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真快乐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目录
  序言
  善巧化妻
  改造命数
  折像与石崇
  邓通与裴度
  神龟报恩
  秤的秘密
  占产巧报
  侵蚀赈款
  轮回实事
  自折宿很
  存心神知
  百鸟朝凰
  同命异禄
  德感异类
  仙堕水族
  神辞血食
  玉祜植槐
  代理冥职
  诵经除病
  余话
  德育推行社
  “反对快乐,抛弃快乐,不要快乐。”如果有人喊这样的口号,人们一定要骂他是患神经病的,是不近人情的。因为企求快乐,是人类的常情,快乐是人人所喜欢的,怎好加以反对呢?但孔夫子曾经说;“众好之必察焉。”快乐既是大众所喜欢的,那就不可不加以研究哩。现在这本书的题名。在快乐之上,加一“真”字,就暗示着快乐还有假的。快乐既有真假的分别,应先认明白了,才不致舍真取假,自找麻烦。怎么叫做“真快乐”呢?简单地说,属于内心精神方面的,永久常恒、不随环境变迁的、与大众所共,互不相碍的,.这种快乐,才是真实究竟,而值得羡慕追求的。怎么叫做“假快乐”呢?简单地说,属于肉体物质方面的,暂时而不经久的、随环境而变化的、是一己独享、而含有侵夺悬殊的,这种快乐的里面就有痛苦。人们倘认假作真.沉迷在这里面,就会发生后患。
  但看住洋房,坐汽车、食珍馐.衣华丽.这是大多数人所认为快乐的。如果遇到天灾兵祸.洋房被毁了.或人事变迁,经济发生困难,洋房出卖了,那他的快乐.就要随着洋房同时消灭。而且回忆过去,难免加上许多惆怅呢!机器出毛病,汽车开不动,或者碰到非常时期,汽油被统制,汽车不能坐,那他当初的快乐,却成为后来痛苦的根本。吃惯精良的,日久生厌,也觉无甚快乐,倒不如清茶淡饭来得有滋味隽永。讲究衣穿的人,争奇斗胜,终觉别人的衣服,比自己漂亮,心中常常觉得不满意。这种以财物为基础的快乐,财物没有了,快乐就立刻变成烦恼。即使财物存在,正当享受的时候,别人看他很快乐,其实他的内心,患得患失,终觉得百不如意,也是苦多乐少呢!
  所以这种依赖物质的快乐——假快乐——好比镜花水月,过眼烟云,全是幻妄的。无奈世人大都识不透这种快乐的幻妄,拼命的都向这一边追求,但天地间的物质是有定量的,怎能满足多数人无厌的欲望呢?于是巧取豪夺,欺争劫杀,弄得人世扰扰,无有休止.狡猾点的人,聚敛得财物多了,享受过分,若照因果循环的定理推测,自难免后来的苦报。那愚拙的人,终日辛勤,还得不着温饱,弄得贫富不均,苦乐悬殊。
  人类羡慕假快乐的心理,若不彻底改变,终没有安乐的日子。谚云;“有了千钱想万残,做了皇帝想成仙。”古来讲多英雄豪杰,因为识不透假快乐,弄得身败名裂,为天下笑的,真是不可胜数。最明显的,就像秦始皇,大造宫殿,穷极享受了,还不知足,再使人去求仙药。他处心积虑,专为一己一家图谋快乐,但他所得的快乐,转眼却变成国破家灭的祸根,还要受尽未来际后人的唾骂,这就是识不透假快乐,追求过分了,所以吃这种遗恨千古的大亏吗。
  人类追求假快乐,竟有这样的流弊。你看多么危险呀!所以往圣先贤,处处劝人节制物欲,不要被物质的假快乐所迷,而极力推崇精神的“真快乐”。像孔子叹赏颜回的箪瓢陋巷的乐趣,称赞子路的不耻敝袍的见识。但在当时俗人看法,以为他们衣食不周,是很痛苦的。其实,他们的心中,确能认识到“真快乐”,又哪里会觉得痛苦呢?识得“真快乐”,才能养成伟大的人格,受几千年来无量数人的崇拜这“真快乐”岂不是永久真实而很可宝贵的吗?
  但这种还是世间的“真快乐”,若讲出世间的极乐,就是佛所说的涅槃寂灭之乐、西方净土之乐,那更加来得超胜了。所谓依正庄严,寿命无量,常恒不变,究竟圆满,那才是快乐当中登峰造极至高无上的真快乐呢。照这样看来,有理智的人们,自应抛弃肉体的假快乐,而寻求精神的真快乐。然后再进一步,修取出世间的极乐,才得究竟圆满,永远不受诸苦。但人类贪著假快乐的习气太深了,须得逐渐破除,才能领略“真快乐”的趣味。领略真快乐的人多了,那世界才有清明的希望。我们少数的几个人,看到了这一点,就编成这本书。将历史中社会上的人事例证,宣述假快乐的无味,发扬真快乐的可贵。使观众厌假欣真,渐渐破除习气,改变心理。日久了,定能风俗转淳。世道返朴。那末,造成人间净土,也不是难事吧?我写到这里,高兴极了,以为西方极乐,就在眼前,不觉手舞足蹈。大喜欲狂。
  旁有一客,见了冷笑道:“你这人,真可谓痴极了,这样不合潮流,违反人性的学说,怎么能行得通,又怎么能见功效呢?”我听了这话,不觉一呆。仔细一想,才知道这位客人,口说人性。心中尚不知人性是怎样的。因对他道:“你说我这书不合潮流,这话我不否认,因为现在正是提倡物质文明,崇尚肉体享受的思想澎湃的时候。这书重道德,而轻功利,崇精神,而鄙物质。真是不合潮流之极。但近百年来。科学昌明,物质日益进步,人类所受的痛苦。非但不见减轻,甚且与时俱增,可见物质所给予人类的快乐,全是假的,与科学家的预期,实不相符。现在这书反其道而行之,或可谓济世救人的良药吧?
  讲到这书违反人性,那我就不肯承认,因为人性本来喜欢真快乐,而鄙视假快乐的。你若不信这话,我可以提供很坚强的证据。你但看我国古代尧舜的茅茨土阶,夏禹的卑宫室、菲衣食,这类贤君,都是不讲究物质享受的。那桀纣与秦始皇一班昏暴的国君,都讲究声色享乐的.还有孔子绝粮于陈,被围于匡,周游列国,卒无所遇,可见他的生活是非常困苦的。同时有一盗跖,行为虽然不好,但他的福气却好家境富裕,享用舒适.现在你只须向任何人去问,对于上述四个人的感想怎样。我可以断定,人人都会毫不思索的回答你,说:“尧舜孔子是值得我们钦仰和效法的,桀纣和盗跖,是我们所深恶痛疾,而引为鉴戒的。”由此可见,人类的本性确是喜真快乐而厌假快乐,所以孟子说:“人性本来是善的.”
  那人听这话证据确凿,自然无可反驳。但停了一回,又问道:“你说人性本善。这话理由虽足,但事实却不如此。
  你看,现在的风俗不是偏向于物质方面,竟尚肉体的享受么?人性和风俗,这样背道而驰,究竟是什么缘故呢?”我说:“这是人类物欲炽盛,本性被障蔽了。所以行为和本性,完全相反。致使世道日非,世乱益亟,推原祸始,都是由于物欲为患。所以《大学》说,治国平天下最初须由各人致知格物做起。这“知”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就是“人性”,也就是佛经中所说的“佛性”。那本是人人所同具的,可惜都被物欲障蔽了,不能显露。但《大学》上所说,自格物至平天下,程次井然,可知物欲格除了,才得“良知”显露。然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难逐步做到。这“良知”的妙用,真不可思议.而圣贤之学,无非从格物做起。但格除财欲,也不是容易的,又应怎样下手呢?我可以续两句说:“欲格物者,先存敬畏心。欲存敬畏心者,先须深明因果。”因为明白了因果循环之理,才不敢放纵恣肆,而存敬畏,然后物欲才得慢慢淡下去。这书专以历史事实,发扬因果之理,充其极致,不也可以济世救人么?”那人听了,唯唯称是,我这序文也就此告一结束。
  善巧化妻
  (出道德丛书)
  鹃声
  话说兴化县商人马文安,品学兼优,且喜研究佛理,他娶妻吴氏,貌极美好,性也聪敏,善持家政,不过骄气颇深,嗔心亦重。因之,婆媳之间常常发生龃龉,所以每逢文安回家的时候,婆媳二人在他面前互相诉说。做婆的说媳妇不孝,做媳妇的说婆婆不仁,双方各执一词。文安听了这种叨叨不休的话,明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终是幼辈不好,不会善承尊长的意旨,致使老母淘气。本应向吴氏训斥,但想到我佛劝他众生,常用“先以欲钧牵,后令入佛智”的方法,因为这一方法最能使人改过自新。如以严词相加,反容易造成僵局,使双方怨隙愈演愈深,非但于事无补,恐反有害,不如善巧方便,以爱语摄受的好。
  他想定主意,决定暂不发作。明知老母看到自己不肯面责吴氏,心中难免不快,但也只好暂时任怨,好在将来终有表明心迹的机会。有一次,他又回家,吴氏又向他诉说婆婆的不好,文安转向安慰道:“老母噜苏,我已明自,并已打定主意,想带你去到外面居住,免你再受她的气,但亲友外人大都还不明白我母的难弄,我们突然背亲离家,难免受人指摘,所以我要劝你,暂时忍耐一二个月,在此期内,你务要任劳受怨,曲意奉承,竭尽孝道,使人家亲友们,都知道你的孝顺,说我母的不好,然后再搬出去,那就可免旁人的批评了。”吴氏听了,口虽答应,但面上露出很为难的样子。文安又道:“一二个月后,就要离家到别处居住的,这很短暂的几十天工夫,你心中只须当她是宾客,殷勤款待,又有什么为难呢?”
  吴氏听了“当她宾客”的一句话,心想这倒不错,彼此见面时短,乐得客气点。于是就诺诺连声的答应丈夫,情愿听他的指示。从此对待婆婆就和颜悦色,顺意承事,做婆婆的见媳妇脾气已改了,凡事都能顺从自己,心中快慰之余,也就倍加体谅。以前日常龃龉的,一变为和睦了。
  过了些时,文安回来了,见吴氏并不像从前对他诉说婆婆的短处,文安故意问她:“近来老母对你怎样呀?”她说:“比前好点了。”文安听了,知自己的计划,已有几分见效。乃又对她道:”她既略好点了,你应该更加谨慎奉事,务使她的不仁,你的孝道,为众人所周知,那我才可带你往外住呀,”吴氏听了,唯唯答应,文安又在有意无意中,利用其他事精,借题发挥,常同她讲说,父母恩德的重大,并古来孝子贤妇历尽艰苦,勤修孝道的事迹。
  这样,又过了些时,文安有一次回家,再问吴氏:“老母对你怎样?”吴氏回说:“现在婆婆待我很好,我不再想离家别居了。我很情愿常在她老人家的身边,替你尽人子应尽的孝道。”文安道:“我的本意,就是要你肯尽孝道呀,并不是真的要你离家别居。现在我将我的本意,同你讲穿了,你便知我的苦衷。你从前对我诉说老母的噜苏难弄,我早就明白,这是你没有照顾好老人的关系。但当时你在气头上,‘我慢’极重,心中只知别人的不是,毫不想到自己的错处,我若明说你的不是,你一定不肯承认。要你曲意奉承老母,这更是你所办不到的。所以我在万不得已的情形之下,只好以善巧方便的方法,使你暂时忍耐,曲意谨事,来改变你心中的‘我慢’,我并不是欢喜用手段来欺骗你啊。
  “果然,你以为暂时的忍耐,可以换得永久的快适,就乐于依从,于是你竟以假意的殷勤,取得了老母的真诚的体谅,终使你激发孝心,情愿替我尽人子之职,可知世间无不可感化的人。古人说的:‘会做媳妇没恶婆’,实在是经验之谈呀,从今以后,我希望你待人接物,务要反身自求,切不可专责他人。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处世如是,何况是承事父母尊亲呢?
  “父母对于子女,从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养之教之直至成人,这种恩德,真是天高地厚,为人子妇的应尽心竭力,小心奉侍,岂可反目顶撞?即使遇到性情暴躁的尊亲,也应和颜悦色,渐渐化导,以归至善。古来称大孝的莫如虞舜,你看当初瞎眼的父亲习性如何凶暴,几次三番要残害虞舜,但舜的心中,只见父母的可爱,不见父母的可憎。只恨自己的不善孝养,并不怨父母的不慈,处处尽其敬爱之诚,所以父亲终究被他感化,使一家安乐。最难得的是皇、英二妃,以帝女之尊,下嫁农民。而能谦谨温俭,竭尽妇道。她们虽明知公婆时时欲杀其丈夫,而仍劝夫奉命惟谨。等到舜受尧位,贵为帝妃、而孝敬公婆。依然不改初衷。
  “这种最难能而最伟大的孝道,我们宿业深重的人,虽不能学得像他一样,但仰慕和效法的心思,实不可不时时提起。你以后要常常存孝思,使孝行日渐纯笃,才得忏除你从前不孝的罪恶啊。”吴氏听了这番话,孝心更坚。后来婆媳之间关系非常和洽,大家都称赞他家为孝慈双美。
  改造命数
  (出了几训子书)
  忏因
  明朝万历年间,江南吴江地方,有一人姓袁名黄,别号了凡,这人很是聪敏博学。在他年少的时候,父亲已经去世。因为家境并不好,想停学习医,以谋衣食。有一天,在慈云寺里,遇见一位老者,修髯伟貌,飘飘然若仙人。了凡看了,不觉肃然起敬,就走上去同他攀谈。方知他姓孔。云南省人,精通邵子皇极数,为人占卜终身休咎,非常灵验。了凡就请他为己占卜。孔公替他起了一课,说他应以仕路进身。并为他算定终身,说明乍就要进学,县考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九名,某年补廪,某年出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就应告老归家,至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寿终在家里。并断定他无儿子,且难登科。
  了凡—一用笔记下。回家之后,禀明母亲,就礼拜名师,继续读书。此后数年之间,凡遇考校名次,及补廪出贡,都和孔公所悬定的完全符合。了凡先生因此益加相信,人生进退祸福,都是命中注定。丝毫不能勉强,于是对于功名利禄,都淡然相外,没有希图侥幸的心了。
  有一天,他往南京栖霞山去拜访高僧云谷禅师。两人对坐在一室之中,经过了三昼夜,不曾睡息。这位云谷禅师很有点道行,已修得了他心通,对坐三昼夜之后,就很奇怪的对了凡说道:“凡人所以不能超凡入圣的缘故,只因他心中妄想缠绕不休。现在我和你坐了三夭,见你妄想很少,这实是很难得的。”了凡道:“我一生的命运,早已为孔公所算定了,荣辱生死,都有定数,知道妄想是无益于事,所以不再妄想了。”因将孔公的话,约略述了一遍。云谷听了,笑道:“我当你是个圣贤豪杰,原来也是凡夫知见。”了凡问他,这话是什么意思。云谷道:“凡夫因为不能无心,所以难免为阴阳气数所束缚。但一个人,果能诚心竭力,为善不倦,数就拘他不定、反转来说,如果肆无忌惮,怙恶不悛,那末,数也保他不住,你二十年来被孔公算定,一毫都不曾转动,这岂不是凡夫么?”
  了凡道:“照这样讲来,定数也可以挽回吗?”云谷道:“懦书里说:‘命由我造,福自己求’。的确是至理名言。佛经里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这明明说一切都可以自己求得的。佛教以妄语为根本五戒之一,佛菩萨岂有自己反用诳语欺人的道理。但这所谓求,并不是向外企求,乃是教你求己。就是向自己内心去求。即所谓‘修身以俟之’的道理。这修字是修理,也就是修养,是教人改过迁善的意思。下手方法,最要紧需存耻心、悔心、畏心、勇心,方有实效。这俟字,就是静候,是教人积德邀福,静心等候的意思。切不可存觊觎心、将迎心,只要至诚恳切、尽心竭力去做,虽时间迅速不定,而结果没有不报的。你现在只需反躬内省,将所以不登科第,不能长寿,及不生子的过恶,尽情改刷,然后再勤积德行:务要包荒容人,务要和气爱人,务要葆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生日。这就是义理再生之身,可以上格天心。挽回定数。《易经》说:‘趋吉避凶“。假使定数难回,那么吉怎样可趋,凶怎样可避呢?”
  了凡听了这番言论,很佩服他的道理圆融确当,不觉拜倒于地,口称:“请师傅慈悲,再进一步,教我实行改过迁善的下手方法!”云谷就拿了一本书,叫做《功过格》的给他。并教他于每天晚上,将一天的存心行事,细加反省检点,按格自记功过。每至月底,总结一次,将功抵过,所多余的,就可作为善行了。了凡拜别云谷,回到家里,就将往日自己的罪行,跪在佛前,尽情发露忏悔,并且做了一道疏文,立誓先行三千善事,求登科第,以报天地父母之恩。
  从此以后,便觉战战兢兢,与从前的悠悠忽忽,大不相同了,虽然在暗室无人之处,也不敢放任恣肆。心中常常怀有畏惧之心,恐怕得罪于天地鬼神,不敢稍存损人利己的念头。遇见义所当为,有益人群的事,也能够不告艰苦,勉力去做。过了一年,礼部考科举,从前孔公算他该考第三的,忽然考了第一名.等到秋里考举人,原来算他不能中的,也就中了,从此以后,孔公所算定的,都不应验了.但他自己检点,存心行事,还不能算纯善无过。有时遇见善事,没有勇气去做,有时遇到别人冒犯他,还不能容忍不计较。或白天里神志清醒时,一切尚能把持。等到睡梦之中,或醉饱之后,仍多放逸。这样以功抵过,常常虚度日月,没有善行可积。
  经过了十多年,三千善行方才圆满。继续又许了三千,以求子嗣。隔了一年,果然生了一子,名叫天启。最难得的。是他的夫人,也非常贤淑,帮同他力行善事。她不会写字,就用鹅毛管印朱圈,以记功德。或施济贫病,或买放生物。一日里有多至十多圈的。每年冬季里,又将丈夫所买给儿子做棉衣的丝棉,卖掉了,将得来他钱,改买棉花,做成了棉衣,去施给贫苦没衣穿的人。她这样的孜孜为善,所以了凡也很赞叹她,说:“你这样肯舍己救人,将来儿子天启的禄寿,一定是可靠的了。”不到三年,三千善行又圆满了。
  后来又许万条,以求进士,过了三年,果然得中进士,实授河北宝坻县知县。他夫人在县衙内觉得无事可为,善行反而少了,因此,常常愁眉不展,以为这一万条善行,不知要何日方得圆满。一天,了凡在睡梦中,见到一神人,了凡就问他说:“善行难满,怎样是好?”那神对他道:“你只在办理减粮一事上,万行就已一齐圆满了.”原来宝坻的田,向例每亩应完纳钱粮二分三厘七毫。了凡做了知县之后,嫌它太重,想要奏请朝廷,减低到一分四厘六毫,他确上表奏过。但是还没实行。得了这梦,心中又惊又疑,惊是惊一念方动,神明已经灼知;疑是疑一件小事,何能便当万善。后来有位幻余禅师。从五台山来。了凡就将这事问他:“梦中神语可信么?”幻余答道:“很可相信。因为一个人只要真诚肯做和人的事,一行确是能当万善。何况是合县减粮,万民都能受到福惠呢!所以居位做官当权的人,要积德修善,是很容易的;反转来说,作恶造罪,也是极便当的了”。
  “讲到善恶的界限,就可在自己的存心行事怎样,来下判断的。存心行事是要有利于人的就是善,只图利己,不顾他人的,就是恶。论其结果,利人的终得自利,利己的往往害己。征之历史往事,以及目前见闻,这种因应果报的先例很多很多。虽或本身并没有明显报应,但到子孙身上,还是没有不报的。所以有真智慧的人,一定欢喜做造福人群的事。那专打算自私自利的,真是最痴愚的人呢。
  了凡听了,益发坚定了为善的心。后来他在宝坻任内,做了不少利民的事情,就像浚河啊、筑堤呀、开荒呀,人民很感戴他的恩德。从前孔公算他五十三岁要死的,到了那年,他井没求寿,竟然无事,后来活到七十四岁才死。他的儿子天启,也中进士,做到高要县知县。了凡先生一生著作很多,其中惟训子书四篇,普通称为《了凡四训》的,流行最广。那书是记他自己改造命数的奇绩,最为警策动听,读之确能令人勇于改过,奋发有为呢。
  折像与石崇
  (出历史感应统纪)
  惠人
  后汉时候有一人,姓折名像。他祖上遗有财产二百万,家中僮仆七八百人。折像生有宿慧,存心仁厚,自幼就不忍残杀昆虫,伤折草木。幼时入学读书,聪颖异于常儿,稍长,更能精通易数,悟盈虚、消长、因果之理。后来他的父亲死了,偌大家财,由他一人掌管。他感于“多藏厚亡”之理,乃发心散财,施济贫困。凡遇见别人有急难的事,他不论亲疏,不计恩怨,总尽力周济,毫无吝色。冬则施衣给米,夏则送诊赠药,资助贫寒子弟的学费,供养孤寡残老的衣食,对于隐贫,尤为关心。
  他这样孜孜为善不遗余力,过了几年,家产已化去了一半,但他对于施济的工作,还是不肯松懈。消息传播开去,关心他家的亲友们,有许多眼光浅短的,就暗暗替他家担心。有一天,来了许多亲友,对折像说道:“你有三男二女,还有许多孙媳们,将来的用途,正当日益浩大,你应该为子孙着想,再增加点产业才好。为什么反而将祖遗的财产,大半耗用在施济方面呢?虽然这是你为公益的一番热忱,但亲和疏总需有点分别。子孙将来吃饭的余地,也不可不预为顾及呢。”
  折像听了这番话,料想他们是不晓得盛衰循环,和善恶报应的道理。他知道这班亲友中,也有不少是家产很富足的’今日正好借此机会,对他们启发些用财最好的方法,使他们也可以发心做点布施的功德。他想定了主意,就以很诚恳的态度,对他们道:
  “今天承诸位相爱,为顾虑我家子孙的日后生计,辱临赐教,这种雅意,我内心非常感激。但我所以散财施济,正是为子孙日后的安全之计呢。因为世间的人事物理、盛衰兴替,终是相循环的。但看月圆则缺,日中则昃,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天地尚且不能超出这循环的定理,何况是人事呢?所以道家最忌的就是盈满。你们但看有裂痕的墙,越高一定倾崩的越快啊。我家数代富有,现在传到我手上,可算是盛到极点了,我自思毫无德能,而观察子孙们,苦又多半没有才德。为富不仁,是最遭天忌的,因此,我不敢将财多留给子孙,是恐盛极而衰,难逃循环之理。所以趁现在钱在手中,自己可以作主的时候,做点施济工作,为自己补过,为子孙积德。这实在是逃祸的妙法,也可说是保富的良策啊!”
  折像说到这里,看那班亲友们的脸上,还有点不很信服的样子。于是他又对他们说道:“再照善恶报应的道理讲,积财给子孙,实在不及积德与子孙来得可靠.因为财积多了,最容易养成子孙的依赖心,骄傲心、游手好闲、竞尚奢华。那末,坐吃山空,财产虽大,恐怕也难持久呢。即使子孙能够俭约自持,但世间的财物,实在是不坚实的。一遇着了水火盗贼,荒旱兵灾等,种种事变,顿时可以化为乌有的。那依赖财产生活惯了的人,大都是身乏技能的,一旦遭逢变故、失却了财产的依靠,那时的困苦,真是难忍难受呢。所以古人说:“遗子黄金满筐,不如教子薄技随身,”这真是经验之谈。因为,学成了的技能,水火盗贼都不能劫去的啊。讲到积钱与于孙,子孙断没有不受好报的。好比农民春天播种稻籽,秋天一定可获得丰收的。所以《易经》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两个必字;是表示确实可靠的意思。,
  “在历史上,余庆余殃的事证,很多先例,最明显的,但看周秦二朝的兴亡,就可明白了。周文王和武王均以仁慈为怀,行善积德,爱民如子,存心专以天下大众的利益为重。自武王代殷有天下,直至赧王,历八百多年,始为秦所灭。其间虽有列国之乱,而王室极少惨事。秦朝呢?却是与他相反,自秦始皇统一天下,行政以刑杀为威,不顾人民痛苦,大造宫室,穷极奢侈,要想自己子孙万世为君,一家长享安乐,又恐天心民意不相许可,于是焚书坑儒,筑长城,收铜铁,种种设施,用尽心机,无非为自家的利益。但他的结果,前后不过三世,统共十五年,天下就灭亡了,子孙全被杀戮。这正是人有千算,不如天上一算啊。”
  那天心只可以德泽相感通,断不可以物力才智相强求的,因为天心是最公平正直的,是以大众福利为重的,天心就是大众的心,是以大众的喜怒为赏罚的。有钱的人只顾自己享受阔绰,专心图谋一家独富,不顾大众的死活,这种为富不仁的人。大众对之发生怨怒,那末,天就要给他灾祸,;倘使其人念念在觉世醒民、利济众人,那末众人见了,欢喜他,天就会赐以福利。《传》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所以欲求自己子孙多得福利,必需先造福利于大众。我现在散财济众,你们以为亲疏不分,不顾子孙的利益,其实,这正是为子孙利益的最稳妥的方法呢。”
  亲友们听到这里,都点头表示信解。但折像恐防他们,还不能了解真善伪善的分别,将来做了小小的一桩善行。得不到应验,便疑天道无知就要退悔善心。他想了一想;又对他们道:“讲到修善积德,还有真伪的分别,索性也来和诸位谈谈,兔得中途退心。那真的善行,是由真实的慈悲心所策发的,切切实实尽心力而做,若是马马虎虎的,只做了一二分,装装样子,遮遮门面,那就算不得真善,自然也得不到真的善报了。譬如拥有百万家财的人,遇到饥荒,他眼见许多难民无衣无食,明知只要十万五万的财物,来救济这辈难民,就不致冻饿而死。但是他悭吝心重,舍不得这十分之一二的家财,而又欢喜戴上乐善好施的虚名,勉强捐助一千二千,自以为做了一格功德,就想得到善报。其实,这种功德,还抵不过见死能救而不去救的罪过。又哪里能得善报呢?世间像这种行善不彻底的假善人极多,所以有人只看表面,而说天心不公的人也不少。我特为补说这一段,说明善行有真伪的分别,所以,在俗眼看来,报应就有显晦的不同了。望诸位以真实的慈悲的心去做,那就人我都能获益了。”
  亲友们听了这番话,个个心诚悦服十分钦佩,被他感化了,而能真诚行善的倒也不少。后来折像活到八十四岁,自知亡日,召集亲友欢宴,席终就对他们说出诀别的话,回到寝室,就无病而终。这正是他自性没有悭贪的善报,他的子孙都能继承他的遗志,自食其力。
  晋武帝时候,也有一位富人,姓石名崇,官封安阳乡侯,逐渐升到相等于宰相的地位。后来做了荆州刺史,使人抢劫航海商贩,很发了点财。但他的心贪得无厌,在任时不为人民利益打算,专图自己发财。这样过了几年,他的家财益加雄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富人;但他骄奢的脾气,也随着财产日益高大,专喜欢和别人争强赌胜。当时有贵戚王恺、羊琇等一辈人,也竞以奢侈为阔气;王恺曾经用饴糠擦洗锅子。石崇则以蜡代薪;王恺作丝步帐四十里;石崇则作锦步帐五十里,钩心斗角,种种比赛,终没有人能胜过石崇。
  一天,武帝赐给王恺一架珊瑚树,足足有三尺高,王恺见了,认为这是稀世奇宝,就得意扬扬的拿了来和石崇比赛,以为这次一定可以压倒石崇了。谁知石崇看了一眼,随手拿起一只铁如意,用力一击,把珊瑚树打成粉碎。王恺意为这是他妒嫉自己的宝贝,不觉怒火中烧,声色俱厉,正要和他交涉。石崇却若无其事的,就命左右佣人,把里面所有的珊瑚树,都搬出来。估计四尺多高的有六七架,像王恺相仿的,更不知其数。王恺看了,一时惊得呆住了。从此再没有人敢和石崇比赛财宝了,一时石崇富有的名声,传播了远近。
  他在安阳地方建筑了一所金谷别墅,从外面望来,崇楼竣阁,画栏雕栋,说不尽富丽堂皇。别墅里姬妾使女,多至百数,穿锦绡、戴珠翠,妆饰都非常华丽;又有丝竹管弦种种音乐,咿哑之声终朝不绝;厨房内又雇了许多调味名手,每日烹煮水陆珍味,宴宾会客饮酒作乐。他在五欲上的享受,可谓奢侈到极点了,当时的人看了这情形,谁不羡慕他的洪福呢?但这奢侈是人类最不好的行为。耗费钱财还算小事,流弊所及,使人心习于贪污,政治难以澄清,助长人欲,埋没天理。因为人欲和天理,是互为消长的;人欲重一分,天理就自然消一分,《大学》云:“物格而后知至。”这物字就是人欲,要人欲除了,才能得天理良知呢。谚云:“咬得菜根,才能担当大事。”奢侈惯了的人,不能咬菜根,也就不能有大成就,而且大地间资生的物质,是有定量的。富人仗着金钱的魔力,竞尚奢侈,虚耗世间的物质,论其影响,足以累及贫乏之家,得不到正常需要的物料。古诗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就是人类的良知物被欲遮盖埋没了,造成这种最可悲惨,最足羞耻的现象。所以奢侈是最违反天心的,依照因果的道理来讲,一个人衣食禄享,是由前生宿善所赋予,数量是有一定的,享完就不能再享。谚云:“福不可享尽,”就是劝人要惜福的意思啊。石崇沉迷在声色娱乐之中。良知早已泯没了,哪里会想到这种道理呢。
  果然,大约是他的福享尽了罢,却巧有一位贵戚贾谧,因事被赵王(伦)所杀,石崇因和贾有同党附和的嫌疑,也被革去官职。从前他家中有一妓,名叫绿珠,相貌生得非常美丽,孙秀见了心生欢喜,曾使人向石崇去请求赐给,石崇不肯答应。孙秀因此怀恨在心。今见石崇势炎已倒,就饰词向赵王(伦)面前说他坏话,赵王(伦)就假称皇帝之命判他死罪,当他押赴东市刑场,囚车在路上经过时,他高声喊道:“你们这辈奴子,要想得我的家财,所以诬陷我啊。”那位监刑官听了,就冷笑了一声,反问他道;“你既然知道钱多足以招祸,当初何必竭力聚敛呢?等家财既富足了,更何不乘早疏散,做点施贫济困的功德呢?”石崇听了,哑口无言。后来他的全家都被杀害。
  邓通与裴度
  (出历史感应统纪)
  无闷
  汉文帝时候,有一人姓邓名通。他起初是摇船的黄头郎①,文帝因感异梦,很宠信他,将他提升为上大夫,有一天,他遇见了一位相士,说他将来要贫饿而死的。这话被文帝听到了,他想,我以皇帝之尊,岂不能颠倒命数,就赐他铜山一座,叫他自铸铜钱。一时邓氏之钱流布天下。文帝以为他这样富有了,终不致于饿死吧。在邓通自己想来,钱既很多了,而且还有皇帝做他的靠山,这是何等牢稳呢。
  正当他志得意满,沉迷在富贵逸乐之中时,又哪里会晓得一个人的面相,是由自己宿业②所造成的。宿业善多,相就好;恶多,相就不好。要想改去不好的相,一定要从自己诚心忏悔,并修积更多的善业,才能将宿业所赋的恶相改去。这业力是最强大不过的,虽贵为天子也不能逃出它的支配。若是要想用财力去改变它,是决定没有效验的:
  果然,过了几年,文帝死了。景帝即位,邓通顿时失却依靠.就有人向景帝告发,说他将蜀山的铜,偷出国外去铸钱,行为不法。邓通从前得宠的时候,献媚文帝,曾为文帝吮疮,景帝心中对他颇有点怨气,因此,就下旨将他的家财尽数没收入官,后来他竟贫饿而死。他饿死的远因虽由宿业,近因实由文帝宠信他所促成的。假使文帝不赐他铜山,那末,他以一黄头郎,虽不如何富贵,但决不至就会饿死。这正是 造物弄人的奇巧。
  注①当时摇船的人都戴黄帽子,所以叫黄头郎。
  ②宿业.指过去世所做的善恶事情,现在成熟报应了.
  唐朝敬宗时候,有一位宰相叫裴度。他在年少时,看相的也说他犯饿死相的。后来去应考试,屡次不中,生活困难,遭遇不顺利,但他的道德学问,不因运蹇而改变,反而日有进步,于圣贤修身立命之学,尤能深生信解,身体力行,所以心志淡泊,操守坚贞。
  一天,他往香山寺去游玩,正当走进大雄宝殿之内,见一中年妇人在佛前礼拜,拜毕匆匆而出。裴度在殿内瞻望了一周,回头忽见栏杆上有一花包袱,他看看寺内无人,心想这包袱定是香客遗忘的。不知其中究是何物,就拿来打开一看,乃是王带一条,犀带二条,都是稀世之宝,价值极贵,他料知失主定要转来寻觅的,就坐在原处等候。等了许久,见那拜佛的妇人,慌慌张张的走了来,像找寻什么似的,看她的脸色非常紧张。裴度就立起身来问她找寻何物,那妇人哭泣着说道:“我父亲因犯了罪.关在牢狱中,我昨天特地向亲戚家,恳借得犀带二条,玉带一条,想拿了去向有关方面疏通说情,以赎父罪,我因一时心神不宁,礼佛之后,竞遗忘在此。失却财宝。恐怕父亲罪名从此难脱,一家数口,也没有生望了。”裴度听了,就将那包袱拿出来,问她就是这个么,那妇人看了绣袱,点头称是。裴度就毫不介意的,将原物还给她。她接过手,打开一看,见宝带丝毫不错,心中非常感激。就分了一条犀带,以酬谢裴度抬遗不昧之德。裴度那里肯受,一转身就飞步出寺,回他的家里去了。
  过了些时,裴度早将这事淡然忘了。一天,偶然遇见那位曾说他犯饿死相的相士,很惊奇的说,他的相和从前大不相同了,非但贫饿之相已经完全去掉,而且前程远大,正不可限量呢。这一定是做了极大的阴德,才有这种转变的。裴度心里明白,从此善意益坚,善行益多,他的遭遇也就日见顺利,后来一直做到丞相,封晋国公,德被宇内,威震四夷,那时候的人,称颂他的功绩,可与郭子仪相等呢。
  神龟报恩
  (出道德丛书)
  惠人
  话说明朝时候,有位刘大司寇(刑部尚书),他的儿子,名字叫璟,幼时身体极为怯弱,时常生病。他上面曾有五个哥哥,都已短命死了。刘大司寇对于这仅存的第六子,这样多病,心中非常担忧。遇见到看相算命的人。总要将刘璟的命相,托他们推算。但是不幸得很,大多数星相家,都说刘璟到十九岁上,有个很大的厄难。他的父亲因此更加忧虑。正巧有位四川相士周土涟,挟术来游京师,为人谈相,甚为准确。一时,周相士的名声,震动了京城内外。因此,刘大司寇就邀周士涟来家,请他给刘璟看看终身的禄寿。
  周相上看了半晌道:“论公子的贵格,恐难度十九岁之关,但你们切弗因此灰心,需知“天定能胜人,人定亦能胜天。”大凡一个人的禄寿厚薄,实关系到宿生所造业因的善恶。《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宿世杀生者,今生需受短命报。这样讲米,公子前生的杀业一定是很重的。我们既知道他短命相的原因,那就可用对治的方法,戒杀放生,广修各种善业来加以补救,便不难易短命而为长寿了。譬如患病的人,病原已经诊明了,只要对症服药,自能霍然而愈啊。但讲到修善,必需尽心竭力去做。总要做到今生的善业,远胜宿世的恶业,才能有实效可得。假定公子的宿世恶业有八分,今生忏恶修善,必需做到十分。方能将命相注定的禄寿,增加挽回。倘只做到六、七分,或勉强够八分,那就善不胜恶,这好比病重药轻难于起死回生,恐难立刻见效。但并不是说行善会落空无用,这些善事对于来世种点善根还是有用的,世人每见修善作恶的人,有许多并无明显报应,就疑天道无知,这就是因为肉眼看不见三世因果,宿业强弱的缘故呀。万望贤父子深信佛语,真实不虚。竭诚去做,公于定能福寿绵长,这是不必忧虑的。”
  这时刘璟年方十七岁,资质聪明,且很知自勉。听了周相士的话,认为至理名言,就对天立誓愿,下决心除恶修善。周相土复教以奉行功过格为入手方法,《太上感应篇》亦可参照。刘璟遂依照办理,并将篇中的善恶条款,逐一录出。善者贴在东壁,每行一善加一红圈;恶者贴在西壁,每犯一恶加一黑圈。虽举心动念,也严自克责,不敢自恕。对于戒杀放生,尤能力行不稍懈怠。这样行了三年,竟得安然渡过了十九岁的难关。
  有一天,他因事乘舟渡扬子江,看见渔人网得一只很大的乌龟。刘璟看了触发慈心,就命从人买来放生,说也奇怪,那龟放到水里好像有灵性,昂首点头,跟在刘璟船后送他,直到五、六里路之遥,还恋恋不舍。这夜刘璟在旅店,梦见一皂农短胖的道人,对他道:“公子力行《感应篇》,三年不倦,天帝很嘉许你,现在已得增禄延寿。但你体质薄弱,难保寒暑不侵。贫道现有小术相授,依之调摄可保身安无病。”说毕,即传以调息却病之法.
  刘璟醒来,知系神龟报德,从此依法用功,果然日渐康健。后来再请周士涟来家,谢他昔日指教之恩。这在刘璟就和周士涟联床同睡,夜半周士涟醒来,觉得刘璟鼻息极微,扪之竟同死人一班,出息毫无。次晨起来,因向刘大司寇称赞道:“别来数载,公子骨相,与前大异,睡中视之,知系传得龟息,非但身体健康,寿命久长,而且后福绵延,未可限量。这正是贤父子诚心行善的福报呀。”后来刘璟活到九十八岁,后嗣贤俊,福寿双全,果然符了周士涟的预言。
  秤的秘密
  (出道德丛书)
  为仁
  明朝时候,扬州有一富翁是开南货店发财的,他有一子两孙,家庭之间非常快乐。后来他病在床上,将要死的时候,将一秤杆郑重地交付他的儿子.并嘱咐他道:这秤是我起家的宝物,是用乌木合成的,秤杆中空,灌有水银,称出时秤稍向上,水银注纽,别人见了以为重,而不知反轻,称进时秤稍下倾,水银注尾,别人见了以为轻。而不知反重。我因此占了不少便宜,所以能致这样的财富呀.”
  他儿子听了,心中暗暗惊讶,父亲何以这样不道德。但因他正当病重,只好唯唯随顺,不便明言。后来他父亲死了,他就将这杆秤用火烧毁,并力行各种善事,扶危济困,养残恤老,孜孜如恐不及。他这样做是要想替亡父忏除罪恶。但由于真诚为善,不到三年家产己耗去了一半。虽然这样,倒是他所情愿的,心中并没有什么不快。不料膝下二个爱子。竟相继死亡,这实在是大凄惨了。行善得祸,他因此常叹天道无知,因果颠倒,心中不免怨恨。
  一夜,梦至一处状如宫殿,见一官员坐在殿上,当面告诉他道:“你父之富,是彼宿世所修布施功德,命中应有,并不是依靠那杆水银秤;即使他不用那秤,也能致富.但是他用了那秤,徒然自坏心术,加了一身罪业,至死不悟,自受苦报,这正是他的愚痴。那时天帝因其用心贪恶,所以为了破耗二星投作你子,以败你的家产。家败之后,还要继以火烧。而你呢,正当受你父的余殃,非但衣食不给,而且寿算亦短。你父生前以为有这许多家产遗给子孙,一定可以世代享受,舒适不尽。他哪里知道好儿子不能长寿,好孙子是来败家的呢。现在幸得你存心善良,能盖父过。天帝察你三年以来,真诚为善,始终无倦,这是很难得的,所以特命所司收回两星,不久将另降贤子,以光大你的后代,并增加你本身的寿算了,你应当勤修善果,勿存怨恨才是呀。”他醒来之后,恍然大悟,因此,为善更坚定,后来果然连生二子,皆成进士。
  占产巧报
  (出清凉山志]
  小诚
  隋朝时候,代州地方有个赵姓人家,颇为富有。他家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孟,次子名盈。孟极忠厚,盈则非常凶悍。他父亲赵良相,因自己年衰,两子的秉性有强弱不同,所以将家产预为划分,免得将来纷争。谁知他死了不久,盈就将孟的财产强行霸占,只给孟园屋一所。孟只好为人佣工,勉强生活。
  过了些时,赵盈死了,这也是造物(指天)有意弄巧,颠倒众生,警醒世人,他竟投生为孟的儿子,名叫环.后来赵孟也死了,投生为盈的孙子,名叫先.以后二人年纪长大,环家益贫,先家益富。赵环是赵先的叔父,不得已,竟与赵先做仆人为生。当时的人不知两人前生的来历,看了这种情形,都叹息说:“天道不平,、盈者益盈、”为赵环呜不平。
  一天,赵环的母亲对环说道:“你叔父在日,恃强霸占了我家的财产,致我家贫不聊生,现在你反做他家的奴仆,这真是可耻可恨的事呀。赵环听了这话,心中非常愤恨,就存心要杀死赵先雪忿。因此,随身怀利刀,等待有机会下手。及到开皇初年,赵先要朝五台山,叫环跟了同去。两人入山,走到峨谷东面数十里的地方,环见此处深旷无人,正是行凶的地方,就从怀中拨出利刀,怒目对赵先说道:“你的祖父同我父亲,是亲弟兄。你祖父强占了我家的财产,致你家长富,我家长贫。现在我做叔父的,反做你的奴仆,这事公平么?我今天要杀死你,平三世不平之怨呢。”说罢,就挥刀斫去,赵先转身就逃,环从后追赶。先逃入树林,见有所草庵,就奔入庵内。环随后追入,庵中有一老憎,将环竭力拦住,问他为什么呀。环答道:“我要杀掉怨家。”老僧大笑道:“怨家怨家,当怨自家。且慢,我来使你们各自认识本来面目,就知谁是怨家了。”随暗将一点药物,冲入汤中,使环、先同饮,两人饮了不久,都如梦初醒,忽回忆前生之事:赵环原来就是恃强凌兄的赵盈;赵先原来就是忍辱让弟的赵孟。这时,二人都非常惭愧伤怀。老僧乃对他们道;赵盈宿福深厚,就是不占兄产,也能致富。但因欺兄霸产,贪盗不友,所以一转生间,就罚他将霸得的兄产,连同自己原有的财产,一并还奉其兄,自己受贫穷之报,并且身为奴仆,以偿前世欺凌之罪。赵孟前生布施。因为不是出于慈悲真诚,所以今生虽有财富,不能享受。但因其能安贫相让,所以转世还能安享富乐。总之,因果无差,自作者还是自受。赵环何必怨人,再逞凶杀,以结来世不解之仇,加自己无穷之罪呢?。两人听了,明白这段因缘,知道为人使尽机巧,终同枉然,害人者适以自害,利人者就是利已。遂共悟佛说因果报应之理最足深信;轮回六道之苦,非皈依佛法,无从超脱。遂皆弃家从老僧学道,同在弥陀庵中终老了。
  侵蚀赈款
  机庵
  前清时侯,金陵地方,有一位卢止泉孝廉,素志澹泊,绝意仕进。他有一子,在山阳县做教谕官。那时县中适有水灾,教谕帮办赈务(救济工作)。从中侵吞了捐银四百两寄归回家。止泉去信,问他银子的来路,教谕覆称是友人所资助的。
  有一天,他家仆人立在门前,见有几个差人气势汹汹走入门来,仆人就跟着进去,但—转眼忽然不见了。正在非常骇怪的动候,卢教谕突然晕绝了,不省人事。过了半天,苏醒转来才知因侵吞赈款的事,被饿死者所控告。幸城隍神庇护,始得放转还阳。
  过了几天,那仆人又见一群差人进来,教谕突又晕绝,似死非死的,过了几天,还不见醒转。教谕有一儿子,性很孝顺,他见父亲这样。心中非常难过,就背着人向佛前祈祷并烧一手指,以致其诚意,家里人都没知道。次日,教谕忽然起坐,家人见了,都很欢喜,教谕却摇手对他们道:“前日的控案城隍神放我还阳之后,那班饿死的人,都不肯甘休,又向冥王控告,所以我被传去。经冥王审讯,确有其事,断我当落油锅,正欲解衣就烹,忽又呼停止,并告我说,你的儿子在阳世为你烧指求祷,孝心至诚感格天神,今免你鼎烹之罪,但侵吞赈银,以致饿死饥民,罪大恶极,不能不死。今暂令回生,广劝世人,冥间处罚偷盗侵吞之罪,本极严厉,何况暗吞赈款,关系民命,罚报特重,世人不可不小心做戒呢。”言毕即死。家中人看他儿子的手,果然有一手指已烧去了一节,这事金陵人知道的很多。而止泉孝廉,也常常向人宣讲,不稍隐瞒。他的意思,要使后来办救济工作的人,知道此事,都能引起严重警惕啊。
  清朝嘉庆年间,有山阳县王申汉吞占赈款一案,上官派李毓昌查办,竟被王申汉毒死了。李毓昌的妻子到京控告,皇帝派钦差审问,那进毒的李毓昌的仆人李祥,业已逃去,却又走回被捉。审明后,连王申汉同处死刑。据当时李祥的供词,是李毓昌的鬼魂使他回来。这事出在我的家乡,当时画成图画在乡村宣传。我幼时也还见过嘉庆皇帝做的两首诗,有“毒矣王申汉,哀哉李毓昌”之句,当时的人莫不叹因果可畏,鬼神有灵。自来吞占赈款的人,不显受国法,必暗遭阴谴。不要说吞赈,就是办赈稍不尽心,也有果报。有一次,我同友人闲谈,那友人说:“天道真不可知,像某某办赈多年,应该有善报,却都绝后。”他所说的那两位,是社会上公认为好人的。但据我所知,那两位自恃道德、学位,名誉、官阶、做事不免任一己之见,就这一点上,恐怕所招因果,罪业已经不小,何况还有我们不知道的呢?其实,世人所说的果报,只就自己的见解立论,未免知其一,不知其二,究实而言,真的果报是死后受的居其大半。不过世人为业所迷。不信罢了。然而即就现世果报看,也很明白。我们就在历史上、社会上,留心看看那实心办赈的好报,昧心办赈的恶报,不是都很明显昭著么?
  轮回实事
  真言
  朝时候,无锡汪写园中了进士,就到四川去做知县,他的上级知府姓牛,和他是乡里同榜考取。乃是嘉庆甲子科的解元,同他很亲近。说来奇怪;这牛知府的左手,不肯轻易给人看见。原来那手不是人手,乃是一个马蹄,而且他生来就通宿命,能自知前几世的事。他曾亲对写园说:“我前两世是个武将,因征苗族杀人太多,死后,冥司罚令转生作马,即有鬼卒以马皮覆盖我身,一转瞬间,不由自主,已在枥中,回顾本身,已成小马,因悲鸣蹬足咬齿,不食而死,死后冥司固我不肯伏罪,仍罚令为马,这样一来我可不敢再自求死了。”
  既壮以后,为某将军作乘马,将军性情暴戾,往往鞭刃抽打受尽痛苦。一次,将军与敌交战,战败而逃,我驮他疾奔,走至一处,前临山涧,阔约丈余,对面有锐石削立,好像尖刀。这时,后面追兵已近,我想倘不跃过这涧,则我主必为追兵所杀,倘跃过去,则我身必触石而死,但我主或可免难,一时激于忠义,就一跃而过,果然我肚皮为锐石所划,肠裂而死,而我主则免为敌所及。冥司因我能忠心事主,许复人身,并且赏给四品官,鬼卒就替我将马皮剥去。但因两世作马,皮骨粘合,剥时痛彻心骨,剥至蹄尖,我因不胜其痛,缩去左蹄。不料今生为人,马蹄仍然未去。”
  这是牛知府自述,他身历的轮回事实,后来牛知府又对“写园说道:“我的过去世所积食禄已尽,将于某月某日逝世。”果然也如他所说。
  江北泰兴某甲(原载隐名),性很凶恶,一九二三年时,他患大病正在临危之际,忽来一个和尚,对他说道:“你因所作恶业太多,死后将堕为猪身,宜速忏悔或可减免。”某甲听了,很是惊怖,乃以左手作半合掌状向僧作礼。那和尚叹息道:“此手能敬三宝,将来只此手可免猪形。唉,可惜,但虽作猪,因临终能知仟悔,也可免一刀之苦。”后来某甲死了,果然投生到邻村作猪,前面左脚仍为人手。走路的时候,此脚不肯着地,时时对人作合掌状.他的家属知道了,就去买来,送至上海大场宝华寺放生园内,到一九三四年还在园内,曾由镜华照相馆将他摄影,并由狄平子君题写详细经过。分挂在上海各蔬食处,如功德林、觉林等处,以供观众的鉴戒哩。
  自折宿福
  (出坐花志果)
  仲
  清朝咸丰年间,浙江宁波地方。有一余生(原书故隐其名)。他出生的时候,有异香满室,霞彩烛天等各种祥瑞。那天夜里,他的外祖某翁做了一梦,见文昌帝君亲自送一位伟丈夫,从宫中出来,前有旗旗引导,后有节幢拥护,威仪极盛。旁边有一绿衣吏。手中捧了一本册子,对翁说道:“这是某星君下凡,降生人世,就是你的外孙呀。”因把手中册子给翁看,翁翻阅首页,见大书余某,字某,下列官阀,细书有数页之多。记他九岁进学,十七岁发解,旋登进士,廷试第一,历任京内外清贵之职、位至宰相、爵封上公。翁看到这里,忽被家人唤醒,说婿家差人来报,生外孙了。翁就亲自走去探望,彼此互述种种特异的征象,大家都很欢喜,预料这孩子,将来一定是国家有用的人才。到余生渐长,果然人品不凡,聪明无比,七岁就能作文,九岁果然中了秀才,一时都赞他是神童。后来,他的母舅往广东,去做县丞,带他同去,就在广东住了几年。余生已是十七岁了,丰才博学,见者都非常羡慕他。他母舅的两个儿子和他同学,但学问较他相差很远。这年正值秋试,他母舅因为自己儿子的学问还没有成就。心想要等到下科叫余生和二子同归应试。
  正在疑惑不决的时候,忽然得了一梦,见关帝当面和他道:“余某倘不回去,浙江省就没有解元,你应从早打发他回去才是呀。”次早醒来,就替外甥整理行装,催他动身。余生因听了外祖、母舅二人的奇梦,预料自己这科一定可以中解元的,因此自负不凡,未免骄狂恣纵,一路寻花问柳,任意挥霍,刚到廋岭,所带的川资,已将用完了。路过江西某县,县令是他母舅的同年好友,素来爱重余生的,余生乘便去拜见县令,县令就给他在外边借旅馆款留他。
  这时,县中有一富家霜妇,怀孕未产而丈夫先死,族中人要想占她的财产,便向官厅诬告,说她和别人通奸受孕的。幸赖县令明察不准,族众将要败诉了,今见余生为县令器重,因向生行贿,求生向令前婉言斡旋,希望能获胜诉。这时余生资财正窘,就受了他们的贿赂,用假话去告县令说;“治下近有富霜被族众告发奸案,你要保全霜妇名节,初审已经驳回,但那霜妇确是秽声四播的,所以人言啧啧,都疑你是得了她的贿。”那县令素来很爱好名节的,听了这番话,知自己险蒙不洁.就立即召集两造,把前判悉数推翻,判妇休回母家,令族众公议立嗣。那霜妇回去,就自杀了。
  后来余生又到了衢州,那位知府也是他母舅的同年,也很看重他,他拜见了,也款留他住在旅舍里。事有凑巧,这时衢州也发生了族人想夺遗产诬告富霜遗腹子是抱养的事,知府很不赞成族众的行为,正要驳斥他们。余生又受了贿,造假话面告知府,颠倒黑白,知府因他是素所器重的人,所以深信不疑。就断令霜妇弃子,另以族子为继。
  余生两次得了厚赂,非常得意,谁知到了考试揭晓竟没有中式。他回家之后,所做的事益发不守范围,专做挑拨人打官司的事。良民受他害的很多。后来又去考了多次,都没有中,直到四十岁,还是一个秀才。以后他母舅辞了官回到家乡,听到他的行为,非常愤怒,就把他关在家里。一天,他母舅梦见城隍庙廊下坐着二吏,正在互谈余生的事,说他误用聪明,辜负宿世善根,以致屡试不中真是可惜。今科又因做了某一恶事削籍了,幸亏他母舅代他做了一桩好事,不然连寿都要削尽呢。母舅听了,就拱手向他们探问详细。一吏把手中册子给他看,见第一页就是他外甥的姓名,下面记他一生的禄秩,但恶款很多,把功名,都折除完了。他母舅醒来,就把余生唤到床前将梦见情形,并他所作的恶事,—一向他数责。余生听了。涕泣服罪,从此才稍知息迹了,但后来终以秀才到老。有位蒋一亭先生在宁波坐馆的时候,曾经亲眼见过他.一亭说这位余生,生得丰颐广额,方面长髯,看他的面相,确是不像秀才终老的人。
  存心神知
  (出坐花志果)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宜兴有位姓吴的秀才,天资聪敏,文学出众,但屡次考试,都没有考中。他的姐夫,为人颇热心,他见内弟困顿不得志,心常代为焦急。一年除夕夜里,梦见城隍庙前挂牌上,写着他内弟吴某,为明年解元,心中正代为欢喜。一转眼间,忽然又被揩去了,正在疑怪之间,旁有一官差对他说道:“这吴秀才,因心中转念,将于新正做一恶事,所以把他的功名削除了。”他姊夫问:“他只在心里思量,还没实行,你看可以挽回么?”那官说,“这个我不知道,需去问城隍爷哩。”说毕,就领他走进庙中,他见城隍神朝南坐着,就伏地代吴秀才叩求挽回,城隍神丢下一本册子给他。他翻开一看,见上面写着吴某本当为三元宰相,因为口头上文字上所造恶业太多,所以多半已被削除了,所载本科事,也正与那官差所说相同。他姊夫就叩首哀求道:“过去事已难挽回,未来事还可防止。愿以全家生命,保他不做这坏事,求尊神可以不削他的功名么?”城隍点头示可,叫那官差领他出去,走到门口,见那牌子上已仍写着吴某的名字了。
  他一觉醒来,正想告诉他妻子,他妻忽然大叫,好像梦魇,推她醒来问她何故大叫,她答道:“梦见有人来报吾弟中解元,忽然被别人夺去.知是吴某因存心不善,被削除了,所以我发急叫唤的。”他听了,也把梦中所见,对她说了,两人很为惊异,因同商量怎样办法。吴氏说道:“我们可以设法把他骗来,关住他在空屋里,以后再把原因告诉他,那才可以使他警惕悔改,保全他的功名”彼此商定。次早即照预定计划进行,果然毫不费力,把他叫来,关在房内,并且加了锁,然后隔门对他说明,两人梦中所见情形。吴秀才听了,亦很惊惺,说道:“我对这事,不过心中想念罢了;非但没有实行,连口中也从没对人讲过。那鬼神竟早已知道,且要加以惩罚,可见俗谚所说:‘存心天知’的话,确实有其事,并不是欺吓人的。我从此再不敢妄生恶念了。”后来等考期到了,他姊夫才开门陪他往金陵应试,除入场之外,寸步不离,榜发果然中了解元。
  福建有一位李姓秀才,才学很好,一年,去应考试,路过衢州客店。前一夜,店主梦见土地神对他道:“明天有福建李秀才,来此寄宿,他是这科解元,你应当好好招待。”次早来了一位闽人,问之,果然姓李,是去应试的。店主因之招待周到,并将梦中的话告诉他,李秀才听了非常欢喜。夜里睡在床上,心中想道:“我不久就要登第作官了。但那贫贱时所娶的妻子,丑陋不配做夫人,将来当设法改娶一位才好。”他暗自思量,谁知鬼神因他存心不善,就将他的功名削除了。
  后来店主又梦见土地神告诉他道:“李某存心不良,功名未就,便想弃妻另娶,冥中已将他的功名削除了。”后来李秀才竟不中而回。看见店主,很自惭愧,并怪店主幻梦无凭。店主也替他可惜道:“不是我的梦不真,是秀才的心不正。”便将第二次梦中的神语告他,他听了,大为惊惶,愧恨而去。
  百鸟朝凰
  (出戒杀放生文图说)
  真言
  余杭黄秀元,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远近有患外科险症,经他治好的,不知凡几。因之,远近闻名,上门求治的,日常门庭若市。一天,来了一位背生疮毒的病人攒眉呼痛,苦楚万分。黄医命他解衣观察,见他背脊中央,生一大疮,红肿异常,足有碗面大小,四傍有几十个小疮团团环绕。黄医看了,摇着头对病人说。“这疮叫百鸟朝凰,那是恶业所造成,药石实难奏效的。”因问他作何行业。那人答道:“用火枪打鸟为生。”黄医道:“唉,你这疮定是杀业所感的吧,你必需诚心忏悔,立誓改业。或者还可挽回,不然虽卢扁(过去名医)再生,亦难为力了。”因给他敷药。并再三造嘱以虔诚悔改.那人听了,非常恐怖,自悔往日行为,实太残忍,致遭此报。他到家后,就对天立誓,愿改行业,并愿终身戒杀吃素以忏除从前所造的杀业。他因恐怖心切,所发誓愿,非常坚固。后来果然日就痊可,到半年霍然痊愈了。
  平湖乍浦镇,有一富翁,从木业起家,拥资数百万,他最欢喜将麻雀放在鸭腹之内,烹煮而食,美其名叫百鸟朝凰。他因恣纵口腹,所伤残的物命,不知其数.后来背生一疮,四周有无数小疮,痛彻心肺,延医诊视,都说这叫百鸟朝凰,极难医治。可惜没人教他自忏杀业,他也仗着钱多,信赖医药,终究溃烂而死。唉,所患的病症,与所食的名目,却正相同,岂不是冥冥之中,对残杀生灵的显报,发起惩戒么?
  同命异禄
  (出德育古鉴)
  墨庵
  河南地方,有高孝标、孝积兄弟二人,是双生子,二人相貌行动,酷肖无二,外人几乎难辨其谁兄谁弟。成年后,同年入学宫,同年娶妻,过了一年,同月各生一子,及再试又同补廪。后来同赴省垣考试,寓居客栈里,适邻寓有一霜妇貌美性淫,时常挑引孝标。孝标深明因果,很知自爱,即以正色拒却。并对其弟,借事痛论邪淫的祸己害人,切戒其弟不可轻犯。但恐坏他人名节,有损阴德,不曾明言霜妇相挑的事。
  孝积当时唯唯答应。谁知不多时,竟与霜妇有了苟且的行为。后来考毕放榜,孝标高中,而孝积则落第。但孝标仍未知其弟之暧昧,待到回家之后,其弟因与霜妇通信,事始败露。孝标诘责其弟,弟乃低头默默无言。兄知大错铸成,深悔当初不能事先防患,早移客寓,自责不已。
  到了次年:孝标又获登科;而孝积非但科举无名,种种遭遇,都不顺意。后来他的儿子也忽然夭折了。孝积深自愧悔,恸哭不已,竟致双目失明。不多时,自己也郁郁成病而死,竟乏后嗣.孝标后来禄寿双全。子孙亦盛,人皆称为全福云。
  从前有两个大学生,他们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的。后来同年考中乡榜,一授鄂州教授,一授黄州教授,二人互相约定,日后遇有祸福变故,皆当互相通知,以验命数的究竟是否可凭。过了些时,黄州教授先死了,鄂州教授知道了,就去吊唁,并在柩前祝道、“公与我生年月日时皆同,出处又同,现在公竟先我而逝,仅令我现在就死,也较你多活几天了。命数有定的话,果真不可凭信么。但以前的遭际,何以各种皆同呢?公若死而有灵,希望想法告诉我。”这天夜里,梦见黄州教授对他说道:“你和我宿业相同,所以今生的禄寿,本来。应相同的,但因我在生前欢喜奢侈浪费,原来禄寿,已经享尽,所以早死。你因生活节约,所以还不即死。须知人生的衣食财禄,都从过去世积储得来,是有定数的。譬如同样的家有千金,一人日用一金,可用三年,另一人日用十金,则不过百日,就要完了。如更奢华无度,则几天即可用完。你和我的命同寿异,就是这个道理啊。”鄂州教授
  听了这话,才知道人的享用,当留有余地,从此他心中很有些儆悟。后来,更加节省,处处能够自培福德,官累升至典郡云。(一郡之长)
  德感异类
  (出道德丛书)
  慧淳
  江西地方,有一位曾经做过御史的田公,他住宅左傍,有一间空屋,夜里常常有狐精在内作祟,拍桌抛器,放火泼水,滋扰不堪,田公曾亲自禳祝,并用了各种方法,都不能将狐精驱除。后来听到,邻村有位姓孙名永的相士,精通易数,就邀来请他占卜。相士到来。天已晚了,就留他宿在那间有狐祟的空屋里.夜深人静后,田公即叫家人去观察动静,过了一会,那家人回禀道:“今夜狐不吵闹,只听得狐作人语道:‘这位孙相士,是有道德的,天神都很钦敬他,今夜宿在此间,我们不可侵犯他。’说了这几句话,就寂然没有
  声息了。”
  田公听了这段报告,心中已有几分明白。隔了几天就请孙永带眷属来常住在那屋里。夜间又派人去察探,回报说:“狐又作人语道:‘现在孙相士常住此处了,我们应当赶速远避才好。’”从此这屋里的狐患,就此平静了。
  后来田公将两次所听得的狐语。去问孙相士,平生究有何种德行,竟能感动异类。孙相士沉思了片刻道:“我自以命相薄技,仅足糊口,不能有所建树,因而平日为人算命相面,占卜休咎时,因机乘便常劝人以改过迁善挽回定数;对于貌也夭亡的人,就劝他戒杀放生,常存慈心以延寿;对于时运蹇薄的人,劝他扶危济困,广积阴德以邀福;对于运正亨通的人,就劝他借福散财,广行布施以保泰;对于命中无子的人,就劝他戒淫节欲,修德行善以求嗣。随机劝导,志专利人,每以诚恳的态度,婉转的语调,将‘命由我造,福自己求。’的道理,劝人修心补相。能够接受我的劝告,从此回心修善,终得转祸为福而得长寿的人也是不少。我这样改短命为长命的借术劝人,已有三十年了.狐语所指,大约就是这点不费一文的口头功德吧?其实这种功德,何人不能做,何必是我才能做呢?可惜他人不肯做罢了。”
  田公听了,感叹着说:“先生能以命相小术,诚心劝人,历久不倦,终得上感天休,下格异类。我现在才知道金钱爵禄,远不及存心利人的功德。我很悔恨当初在官时,不能广修济世利人的功行,将很好的机会,白白的辜负了,到如今只落得为异类所揶偷,真是惭愧极了。”后来孙相士活到八十岁,有两个儿子,都中了举人,很是贵盛。这正是口舌劝人的余庆呢!
  仙堕水族
  (出历史感应统纪)
  化道
  唐朝的王族李林甫,为相十九年;人极聪明:工书善画。可惜他心术奸险,嫉妒贤能,凡见别人的才望功业,有高出他上的,他心中就非常难过,表面却故以甘言奉承,暗中则加以陷害,所以人称他为口蜜腹剑。但其结果,害人适以自害,后来七孔流血而死。死后剖棺戮尸,家产籍没入官,诸子尽被流放。
  据李林甫外传所载,说他是天上的仙官,因动了尘心,所以被谪罚下生的。当他未贵显时,遇见一位道士,对他说道:“你是天仙下凡来的,仗你宿善之力,可作二十年太平宰相,但你将来当大权在手时,必须广积阴功,多做有益于大众的事,那末,世寿报尽之后,仍得回生上界,切不可自恃才权,妄作非为。”林甫当时诺诺答应,后来青云直上,不久果然登了相位,权势显赫,灼手可热。可是世福最易迷人本性,使人恣情妄作,所以他一时的得志,就种下了累劫沉沧的祸根。
  那林甫身居富贵之中,禁不住五欲的诱惑,宿世所有的灵性,全被障设,早将道士的话,忘记干净。非但人民的利益,毫不在心,转以优越的权势,用作害人误国的工具,大造恶业,尽情害人。他在正堂的后面,别建一室,结构非常曲折,叫作偃月堂,每遇害人不遂的时候,便入其中,静坐片刻,精心思虑一番,使人杀身亡家之计,当即作出狠毒的决策。
  一天,他便服出去游玩,路中又遇到前次的那位道士,对他说道:“你忘了贫道从前的忠告吗?唉!可惜误用才权获罪不浅,非但生天无望,恐将堕落到水族中去呢。”说毕,将袖一拂,飘然而去。后来,林甫将要失败时,遇一怪物,周身毛发如猪,目光如电,牙像锯齿,手像钩爪,扑击林甫。林甫惊呼怒骂,忽然不见。不多时,他就七窍流血而死。
  据柳宗元《龙城录》所载,唐宪宗元和元年六月,惠州雷电震死一娼,肋下有红字写着:“李林甫毒虐弄权,帝命三震之。”到宋孝宗淳熙初年,汉州震死一女,亦有红字写着:“林甫为臣不忠,阴贼良善,三世为娼,七世作牛,生生世世,永堕水族。”又《感应类编》载:一耕牛为雷震死,裂肤作字云:‘此是由林李甫,三世为娼七世作牛。”唉,二十年宰相的结果,如是如是。富贵是福呢,还是祸呢?我敢引孟子一句话说,“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神辞血食
  忏庵
  明朝崇祯庚午年,相国贺公逢圣,因事船过九江鲸鱼嘴;风浪大作,舟几乎倾覆,贺公乃穿袍拿笏拜祷。船上人忽见空中有绯农神,捉了一个黑鬼,投入水中,风浪即息。公乃设祭宋大王庙,答谢神佑。从此这庙里的香火日盛,所宰杀猪羊很多。
  后来,有一位三昧律师(善解戒律的和尚称律师)入楚过九江。前一夜,庙祝梦神道:“我是九江神宋大王,前生与三昧律师及贺相国三人同在山中修道,师不昧正因,今为国师。贺以福缘,后作宰相。惟某以一念之差,堕为江神,前因贺相国舟经鲸鱼嘴,有树妖兴风要想害他,某以前世同修之谊出而相救。不料因此远近传扬,争以血食来祭,所造杀业太多,某将因此遭受天谴,转生必堕地狱。他们以善意敬我;但因不知佛陀最重杀戒,反成了我的祸患。明日三昧律师过此,你去求师来庙为我面授三皈(皈依佛法僧三宝)五戒(残杀、盗、淫、妄、酒五事),消我罪障,并广布其事于天下。使以后来祭的戒宰杀、绝荤酒,以免增我罪过。”
  次早。庙祝去各处访问,果遇三昧律师,就请他赴庙为神授戒。并广劝世人,凡遇祈福禳灾。祭祷神灵,切勿妄用荤腥,或错许杀牲祭神恶愿,“致与佛陀仁慈爱物之旨相违。那就神人都能受益了。
  王祐植槐
  思齐
  宋朝有一人,姓王名祐,官做到兵部侍郎,为人十分厚道,专喜扶危济困,救人利世。他有三件大阴德,自己知道子孙必好,在院中栽了三棵槐树说道:“吾子孙必为三公,这三棵树就是个标帜呢。”他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名旦。自幼就沉默好学,果然做到三公,就是有名的王文正公。
  王旦做平江县(即今苏州吴县)令时,那县衙门里,以前常被鬼怪闹得不安,及至王旦将到的前一天,看守衙门的人夜间听见鬼怪说道:“宰相要来了,我们避开吧。”从此以后,平江县衙门便不闹鬼了,可见鬼怕正人,是不错的。
  王旦做了十几年宰相,家里却没有钱,到了病重将死,皇帝赐他五千两银子,他还不受。及至皇帝二次使人抬了银子送去,他已死了。临死。命人剃去头发,现作僧相,以僧服大殓。他平时孝父母,敬兄嫂,爱弟妹,衣服饮食都很俭朴,就是家人故意拿坏的东西给他吃,他也不生气。他夫人曾两次试他,他只推说今天不想吃饭,绝不责罚人。他早年便入莲宗七祖省常法师念佛社,一生道德功业,都是从般若正智流出,已经到了无我相的地位了。
  王氏七世持不杀戒,至文正公(旦)的曾孙,名古,字敏仲,参禅有得,忽然堕在空无一边,想破不杀戒,被小法华禅师呵斥;乃发愿放生命一百万,求忏已罪。从此归心净土,著《直指净土决疑论》;临终见佛来迎,生品很高。
  王氏称三槐堂,人所共知,但是三槐堂这一个名称,所代表的意义,却因时代久远,已不大清楚了。实则,这一个名称,很可以代表我国文化精神。古人信道之笃,见道之明,对于善恶因果,看得丝毫不错,简直同前知一般。《中庸》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所以至城便是至明。王氏积德二百余年,累代戒杀奉佛,累代为宋名臣,论爵位功业,要数文正公,当时连契丹西夏都敬服他.论修持功夫,恐怕王敏仲为更深,所以文正临终现僧相,敏仲却生净土。但这是据迹而言。古今名人多有大权菩萨示现,文正之本、也殊不易测了。
  代理冥职
  为仁
  从前湖南有一读书人,心迹正直。刚巧阴间缺第七殿阎王,天帝命他暂时代理,所以每隔数天,必入阴间理事。但只需正坐在堂上批阅文簿,不须要他去签判,而犯者各随生前行业,罪福异趣。每见有自上刀山剑树的,有时使左右去救他,可是他反而愈救愈向上爬,没有办法挽救。
  有一次,他阅簿籍,见自己的妻子名下,载一罪款,说是偷邻居的一只鸡,连毛重一斤十二两。他默记在心,回阳后。就问他妻子,她先不肯承认。他就将冥中簿载的事对她说明。她才说道:“昨因邻鸡来啄食我所晒的谷,我去驱逐。
  失手误打致死的。因惧邻妇辱骂,所以密藏在家,并无第二人知道,不料阴间已登簿籍。可见举头三尺,确有神明呢。”因将鸡拿来一称,果然斤两相抵符。因此,夫妻都非常惊恐, 就将死鸡折价赔偿邻人,后来他再入冥,查看前簿,罪款已经没有了。
  江苏太仓有位徐骥生秀才的儿子,名坤。字成民,小名佛舍,为人诚朴仁恕。崇祯六年,他才十八岁,忽于六月间,梦中由玉帝命他为第五殿阎罗王一百天。从六月十二日起至九月十四日解任,从此一到夜间,他就在房内高声叫喊,像官吏审问讼案的模样。他父亲从门隙中观看,见一王者,南面而坐,鬼判狱卒,分列两傍,相貌很是狰狞,正在审判新死鬼魂的生前善恶。凡遇生前忠孝节义的、持斋诵经的,精心持戒的,以及施济贫贱的、戒杀放生的种种鬼魂,王者必拈香或下拜,敬礼延坐,细考其功行浅深,或超生天界,或仍判为人,各随其生前功德大小,而为发放,那不忠、不孝、不悌,不友、欺人害物、邪淫贪暴的、造恶多端的鬼魂,就要尝遍刑罚、骨肉消烂。魂死去了,业风一吹,又活转来,再受诸苦,然后分发地狱、俄鬼、畜生三恶道中,历劫沉沦。所用刑法,备极惨酷,并无敲扑轻刑。
  徐秀才初见之下,非常惊惧,后再细察,才知那主者,就是儿子成民。后来就将他移往佛寺中居住,以分清神人的界限。于是有班相信因果轮回的人,每夜就环聚在成民代冥王的房外,窃听他审问鬼魂的言语,用笔记录了。一时流传远近,虽那鬼魂答辩的说语,听不清楚,不能记录,但量情猜度,案情已大略可以知道了.当时有杨时泰,黄钟、戴充、顾维等、曾为文详述其事,并搜集了所记的断案汇印成书。到前清乾隆年间,彭绍升居士,又加重编,名为《活阎罗断案》。近年上海佛学书局,改名为《死后之审判》。后复由大雄书店重为校印易名为《冥判记》内容凡有九十多案,揭发幽隐,劝善惩恶,判断得非常精当,正如老吏断狱,若非神力加被,十余岁少年,断无此种能力。阅之,能使人为善之心油然而生;为恶之心惕然而止。更有一事,可注意的,判案中常称引佛经佛典,知冥问最重念佛功德,一称佛名,火狱每即化为清凉。而于杀、盗、淫、妄等罪,则处罚最惨,生前虽或幸逃阳罚,死后终不能免冥诛。因为举心动念,鬼神皆知,到了那时都要还你一个明自,毫无隐饰,也毫不循情呢。
  诵经除病
  山西太原市曹巧英。三十九岁时信了佛教。她用数百元钱请回了佛菩萨庄严尊像,在很挤的家里设置了佛堂,并用手工一针一线的缝制了莲花幡等一应佛堂用品。每日早晚诵经、礼拜。经上有不认识的生字,就骑自行车到四十余里外的寺院向僧师请教……。曹巧英原患有严重的盆腔结核,曾二次手术均不能治愈。没想到信佛诵经一年之后,曹巧英自感病体好转。家人、亲友不信就陪着曹巧英到大医院检查。经医生确诊曹巧英没有任何疾病,是个健康的妇女。如此顽疾,竟会自消。现在全家人都信佛皈依了三宝。
  曹巧英的母亲王翠兰是个拐腿妇女。她在四十年前骑毛驴时从驴背上掉下来把腿摔坏,到医院拍片才知骨头断了。治疗二年,骨头上钉了钢板,从此成了拐腿,不能跪、不能坐小板凳。女儿曹巧英的事迹,使她对三宝起了信心。因为没有文化只好念佛菩萨名号,每日练习跪拜,三个月后的一天,她突然能跪拜下去,自己又能站起来了。她反复的跪拜了数次,就像梦中一样呼喊起来,全家人看见她能像好人一样上下跪拜,惊喜中大家同时礼谢三宝。现在全家人都在欢乐之中,引得四邻街坊都来佛前叩拜.
  五台山法圣1992年四月记于太原
  编后余话
  这本小册子,是五十多年前劝人为善的书。虽然经过了半个多世纪,世界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和改革,结束了种种不合理的制度,冲跨了束缚人们的旧思想,生产关系和家庭观念和以前不同了,妇女普遍参加了劳动,处理生活的观点和方法也二样了,新工艺不断发展,原子、电子计算机、激光、遥控……等新技术,日新月异,物质生活大大丰富了,从过去生活水平看现在,确实已经过安乐富裕的快乐生活了。
  但是,人的欲望是不会满足的,现在一代人,又有现代人的要求。为了享受和自己方便,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发展为行为上的善恶是非,还是到处皆有。这是因为物质生活发展了。精神文明,道德品质,科学知识,和做人志向没有树立起来,因此,形成了只知贪个人享受,不知为大家作贡献的自私心理,由此产生巧取豪夺及种种荫蔽的违法行为。虽有法律及种种制度,还是不能防止,何况还有保护伞下的特权者呢!所以这本讲困果、重道德、论存心、以自己管自己、防范于事前的善书,还是有一定的价值,可以补法律不到之处,和道德不足的地方,启发人们的良知,使弃恶从善,避祸得福,过着真真快乐的日子。诚心阅读,一定会有收获的。
  人之所以犯错误,主要是没有知识,理智克服不了欲望的迷惑。为了满足个人的欲乐,就不顾一切侵占他人(或团体)利益。开始时小搞搞,慢慢养成习气,逐步扩大,不以为耻,还借口大家都这样.比我差的人还多着呢,心里上已养成向坏看齐的观点,日长时久,从小到大,就变成标准的坏人了。
  习气这个东西,力量很大,有时候明明知道它是不好的,却难以改变它。比如现在社会上吸烟的人特别多,尤其是年青一辈,他认为是时髦,实际上旁人看到都在摇头。吸烟的也知道烟里有尼古丁对身体有害,但已养成习惯,想戒戒不了,还为自己宽心说,吸烟的人多着呢?若你叫他戒烟,他会理直气壮地说:吸烟又不是犯法的事。意思是不要人家为他多操心。
  一包普通烟的代价,可买二瓶鲜牛奶有余,高级烟一包,甚至可买二十瓶牛奶。一个吸烟者,每天抽一包烟是不稀奇的,假如用买烟的钱改喝牛奶或吃水果,对身体健康一增一减,相差距离多么大啊!
  吸烟者认为吸烟是我自己的事,对身体好坏,金钱损失,自己负责与人无涉。粗听起来好像很有理,但你有没有想过,烟雾染污环境,会影响旁人,你的眷属子女同处一室,他们与你是休戚相关的,这不削弱你在她们心中的良好印像?在世界各地禁烟运动高潮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不使他们遗憾么?
  还有一种人,公共厕所里明明写着“小便请上一步”,而他反后退一步,弄得环境卫生,狼籍不堪,若向他指出,难免有一场纠纷。
  为什么要在这里提两件细琐平凡的小事呢?因为它普遍存在,容易使人们引起警惕,推而广之,或者自己身上也有。不要以为这是小事,精神文明和道德素质,就在这里明显地表达出来,它是心灵之窗,方向不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啊!古人提出“防微杜渐”,是很有道理的,什么事都从微小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身体的衰老,也是平时不注意保养,忽视细小而积微成渐,从渐得损,从损得表,由衰得白,由白而老,从老得终,一百年是一秒一秒积累起来的,不懂得微细可贵的人,在事业上是不会有大成就的,历史上伟大人物,都知道这个道理,而取得成功的。
  人生活在社会上,脱离不开群众,社会越进步、工业越发达,互相牵连越大(如水、电、煤、交通运输、工、商业等缺一不可),每个人生活上的衣食住行,以及学习、医疗等等,都要依靠大家来维持,好比身体里各个细胞,互相依存,如一个细胞中了毒,就会传染给其他细胞,影响整个身体健康。汽车上的一只螺丝坏了,会翻车伤人。所以不关心他人,强
  调自己负责的说法是不妥的。
  判断一件事情的是非、善恶、要从人,我二方面来分析、对人对己都有利的是好事,损己利人是难能可贵的好事。损人利己的是坏事,损人又损己的大坏事。这里所指的人,包括你的家属及社会群众,因此,你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只考虑自己便利。不管别人满意不满意的事,在道德上都是有缺憾的,勿要以为是小事情,不要紧。立场观点养成了,大事情也会这样去安排的。
  古来道德方面有修养的人,在起心动念时,已觉察到应不应想,何况实际去做?所以德行每日增加。我们翻印这本书的意图,希望读者们能从故事中得到启发,德行日新日日
  新。过着真真快乐的日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