?”
  显庆四年金秋,玄奘奉旨从长安出发,带领着自己的门徒弟子和需译的佛经,心情愉快地来到层林尽染的玉华寺,居住在兰芝谷肃成院。以后的5年时间,玄奘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神圣的土地。
  玄奘法师生活在玉华山这样清凉幽静的环境中,对比京城那种喧闹繁杂,诸事烦扰,胸襟格外旷达,眼界分外开阔,使这位杰出的法师超逸淡泊,把自己的理想情操都寄托在玉华的青山绿水之中。
  显庆五年正月初一,玄奘法师经过充分准备,开译佛教大乘空自的重要经典《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全称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波罗蜜多”意思是“智慧到达彼岸”。玄奘认为“佛法大乘,般若为本”。“大般若经者,乃希世之绝唱,旷劫之遐津。光被人天,括囊真俗,诚人神之奥府,有国之灵镇。”玄奘之所以选择玉华寺作为理想的译经佛场,主要是为了翻译有20万颂的《大般若经》。
  译事是非常艰辛的。玄奘法师由于多年的劳累疲惫,疾病侵身,几乎是拼着生命进行译事的。他有预感地说:“必当卒命于此伽蓝”。
  杰出人物一般都有辛勤忘我工作的天性,作为一代佛学大师的玄奘也不例外。虽然病魔缠身,精力常常不济,但他仍然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地进行翻译工作。经过整整4个春夏秋冬,终于在大唐龙朔三年(663年)冬季,译完了这部20万颂的佛法大典《大般若经》。他高兴地对众僧说:“此经自身记载,这一方当有乐于弘扬大乘教者,国王大臣、四部众徒,只要书写受持,读诵流布,皆可以得生西天,最后解脱。此经与此地有缘,玄奘能来玉华这是经的力量”。玄奘法师怀着善良的愿望译完《大般若经》,期望度人度己到西天极乐世界。
  玄奘法师倾尽余生,用他生命的最后4年时间译完《大般若经》后,Jb力交瘁,一病不起。麟德元年(664年)正月初一,玄奘精神见好,便开译另一部佛经巨典《大宝积经》,然而仅译几行,便觉力不从心。此后,译经之事,再无进展。
  麟德元年(664年)二月五日夜半,一代佛学大师玄奘圆
  寂在玉华寺。虽然玄奘遗言安葬“玉华山间僻静所在”未能如
  愿,却留下永久的思念。
  玄奘在玉华寺译完《大般若经》,自感体力衰竭,便留恋地对门徒叮嘱:我来玉华是因《大般若经》的缘分,经事结束,生缘当止。你们可在玉华山间择一僻静之处,简单安放就行了。”弟子们听后都非常难受,又极力抑制哀伤。过了一会儿,玄奘法师又深情地说:“我的死期为时不会太远。我欲往兰芝等谷去礼拜我虔诚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和从印度请来的佛足印,请众弟子随我一同前往。”在大德哲门弟子的搀扶下,寺院众僧簇拥着玄奘法师庄重地移步兰芝谷最后一次礼佛。
  麟德元年(664年)二月五日夜半,一代佛学大师走完了自己尘世的路,安祥怡然地圆寂于玉华寺肃成院。
  玄奘法师本意长眠在玉华山川,但唐高宗并未按照他的遗愿去做。于是,四月中旬,法师的灵柩在百万余人送葬队伍护送下,安置在长安东郊白鹿原墓地。
  玄奘法师去了。他带着未了的心愿,带着身后的遗憾。玉华山川留下了永久的思念。
  往事越千年。清代思想家魏源游玉华时,“离宫无迹,唯一寺乃唐玄奘译经之所,高寒清迥,远胜骊山。”作为帝王行宫已荡然无存,作为佛寺历经千年依然存在。
  玉华山兰芝谷、珊瑚谷、郭玉谷现存的三处石窟寺,是玄奘在此译经时广做佛事,开窟造像所遗留。三处石窟均开凿于环拱峭壁之上,窟前飞瀑直泻,周围群山环抱,松林涛涛,云雾缭绕,常有几条彩虹交错,如佛光生辉。石窟龛内佛像已被破坏,但龛壁上的执戟力土、缠枝莲花等石刻仍历历在目。
  兰芝谷石窟前,巨石高耸,台面平阔。孤石边缘两棵翠柏破石而立,神奇无比。传说唐玄奘法师当年常在此地讲经坐禅,当地老百姓称为“讲经台”。讲经台旁,一仰天巨石酷似弥勒佛,大腹便便,似睡似醒,憨态可掬。仿佛于梦幻中回味当年玉华寺的经声佛号,使人们想起当年玄奘法师多次宣称自己是弥勒转世。玄奘在此译经时,多次对人赞叹玉华寺是“阎浮三兜率天也”。意思是这里如同弥勒佛所居住的兜率天宫,是极乐净土最美好的地方。这一酷似弥勒的巨石,是否玄奘欲留玉华的意志尚不能强夺。
  玉华宫遗址出土或残留的遗物中,大都是佛寺的东西,其中最珍贵的东西有两件,一件是石雕佛足印,另一件是石刻金刚座。佛足印石雕,据《西域记》载是玄奘从印度拓印回来,请杰出工匠精心仿制后敬奉供养的,时常顶礼膜拜。据专家考证,玉华宫出土的佛足印石雕是中国最早的石刻佛足印。金刚座传说乃佛祖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成佛时所坐,能“上达地面下据金轮”,被佛门敬为世代虔诚礼拜的圣物。玄奘法师在玉华时请人仿刻金刚座,上书“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牟尼供养”20字铭文。从铭文中可看出石刻金刚座上还应有坐佛释迦牟尼像,但已无从寻找。玉华寺石窟内的这座金刚座,是坎坷动乱后幸存的玄奘法师的唯一遗物,其价值无以伦比。中国佛教协会在玄奘法师逝世1300周年纪念法会时,将玄奘敬造的石雕金刚座印制了拓片。赵朴初会长在拓片上题了“片石勒银钩,象教赖不堕。虽失天人师,犹留金刚座。想见翻经手,磨戡往复过。千载如晤对,心光照天破”的诗句,作为珍贵的纪念品,分赠给国内外佛学界的知名人土。
  玉华寺兰芝谷肃成院前,玄奘法师当年亲手种植的娑罗树枯老后,在树根一侧新生的一棵娑罗树,已长得高大挺拔,亭亭如盖。春华秋实的娑罗树在畅想着,期待着,翘首玉华寺再度辉煌。
  (作者单位:铜川市建委)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