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论罗祖宗教思想过渡性、民间性特征及其与佛禅的关系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徐小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徐小跃
  鉴往知来: 两岸佛学教育研究现况与发展研讨会
  论文专集(2002.04)
  页57-63
  2002 中华佛学研究所
  台北市
  --------------------------------------------------------------------------------
  页57 论罗祖宗教思想过渡性、民间性特征及其与佛禅的关系 鉴往知来: 两岸佛学教育研究现况与发展研讨会
  论文专集(2002.04)
  罗祖宗教思想是建立在佛教禅学基础之上的,并在各个方面揭示著这一思想本质。然而,罗祖的宗教思想又不能完全归入正统佛教发展统系。事实上,它是介乎正统佛教和民间宗教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型宗教思想体系,由此决定了罗祖宗教思想具有了某种过渡性的特点。
  所谓过渡性即表现在一种思想体系由一个统系逐渐向另一个统系转变而形成的特殊性。它的功用在于架起了两种思想贯通的桥梁。由此也决定了它既要保留前一时期的思想,又要在此基础上开拓另一时期的思想。由于中国佛教禅学的发展是从内外两方面进行的,具体的说,一是佛教禅学内部思想的融会,一是佛教禅学向其他思想领域的渗透,所以,它的发展历程就呈现非单一化的趋势。我们所讨论的罗祖宗教思想过渡性,当然的是指佛教禅学向其他思想领域渗透一途所呈现的情形。因此,这种过渡性不但体现在时间性上,而且还体现在空间性上。而罗祖宗教思想也正是在时空两方面反映出与佛教禅学的承前继后的特殊关系。
  中国佛教禅学思想由于得到像罗祖这样人物的宣扬而得以在正统佛教发展范围之外继续发生著影响。应该说,在中国民间宗教中,罗祖的思想最具理论色彩,它以其自己独创的概念来阐扬禅学之理。换句话说,罗祖所运用的概念已不像禅宗那样抽象而显得不够平实。
  例如,罗祖在论述佛教禅学无二无分之空理过程中,他采用了“本现成”、“本来现成”、“自家现成”、“透玲珑”、“老真空”、“无极圆身”等等概念。通过这样的转换,使得佛理直接明了了许多,避免了要通过一些其他概念和说法才能体认的晦涩性。
  罗祖在说明佛教禅学的即心(性、人)即佛(空),本来面目的无相之旨以及无修无证的修行论过程中,他则通过浅显和民众熟习易懂的名词和直接的表述形式来转化佛教的名相和法理,或者说,他是将主词尽量采用通俗语,然后借助系表结构来表达他所要阐述的禅理。比如“当人就是真空法性”、“认得自己是天堂、西方”、“我是真空。娘是我,我是娘”、“本性就是诸佛法身”、“无碍是西方”、“离了四相原是我,照彻十方原是我”、“自己是西方”、“自己原是真净土”、“大道原是本来面,西方就是本来人。净土就是本来面,家乡就是本来人”、“自己就是古人田地”、“自己真戒是西方”、“人性就是真之宝”、“无修无证主人公”、“无修无证是天堂”、“无修无证菩萨路”、“天堂地狱是虚境”、“信者就是西方路”、“笑人修行是呆痴”、“这便是我行的,巍巍不动,这便是我行的,太山不动,这便是我踏的,实地不动”(《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行的巍巍不动深根品第十六》)、“这点光就便是西方净土。这点光就便是极乐安养。这点光就便是华严世界。这点光便就是古佛家乡。这点光便就是极乐天宫。这点光便就是化乐天堂”、“本来面目真西方,是家乡……真佛堂……是安养”、“自己光是家乡……自己光是真佛,是西方,真佛境”如此等等。
  看罗祖之论,绝没有像读佛经禅语那么费劲难懂,相反,他将佛教禅学那深奥玄虚之理一转成
  页58 论罗祖宗教思想过渡性、民间性特征及其与佛禅的关系 鉴往知来: 两岸佛学教育研究现况与发展研讨会
  论文专集(2002.04)
  为平易、简练、易懂的道理。具体来说,罗祖所论,并不像佛经和禅宗尽用些空空色色,有形无形,如如无二,自性自如、湛然常寂、即心即佛、无心是道等等抽象的语言,也没有那种有正说,有反说,有庄说,有谐说,有横说,有竖说,有显说,有密说的“公案”、“机锋”和答非所问的“禅语”,更没有对古时禅宗“公案”注释式的“评唱”、“击节”等玄虚的痕迹。
  寄寓罗祖宗教思想的《五部六册》是一部通俗性“宝卷”。我们曾指出,“宝卷”系唐、五代俗讲“讲唱经文”及演佛经故事的变文,中经宋代的“说经”,并受到尔后各代鼓子词、诸宫调、散曲、戏文、杂剧等形式的影响而形成的。它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其特征在于韵散结合。
  《五部六册》除了分品外,其主要构成的部分为韵文与散文两类,在比例上大部分为韵文,只有少部分为散文。韵文是《五部六册》的重心。韵文的形式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与十言等五类。以七言与十言为主,其中十言韵文是《五部六册》宣讲教义的主体,其固定的句型是三、三、四。如《苦功悟道卷·叹世无常品第一》云:“叹人身,不长远,心中烦恼,父母亡,一去了,撇下单身。……想父母,不见了,烦烦恼恼,想生死,轮回苦,叹杀人心。忽然间,亡故了,生身父母,又不知,我死后,何处托生。”又如同卷《拨草寻踪品第五》云“检科仪,整看了,三年光景,参不透,不得惺,眼泪纷纷。饭不饭,茶不茶,忧愁不住,怕生死,在呼吸,胆战心惊。这一遭,出不得,生死苦海,刹那间,失落了,再不相逢。这一遭,来托化,人身难得,却便是,须弥山,滚芥投针。将科仪,且不看,再进一步,行一步,扫一步,无处投奔。”这样的句式,有停顿有转折,非常便利说话者的讲述,若加上动作及表情,旋律自在其中,与押韵的效果相同。形式的通俗化,是为了更明了地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罗祖创立罗教经典,是为了让那些识字不多,或根本不识字的下层民众能够看懂和听懂经文。这样也才能使其宗教思想流传广布和深入人心。包括罗教在内的中国所有民间宗教无一不是凭借“宝卷”这一形式做到这一点的。另外,罗祖为了使自己的教义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他充分考虑到下层民众的知识水平的低下,对那些艰涩难懂的佛道之理不易理解的实际状况,在通俗化的宝卷形式中再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尽量削解这种矛盾,这就是他所采取的排比、重叠和重复几种特殊形式。
  正是通过上述各种形式的运用,艰涩的佛理和烦琐的名相推演被罗祖大大地消解了。他接引信徒的方式与重顿超得妙,功行绵密的沩仰宗,重峻峭机锋,解黏去缚的临济宗,重稳顺绵密,判断修证的曹洞宗,重斩断葛藤,截断转机的云门宗,重对病施药,相身裁缝的法眼宗都有所不同,而是直以正面说理,循循善诱、现身说法、晓以利害来规劝诱掖民众信佛参道。如他说:
  此法不是真实语,当时身化血光愿。此法若要诳哄你,当时身化血光愿。问你本性何处出?著你归家不信心。只为不信弘愿发,发愿普度出苦轮。信者就是西方路,不信地狱不翻身。信心诸佛来保佑,不信恶鬼紧随跟。(《破邪显证钥匙卷破称赞妙法品第十七》)不信佛难出世,毁正法永沉沦,不信就是毁谤……受苦鬼,一念心,脱离苦海,况今生,不信佛,永堕沉沦(《正信除疑无修证宝卷·往生净土品第三》)我等欲报佛恩者,当于此世,勇猛精进,捍劳忍苦,不惜身命,建立三宝,弘通大乘,广化众生,同入正觉,才能报恩。(同上卷《报恩品第十五》)
  页59 论罗祖宗教思想过渡性、民间性特征及其与佛禅的关系 鉴往知来: 两岸佛学教育研究现况与发展研讨会
  论文专集(2002.04)
  在这里你看不见名相解析的玄思,体味不到机锋冷语、呵骂打掐、推拿棒喝、与夺斩截的玄机,但这并不表明罗祖的思想有违禅理,恰恰相反,他是通过另一种更加明了的形式表达了欲表达的禅旨。
  正是在形式上行到了重大突破,方使一直在上层社会人士中流行的佛教禅学有可能在下层社会流行和传播。值得注意的是,在罗祖这里基本上是较严格地从理论上去创建其教义的,他以一位宗教思想家的气魄在全方位上对佛教禅学及其中国传统思想实施了改造。较成功地利用了民间文学的形式──宝卷以及适合下层民众的说理方式,将佛理“移植”到一个新的领域──民间宗教之中。而佛教正是借助这一新型的宗教扩大了自己的存在空间和影响力。所有这些目标的达到,必须解决一个仲介和桥梁问题,如此,也才能实现两种领域的自然过渡。当然,佛教向民间宗教的方向发展,只是它以图存在和发展的多种形式的一种,而不是唯一的出路。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中国民间宗教则一定要凭借既已架设好的桥梁继续朝著民间这一方向发展,因为它的生命力只在民间。
  罗祖宗教思想的另一特质在于它的民间性。在正面论述罗祖宗教思想的民间性特质以前,有必要对所谓“民间宗教”的名称问题给予交待。由罗祖创立的罗教被纳入中国民间宗教范畴是海内外学界的共识,但对如何称谓民间宗教则存在不同的看法,尚无一致的结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名称:一是称为民间宗教,一是称为民间秘密宗教,一是称为秘密教门,一是称为新兴民间宗教,一是称为白莲教,一是称为下层宗教。而以上所有名称,在明清二代上层统治者那里又被统称为“邪教”、“佐道”。我们认为,除了封建统治者出于其政治目的而将流行于下层社会的宗教思想厚诬为“邪教”、“佐道”是应该彻底否定的以外,上列其他诸名称皆有成立的理由。因为它们是从各自不同的方面及其所具有的不同性质而概括出的特定含义。
  我们在论述罗祖的宗教思想时,已采用了“民间宗教”一说。然而,我们的立论与其说是基于它是一种有别于为上层所接受和信奉的正统、贵族宗教(佛教、道教)而流行于下层民间社会的宗教组织,毋宁说是基于它是一种更能迎合下层民间社会人士心理需要的宗教教义和信仰。换言之,我们所谓的民间宗教不仅就其传播流行的物件和范围而言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就其教义信仰更具有为下层民间社会人士所接受和信奉的功用而言的。与此相关,我们在探讨罗祖宗教思想的民间性特点时,同样是遵循著这一原则。
  实际上,罗祖在处理儒道佛三教关系中而形成的圆融性特点,以及在对佛教禅学所实施的通俗化、世俗化的过程中而形成的过渡性特点,都已经包含和预示了其思想的旨归及其发展的最终趋势即在它的民间性。罗祖创教的初衷和终的都是根据下层民众的的普遍习俗和信仰的文化传统去构建他的宗教思想体系的。他所运用的概念,所宣扬的内容,所采取的形式,无一不是为了实现这一点而服务的。就其宗教思想内容而言,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了民间性特点。
  第一,对家乡观念的重视和对家族团圆的追求。罗祖宗教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是真空,这本也是一切佛教宗派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仅就此当然无法区别它们的不同。进而言之,在罗祖用“无相之旨”,“无为之法”,“本来面目”等等说法去规定和阐明他的“真空”思想时,同样不能跳出佛教的范式,因为在佛教那里又何尝不是以此作为与“真空”同等程度的范畴来释论其虚空论
  页60 论罗祖宗教思想过渡性、民间性特征及其与佛禅的关系 鉴往知来: 两岸佛学教育研究现况与发展研讨会
  论文专集(2002.04)
  的。然而,当罗祖将“家乡”范畴与“真空”范畴对举时,情况即刻发生了变化。他充分利用了中国百姓强烈的家庭、家族、家乡意识,来积极转化佛教的虚空观念,让人们借助固有的传统心理意识去接受和契会佛教之理。罗祖以家乡与真空互释的做法,更加通俗、具体和明了地指出了人们悟道明心的目的和归缩。佛教那种契空悟道的玄奥之境,统统在罗祖的“家乡”观念中归于平近和亲切。罗祖又将既已被世俗化且深入中国百姓心理的佛教有关观念,诸如,西方、净土、西方净土、安养、极乐安养、极乐国、极乐天宫、化乐天堂、自在天堂、佛国土、真佛、真佛境、大道、古佛堂、真佛堂、华严世界、诸佛聚会、不坏金身、灵山宝塔、金刚宝座、自在法王、灵山教主、法中王等等,一并总归入“家乡”观念之中。由此,一个新的境界──家乡就这样在罗祖那里宣告建立。
  罗祖深契佛教禅学的真空思想伴随著家乡观念的建立已深深烙上了中国化和民间化的记印,同时也在心理结构上深深与中国百姓相契互合,从而使其宗教思想具有了强烈的民间性特点。这一特点的形成又是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壤之中的。我们说,每一种宗教都必须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求得生存和发展,外来的宗教、本土的传统宗教以及新生的宗教,概莫能外。但又必须指出的是,尽管每个宗教受制于共同的社会基础而产生了某些相同的特点,但是,应该承认它们是存在程度高低、深浅的差别。以罗祖的所创的新兴民间宗教而言,在其民间性特点中体现出来的家乡的观念和情愫,就远比佛教、道教要强烈得多。这也就表明这一特点的形成是真正在深层结构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现实基础。
  那么,中国传统社会的现实基础是怎样的呢?大家知道,中国在进入阶级社会时,保留了氏族制的残余。统治者利用国家政权的强制力量,利用宗法血缘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将氏族制发展为宗法奴隶制,而后又演化为宗法封建制。就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而言,是一种以宗法制为基础,以宗族伦理为本位,以君权至上为核心的宗法专制结构。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从秦汉以后,其主要形式是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按照周继旨先生的说法,在秦汉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个的小农户既是实现物质生活资料再生产的基本单位,又担负著人本身的再生产和执行著传递知识文化、创造积累经验的精神生产的任务,即把社会有机体的三种再生产都统一于一个以血缘伦理为基础和纽带的社会组织形式──家庭之内,彼此紧密结合,相互制约。[1]由此可见,在宗法血缘基础上而组成的家庭就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细胞,因而受到社会每个成员的高度重视。稳定家庭,留恋家乡,安土重迁,家族团圆,遂成为下层民众的传统观念和追求目标。所有这些并作罗祖发出的呼唤:
  有智慧,参大道,归家去了;到家乡,永不散,永无轮回。到家乡,无量寿,长生不死。永团圆,无生死,快乐无边。(《叹世无为卷·慈悲水忏品第三》)
  参大道,明真性,西方去了。到西方,佛国土,好处安身。(《破邪显证钥匙卷破四生受苦品第二》)
  有智慧,参大道,归家去了。到家乡,永不散,永得团圆。在家乡,永团圆,无量寿限。到家乡,同聚会,快乐无边。本来面,到临危,十方普覆。有缘人,到家乡,永
  --------------------------------------------------------------------------------
  1. 参见周继旨《论中国古代社会与传统哲学》,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
  页61 论罗祖宗教思想过渡性、民间性特征及其与佛禅的关系 鉴往知来: 两岸佛学教育研究现况与发展研讨会
  论文专集(2002.04)
  得团圆。胜境界,遍十方,难描难画。无边景,受快乐,永得团圆。(《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布施品第十三》)
  也就是说,在作为“胜境界”、“无边景”的“家乡”那里“永得团圆”是下层民众的最后精神归缩。
  由此可见,罗祖一方面把中国传统的宗法思想和家乡观念深深地嵌入到了其宗教教义和信仰之中,从而使得前者具有了宗教意味;另一方面将其宗教教义和信仰建立在中国传统的宗法思想和家乡观念之上,从而使得前者具有了民间意味。二者的有机组合,形成了罗祖宗教思想的独特性。
  们已经指出,地狱说和四生六道轮回说,原是印度佛教的思想,由于它比较适合中国人,尤其是中国下层社会百姓的传统习俗和道德善恶观念,所以,很快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摄取,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著中国人的生活。没有多少文化的平民百姓,不会对那玄思抽象的佛理产生多大的兴趣,只有那些契合民间文化的佛教思想才能引起他们的重视。中国社会下层平民百姓正是从中国化了的“地狱说”、“轮回报应说”去理解和接受佛教的。而罗祖恰恰是充分利用下层社会广大平民群众笃信与中国传统迷信思想已相结合的佛教思想的习俗和宗教情感来自显其教,自重其教,此举为拓展中国民间宗教的地盘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尽管“地狱轮回报应说”是佛教的一个基本教义,且在中国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应该承认,在六朝以后,它毕竟没有成为中国正统佛教各宗各派宣扬的重点,这在佛教禅学思想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我们从罗祖最崇奉的几部佛教经典以及慧能禅宗、后期禅宗的言论中可以体察到这一点。
  罗祖曾全面肯定四部佛经,认为“大乘卷是宝卷才是正道,圆觉经是正道都要明心。金刚经是正道能扫万法,说心经是一本都得明心。”除大乘金刚宝卷究竟指的什么书,今已无法考查外,可以对其他三部经典的主要内容及本旨进行了简单的概括:
  《圆觉经》的内容,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由于此经所说“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此合乎华严宗圆摄一切诸法,下显本来成佛的圆教旨趣。因此,唐宗密禅师认为此经“切同华严圆教”,后世学人都列之于华严部类。又此经显示的修行方便,多处与禅法相合,如经中所说:“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与众生”,乃至远离作、止、任、灭四种禅病,这些教旨都适用于禅门修学,因而此经在丛林中也较盛行。
  《金刚经》旨在宣扬大乘般若“性空幻有”的佛理。全经以佛和须菩提问答的形式展开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乃是此经的思想精髓,即主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在万法皆空的思想基础上,此经又提出“心无所住”的解脱修行方法。《金刚经》是佛经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极大的一部,它是中国佛教禅宗藉以弘法的主要经典,同时亦为中国佛教其他宗派如天台宗、三论宗等宗所崇奉。
  《心经》文字简约,全文仅260字,但蕴含《般若经》之精义,向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旨在宣扬诸法皆空,断诸法执之理。
  页62 论罗祖宗教思想过渡性、民间性特征及其与佛禅的关系 鉴往知来: 两岸佛学教育研究现况与发展研讨会
  论文专集(2002.04)
  遍阅三部佛经,论及轮回、劫变观念仅有几则。具体言之,《心经》和《金刚经》全文不曾有此观念,只是《圆觉经》几处提到了此观念: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卷一)
  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卷四)
  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卷五)
  由此可见,《圆觉经》中的永断轮回思想重点是在强调断灭一切取舍,除舍一切贪爱淫欲,认为这样才能脱生死,免轮回,不生不灭始是解脱。这是与此经远离作、止、任、灭的本旨相一致的,而与三世轮回报应的思想,其侧重点是有区别的。
  作为中国化了的禅宗思想体系,更少涉及轮回报应观念。慧能曾提到了轮回一词,他说:“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敦煌本《坛经》第十六节)在后期禅宗那里这一观念更少被提及。
  上述情况表明,正统佛教禅学并未将轮回报应说作为其思想的重点,更未想通过对它的宣传来扩大自身的影响。中国佛教禅学有其自身发展的途径及其宗门之要。然而,这一已深契中国传统文化,并几乎支配中国下层民众意识的因果轮回报应思想必然要引起那些恰是以下层社会民众为宣教物件的宗教的重视。罗祖所创罗教正是适时抓住了这一点,将这一观念作为自己宗教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佛教的轮回报应思想正是借助了民间宗教一途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民间宗教又通过佛教轮回报应思想的宣传增强了其教义的民间性特色。
  应该指出的是,在中国民间宗教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能较好处理流行于中国上层社会的正统佛教思想和传播于中国下层社会的佛教思想与中国民间宗教思想的融合及转化的关系问题,并通过这一融合及转化建立起既不违佛教本旨,又具自身特色的民间宗教思想体系,当推由罗祖开创的罗教。
  我们说,罗祖宗教思想所体现出的圆融性、过渡性、民间性这三大特质,充分显示出其在中国民间宗教思想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无论就其深契佛禅之缘起性空的无相之法,即心即佛的本来面目,明心见性的无修无证,任性逍遥的纵横自在诸论,还是就其富有特色的真空家乡,无极圣祖,宇宙观和本体论,永断轮回诸见,都不是以后中国民间宗教任何一教一派所能与之比肩的。换句话说,罗祖宗教思想体系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完整性、一致性以及理论性,远远高出于罗祖以后的所有中国民间宗教各宗各派。当你读完并准确领会罗祖下面一段带有总结其思想性质的论述后,是否能够同意我们的评价呢?
  页63 论罗祖宗教思想过渡性、民间性特征及其与佛禅的关系 鉴往知来: 两岸佛学教育研究现况与发展研讨会
  论文专集(2002.04)
  无来无去亦无形,出入错认定盘心。好个自在真空法,返本还源旧家风。这个罗汉最高强,
  手把宝塔镇西方。大地魔军无一个,独占须弥做法王。未曾初分是一体,未曾初分一体空。
  今日还源元是一,西天东土独为尊。自在纵横无凡圣,人法双忘得纵横。万法总无无一物,
  十方照彻独为尊。但是心外求法,临危不得安身立命。无有是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无始无明幻色迷,梦魂生死几千面。一条直路得自在,但念自己归去来。自为色相迷了你,
  扑了顽空堕轮回。我今认得真实相,永无生死放光明。食斋不免轮回苦,受戒不免苦轮回。
  念佛不免轮回苦,烧香不免轮回苦,拜佛不免轮回苦,坐禅难免苦轮回,禅定不免轮回苦,
  解脱难免苦轮回,念经不免轮回苦,念咒难免苦轮回,出阳不免轮回苦,成仙难免苦轮回,
  成佛不免轮回苦,修成神通苦轮回,出家不免轮回苦,在家不免苦轮回,修行不免轮回苦,
  细行难免苦轮回,布施不免轮回苦,求福难免苦轮回,修寺不免轮回苦,建塔难免苦轮回,
  一切都是心外法,生死轮回苦无穷。透彻金刚不坏身,生死轮回总除根。寻著无名一个身,
  永无轮重播光明。我今亦得安身命,临危之时显金身。(《破邪显证钥匙卷·破出阳有法定时刻回品第十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