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演猴演佛演心中真我,斩妖斩魔斩人间境惑用影视剧传播人间和谐正道——大渡专访六小龄童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28日
来源: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记者很荣幸,能够采访到您,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闯过了种种难关。在看您的《猴缘》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知道您在拍摄《西游记》的时也经历了种种的磨难:比如说三昧真火烧身等等的……那您是如何体会“磨难”的?

六小龄童: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有点象吴承恩先生写的《西游记》这部小说一样,从取经的起点一直到终点,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其实不仅仅是九九八十一难,这只是个虚数。因为“九”在数字当中是最大的,所以八十一难是这样一个内涵。这些不断的“难”,大难小难,有些可以避免,有些是不能避免的、是你必须要去面对的;经历过这些磨难,最后才能取得真经。对孙悟空来讲,他也是从一个石猴最后才成为斗战胜佛。

孙悟空取经,本身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取得“斗战胜佛”的名号,而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大业。一开始是作个护法使者、保护师父取经;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唐僧于他又有救命之恩。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我记得电视剧《西游记》拍完之后,那时候真是大红大紫,一夜之间几亿人都知道了;但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观众给我写了一封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且一直到现在还影响着我。信的大意就是这样的:“当你完成电视剧《西游记》这样一部伟大的巨著之后,才是你人生真正“八十一难”的开始”。其实,我们不怕有难,生活中就是充满磨难,但我们只要努力去战胜它,这就是人生有积极意义的一个事情,这是我个人的想法。

记者:在佛教里,佛是最高的觉悟者,具有至高的智慧。也正如您刚才所说的,孙悟空从石猴到被封为斗战圣佛,无论是您演的孙悟空,还是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都透露着种种智慧。这些智慧是不是也给您的人生以很大的启迪呢?

六小龄童:

可以这样说,吴承恩先生流淌着孙悟空的血液,或者说孙悟空的身上流淌着吴承恩的血液;很多观众又说我身上流淌着的是孙悟空的血液。为什么是这样?我们这个家族,将近一百年来,四代人都在从事这样一个稀有的艺术。那么自然而然,就会在性格上、价值观上,人生理想的追求上,产生了根深蒂固的作用。

吴承恩先生在他当时的那个年代,也就是明代末年,能够把社会的各种世态,把他自己所经历过的、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更重要的是,他还把历史上一千多年前玄奘大师西天取经的这样一个传奇经历,以及民间传说中的一个猴王故事,用他的妙笔给高度地集中提炼、综合,艺术化地写成了一部举世皆知的绝品,充分体现了吴老先生,对人生、对民间文化的高智慧和大智慧。他把这些智慧都注入到了“孙悟空”这样一个妇孺皆知、老少咸宜的、倍受华人世界所喜爱的神话英雄当中去了。

我一直在做关于西游文化的收藏活动。我已经收藏的,按时间来说,有明代末年的、清初的《西游记》的各种版本;语言分类上,有英文版、德文版、法文版的……那个时候不象现在这样信息爆炸,炒作或是怎么样,地球上一个小角落发生的事,立即全世界就知道,没有这些东西的;而《西游记》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却得以如此广泛的流传。这些收藏说明了,《西游记》真的给全世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不光是给中华民族,而是给全世界人民都带去了大智慧。

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我觉得这个数字远远不止,这是吴老先生思维的跳跃,这种理想的、不断的追求,总是在无止境的变化当中,它传达的是这样的一个概念。我记得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杨振宁先生,李政道先生两个人在诺贝尔获奖感言中,发言的内容当中都提到了《西游记》的贡献。杨振宁先生讲到孙悟空的时候,大意就是说:“其实科学领域上每一个实验的成功,都是孙悟空思维模式的结晶。”李政道先生说的是:“通过《西游记》这样一部小说,尤其是孙悟空在如来佛手掌上的这样一个故事情节,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尚且有很多未知的科学领域。孙悟空以为他自己已经飞到天尽头了,佛也把我奈何不了,但是他就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我去年出了一部书,叫《六小龄童品西游》我在这本书里就写道:孙悟空被压五百年的感悟,就是我们人生的感悟。一个英雄,最后落难到这样一个地步,但是我没有把他看成一个悲剧英雄。如果要说孙悟空大闹天宫是他人生的一个英雄史,那么西天取经就应该是他的创业史,恰恰是这五百年才让他感悟到这样的一个人生真谛和哲理。所以我用现代词语给他总结的是“总结过去,正视现在,设计未来。”我没有用“掌握未来”。用“设计”,因为“掌握”还有很多理想化了的东西在里面。而“设计”的话,目标就很明确。

记者:

对,是这样的。

六小龄童:

我一生就是塑造我自己。我是慢慢在悟,人生本身就是一个渐行渐悟的过程。比如说,《西游记》是用十七年拍成的一部伟大的世界名著,玄奘大师西天取经也恰恰是十七年。这也是一种缘。漫长的时间,也是一个渐悟的过程。

我的第二个理想,就是要把吴承恩先生的一生拍出来。这部戏还有两个月就要播出了,叫《吴承恩与西游记》,我主演吴承恩和孙悟空两个角色。在这部戏里,我要表达的是,吴老先生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其二,为什么只有吴承恩才能写出这样一部伟大的名著。

我的第三个追求就是,要把电影的《西游记》拍摄成功。我还会再扮演美猴王。必须要有目标、有理想,我才能够做事情。我理解佛教讲的那个“随缘”,并不是说,你就无所事事,就等着机会来,我觉得并不是这个概念。比如我三月份去台湾,我也肯定要去谈合作方面的事;春节前我在美国洛杉矶柯达剧场(也就是奥斯卡颁奖会场)演出的时候,外国小孩子演小猴子,我演的孙悟空,《功夫之王》的导演明科夫也来看了,前些天中央四套还播了。我想讲什么?我们就是要有一个理想,有个目标。

“随缘”是说不要过分较劲的意思。不是说来了机会,我才能怎么样,而是说你要主动去创造机会。如果我不知道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要召开,我就不会有这样一种信心和兴趣去参与一些国际性的大活动。因为我知道了,我就会去做一些需要由我来做的事情。

关于玄奘大师。我是把大师的一生作为一种精神去解读。我现在担任了玄奘大师的家乡河南偃师市玄奘故里纪念馆的荣誉馆长;同时也是玄奘大师翻译经书最多,又是圆寂地的陕西铜川玄奘研究所的荣誉所长。我一直在宣传玄奘大师的精神和文化,并且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玄奘大师的藏品,包括明代的、清朝的;包括日文版的、韩文版的。我们内地的小学课本,没有玄奘大师,我觉得很可惜。大师作为一个世界文化名人,我看到明代和清朝、民国这些时期都有唐僧、玄奘的版本;好象五十年代初也还有,五十年代后,慢慢慢慢,玄奘这一课就没有了。很可惜。

我想,因为没有玄奘就没有《西游记》,没有《西游记》,就没有我们数百年以来,尤其是我们华人世界这样喜闻乐见的、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伟大的世界名著。在我的《六小龄童品西游》自序里就谈到,我们且不从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去看,单单从读者群体来说,《西游记》是我们中国乃至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一本书。而且《西游记》是一部不同宗教、不同政见,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肤色,都喜欢的小说。

记者:

是的。《西游记》的影响面确实非常广泛。

六小龄童:

我们谈到这个,旨在说明人生的目标很重要,人生一定要有目标。如果没有的话,过分地追求佛教的“随缘”,我觉得不够准确。

记者:佛教是讲积极入世的。这几年来,佛教的公益事业也都在蓬勃发展,包括象去年的汶川地震,之前缅甸的风灾,佛教都在积极参与这些公益事业。我通过了解您的资料看到,一直以来您也是不断地在积极参与种种的公益事业。那您,做过这些以后,有一些什么感受吗?

六小龄童:

我记得小时候,在我们家里供了一尊观世音菩萨。因为我父亲和爷爷都演西游记,我们演员在演出前,会去先拜一下,烧一柱香,就是到了寺院也要去拜一下观世音菩萨,家里也经常有一些观世音菩萨的图片。为什么?我们从事稀有文化艺术的演员都是这样,因为在戏里头、故事当中孙悟空有难,都去找观世音菩萨;那在生活当中,如果老百姓有难,也要找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就象你讲的——“人间佛教”这样一个概念,跟老百姓走得很近。

我想更多的还是一种理想,或者说是一种信念吧。比如说我要去办一个事,会不会成?菩萨保佑我。这不是在宣传迷信的东西,而是帮你增强信心。

现在我们国家很开放,很民主化和信仰自由,尤其是对各个宗教的一些教派都非常尊重。在一些集会,我还碰到副委员长啊,全国政协副主席啊,这些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过去的领域里这应该说是两块的,宗教就是宗教的,但是现在参与政治了这样一些层面,我觉得非常好。尤其是我们需要宗教的和睦,宗教上和谐,宗教上团结,56个民族就会和谐。

在你刚才提到的汶川大地震、缅甸的大灾等等很多的方方面面中,我们都看到了宗教界活动的身影。具体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等等的一些人士和一些信奉者,他们都在关注社会。其实并不只是他们,我们普通的老百姓同样也在做一些自己应该做的活动。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我们要有多少人去信佛,作居士也好,是普通老百姓也好,其实是我们要运用佛教的一些理念和文化,使大家具有一个潜移默化的意识,比如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让我们“慈悲为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样的话,他自然会觉得,我们干了一个很好的事,我会怎么样怎么样。这个我也有亲身体会,我上次参加一个广济寺的活动,是法师升座,因为我的师父是一诚法师,所以和我也是好朋友。法会人山人海,我拿着很多东西,因为我还要去参加照相、还有采访等等很多的活动。不知道把这些东西放在哪里,当时有人说,没关系的,你就放在这里就行了。我说,这么多人,要是拿错了,或者万一被别人给拿走了怎么办?对别人来讲也许这些东西是没用的,但是对我来讲那却是很珍贵的资料。他就说没有问题的,肯定没有问题的。于是我就把东西放在那里了。结果两个钟头过去后东西一样没少。因为当时在场的基本上都是信徒。

象我们国家现在提倡的,过去是“以法治国”,现在要“以德治国”。这个“德”我觉得应该是包含着很多我们传统的文化理念、宗教化的一些理念。比如,我看这个杯子挺有意思,我要拿走。但是我一想,这个不行,这是别人的杯子,不是我的。他是从这个角度来作为标准,不是说我拿了这个杯子,你就枪毙我或者是关我几年,这个就晚了。这么小个事情,怎么能通过法制来解决呢?又比如这儿有个小茶碗,他只是因为挺喜欢的就给拿走了。他把碗拿走了,别人就不方便了,对茶碗的主人是不好,对他来讲,实在也不是为了偷个什么价值很高的东西。如果人有了上述的理念,那他就不会去“拿”了。在国外也有一次,我有个朋友拿了存折去银行取钱,不小心把卡落在柜台上了。离开银行大概有20分钟,他就发现卡没了;我就很着急,马上让他跑着回去取。他说不用着急,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人去拿的。在加拿大温哥华,不是你的东西,你不会去拿。这是1988年的事情了,很早了。这事给我的印象很深。“这东西不是我的,我不能拿”——这是根本上的概念。在前年,我在出租车上落了个手机,我下车去也就是一分钟左右吧,我再打那个电话,这个手机就没有了。我不会认为是司机拿了,或者是后来上去的那个人拿了,这就很难说。但是你细想的话,这个手机对他来说,可能也并不是一个价值多少钱的东西,买的时候,也就是几千块钱,现在就几百块钱,再老些,就更不值钱了。问题是什么,存的电话号码就没有了。如果大家具有那个根本概念,可能就会说:“谁落手机了?”这种事,还不仅仅只是用法制就可以做到的。

记者:是,要用道德。

六小龄童:

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都需要这样一个根本概念,尤其是看到,有些人在做好事、善事的时候,大家不理解,这就是很要命的事情。有个老太太,有一个人去扶她,那别人就会觉得这个人有毛病,那以后就会没人去管别人。现在社会风气是好得多了,但是,也会有个别状况出现:比如,有人被撞,一般都没有人去拉,因为什么呢?因为去拉了以后就说不清楚了,就成我撞的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果大家都有一个善心的话,那慢慢的社会风气就会转好;因为这不牵扯到太多的法律,这也是一个慈悲心吧。就说我在美国过马路,当行人穿越人行道时,车就停了,它要等我们过去了才继续行驶。我们这边不行,因为人太多、车也太多了,人一站那儿,交通就会堵塞了。

我觉得我们这几年,我们的变化也很大。我们经济很强盛,老百姓很富足,这些都没有问题。通过宗教文化、传统文化的带动,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上,慢慢地渗透,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

记者:现在以佛教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很多。比如早期的《西游记》,近两年游本昌老师的《了凡四训》,迟重瑞老师拍摄的《鉴真东渡》……这些作品汲取了很多佛教中的精髓,又积极地推动了佛教在民间的发展。您如何看待文艺、影视和佛教的发展呢?

六小龄童:

文艺作品的宣传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现在的电视媒体包括网络影响会很大。比如印一本小说、一本书的读者可能几万几千万人,但是媒体网络可能上亿,几个亿,文艺形式容易被人接受。08年我去新加坡演讲西游文化,做了三讲;那边的寺院很繁荣,很多人都很信仰宗教理念。

我们现在来讲你刚才提到的迟先生的《鉴真东渡》,玄奘西游,这在佛学史上都是很辉煌的一笔,是在弘扬一种精神,并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更多的是传达一种佛教的教育,我想更多的是人类共同的一种精神——为了达到理想的目标,不屈不挠、坚毅执着。所以他才那么多次东渡,交流两国之间的文化,留下了这样一个千古绝唱。

玄奘大师是世界第一的“留学生”,一代高僧、哲学家、外交家、翻译家、史学家……世界文化名人中排名靠前,可能超过很多政治领袖;更重要的是,一代代不同政见、不同种族的人们都是认同和推荐玄奘大师的。

你刚才提到的那三部影视作品,象游本昌先生,我们都是非常好的朋友。他经常开玩笑说我们不是一般人,我们在弘扬佛法的时候会有始有终地做好这个事情。同样一个题材,可能有的人就拍不成功,为什么有的人就拍的成功呢?我想更多的是因为他对佛教文化、宗教文化的尊重。演员是要这样。第二个就是不要去亵渎和玷污。无论如何都要尊重民族或者本国的文化。

《西游记》是喜闻乐见、老少皆宜的作品。每一个故事都让你悟到人生的真谛,渗透着佛教的文化。你看唐僧他说:“阿弥陀佛,既然它现在已经不再做坏事了,悟空你就不要再伤害它了。”这就类似我们讲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的时候,只要你不干坏事,积极地面对人生,都可以让你有一个重新的人生开始。我们的戏里也是告诉大家,取经是多么的困难,但最后还是取到了佛经;包括猪八戒内心当中虽然不是很愿意,总说不行就散伙,我上高小姐那去了,最后他也走到西天了。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最终也会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佛教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就有潜移默化、深入浅出、雅俗共享的效用。

我一直都对佛教宗教文化十分尊重。2006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 “重走玄奘路”印度段的考察,我就说,我一生除了中国,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印度,因为我们拍摄《西游记》的时候,是在泰国拍的。所以这次一定要去那烂陀寺,玄奘大师留学的这个学校,包括取经的路。在那里,我拍了很多照片,所以回来后更是平添了一种对大师的爱戴和敬仰。大师的一句名言就是“宁向西去一步死,绝不东归一步生”。人的一生很短暂。玄奘大师的一生:取经,译经,传经,悟道。我们不会再去关注大师的书法或者是不是会翻跟斗之类的。他把这一生中的事做到顶级了,登峰造极了。所以我也觉得、我也建议我们佛教人群,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们就是清洁工、服务者,都是在为人类精诚地做贡献,这个就是好事,我们尽量多做善事好事,我们不一定要想回报是多少。

通过文艺形式来展示我们的宗教文化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刚才我讲到56个民族,融合起来我们就是宗教的共同体。我认为《西游记》这部小说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典范,孙悟空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代表。07年的时候,在国际《道德经》论坛上我有幸认识到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我既关注道教文化也关注佛教文化和儒教文化,还有我们中国的其他传统文化,希望能通过孙悟空这个喜闻乐见的作品,大家对我熟悉和支持。我多做“三教合一”的理念,求大同存小异。通过《西游记》这样一个文化把儒释道融为一体,让我们都去关注他们。道教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根 ,佛教尽管是从印度传来的,但是已经和我们本土密切融合在一起。

记者:在《西游记》中有句歌词就是“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句话虽然看似平实,实际上能体会到很深刻的禅理。孙悟空就是负责探路,保护师父走这条路。鲁迅先生也说过:“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就是在说“同一条路”,实际上我们体会这是条“心路”,在您这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您对“路在脚下”这句话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

六小龄童:

据说《西游记》播出以后,《敢问路在何方》这首歌,在世界各地是被唱得最多的。“路在何方”是什么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只要是人,你就离不开路。在人生的道路上你还有另外的一条路,这两条路合并起来才是你这个人的一生,并不仅仅是实际的路。这是一个什么观念?我个人认为,每个人都要有自己一个独特的追求,要靠你自己去创造、创新。都走一样的路意义就不大了,要走能使自己达到目标的那条路。这样你就可以四通八达。要靠你自己去走。

“唐僧”是玄奘大师的代名词。但严格意义上讲,就如赵朴初先生说的那样,把“唐僧”和大师划等号并不准确:“唐僧”只能说是唐朝的一个僧人。但是因为玄奘大师的功绩很大,所以被列为唐朝僧人的代名词。

孙悟空讲,我一个筋斗西天取经都好几个来回了,但他也是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走,最后走到西天雷音寺的;我们干任何事、追求任何一个理念,都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四个字是我经常给人写的一句话。所有的人,不管你是哪个领域,也不管你是哪个国家,《西游记》带给人们的理念是世界共称的。

记者:您能不能给我们简单地谈几句,您是怎么踏入佛门的这个因缘?

六小龄童:

以前我只是表演上尽可能达到让世人、男女老少、外行内行都接受和喜欢的一个美猴王,我不赞同我就是演给观众看的、或者我就是演给专家看的,不是这样的。真正的一个好演员,就是要做到雅俗共赏。《西游记》这部电视剧不单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它的重播收视率都是最高的,别人开玩笑说:“如果你在国外,你是最富的人。” 北京亚运会、奥运会期间播的全是《西游记》。为什么?因为《西游记》是国际上共通的一个作品,并不是说在艺术上《西游记》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作品,但是我们追求一个理念,使大家接受它。

所以我就想,通过这样一个演绎,我们就知道《西游记》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过去没有人会改编剧本,但现在总是东改西改,什么全部都出来了。就此现象,我觉得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这样好的文化,不要毁在我们这代国人的手里。我们应该对西游文化给予执着地研究,对西游文化的这种关注应该是人类共通的,并不是你自己有这样的一个领悟。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就一直在想,不断地去感悟——西游文化和老百姓、和世界、和人类的联系。所以奥运会前夕,我提出来希望孙悟空能成为奥运会的吉祥物,代表拼搏进取和永不言败。孙悟空也有失败的时候,但是它很乐观积极向上,这和我们企业的精神也都是很吻合的。遗憾的是我的提议没有胜出,但是我希望我们中国的“猴文化”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实,我们每个中国人,从小或多或少都在感悟这种西游文化。那些小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父母说:“章老师,我们的小孩子爸爸妈妈都不会叫,会叫你——猴。”我说那个肯定不可能的。后来她给我一学还真是这样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在说孙悟空,时代在变,但是我们老百姓对《西游记》、对孙悟空的爱是永远不变的。我想,只有文化才能去传承,精神才能去弘扬,我们应该把这方面的事情做的更好。

盛大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我已经把我的论文交上去了,是讲通过玄奘大师的一生的经历,和我对出演《西游记》的一些佛教感悟,希望世人来共同来维护这样一种和谐和团结;面对灾难时都能伸出一把手;希望营造一个太平世界。祝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能够圆满的成功,同样通过这样的一个会议,传达给我们世人一个信息——和谐、和睦、和平!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标签:和谐|专访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