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内地>>正文内容

广东广州光孝寺举行结夏安居讲座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20日
来源:光孝寺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圣凯法师


法喜充满


    2016年6月18日,广州光孝寺夏安居佛学讲座第五讲在法堂举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清华大学副教授圣凯法师为众宣说妙法,以“生命存在的原理——时间与空间”阐释佛教中的时空观以及人在这种时空关系中存在的价值实现。

    学佛不是学一门技术,而是要学一套方法

    圣凯法师首先以人的存在有两个轴线,一横一纵宣示生命存在的原理。纵线,就是时间线,过去、现在、未来。横线,为平行的线,是空间线。这种存在的原理是坐标轴式的。但是我们现代人的思维却不是坐标轴式的,都是一条线的思维。一种是高度的自我,认为只有我,没有世界,世界都要听我的;另一种认为世界跟我没有关系。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现代人逻辑的发达,而这种发达造就了两类人:第一类是非常聪明的人,能看到自己的目标,并且实现自己目标的途径很清晰;第二类是越聪明越纠结的人,因为逻辑是有限的,同时实现的途径是有限的。为什么是有限的呢?因为在时间的维度里面,我们受到运动的驱使;在空间的维度里面,我们受到它者的限制。

    随后,法师指出我们现在的时代都是技术主义,但学佛不是学一个技术,而是要学一套方法,因为技术是有限的,方法在任何技术里面都是不变的。学佛不是只学会念佛,它的本义是超越了念佛、坐禅、诵经、持咒种种技术。剩下的就只有一个方法,那什么是我们理解佛教的方法呢?——缘起。

    缘起是佛法的基本思维模式,也是佛法的中心
 
    圣凯法师说,缘起就是一套方法论,是佛法的基本思维模式,也是佛法的中心。佛教只有方法,没有真正的真理,因为方法是不变的,大家都可以掌握,故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随后从存在法、真理法、修道法、教法四个方面阐述了缘起的实意是:既是真理,悟入缘起则证入真理;又是观察世界、解释世界、思维世界的方法。

    缘起作为一种存在法,是种种条件关系的组合,所以世界上只有三件事情:你的事;跟你有关的事;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事。因此人只要解决自己的事和与自己有关的事,与自己无关的事不要理它,就会变得简单,不会很烦恼。

    但凡夫的知见总是有两种:一种是与我不相关,一种是自我,即只有我,没有世界。导致这种知见的原因是没有发现缘起的存在。而发现缘起要靠自我否定,它是人成长的根。因此,圣凯法师特别强调:

  1.时间都是关系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所以无论做什么,都要考虑到“别人”的存在。

  2.世界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所以无论做什么,都别忘了“因果”的存在。

  3.世间都是变化的,无法控制的,所以无论做什么,都别忘了“改变自己”。

    时间的本质是一种关系

    圣凯法师认为时间是一种运动,在于心灵之中,它的存在是因事物的存在而立的。而对于时间的持续有两种观念:一是延续论,二是持久论。那么人在面对这种时间的持续性时有三种方法:一为禅宗中以禅定的方式对治无限变化的世界,这种方法常人难及;二为安住无常世界中,随顺日月四时而动;三为实现时间的定格,转化其意义的显现。时间的自由显现就在于当下的这个时间的活动指向永恒,可以破除三际时间的束缚。

  “问:十二时中如何用心?师曰:汝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

  对于如何安住在时间中,圣凯法师为大众介绍了三个方法:

  1、禅定,用一颗非常专注、宁静的心面对这个无限变化的世界(即保持主体不动);

  2、安住在无常的世界中(即与无常保持同一频率,同一节奏);

  3、时间的自由(即当下,在无常、无我的世界里产生一个永恒的意义)。

  法师解释说,人生需要通过不断地变轨实现生命的超越,学佛则是让生命的时间轴线发生转变,而当下就是破除三际时间的束缚。我们需要对过去无悔、对现在无怨、对未来无忧。同时,理解你的过去,才能放下;相信你的未来,才有希望;包容你的现在,才能安住。

    空间即是关系的成就,是时间的物物维度
   
    法师接下来为大众讲述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表示空间即是关系的成就,是时间的物物维度,并分别从身是心的空间、境是心的空间、器世界是有情世界的空间来说明。法师指出心识不仅是身体之主,而且具有能动性,具有主动改变身体的作用。因此《大宝积经》说:由心净故得身净,非身净故得心净。

    而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师则指出有两种:1、别业--正报(众生世间);2、共业--依报(国土世间)。如《华严经》说:众生及国土,一异不可得,如是善观察,名知佛法义。

    利益的时间与空间:自利与利他

    对于利益的时间与空间的解释,法师认为没有利他,自利究竟是不可能的;没有自利,利他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主体的有限性,即人的身体、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期待。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别人的成就,自己的利益不可能成就,所以就需要服务社会,让自利、利他同时成就。

  法师认为利他主义的形成需要自我认同,并介绍了三种利他的类型:

  早期幸运型:他们创造性利他主义的成长之路平坦、渐进、平静;

  后期悲惨转变型:生活在“皈依前后”有转变,自我认同过程特征是急剧的危机、压力和突变;

  中间型:压力较小。

  法师指出自利是利他的必要条件,为了成为利他主义者,人们不必超越或消除自我。一个人需要“启智”,认识他真生的个人利益;在相互和谐中保持自我和动力。利他需要自我认同、价值塑造、行为整合、动力创造。

  另外,法师表示公益慈善是利他的行为。慈善是社会实现“爱”的最好体现,是促使人类福利进步的利他关怀,通过捐赠布施的活动而满足有需求的人。佛教大力提倡“布施”,布施是菩萨道六度和四摄之首,如《大智度论》云:“施远行人、远来人、病人、看病人、风寒众,难时施,是为时施。”

  法师最后对供养与布施的区别作了讲解:供养是敬田,布施是悲田;供养来自恭敬心,布施来自慈悲心;二者皆获得福德。无论是供养或布施后,实际上都不能去追究其用途,现代慈善事业则通过透明的制度保障布施效果的最大化。因为供养、布施强调主体心态的最大化,慈善则是效果最大化,预设不同,不可混淆。

标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