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仁者嵩寿·法水长流——第四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吕姝贞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仁者嵩寿·法水长流
  第四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
  “人间佛教,薪火相传”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
  吕姝贞
  为恭祝佛教大思想家印顺导师九秩晋八嵩寿,并促进“人间佛教”理念之弘扬,由佛教弘誓学院、弘誓文教基金会、现代禅文教基金会主办的“第四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于三月二十九、三十日假中央研究院学术活动中心举行,并圆满落幕。计有六百余人参加,与会人士由大会赠送《印顺导师九秩晋八嵩寿纪念集》一套三册,内含:昭慧法师著《佛教规范伦理学──从佛教伦理学到戒律学思想体系之全面建构》、《活水源头──印顺导师思想论集》及悟殷法师著《部派佛教系列中编:修证篇》。新书发表、研讨及座谈过程中的交流与论辩,也相当精彩而多元。
  ◎序幕  
  大会开始时,全体大众向印顺导师法相行三问讯礼,恭祝导师为法住世,嵩寿无量,正法光明长照世间。  
  主席性广法师于开幕典礼中致词时表示:  
  为促进“人间佛教”理念之弘扬,延续“人间佛教”行者“回应普世价值,引领社会进步”之一贯宗旨,并带动台湾佛教界之新思维与改革热情,主办单位举办三届以来,尤以第二届“废除八敬法”宣言,获得教界与社会之广大回响,第三届更将佛法与“当代对话”——期能以知识和理性的人间菩萨道精神,从事建构当代台湾本土佛教哲学的新思维,并真正落实佛教两性平权的新伦理观,本届研讨会则邀请海峡两岸学者共同研讨“博大精深的印顺学”与“当代佛教走入人间”二大议题。  
  而每一年用“以法供养”的方式,来为导师祝寿,主要是以忆念法、思维法、学习法、甚至修证法的心情。而这样的方式,应可说是对于一位思想家、佛学卓越成就者最好的祝寿方式,也因为印顺导师的思想具有延展性,所以每年举办研讨会,都能够以导师的思想为主轴,讨论相关议题。由于法不孤起,仗缘方生,所以一年比一年殊胜,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的学界先进,都愿意把他们的论文发表出来。其实,学术研讨会真正的精神,在新思想的交流,新观念的激荡,虽然思想的改革并不代表行动的实践,但却是实践的动力。 
  性广法师并引述前些时自美国访台的继如法师之言。继如法师表示:愿意在美国社会,弘传印顺导师的思想。因为,人间佛教思想能与西方深度对话。  
  同是主办单位之一的现代禅文教基金会,由现代禅教研部主任温金柯居士代表致词。他说:现代禅李元松老师思想深受导师思想之启发,因此现代禅教团能够参与共同主办,全体同仁都非常高兴。本届与会学者与所提交之论文,有相当之份量,大陆重量级学者与会,为大会增色不少。而以导师思想对汉传佛教之重要性而言,不应只有“法海微波”,而应是“法海巨涛”才对。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张新鹰教授代表大陆学者,向主办单位表达谢忱,同时指出:印老是佛教界公认的高僧,他的成就是中国佛教学界的光荣。他祝福印公导师福寿绵长、永住世间。他并预告:当年由太虚大师主办的汉藏教理院,将于明年整修后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重庆的法师殷切期盼印顺导师能于明年再到恢复重光的缙云山。因为导师曾在《平凡的一生》写道:“在汉藏教理院的八年,是决定自己未来一切的八年”。  
  上海复旦大学宗教所所长王雷泉教授致词时表示:三次来台,都与印公导师有关系。并谈及印公导师“此时、此地、此人”的人间佛教思想,已成为两岸很重要的佛教思想。  
  中华佛研所所长李志夫教授表示:明年是导师九十九岁,应可以联合更多单位,扩大办理研讨会,以资庆祝。此语一出,全场热烈鼓掌。
  ◎新书发表  
  开幕典礼之后,与会人士分两梯次合影留念。然后展开新书发表会,由昭慧法师发表新书《佛教规范伦理学》,本书研究的是佛教道德哲学,也可说是戒律学的“法哲学”与“法理学”,作者将《佛教伦理学》与《律学今诠》作了一个全面性的衔接,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从佛教伦理学到戒律学,有其一以贯之的思想脉络,那就是:基本原理→中层原则→基本规范→各种规制→延伸规章与判例。  
  法师用了半个小时,将本书作了提纲式的介绍,并针对几个重要伦理学议题,提出其相应于佛法的见地。叶海烟教授称誉:这是一场别开生面,而且人数最多的新书发表会,他很剀切地提到几个本书的重要观点及其价值,并对本书的学术成就,给予极大的赞叹。  
  而张新鹰教授精采的回应,则更指出:这本书反应了作者的现世观照,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代的续佛慧命,体现佛教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与适应。社会是一个不断的、实在的进程,佛教作为有悠久历史的观念型态,如何焕发出新的规范?昭慧法师的思路与趣向,不但反映了人间佛教的理念,而且与当代社会思潮,有著非常密切的对应关系。
  ◎专题演讲  
  本次会议专题演讲,邀请在印度长达二十五年,从事印度佛教复兴运动的英籍世友先生(Mr. Lokamitra),谈“印度佛教复兴运动的重大发展”,分享与会大众,游祥洲教授担任翻译。世友先生指出:印度佛教复兴,亦为人间佛教对社会影响的具体展现之一。出身贱民阶级,而在英、美留学的安贝卡博士,是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司法部长,他认为人应该是平等的,只有透过佛教,才能让贱民脱离种姓制度。在安贝卡博士的推动之下,四十五年前,五十万人一次在龙城集体皈依了佛教。印度佛教复兴至今已四十五年,并接受到台湾佛友以及欧洲学佛人士的赞助,已有逐步的改观。希望透过佛法,能使贱民现世改变命运,并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将佛法应用于社会以及日常生活中。  
  他并指出,在印度佛教复兴运动中,面临著许多困难。尤其贫民窟中的贱民意识,是最难突破的地方。现在,如果我们不能帮助他们产生正确的佛法观念,他们很有可能进而改信其他宗教,那印度佛教将有可能面临第二度的灭亡。游祥洲教授补充说:“太虚大师说: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玄奘大师与历代大师将佛法从印度传过来,也希望我们将佛法传回印度。”主持该场讲座的昭慧法师,希望大家能慷慨解囊,虽是小小的数额,但对世友先生的印度佛教复兴运动而言,可能将是很大的助力,她的这番呼吁,获得了来宾广大的回响。大家在中场休息时间,纷纷上前向世友先生致意,并将捐款递交给他。
  ◎论文发表会  
  除了新书发表会、专题演讲之外,尚有七场论文发表会,计有十八篇论文发表,所发表之论文有二大主题:(一)博大精深的印顺学。(二)当代佛教走入人间。  
  各场次主持人分别为:李志夫教授、赖泽涵教授、卢蕙馨教授、黄运喜教授、萧金松教授、叶智魁教授、张嘉尹教授。  
  发表人依序为:性广法师、江灿腾教授、朱文光教授、赖贤宗教授、杨曾文教授、林蓉芝老师、林光明教授、龚隽教授、游祥洲教授、空寂法师、悟殷法师、吕胜强老师、邓子美教授、杨惠南教授、戴爱莲(Elise Anne DeVido)教授、林朝成教授、陈仪深教授、宣方教授等教界、学界人士。其论文内容大要摘录如下:  
  性广法师在其发表之〈大乘禅波罗蜜“止观法要”之抉择〉中,以智者大师与印顺导师的禅观思想为主轴,而做比较研究,指出智者大师和印顺导师思想,都建立在深厚的义理基础上,对于印度禅学的典籍都有广泛的研究,二位都是延续龙树中观的思想,由于智者大师受《法华经》之影响,从信愿入门,强调修心,发挥中观学而强调融贯;而印顺导师禅学思想则吸收《瑜伽师地论》之学理,从慈悲入门,菩提心是其心要,并强调依“修身”入门,发挥中观学而强调精严。文中探讨二位大师异同之处,极受与会人士之重视。  
  江灿腾教授发表〈传统新义:近代台湾本土佛教史料的搜集与研究〉,阐明有关从事近代台湾本土佛教研究之史料搜集与研究意识,并探讨史料整理与研究史的发展,且强调应扩大视野──以近代东亚发展史的观察角度,来研究台湾佛教近代史,并主张:研究者应从实际的层面,探明其中所涉及的日中台三角交流的佛教新秩序,并揭发其中有关台湾本土佛教曾被宰制、联络、辅导和强迫改造的各种问题。  
  朱文光教授则于其〈汉语佛学研究的方法论转向〉中,探讨近现代佛学研究典范之形成、汉地佛学研究者的方法学构思,以及汉语佛学研究的方法论转向。以反应印老青年时代对佛教的反应,说明人间佛教佛学研究方法论,并指出二十一世纪以来汉地佛学呈现转向的趋势,并综述守旧与维新的佛学研究方法论。  
  赖贤宗教授于〈佛教诠释学与人间佛教思想的哲学诠释〉中表示:人间佛教是中国佛教的脉动。他并解明人间佛教的大乘佛教思想基础,探讨人间佛教思想的两种进路及其整合与相关问题,进而探讨佛教诠释学对于诠释学与佛学研究之意义,阐明当代意义脉络中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与佛教诠释学。  
  杨曾文教授于〈二十一世纪的人间佛教和佛教研究〉中指出:“人间佛教”是新世纪佛教的一面旗帜,并对昭慧法师公开声明废除“八敬法”的大无畏做法表示赞赏。他表示:在新世纪以人间佛教理念为旗帜是时代潮流,佛教在社会适应中必将焕发新的活力,涌现出种种新的现象。在此过程中,佛教研究不仅会为发展社会人文科学作出贡献,也将为新世纪佛教的传播发展提供借鉴、咨询,为开展各种弘法利生、环保、佛教教育等事业提供对策。  
  林蓉芝老师于〈当代佛寺法制化的再讨论〉中阐明:宗教团体法是以宗教团体的立场,对宗教团体的规范,宗教法确实有其必要,且关系佛教未来的命运。宗教法制化是必行之路,面对殡葬条例、农发条例,以及纳骨塔合法化、土地取得、都市道场登记等过度条款的设计,希望可以修改得更为完善,更具宏观价值,以立足国际舞台。而且也唯有从人治走向法治,人间佛教才能薪火相传。  
  林光明老师于〈试析印顺导师对咒语的态度〉中表示,导师由原始佛教的思想出发,对咒语并没有偏见,也没有贬抑“持咒”的修行力量,并赞许“咒术对佛教宏传的功德”,他认为导师对咒语的认知与诠释都很正确。传道法师则提供不同看法:“导师虽不会反对别人持咒,但却不会赞成咒语。”游祥洲也提供导师亲口对他说的一段话:“我不接受密教,但对西藏喇嘛认真治学的态度,我是非常赞赏的。”  
  龚隽教授于〈调适与反抗〉一文中,以近代东亚佛教传统与政治关系中的两个案例为中心,主要围绕在以太虚大师为代表的中国近代人间佛教运动与日本禅佛教,和以西田几多郎等为代表的京都学派,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关政治的讨论,分析东亚近代不同境域中的人间佛教运动,是如何从现代性与民族主义的议题,各自展开自己的论述,以处置佛教传统的内在观念与社会外缘关系之间的紧张状况。  
  游祥洲教授〈论印顺学与佛教全球化〉中表示: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纪最明显的趋势,面对此一新趋势的挑战,“对话”将是解决全球化问题最主要的途径。也唯有积极展开“对话”,才能够展现实力并创造优势。印顺导师将近一世纪的研究成果,已为佛教诠释学提供一个接古开新的基础,可以为佛教全球化作一个极大的思考。并希望能将这佛教内部对话的思想语言介面,为“佛教全球化”创造极大的优势。其中,“三乘共贯”与佛教内部对话、“人间佛教”与佛教的现代性、四众平等与“全球伦理”三点是值得特别注意的面向。而印顺学与佛教全球化,已成为一个真正值得讨论的问题,例如将导师的著作英译流通,以及在世界有名的大学,提供印顺学讲座,甚至如果明年可以扩大办理,并邀请西方的学者来参与,那将会是很好的开始。  
  空寂法师在〈论佛教戒律观对“罪”的看法〉中,以“罪”之判定为主,依其层级而作探讨,并针对“主要罪因”与“次要罪因”、佛教三类罪因而作理论分析,探析人天乘所认定之罪、声闻乘所认定的罪与菩萨乘所认定的罪之不同。她指出:世间的法律并不过问人的无明与爱染,而佛教为了尊重缘起世间不同佛弟子之不同根性,还将道德层次分为三级,让佛弟子随著自己道德意识的提高,而将行为的自我要求相对提高。于是“罪”之意识让自我警策的力量,因而相形提高。  
  悟殷法师〈记印顺导师《印度之佛教》的特见〉,从声闻部派到大乘二大唯心论来阐明导师《印度之佛教》的卓越特见:导师厘清了传说纷纭的学派分化次第,论定部派分化的次第及系谱;在错综复杂的部派论义中,归纳了部派佛教发展的两条路线──依蕴立我和依心立我;并且用学派思想、风格、地域文化串连了声闻部派跨越到大乘佛教的关系,阐明大乘佛教的思想源头;以妄心、真心的思想来源不同,发掘妄心论和真心论思想之歧异与彼此之拒摄;并从众多的唯识典籍中,发现唯识学者在印度、在中国形成诸多异说的关键,解决了自古以来唯识学说的纷纭诤论。最重要的是:导师紧扣佛教的根本思想“缘起”──生死流转与涅槃解脱,都依“缘起”而开显的轨则性,以探求佛教的本源,明其流变,抉择而洗炼之。而释尊之特见,即是“缘起”。法师并揭橥一个原则:各期各学派怎样说明生死流转,反其道而行,就如何说明涅槃解脱。  
  吕胜强老师于〈印顺导师“人间佛教”之菩萨观及道次第初探〉中,阐扬导师所提倡“人间佛教”之“人菩萨行”,并证成人菩萨行之如理(缘起)性及可行(实践)性。试图从印顺导师引据经论之诸多著作中,抉择其“菩萨观”,并建构出“人菩萨行”的道次第,俾使同情“人间佛教”者,得以同愿同行,并厘清部份佛教行者对人菩萨行之质疑。他提及导师的坚持:真正的人菩萨行,要认清佛法不共世间的特性,而“适应今时今地今人的实际需要”。  
  性广法师回应:人间佛教菩萨道的精神,可以从世友先生所说的印度佛教复兴运动中,看到大乘菩萨精神的充分展现,即是忘我为他,不会去顾虑死后的保证。传道法师介绍唐代慧沼的《劝发菩提心集》,将菩萨道怎样发心之种种阐述详明,并以该书所举菩萨发心积极勇健不畏堕落之实例,以供参考。  
  邓子美教授〈人间佛教与大乘佛教关系论〉,参照现代宗教社会学理论,从宗教型态比较、大乘与小乘佛教比较,以及现代与传统佛教比较出发,依据佛教经论与人间佛教代表性人物太虚、印顺、赵朴初的论述,界定了大乘佛教与人间佛教的内涵与外延。并强调:人间佛教理论的创立者在构建严整的理论范型,不仅著眼于批判,而且更致力于传统大乘各教派以及藏传佛教、日本佛教、南传佛教甚至基督教优点的吸取。作者肯定:人间佛教继承了大乘精髓,论及人间佛教与大乘佛教间的包容与兼容关系,佛教与现代社会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与争议,并评估海峡两岸佛教走向(多元竞争)以及今后各自所应努力的重点。  
  昭慧法师补充:人间佛教应共同拥抱苦难众生,相濡以沫,而非竞争关系。邓子美教授补充说,实践是可以竞争的,否则会产生经济学上“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  
  杨惠南教授于〈建立台湾女同志佛教徒的主体论述与女性生态学〉文中阐明,受到深层生态学影响的生态女性主义者主张:以“生物中心观”来取代以往的“人类中心观”。并进行生态女性主义的反思。作者则主张以佛教“缘起论”的立场,来解决西方同志主体论述的内在矛盾,以及女性生态学的理论困难等相关议题,并呼吁:台湾女同志佛教徒应该勇敢“出柜”,与台湾男同志佛教徒携手合作,以解决老死等问题,并建立台湾本土性的同志佛教徒论述。  
  戴爱莲教授于〈佛教、妇女与公民社会在台湾〉中表示:台湾不仅已经成为大乘佛教的心脏地带,更主要的是:台湾是亚洲及亚洲以外,所有佛教传统的女性修道院之中心。台湾比丘尼可以健康发展之主要因素,她归纳了十一点因素,并探讨台湾女性出家人究竟能不能算是世界性的女性出家人运动中的一环?以及台湾的女性出家人是否认同台湾的女性主义运动?并举出罗伯特.威勒的看法:“台湾的妇女以及佛教在型塑公民社会的过程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  
  林朝成教授所发表的〈正义与关怀:佛教观点的诠释〉,指出:关怀伦理与正义伦理的争议,对人间佛教而言,是个值得关注的论题。他尝试从“可普遍性”的解析,说明关怀伦理学理论的定位,并从“需要的诠释”说明关怀伦理学透过沟通理性建构正义伦理的必要性。作者提出佛教“法缘慈悲”的伦理学立场,及其重构的可能性。就慈悲的关怀伦理的制度面建构而言,吸收“需要的诠释”的沟通理性,并就“法缘慈悲”的面向,确立其“可普遍性”的后设原则,将是慈悲伦理世俗面向开展的重要环节。昭慧法师补充说:平等分配的原理何在?是哪一种形态的平等分配?是否可实行于僧团之外的俗世社会?这些都还可再做深入的探讨。  
  陈仪深教授于〈民国时期的佛教与政治(1912~1949)〉中,从政府档案与《海潮音》杂志等资料来探讨1912至1949年间佛教与政治的关系。此期间有庙产兴学等问题,从太虚大师提出的“僧伽参政”看法,可以见到佛教现代化的问题。他认为,理想的政教关系只有在政治民主、社会健全的环境下才可能产生。而佛教界对于国家社会的民主进步、公平正义如果不能扮演推手,至少也不应是旁观者或是向下拉扯的角色。由此可见,太虚大师不避“政僧”之讥,勇于对社会主义、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乃至具体的公共事务发言,犹然是今日佛教徒应该重视的榜样。作者希望,佛教能把大乘佛法的菩萨道精神,真正带到人间的日常生活之中。  
  宣方教授于〈当代南传佛教国家佛门女性解放运动之考察〉,以恢复比丘尼传承运动为中心,来探讨当代南传佛教国家佛门女性解放运动所涉及的不同层次,以及众多的问题。此中尤以涉及“律制”之争,招致众多的非议和讥评。作者认为:佛门女性解放运动,需要各种策略的综合运用,更需要各种人才的群策群力。需要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革命家,也需要坚韧不拔、稳步推进的改革者,并且需要“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悲愍情怀,以及“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坚定信心,才能突破重重的障蔽。
  ◎座谈会  
  最后由黄丽明居士主持“典范人物的历史图像”座谈会,邀请四位引言人,分享典范人物的懿德风范,以及弥足珍贵的历史图像:  
  首先请傅学军局长代读李载道先生论文,为大家介绍弘一大师与梁启超先生两位典范人物,以及他们在天津的故居之修复始末。由于两位伟大人物,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和宗教遗产,给世人留下了许多启迪与思考,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望,所以他们的故居之修复也备受世人的关注。  
  接著,由传道法师谈述制作《人间佛教的播种者──印顺导师》纪录录影带之始末。传道法师受导师“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之启发,于十年前不畏艰难,完成导师录影带之制作,其动机为:一方面立志报答导师的法乳深恩,另一方面也为曾经接受导师思想熏陶的晚生后辈,弥补些许未能亲谒慈容的缺憾;而更重要的,还是想为广大的佛教与非佛教徒,介绍导师的一生行谊与思想大要,以昭显长者的精神与德行。  
  为印顺导师制作纪录片的慈济大爱台总监姚仁禄先生,于座谈会中谈述其制作的总体过程与心路历程,由导师常写的“追寻正见、确立正信、坚忍正行、传承正法”,而录制成“正见.正信.正行.正法──印顺导师传”纪录片与DVD,谈述制作过程、内容、团队等相关资讯,姚总监向大家分享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看到导师谈述童年情景时的眼光与表情,煞时好像回到童年的情怀,内心颇为感动。他并深深体会到那个时代佛教所面对的艰困与氛围。本纪录片广为访问相关法师,谈述导师行谊,以及对导师思想的看法。  
  潘狅小姐为印顺导师写作传记,并于去年由天下文化出版社发行,甚受欢迎。潘老师现身说法,认为:纪录这一代中国人的奋斗与成就,以鼓舞下一世代的人,是一件深具意义而令人雀跃的事。她以说故事的方式,来呈现导师的思想与人格特质;她表示:能聆听导师及其弟子对导师生活或思想的看法,在各种相关场景中,感到温馨祥和。她看到导师是那样的念兹在兹于佛法的弘传,内心至为感动。有人经常会问她:是否听得懂导师的口音,幸好有明圣法师等常住师父帮忙翻译,传道法师则送她两卷《人间佛教的播种者──印顺导师》的录影带,她常常反覆看录影带,以练习听力。她表示:《印顺导师传》的写作对她的挑战很大,因而心灵的收获也很多。  
  昭慧法师补充说明安排座谈会始末,并希望将来能有更多人来弘扬印顺学以及太虚学。杨曾文教授回应:这场座谈会所谈述的内容都非常有意义,并建议明年开会时,大爱台能赠送与会大众每人一片导师传的DVD。温金柯主任建议:希望能留下导师的相关史料(如:未收录于《妙云集》、《华雨集》之作品等)。邓子美教授希望海峡两岸能一起合作推广太虚学。宣方教授建议:希望搜集其他佛学大师的相关资料。传道法师补述导师平易近人、平实可亲的一面:曾与友人前往参访导师,友人因东西未带,而折回取物,见其在疲累闭目之余,却能瞬间面展笑容,而让人没有负担。他并建议:若有史料档案无法典藏,可以存放在妙心寺佛学资料中心,并供众阅览。慈济有一位师兄发言,建议明年导师九秩晋九(百岁)祝寿研讨会,慈济也能参与合办。
  ◎圆满落幕  
  接著由昭慧法师主持闭幕典礼,她表示:“人间佛教,薪火相传”研讨会之命名,主要是期盼诸方承受导师思想泽荫的佛教单位,能够一棒接一棒地办下去,而且成事不必在我。她表示:去年有佛光山星云大师莅会演讲,今年现代禅加入,听到李志夫教授告知:明年法鼓山或许能共襄盛举,真是令人法喜充满。  
  她并分享王尔德“快乐王子”的故事,以譬喻不舍众生的菩萨心行──小燕子因为代快乐王子分送那些嵌镶在他铜像上的金片,乃至眼中的红宝石,给穷苦人家,而终至于耽误了南迁避冬的时段,倒毙在铜像脚下。她比喻导师为快乐王子,追随导师的我们(包括在座所有人)就像一群小燕子。小燕子可以欢喜的行菩萨道,在利他的过程之中,不断的完成自利,他们见证著人间佛教的人菩萨行。她接著介绍她身边的一群小燕子──弘誓师生的工作团队。大家热烈鼓掌,而且掌声不断。本次研讨会就在一片欢喜的气氛下,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妙心法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