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本法师答:站在因位的学佛行者而言,对名利应尽心净化, 道心不坚,易受名利所诱惑,尽可能减少接触名利之钩,免得见境名利心又重蹈覆辙,而这段岁月里,应勤奋精进道业,与般若智慧相应,正觉名利空无自性,如幻而有,终不可得,日久功圆 ,则能对名利无所惑动,自修自成佛道。
若站在果地的行者而言,名利对证成果位者来说,是不惑不动的,何以得知?因为行者自性解脱,了知名利本空,如幻不可得,当下心地不...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465712541.html
-
如本法师答:万法唯心造,万法亦唯心所现,众生迷妄清净本性,染尘生心,见境思虑,处处自性执著分别故,万法即呈现彰显,四大五蕴于是迷情衍生而至,众生界、佛界,乃至器世界一一缤纷四溢,这是四生(梵语catasro-yonayan)(巴利语catasso-yoniyo)六凡迷界所致,因不达诸法无我,是故众生妄分别有佛有世界。
声闻(梵语srav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0181212867.html
-
一种无对无诤的舍心三昧。 真的见人如见己﹙慈﹚、见己如见人﹙悲﹚、见境如见心﹙喜﹚、见心如见境﹙舍﹚,就能见境非境、见境不留影﹙相﹚。于可意、不可意能转“相”,灵活取角、转向自在,不逞强、不抓,放下...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5545723.html
-
此习。则唯见其姿质美丽,致爱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没后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犹可。入畜女腹,则将奈何?试一思及,心神惊怖。
2.5未见境时常作三种想
然欲于见境不起染心,须...
印光大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10562583727.html
-
不成立,则以兔角之分别作为有法。应有尔之境 (对象),有尔之见境故。应如此者,兔角之总义(抽象)是尔之见境故。此理若不成立,则以兔角作为有法,尔之总义,应是执尔分别(心)之见境,尔是无我故。对此, ...类。 丁一、讲境(认识之对象) 境,谓由知觉所了别,置为境之性相。境分为:见境,执境,入(取)境等。 彼知觉之见境与彼知觉之所取境同义。凡是成事,皆是见境者,凡是物,皆是现量见境之一;凡是常住,...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063338410.html
-
入女腹,不可得也。人人女腹犹可,人畜女腹,则将禁何。试一思及,心神惊怖。
然欲于见境不起染心,须于未见境时,常作上三种想,则见境白可不随境转。否则纵不见境,意地乃复缠绵,终被淫欲习气所缚。固直认真涤除...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23376653.html
-
净土权实 夫以滔滔智海。茫茫莫究其涯。淼淼真源。荡荡罕寻其际。遮那法界。体相通括于尘沙。方广虚门。净秽互参于无极。但随自修业用。见境不同。致使圣说乖违。依根不定。或权分净土于他国。指秽境于娑婆。或此处为化仪。示上方为实报。文殊位居东国。金色世界而来。观音身处西方。极乐妙土而至。如权仪各别。启蒙的信无依。今以略会诸门。令使创修有托。约申十种。以定指南。 第一阿弥陀经净土 第二无量寿观经净土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24458675.html
-
故二我执虽其所依容有不同,其所执行相,决定无异,都是系缚生死的根本。又颂:“识为诸有种,境是识所行,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 。又颂:“故一切烦恼,痴断故皆断,若见诸缘起,愚痴即不生” 。此“若见诸缘起”是在缘起假法上即见诸境假,因是识所行,见境无我时,愚痴即不生,则一切烦恼断。又月称论师释“四百论”颂也说:“贪等亦唯于愚痴所遍计之诸法自性,增益爱、非爱等差别而转,非异痴而转” 。故我执生...
释寂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62964333.html
-
,在无数人的眼睛里,就可能有无数种结果。 对这个问题,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的第六个问题--“什么是六道众生的共同所见境”中,曾经以水为例来加以说明。比如说大海吧,从胜义谛来说本来并没有大海这个... 从胜义谛来讲,不管是共同所见境的体还是相,都是不存在的。但是从世俗谛的来说,则是有一个共同所见境的体(因为确实有个能量场存在嘛),没有共同所见境的相(因为六道众生各自所见毕竟不同嘛)。有的只是别业...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10456705.html
-
,访尽大德,而且自己的禅悦功夫精进,渐至化境,1895年终于开悟见境,功夫落堂,是年虚云56岁。岑学吕居士将虚云一生划分为两个阶段:“师于五十六岁以前是自度,五十六岁以后是度人。” 民国时期,在其...
王 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90160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