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2篇,用时4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藏经是佛对在家弟子的遗教(一)

    藏经是佛对在家弟子的遗教   乐清 朱镜宙 著   序   我自从踏进佛门后,对于释尊的遗教,有著很强烈的认识。以为凡佛所说的法要,五就是五,十就是十,我们只能在五与十范围内,加以演绎或诠释,却不容自作聪明,任意增减一字。否则,必得谤法诬佛的恶报。   因此,我每逢起草一种佛法论著的时候,必先至心忏悔,求佛加被,使我所说的能上契佛理,下经群机。   「藏经是佛对在家弟子的遗教」一文,在五...

    乐清 朱镜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32840275.html
  • 藏经是佛对在家弟子的遗教(二)

    伍道尹沉思了半天,吞吞吐吐,怪有些不好意思的说:   『他当时在北京做官的时候,正在穷的难过,这事情不能说一定,大半或者也许有,我不敢说。』   话讲到这里,也就无人再往下说了。」   这是活生生的...不做枉法贪赃之事,阎罗老子,就无可奈何我们了。   第四节 救拔三恶道罪苦的修法   三恶道是指畜生、饿鬼、地狱说的。欲出三恶道苦,依藏经所指示,其修行方法,有下列各事:   甲、新死四十九日内,为作...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32940276.html
  • 浅谈佛教咒语

    教授是个「笨蛋」。教授听了觉得受辱,遂站起身开始长篇大攻击这位瑜伽大师。等教授发泄完了,大师这才开口,「如果只是这么简单、世俗的字词—笨蛋,就能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应,你们就不难想像梵咒的力量该有多大...浅谈佛教咒语  朱纪忠  宋代普庵禅师一生神异行迹不断,并有「普庵咒』传世。经云:「入菩萨皆能自说陀罗尼。』又云:「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到底咒语是怎么形成的?佛教又是如何看待咒语?我们不妨一...

    朱纪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91366125.html
  • 如来藏与唯识的交涉----以《佛性》为中心的比较研究

    《辩中边论颂 》意义中,注释了《摄大乘论释》,基于《十经论》、《胜 鬘经论》之说中著有《佛性》,从以上二部中,大约可以 总括其全部的学说。想来世亲有意调和统一...所以,对照于 第六,“应得佛性”指的是“因中如如”,而“至得佛性”指的是“无垢果如如”,“如如”就是“真如”。但在这里,《佛性》和《宝性论》是有所不同的,《宝性论》虽然也说到“有垢如”、“无垢如”...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245691.html
  • 从“法性即无明”到“性恶”

    隋 (581-619),是三论宗和摄论、  二宗并行于中国佛学界的时代。另外,特别宗重《 ( 大般 )  涅槃经》的涅槃宗,则是这一时代最为兴盛的学派。 而在民  间, 则流行讽诵鸠摩罗什所译的《... ( 注 2) 详见陈英善,《天台缘起中道实相》, 台北:东  初出版社,1995(2 刷 ),第八章。  ( 注 3) 散见前注所引书各章节。 特别是下面的一段引文,  可以清楚显示陈博士的基本...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0245467.html
  • 法性与存有--弥勒法法性分别与海德格存有区分的对比研究(1)

    dharmataa-vibhaaga )里的这个区分,来和存有区分对比呢?简单回答,是因为两者在义理上有“本质类似性”( essntial simianity )之故; 复杂回答,容本文最后再来回顾。 页330 弥勒在这部小(注 5 )中,将杂染的一切法(法)与清净的真如(法性)做出根本区分。 粗略说,真理观上的法与法性的分别,也即是世界观上的生死世间与涅槃境界的分别。 就“真理”( ...

    蔡瑞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745681.html
  • 法性与存有——弥勒法法性分别与海德格存有区分的对比研究

    的对比项(注 3 ),而要选择初期瑜伽行唯识学的论师弥勒所撰的一部小,《辨法法性论》里的这个区分,来和存有区分对比呢?简单回答,是因为两者在义理上有“本质类似性”之故; 复杂回答,容本文最后再来回顾。  弥勒在这部小(注 5 )中,将杂染的一切法(法)与清净的真如(法性)做出根本区分。 粗略说,真理观上的法与法性的分别,也即是世界观上的生死世间与涅槃境界的分别。 就“真理”(谛性)而言...

    蔡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4347983.html
  • 佛教传入龟兹和焉耆的道路和时间

    渐启其佛教的关系也。”但是,羽溪立即否定了这个事实,说“殆未必然。”他在下面长篇大谈到西域译经僧中有姓白(帛)者,实为龟兹之姓。最终只说:“更自他方面观察,佛教之传入龟兹,当较中国为早。”始终也...

    季羡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10642261.html
  • 寻求生命终极的意义

    若是亲属,更能至诚恳切的,想至亲往生善道;「不必依俗习决欲请僧道也。」(请看《学佛行仪》务丧第23处) 藏经内教导七种度亡的方法(请看《藏经》是佛对在家弟子的遗教,第四十二面,朱镜宙居士著...

    文静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5946084.html
  • 佛陀与形上学

    何谓老死?”与“何人有老死?”意思与说老死是一同事,此一老死属于谁又是另一回事是一样的,只不过文字组合不同。佛陀的意思是:循著句子的文法结构,我们不该存有假设有一与属性不同的主体的存在(见第七章)。...principle)一词,但对佛陀的形上学,或他在这领域中所设立的内容,及佛陀对形上学的态度,则尚无适切的说明。这问题故意被押后讨论。是因为只有在考察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之后,才有可能正确决定那一类型的...

    D.J.Kalupahana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22764639.html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