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内地>>正文内容

净慧法师第二届禅文化夏令营开营式讲话

       

发布时间:2005年08月10日
来源:黄梅四祖寺   作者:净慧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在第二届禅文化夏令营开营式上的讲话

2005810日)

各位领导、各位授课老师、各位营员:

炎热的夏日悄悄离去,阵阵凉风拂面,报道秋天已经来临。苹果树上缀满了硕大鲜红的果子,稻田里的晚稻正抽穗扬花,在这象征收获的季节里,来自四面八方的有缘人,聚集在双峰山下的四祖道场,成就第二届禅文化夏令营,探索人生的意义,研讨禅文化的普世精神,发扬佛教和合文化的优良传统,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加油,因缘殊胜,意义重大。在此,我谨以四祖寺常住大众和我个人的名义,向莅临今天开营式的省、市、县各级领导和省、市、县佛教协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前来授课的各位法师、学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和感谢,向全体营员和义工致以亲切的问候和由衷的谢意。

十三年前的1993年,我们在河北赵州柏林禅寺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到今年的7月,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三届,参加者达3000多人次。当时大陆佛教界仅柏林寺一家举办这种面向社会大众的佛教文化传播活动。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反省、认知和回归的自觉意识的提高,佛教文化日益受到国人的重视,参与佛教文化学术活动的人日益增多,大陆佛教界举办各种类似夏令营活动的地方也一年比一年多起来。以今年为例,全国各地佛教寺院以青年人为主要对象举办的佛教文化讲习活动就有近20处之多。这些活动的逐步兴起,无疑会推动佛教界弘法理念的更新,推动寺院积极发挥人间关怀的功能,推动佛教界在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更加自觉地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

佛教的夏令营活动,从零到一,要迈出艰难的第一步;而从一到多,也并非一帆风顺。对于才起步举办这类开放型的佛法讲习活动的寺院来说,更是要有些智慧和勇气,特别是要怎样取得教内的认同和支持。佛法本来是大众的,是所有的人共同分享的信仰、文化和精神财富。在长久的历史演变中,佛法被有意无意地扭曲了,被隔离在高墙深院的寺院中,被封锁在藏经楼的经柜里,佛法成了神秘的圣物,成了僧尼的专利品。佛法宣示的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真理,高扬了人性的自觉,既具有积极进取的理念,又具有切实致用的实践,是修己成人、提升道德、净化人心、祥和社会的文化宝藏。要开发这个宝藏,要开放这个宝藏,要打开山门,要打开藏经楼,更要打开我们教内每个人心灵的大门,迎接五湖四海的有心探宝的人。举办讲习佛法、讲习禅文化的夏令营,其目的就是要向世人敞开佛法宝藏的大门,迎接社会大众到佛门来探宝、取宝,以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培养大家的信仰生活,落实大家的清净生活,达到化解社会矛盾、平衡心理状态、树立生活目标、找到人生价值、创造美好未来的目的。

“为和谐加油”,这句极为通俗的口号,就是本届夏令营的主题。2000年我在上海玉佛寺作禅学讲座的时候,就提出来要把“不断优化自身素质,不断和谐自他关系”作为学禅、修禅的要求和实际效果。在整个自然界,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矛盾。动与静、阴与阳、刚与柔、逆与顺、阖与辟……一切事物既有对立的一面,即所谓“相克”;又有统一与和谐的一面,即所谓“相生”。一切事物在相克中相生,在相生中相克,彼此成就,和而不同。这是一种自然的法则,也一种社会的规则。儒家将此规则目之为“礼”,礼的具体应用得当,则是“和”。你存在,我也存在;甲要发展,乙也要发展。怎么办?和。佛教缘起观的认识更深化一层:你的存在是在为我的存在作条件,我的存在也是在为你的存在服务。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甲作条件,乙也不存在。佛教缘起观认为,一切事物在空间上表现为彼此的相依共存,即“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在时间上表现为因果的相续不断,即“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社会与自然莫不如此。以人为本,识此理,用此法,彼此尊重,相互感恩,生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才能和谐共融,和平共处。

佛教在落实“和”的理念方面,提出了“六和敬”的原则,即: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这六个方面的“和”,包括了自他身心的和谐(前三)、彼此观点立场和规章制度的尊重与认同(四、五)、团体经济利益的合理支配(六)。佛教“六和”的原则,强调了人文精神的内在自觉和物质利益的平等分享,维系了佛教僧团二千五百多年的稳定发展,是佛教教义原则和清规戒律的根本依托,也是佛教僧团古往今来处理内部一切重大问题的基本依据。“六和”的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佛教认为外在的“和”发端于内在的“和”,整体的“和”来源于个体的“和”,社会的“和”是家庭之“和”的组合。以此类推,全人类的和平与安宁,我们每一个作为人类一分子的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将“和”的自觉性落实到人了,每一个社会成员从内到外都有追求“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叶小文:《和气东来、和风西送》,《中国宗教》2005年第六期)的高度自觉,才能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加速社会的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才能逐步变为现实。

促进人心和善、心气和平、人人和谐,是禅文化应有之义;爱国爱教,自觉觉他,“为和谐加油”,是佛弟子分内之责。希望凭借大众的认同和参与、成就和分享,办好本届禅文化夏令营,进而为推动禅宗文化的研究与宣传,推动祖庭禅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落实禅修与禅悟,培养真修与实证的禅者,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工作。

秋风阵阵,暑气并未全消。我们湖北人把立秋之后的炎热比作“秋老虎”,它蛮厉害,希望大家都要保重身体,在祥和的氛围中度过和谐的七天。

谢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