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的正信与正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净慧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今天,桂林市佛教协会在这里举办一个佛学讲座,邀请本人来这里和各位谈谈学佛方面的一些问题。我想,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因缘。我们今天能够有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首先要感谢桂林市政府和桂林市的统战部门和宗教工作部门给我们提供了这样好的政策环境。这件事也充分体现了桂林市的党政领导和统战、宗教工作部门对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高度重视。我们今天有了这样好的政策环境,我们才可以有这个非常殊胜的集会。所以,希望各位要很好地珍惜我们现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大好政治局面;珍惜我们现在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这种良好的政策环境。我们每一位信佛的善男信女,都要好好地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积极参加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在这个前提下,再来安排我们的信仰生活、宗教生活。同时,我们也要把积极参加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这种实际行动看作是落实我们修行的一种具体的活动。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正信与正行---这是作为一个佛弟子应该具备的两个条件。

  正信,信什么呢?我用四句话来概括,就是:要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应该说,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作为一个佛教徒要“正信”、不要“迷信”的根本内容。

  首先,要“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大家都是学佛多年的居士,当然知道三宝是什么。我们学佛首先就要相信“佛、法、僧”三宝。三宝就是我们信佛的中心内容,或者说,信佛的核心。一个人说信佛,如果不信三宝,而是信别的什么东西,或者信某某一个传法的人,应该说这是对三宝信仰的不具足。如果说,我只信佛、信法,不信僧,那对三宝的信仰也不具足。因为,“佛”,是医王、是医生;“法”就是医生开的药方;“僧”,就是我们学佛修行过程中的朋友,好象是医院的护士一样。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病,所以都来学佛。什么病呢?烦恼病。我们入佛门就是因为有病,有烦恼,有问题。世界上有没有没有病 、没有烦恼的人呢?找不出这样的人。所以我们说,佛门所面对的是全人类,是整个众生界。因为,整个众生界都有烦恼、都有病。所以佛就为我们这些有病的众生开了种种药方。药 方是什么呢?就是佛就为我们这些有病的众生开了种种药方。药方是什么呢?就是佛法。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就有八万四千种法门来对治众生的这八万四千种烦恼病。那么,我们找到了医生,也知道了应该吃什么药,还要不要人来护理、来帮助呢?显然是需要的。没有人护理,没有人帮助,那就象羊群一样会随时迷失方向;会随时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迷失路途。所以,我们要信仰僧。这是从佛、法、僧三宝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讲的。

  先说佛。我们信佛的主要对象,就是指释迦牟尼佛。因为,没有释迦牟尼佛创教、说法,我们众生也就不知道还有西方的阿弥陀佛和东方的药师佛,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以及种种修行法门。所以,我们信佛的主要对象当然是释迦牟尼佛。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相信由佛金口所宣、直接教导的十方三世一切佛--十方三世的佛都是我们皈依的对象。比如说,我们现在许多人修念佛法门,求得在临命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是阿弥陀佛。我们是怎么知道这一点的呢?就是因为释迦牟尼佛说了一部《阿弥陀经》,我们才晓得这个法门,才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有佛,号阿弥陀。所以,我们在信释迦牟尼佛的同时,也要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次说法。法的含义很多,可以是法门,可以是一条道路,可以是我们修行以后所证得的境界。法,既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当中教化众生所留下的言教,这个叫作教法,同时又是我们修行所体验到的那种经验、那种境界,这也是法。所以说,佛的正法有二种:一种叫“教正法”,一种叫“证正法”。“教正法”,就是佛的言教;“证正法”,就是我们修行所达到的那种经验和境界,用佛教的语言来说,就是我们修行的证量。所以,我们信仰法,不仅仅是要信仰佛的言教,以佛的言教来作为我们树立信仰、巩固信仰、提高信仰的一个指导思想;同时,还要自己去修证、自己去体验,那样才会有收获--那个收获就是“证正法”。经过自己修行所获的那个境界叫“证正法”。

  注意,法是释迦牟尼佛所说,但不是他创造的。因为,法是一个客观存在,释迦牟尼佛仅仅是发现了它,然后把它说出来。所以,法的道理是“有佛无佛,法尔如是”--有佛出世,法是如此;无佛出世,法也是如此;佛说出来了,这个法是如此;佛没有说,这个法也是如此。因为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如实、是真如、是真理。真理只可以发现,不可以创造;能创造的东西就不是真理了。所以,佛法是客观存在的真理。这就叫“法尔如是”。

  在这里,大家要记住法有两种:一种叫“教正法”,一种叫“证正法”。“教正法”是我们信仰、学习的内容,“证正法”是我们通过修行所得到的不可言说的经验和境界。“证正法 ”是我们通过修行所得到的不可言说的经验和境界。“证正法”是说不出来的,所以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证正法要通过教正法的指导,通过实修来得到,不通过教正法,就不可能体验到证正法。

  再讲僧。僧,包括两种,一是如圆觉菩萨等等证得果位者,叫“圣贤僧”;一是像我们现在正在修行、学习的比丘、比丘尼,叫“凡夫僧”。僧,是一个由梵文翻译过来的名词,它本身叫“僧伽”,就是“和合众”的意思,是一个没有争执、烦恼少、清净正派的修行集体。“僧”叫做“和合众”,它是一个集体,不是一个人。要多少人才能称为“僧”呢?根据戒律上的规定:一个精舍、一个寺院必须有五人以上的比丘或者比丘尼才能成为一个僧团,才可以叫“僧”。一个人、两个人不称“僧”,而称比丘或比丘尼。只有五个人以上的这样一种团体--比丘或比丘尼的团体,才能称为“僧”,才能有资格接受信众,才可以布萨、诵戒,乃至在一些边地即出家人比较少的地方,举行授戒等活动。所以说,我们皈依僧,就是皈依这两部分的僧:“圣贤僧”和“凡夫僧”,不是皈依某一个人,而是皈依某个僧团。我们现在有不少的人皈依了三宝,若说“皈依了某某人,我是某某人的徒弟,我是某某人的皈依弟子”--这种说法不是很准确。因为,他一个人不能代表僧。那么,可不可以叫他“ 师父”呢?可以叫“师父”。但,只能说他是授你皈依的证明人,是你加入佛教、皈依三宝的证明人,你所皈依的对象应该是那个僧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能说我是“三宝弟子”,或者说“佛弟子”,不能说“我皈依净慧”,这个不准确,不能这样说。而应该说 “我皈依三宝”。如果说你是“皈依净慧”,那就错了。因为,你只皈依他一个人,他一个人没有这个权力来接受皈依弟子,他只能够证明你是一个佛弟子,证明你履行过这种仪式、已经成为一个佛教徒一个佛弟子。

  我们信仰的核心是三宝,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佛“三觉圆满、万德具足”--是世界上人格最完善、道德最高尚、觉悟最圆满的圣者。既然是这样一个圣者,我们人类的最高追求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当皈依佛--以佛为师,逐步向佛靠近,逐步完善我们的道德修养,提升我们的人格。所以,我们必须要以佛为师。法,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去修养、怎么样去做人,怎么样去淡化烦恼、破除无明。我们如果离开了法,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在做人的过程当中,不知道如何来处理我们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法,能够帮助我们来判断,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以法为师。僧,能够弘扬佛法,是我们修行的榜样,是我们做人的榜样,又是我们修行过程当中的老师和朋友。我们修行不能没有老师,也不能没有朋友。所以,我们要以僧为师。“以僧为师”不是以某个人,而是以这个僧团,以僧团为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要皈依三宝、以三宝为信仰核心的基本内容。

  其次,要“以因果为信仰的准绳”。怎样判断我们的信仰是对的还是错的呢?必须有一个准绳、有一个标准、有一个原则。这个标准很简单,就是“因果”。虚云老和尚讲过:释迦如来的一代时教,三藏十二部那么多的经典,讲来讲去就说了两个字--“因果”。因果,分为世间的因果和出世间的因果。世间的一切事和出世间的一切事都是有因有果的,没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因果是佛教赖以建立的一个最根本的内容。我们信佛、信三宝,如果说,不信因果的话,那我们可以肯定:他虽说是佛教徒,但他没有正见、沿有正信。连因果都不信,那怎么可能是一个佛教徒呢?我们信佛的人所做的一切事,都是从因果出发的。

  因果的道理不是佛创造的,而是一个客观存在。世间的一切学问,包括科学和哲学在内,都讲一个因果律,只是佛教的因果比世间所讲的因果要广泛、要深刻。怎么说“广泛”呢?就是说,十方世界一切事一切物、世出世间都是因果所成。怎样叫做“深刻”呢?佛教的因果,既是起于当下一念,也是通于前世、今世和来世,所谓“三世因果”。所以,佛教的因果既广泛又深刻,它和世间所讲的因果,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现代很多人对佛教很喜欢,认为佛理非常好,根据佛理来做就可以获得一个圆满的人生、幸福的人生、道德的人生。但一讲到因果,他就有点信不及,说:这辈子的因果倒还可以相信,但有时候,佛说“种好因就得好果、做善事就有好报”,往往好象不是那么一回事,社会上做坏事的人反而得好报,做好事的人总不得好报--他有这样的疑问。再说呢,究竟有没有“来世”呢?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这样的经验。究竟有没有“前生”呢?我们大部分人也都没有这个经验。“前生”和“来世”究竟有还是没有?他有种种的怀疑。所以信不及 。但是,我奉劝各位:在这个问题上一定不能含糊,一定要相信。首先,我们要相信释迦佛的人格,他是一个究竟圆满的觉者,他没有必要来欺骗我们。欺骗我们有什么好处呢?所以,我们要相信释迦牟尼佛不会欺骗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具有圆满究竟的人格,他是以他的人格来作为他理论的保证的。我们也要相信历代的高僧大德、历代的一些先知先觉,他们都是在佛门修证几十年,他们对佛理都具有圆满、彻底的了解,他们都是深信因果,并且也是按照因果的道理来修行的。所以说,对于三世因果,尽管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这个经验,但是我劝你们一定要相信。因果既通于三世,也通于当下的一念。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当下这一念是个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决定我们下一个念头会是什么样的心态。这就是因果当下就可以得到证明。我们一下子无明火起来了,骂人、打人、发脾气,这既是一个果,又是一个因--是你前一念种下的因,所以,这一念得到这个果报。同时这一念又为下一念(果)的产生种下了因。因果是一个连环套,它没有一刻是停止的。

  说到因果通三世这个问题,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现实的例子。现代中国有一位我们桂林籍的大儒学家,也称“新儒学家”,叫梁漱溟,他在1987年九十五岁时被邀请参加中国佛教协会举行的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大会。当时参加这个会议的有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后来担任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的张声作同志,还有国务院宗教事务局赤耐副局长,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还有一些老法师、大学者,几十个人都在场。在这个会上,中央领导讲了话,赵朴老也讲了话,然后,就请来参加会议的大学者发言。当时,九十多岁的梁漱溟老先生第一个举起手来要求发言,他说:“我今天要讲两件事:第一、我要正式宣布我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我以前从来没有向人说过,怕人家笑话。第二件事,我要向大家慎重地提出来,人有今生,也有前生,有来生。我前生就是一个和尚,是一个禅宗的和尚。本来我这一辈子在十六岁时就要出家当和尚,但我的父母怎么也不同意,所以没出成。虽然出家不成,但我从二十岁开始就吃素,到今年九十五岁,七十五年来我都是全素食。虽然我结了婚, 我的生活跟一个出家人稍有一点不同,但基本上是一致的。人既然有今生,必然就有前生,也一定有来世。”他就说了两件事。当时在场的人都为他的发言所震憾,受到启发、受到鼓舞。因为,大家都知道,梁老先生是绝对不随便说话的,他要说话就一定要把他的意见坚持到底,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会改变的。一提到梁漱溟这位老先生,稍有一定年龄的人,可能都知道他。应该说,这是广西人的骄傲、是桂林人的骄傲,出了这么一位大儒学家,而且,他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大家现身说法,说:人有前生、有今生、有来世。

  上面是说我们要深信因果。假如说,我们不信因果的话,那又怎么样呢?社会上种种负面的东西就会泛滥成灾--这就是不信因果的后果。因为,不信因果,自己做事就会不负责任,事情做了就完了。所以,不信因果的人他什么违法乱纪的事都敢做。这对社会安定团结、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确实极为不利。因此,我们一定要自觉地建立起因果观念,自己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任,对自己的前生、今生和来世负责任。这样我们的修行才会真正有价值,拜佛、诵经、念佛才真正能够落到实处。否则,出家、念佛、烧香干什么呢?所以,我们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这样,自自然然就会有好的报应。

  佛教的因果律,就是建立在一切事自作自受这样一个原则上,所谓“业由心造”。我们的言行造作就是业。业,有善业和恶业。我们要多行善事、多造善业;不行恶事,不造恶业。这样就不会感得恶的果报。刚才提到“为什么我做好事而不得好报?一切坏事都找到我”这个问题,如果是一个有信仰基础的人有这个迷惑的话,我劝你最好把它放下,相反,你应该为你现在遭遇到种种不幸而感到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你把你以往所造的恶业赶快报掉了,你以后就会有好的报应了。你应该感到高兴。你应该知道业通三世,报也通三世,因果的道理并不象种一颗黄豆种下去马上就生出黄豆芽那么简单,它还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所以,“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这一点就是告诉我们,在学佛修行过程当中,要深信因果、按照因果的规律去做事。

  第三,要“以般若作为正信的眼目”。“般若”就是智慧。学佛的人如果没有智慧,也会迷信,也会走错路。一个人假如没有眼目的话,怎么走路呢?没有眼目就会走错路。佛教里讲修行有三大纲领,就是“戒、定、慧”。“戒”,就是道德原则;“定”,就是那些能够使一个人情绪稳定的修行方法;“慧”,就是用来辨别修行的法门正确与否,是否走错了路等 觉照能力。对戒、定、慧三学,佛教里有一个比喻:“定”是我们的身体,“戒”是我们的两条腿,“慧”就是我们的眼目。所以叫做“戒足、定身、慧目”。人有了这个躯干,还必须有两条腿,这样才有可能从烦恼的此岸走到智慧、觉悟、菩提、涅槃的彼岸。那么,怎么才知道方向呢?你必须还有两只智慧的眼睛才不会走错路。所以,我们信佛、修行,说佛教 是智信不是迷信,说佛教是一个理性的宗教,就是因为主张我们要用智慧来辨别一切。

  当然,佛教讲智慧,和世间讲的智慧有不同的地方。佛教讲的智慧,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相信或能够洞彻世间因果和出世间因果这样一种事实。“没有因果没有三世”,这是一种没有智慧的表现,这是一种邪见--即不正确的见解、邪恶的见解。因为,假如世间没有因果了,这世间就没有秩序,一切都乱了。所以,只有相信和能够洞彻世出世间因果,这种心理能力才是智慧。以这种智慧作为我们修行的一种内在指导,这就是眼目。否则,那就是邪见。

  智慧是怎么得来的呢?通过持戒,通过修定,通过充分而广泛地学习得来的。智慧分三种:一种叫做实相般若,一种叫做观照般若,一种叫做文字般若。三种般若就是三种智慧。实相般若就是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一切事物本来如此的真理,那就是实相。观照般若,就是按照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思考、去认识、去修证。文字般若就是指佛的言教,指一切有利于我们身心修养的文字、语言。由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而证实相般若,这是修行的一般过程。

  总之,修行、信佛要以般若(智慧)作为我们的眼目。我们走路没有眼睛不行;乘船没向航向不行;坐飞机没有导航不行。同样我们修行没有智慧不行,我们信仰没有智慧也不成。因此,我们要“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

  第四,要“以解脱作为正信的归宿。”我们为什么要信呢?就是为了解除我们的烦恼、解除我们的无明,这才是我们正信的最后落脚点。解脱,就是烦恼的止息。解脱,不是我们等到一口气不来(死了)才是解脱。“解脱”和“涅槃”应该说是同一个意思,涅槃不是要等我们两手两脚一伸(即死了)才叫涅槃,涅槃要现证--要当下能证得。当下怎么能证得涅槃 ?我们每个修行人都可能有这种体会:在我们修行、打坐、念佛的时候,念到能所双亡。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什么妄想都没有了,清清静静的。那一刻就是解脱、就是现证涅槃。但是,可惜得很,我们没法保持它,它一瞬即逝。这说明我们定力还不够,不能够稳定、不能够持续。所以,修行也用得着我们现在的政治术语,如“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就是定。修行能够做到稳定、连续不容易。稳定、连续就是打成一片。能够打成一片,你当下就证得解脱、当下就证得涅槃。

  古来的祖师为什么能够来去自由?临命终时,洗了澡,换了衣服,跟大家告个假,往法座上腿子一盘,走啦。何等潇洒自在!那是什么道理呢?那就是由于他们平常修定力,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只有到了这一步,修行才算真正到家了,那才是修行真正的归宿。但是要做到这一步谈何容易!所以,佛就宣讲种种法门,来告诉我们如何来达到解脱。比如说,现在流行最广的念佛法门,认为只要我们在生前在身体还好时就一心一意地念阿弥陀佛,把我们的妄想能够制止住,从少打妄想到不打妄想,保持念佛这一念的连续性、稳定性,那么,临命终时就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可能。因为,你能打成一片,你就能够一心不乱。这也是解脱的一种方法。

  但是,对一些年轻的教友来讲,毕竟我们还生活在这个社会上,还要面对种种社会义务,面对种种家庭责任,面对种种人生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修行呢?当然,修念佛法门也非常好,此外,也可以换一个方法来做,就是:心心念念地来照顾当下的一念。不要说我们非得马上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应该这么样去想,因为有这个执著,就会成为一种障碍。你就心心念念地看你的心态好了,甭管解脱不解脱。我们的心当下就能够安定下来,日久功深,自然解脱了。

  以上是讲正信,有四句话: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

  下面,再简单地讲一下正行。

  佛教修行的法门就叫做八正道。正,不偏不斜之意。怎样才算正行呢?也有四句话:

  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不要让信仰悬空,不要让信仰停在口头上,而要在每时每刻都能够兑现。说“将信仰落实于生活”,意思是说,不只是到佛堂里才有信仰,到寺院里才有信仰,拿着经本时才有信仰,而是要心心念念都想到:我是一个佛弟子,我在一切时、一切处都要按照佛法的内容来安顿我们的生命,来体现我们的信仰。这才是正信。不少信佛的人往往把信仰跟生活分开了:信仰归信仰,生活归生活,在生活当中无法体现信仰。比如说,有一些年老的信徒,天天要买菜、要上街,到庙里来可以把五块、十块放进功德箱里,一点吝啬都没有。可上街买菜时就不成了,因为秤稍低了一点,因为少给一根豆角、一片菜叶就跟人家争得面红耳赤。有没有这种事呢?我看是有的。又比如,在家庭里边,婆媳之间为一句话往往会争吵不休。这就是没有真正把信仰跟生活结合起来。修行人应该时刻想到:我是一个信佛的人,我要处处把“普渡众生”这种观念贯彻到生活中去。口称“普渡众生”,可是家里的人你都没法渡,时常争争吵吵,这算“普渡众生”?所以,修行人要学习首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二、“将修行落实于当下”。修行,不要等到晚上七点以后才到佛前念阿弥陀佛,也不要等到初一、十五才到能仁寺吃斋、烧香,修行要在当下去落实。那样修行才能够打成一片,那才是正行。因为,我们人生苦短,一个信仰虔诚的人一天能有两个小时来诵经念佛就了不起了,大多数人还挤不出这个时间来。假如,你按照我讲的这个方法,将修行落实于当下,那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可以修行,时间就多了。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能修行,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不难了,到临命终时撒手便行,也不需别人来助念;也不用和尚来超度。撒手便行,那该多好!

  三、“将佛法融于世法”。佛法和世间法要相结合,因为佛法就是用来净化世间法的。怎么将佛法融于世法呢?就是要在世间法中运用佛法。要用佛法来净化、祥和你的家庭。要用佛法来指导你的工作,使之做得更加出色。邻里之间,你要起到一个模范带头作用,时时刻刻多做好事、多帮助左邻右舍。家庭成员之间,你要时时刻刻用佛法的精神去团结他们,不要勉强他烧香、不要勉强他吃素、更不要勉强他念佛。这样家庭关系紧张。你应该慢慢来,要用一种佛的心量和耐心,来融化这些人、包容这些人。你相信佛教,假如爸爸或妈妈不相信,怎么办呢?那就等待吧。要知道你也是从不信到信的,你也不是从一出生就相信佛法的,你也要等待。他不相信你不要勉强。你要更好地关怀他、照顾他、等待他,要包容,要谅解,时间久了你的工作就有效了。这样,不但爸爸、妈妈相信,一家人都会相信,你家就成了佛化的家庭。佛化的家庭多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有保证了。

  我记得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一位领导讲过:佛教组织好管,佛教徒最好管理,他们都非常和睦团结,听党和政府的话,不会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这非常好。假如家家户户都成为佛化家庭,我想公安局、派出所、法院的人都会失业,那时我们的世间就是一个人间净土。我们希望法院的人失业;我们希望监狱都关闭,再没有人到监狱里去。那样世界就是一个佛化的世界。

  怎样才能达到佛化世界呢?就是要把佛法融化于世法、融化于世间。不是叫你天天只是念佛,而是叫你天天去做好人、做好事,这样世间的恶事就少了。我们要用“十善”来化“十恶 ”,把“十恶”变成“十善”,我们的世间就变成人间净土。这样,佛教“普渡众生”的愿 望就能够逐步地实现了。

  第四、“把个人融于大众中”。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我们只有把自己放到大众当中,我们的力量才是无穷的。这就是说,我们学佛的人要积极地投身于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善行、善业中去。作为当代最大的善行、最大的善业是什么呢?就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 我们能够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去,那就是彻底地把个人融化于大众。

  这里讲一个故事:佛陀跟阿难在一起走到海边,佛陀从海里汲起一滴水放到手上,然后问阿难尊者:你说,这一滴水怎么样才不会干呢?佛陀开示说:“你把这一滴水放到大海里去。 ”--这就是彻底地将个人融于大众。个人的力量有限,人民大众的力量无穷,我们只有将个人的力量汇集到人民大众的一切善业当中去,那我们个人的力量也是无穷无尽的。

  今天,借能仁禅寺这个佛教圣地,给大家作一个简单的讲演,跟各位结一个法缘。最后,祝各位善男信女六时吉祥!万事如意!

  阿弥陀佛!

  (本文为净慧法师1996年10月13日上午在桂林能仁禅寺大雄宝殿所作开示之录音整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