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欲与离欲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印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欲与离欲
  印顺
  一 “欲”是什么
  “欲”是什么,一般佛教界(通俗的佛教),缺乏明确的界说。有说是欲望;有解说为难填的“欲”壑。不问欲是什么,总之是都把欲看作可咒诅的、应厌离的。当然,“离欲”、“断欲”、“呵弃诸欲”等,是佛所一再开示的,毫无疑问。但如无简别的,解说为断绝欲望,这就难怪──世间学者要把佛法的人生态度?看作向后剿绝;佛教徒自身,也流于消极而奄奄无生气了!对于“欲”,无论是为了自修、为了佛教,佛教界是应该认清而有一正确态度的!
  佛法中,本有“善法欲”,为信修趣证的重要因素。然“善法欲”一词,非常生疏,而大家只是著重于染欲的厌离。这也许有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吧!在中国古典中,欲是偏重于秽染的。如说:“欲不可纵”;“惩忿窒欲”;“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等。这点,姑附记于此。
  现在,先从杂染的欲来说。说到“欲”,便应留意到“离欲”。欲与离欲,佛法中有广狭二义。一、广义是:如经上说:“能离欲界欲,及离色界欲;入真谛现观,能离一切欲”。这是通称三界修所断烦恼(思惑)为欲;离欲,即断尽一切修惑而究竟解脱。所以圣弥勒说:“离欲者,谓于修道离欲究竟”;“修道所断一切行断,名离欲界”。二、狭义是指欲界修惑而说,如修得初禅,必须“离欲及恶不善法”。从“欲”的字义去考究,相信欲的本义,确是约欲界而说。欲界,无疑是染欲最强的,尤其是男女欲,所以称为欲界。佛经中,凡与上界烦恼相对的欲界烦恼,每以欲立名。如三爱中,对“有爱”而立“欲爱”;七随眠中,对“有贪”而立“欲贪”;三漏中有“欲漏”;四瀑流中有“欲瀑流”。可是,这虽说是欲的本义,也可说是欲的浅义。在印度旧有的宗教思想中,人间,(欲)天上,魔宫,都是有男女欲的,都是生死而无常的。超过了这,便到达常恒自在喜乐的梵界。但依佛陀的如实知见,认为离此人、天、魔──欲界而到达的梵界,还没有出离生死,并非究竟。这种系缚生死的(梵天以上的)惑力,也就叫做欲,所以立为三界欲。要断尽三界的修惑,才是究竟的无欲界,才是究竟的解脱。
  在三界中,欲是侧重于欲界的。但在烦恼中,欲是侧重于“爱行”的。这是说:佛说的生死根本,不外乎无明与爱。如约三界来说,从来的小乘、大乘,都一致的分为二类:见道所断的,见行的认识错误;修道所断的,爱行的情意倒乱。如就欲界人类,发展得明显来说(余界,余趣,或由于定力所伏,或由于知识蒙昧,都不显了),那便是见与欲了。佛说:以欲为本,所以民民共诤,王王共诤。以见为本,所以宗教师也彼此相诤。欲是爱行的,有时与贪爱并无多大差别,如说:“贪异名者,……亦名为欲”。“彼爱,亦名希求,亦名欣欲”。不过从其特性而说:欲是“于彼彼境界随趣希乐”,有著向外(实也通于向内)希求的特性。而爱是更重于希求自体的存在。贪,是“于受用喜乐坚著”,现出染著而恋恋不舍的情形。总之,约染欲来说,欲与贪及爱,大致是相同的,不过欲特重于欲界的物欲(向外希乐)。 
  二 事欲的分折
  从欲界人类的欲来说,一般都分为“五欲”,即眼、耳、鼻、舌、身识,由于触对妙色(色彩,形态,动作)、声、香、味、触──五种可意的境界,所引起喜乐希求,耽著不舍的欲。还有男女淫欲,是触欲所摄,也通于色声香欲。这是欲界所特有的,但欲天的淫欲极轻,旁生等也不因此引起过重的忧苦;而人类的男女欲,显然的成为社会一大问题,有著无边欢笑,而实在是包含著无数眼泪。爱欲的“味”最深,“过患”也最重,所以“出离”的道,最为佛法所重视。五欲及淫欲,为欲界的特征,实也就是人类最主要的欲事。
  如随事分类,经论所说极多,最扼要的,是“三种受欲者圆满差别”。三种是:“一、资产圆满;二、自体圆满;三、广大殊胜有情供养圆满”。人类有了自体──身心的存在,即对于自体有圆满欲。有自体,不能没有物资的生活,所以有资产的圆满欲。生就不能没有父母,有家庭,有社会,自然会引发广大的眷属圆满欲。这是以自体为本,而对于自身、社会、物资所起的爱欲。这三种受欲圆满,也是互相关涉的,如饮食欲,属于物资欲,然“乐受欲者,为受诸欲,食于所食”。诸欲,即为了“倡荡”(淫欲),为了“憍逸”(少壮、无病、长寿),为了“饰好”、“端严”(姿色的美好)。其中除了淫欲,都与自体有关;自体圆满,就是保持青春,体力勇健,形色端严,寿命延长,以及未来生命的永续。
  与自体相对的有情与资产,即境界欲,略有摄受与资用二门。摄受,是摄属为自己的,是占有欲。资用是成为身心所受用的,是享受欲、支配欲。摄受的,可以成为资用的;但如荒郊的野花,你并不摄受他,并没有把他看作自己的私有物,却可以受用他的美色与芳香。又如存在银行的存款,是属于你的,可是在这生中,你不一定能使用他。积谷千仓的食物,也如此。经论中,有七摄受事,六种所摄受事,十种身资具,四资具,六种别欲,十种贪事等种种分类,总括的列如下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转自:《正觉之音》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