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内地>>正文内容

赣州市召开宗教界代表人士座谈会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8日
来源:菩萨在线   作者:编辑:唐雪凤 责任编辑:李蕴雨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赣州市宗教界代表人士座谈会
 
菩萨在线江西讯 6月16日,赣州市全市宗教界代表人士座谈会在市政中心会议中心2号会议厅召开。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出席并讲话,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长刘文华主持会议。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全市宗教界部分代表人士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欢聚一堂,共同谋划新时代赣州市宗教工作中国化的思路举措。五大宗教部分代表人士围绕“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主题作了发言,提出了意见建议,广泛凝聚了共识。
 
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江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赣州市佛教协会会长证通大和尚围绕“将我国宗教中国化持续推向深入”进行发言。证通大和尚在发言中围绕佛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总结了赣州市佛教协会主要开展的四项工作:一是思想教育,提高政治站位。二是讲经说法,与时代共进步。三是培养僧才,加强自身建设。四是服务社会,贡献佛教力量。证通会长在发言中感叹宗教中国化任重道远,永远在路上。佛教将继续深入坚定中国化方向,主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实际行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社会。
 
江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市政协常委瑞印大和尚围绕“创新是宗教中国化的具体体现”进行发言。瑞印大和尚在发言中表示,坚持佛教中国化,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传统、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相适应或相协调。要去除那些不符合时代发展进步的封建陋习,自觉与中国文化和国情相融洽,塑造爱国进步、平和包容、与时俱进的中国佛教特色,实现健康传承发展。通过持续推进宗教中国化,将我国的宗教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风格,使我国宗教制度、宗教思想、宗教文化真正适应我国社会制度、社会道德和社会文化,实现由内而外的全面中国化总体目标。
 
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强调:要加强宗教团体自身建设
 
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就新时代全市宗教界如何更好地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从旗帜鲜明的爱国爱教,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教育教学与中国文化、干部文化相融合,积极引导信教群众行动向上向善,增强法制意识,坚持依法依规开展宗教活动,自觉服务全市大局,努力为革命老区高速发展示范区作出积极贡献,加强宗教团体自身建设等5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做好我市宗教工作指明了方向。
 
李炳军强调,要加强宗教团体自身建设。想方设法提升宗教界人士素质,增强宗教界自我管理能力,把宗教中国化要求作为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宗教界人士的国民教育、法治教育、品德教育、文化教育和宗教教育,真正打造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界队伍。
 
刘文华在主持会议时要求赣州市宗教界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此次会议尤其是李炳军的讲话精神上来,结合赣州市实际,加强组织引导,把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众群众的智慧激发出来、力量凝聚起来、干劲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赣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描绘好新时代赣州改革发展新画卷,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
 
会议现场
 
会上,大家一致表示,一定发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更加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为赣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附:瑞印大和尚致辞全文
 
创新是宗教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尊敬的炳军书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各位教友:
 
大家下午好!
 
在这夏日炎炎,火云如伞的季节。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同探讨“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重要话题。我的发言题目是:“创新是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具体体现”。
 
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就是要有创新的理念。从管理的角度上讲,要在一个“导”字上下功夫,要围绕着“导”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就佛教界本身来说,要对佛教教义教规学深学透,以免执古不化,制约寺院发展。许多寺院建立制度多是按照古清规照套,没有新意,用古人的观点来要求现代人做事是行不通的。制度不能创新,事业就无法发展。佛教讲因地制宜,因机施教,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物,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坚持“宗教中国化”,“中国化”的含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也有不同的阐释。在同一个社会制度,也有时间的差异,比如解放初期与现在,改革之初与现在,其中国化就大有不同。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创新的举措。同样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在其他国家都有不一样。佛教的管理要创新,这就需要佛教界人士加深学习,把佛教的教义教规弄懂。释迦牟尼佛早在《五分律》就提出“虽我所制,而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这就告诉我们在不同的时代,佛教的教义教规要有不同的阐释,要与当时的社情、当地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法律法规相适应,否则就会成为“不依国土,则法事难成”的结果。佛教是允许创新的,不然马祖怎么敢兴丛林,怎么敢改变僧人的生活模式。百丈立清规,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制度怎能一直延续至今?
 
讲到马祖,他不但制度创新,他的禅法理论也是创新,具有独特的内涵,其逻辑推演及理论阐释,层层递进。就针对修行者而言,有三个层面:一、“即心即佛”是思想基础,确立自信自立;二、“非心非佛”是解脱关键,破除妄念偏执;三、“平常心是道”是根本目的,坚持济世利人。“平常心”是马祖道一禅法的亮点和根本旨趣,它排除了善恶、染净等二元对立的区别性,主张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体现心性,弘扬禅法。它继承并发展了慧能等祖师的禅法思想,也深受《华严经》“事事无碍法界”等义理影响。“平常心”所体现出的平民化、世俗化、生活化、简易化等品质,促进了中国禅宗追求大乘入世精神信仰价值趋向。即心即佛,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作为一个佛教信仰者,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信心,具备人格自立的思想基础。
 
中国佛教制度创新的典例:就是“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将松散型的僧人托缽变为僧团聚众而居,体制也自兹而始,这就是佛教管理制度创新的先例。佛教要发展,必须理念要创新,寺院的管理,必须要在党委和政府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持续努力,再经过自身的建设和自我调适,对经典进行阐释等,都要与我们的社会时代相适应。用现代的话来说,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传统、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相适应或相协调。要去除那些不符合时代发展进步的封建陋习,自觉与中国文化和国情相融洽,塑造爱国进步、平和包容、与时俱进的中国佛教特色品牌,实现健康传承发展。通过持续推进宗教中国化,将我国宗教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风格,使我国宗教制度、宗教思想、宗教文化真正适应我国社会制度、社会道德和社会文化,实现由内而外的全面中国化总体目标。
 
中国国情的最大优点就是提倡善举,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的历代祖师一直都在倡导这个理念,我们佛教徒也一直在继承这个宗旨。寿量寺,有着独特优势的地理位置和功能作用,在这次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继承“慈悲济世,利益众生”的优良传统,以实际行动传递佛陀大爱。这次疫情寿量古寺发动广大信众捐款20多万元。与全区各寺院信众捐款总和达36万元。章贡区佛教协会还对十几所疫卡点送去155件雨衣、155瓶消毒水,方便面、矿泉水等。寿量寺在去年捐出的食油达3万多斤、面条2万多斤,价值25万多元,捐出的人民币也有30多万元。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寿量古寺积极响应上级防控部署,认真落实“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贯彻上级佛协“双暂停一延迟”和市委统战部“暂停,再暂停!坚持,再坚持!”的要求,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同时全力做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等各项防控工作。寿量古寺不仅率先垂范,从大年三十开始关闭山门自修,还利用一切契机教育、引导僧信做好防疫工作,僧人不外出,信众不进香,不给国家添乱,不信谣,不传谣,还在早晚课时为疫区诵经祈福,同时还主动关心关爱困难寺院。
 
总之,坚持佛教中国化,首先要创新,创新是宗教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创新就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想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我们要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前进,我们就必须要有创新!

标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