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文化>> 美文佳作>>正文内容

清贫的美德[胡因梦]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4日
来源:2015-03-08 胡因梦 心灵自由   作者:胡因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在内地时遇见了一位社交名媛,人长得标致,才华颇高,也十分有能力,但人生最高的志愿却是嫁个有数亿人民币的富豪。这使得我不禁联想起韩国的法顶禅师在“清贫”上面的一些见解。
  这位感召了数百万韩国读者的精神导师,近年来在华人圈内也掀起了令人悸动的心灵涟漪。我将他在《山中花开》这本书里有关清贫生活的文字做了一些修润,提供给广大的网友,以及这位或许尚未准备好要阅读此篇文章的名媛。
  当大萧条扑天盖地弥漫全球之际,人就很难再放肆地逃亡到财富的追求上面,禅师素朴的智慧在这时才真的开始发挥作用。文中提到的圣方济,是我最能相应的一位天主教神秘主义者。前一阵子在内地时,有许多朋友问了我有关“吸引力法则”是否可以当成真理的问题,我想这篇文章里的精神不言自明地回应了这些朋友的疑问。
  《山中花开》──禅思小径
  借用一句圣方济的话:“贫穷不是让我们跌倒而是促使我们向上攀升的道路。将自己拥有的与陷入困境的邻人共享,是升华自我的转折点。”
  我们不能因为面临经济危机就一蹶不振。事实上,经济危机反而是提升自己的契机。
  为了坚持“神贫”的精神,圣方济在遗言中嘱咐追随者只能用土壤和木头来建造房舍。这段遗言使我深受启发。
  佛教经典也有启示,一位好的修行者应当首重清贫,如果无法坦然度过清贫日子,就不容易生起菩提心或了悟真理。
  正视清贫,选择无染的清净生活,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节制的美。
  人们在富裕中容易堕落,清贫则能带来内心的祥和。
  从欲望的纠葛中解脱,人类才能和宇宙融为一体。若是被欲望或执着控制,我们就感受不到身外的世界了。
  把拥有的物品减到最少,将自己升华为宇宙的一部分,便是清贫精神。清贫是一种节制之美,是人类的基本德行。佛教精神就是要训练我们自律,并且了悟温柔的节制情操。
  怎样才能拥有清贫的美德呢?答案是要拥有温暖的心胸。我们在使用琳琅满目的便利商品时,应该扪心自问:我是否真的为此感到幸福?
  只要按一个钮,就能吃饭、冷藏、洗衣;使用这些设备时,我们究竟能感受多少的幸福呢?我们对这些东西是否真的心存感激?
  人类不能仅仅靠智力存活。只注重头脑的运转,世界就会越来越冷酷。如果社会只注重智力,人们的心将会失去让温暖能够注入的空间。你看!所有的否定、诽谤、欺瞒以及尔虞我诈,不都是奸巧的智力在起作用吗?
  相反地,如果我们的心不起这些恶念,就不会去理会红尘琐事。现今大学选拔人才只注重才智,这样的方式必须重新思量。一个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社会,往往会产生各种问题。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通过头脑来彼此信任的,我们得从心底真的互相信赖。人类的大脑产生的是抽象的思维和概念,大脑总是在计较和猜疑,但只要敞开心胸,我们就能接受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坦诚的信任才是真实的信赖,信赖与诚实不是从大脑产生的,是源自于内心。
  想要提高生活质量,必须拥有一颗温暖的心。活在世上最需要用心的地方,就是更亲切地对待你身边的人。每一次相遇都是传达内心温暖的好时机。
  因为内心感到温暖而涌现的那份亲切感,是人类和谐共处的基础。唯有亲切带人,给予身边的人更多关怀,世界才会充满善良的气息。
  宇宙是无限的,如果我们封闭心窗,偏执地生活,世界就会变得狭隘。若是能友善待人,这份善念自然会让我们敞开心扉。
  让身边的人欣喜,自己也会一同欢喜;让他人不悦或感到孤立,自己也会悲伤,因为心的根源只有一个。
  拥有一颗温暖的心和清贫的美德,我们才会成长。给我们带来不幸的往往不是经济上的匮乏,而是缺少温暖的心。
  要培养面对清贫的美德,必须懂得知足。圣雄甘地曾经说过:“地球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
  现代人过于贪婪,以致于地球的有限资源日益枯竭。与过去相比,现在的人们物资上多么富足,精神上却如此贫乏。
  二、三十年前,人们拿到几块饼干、几斗米就已经很幸福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经常心存感激。
  现在我们拥有比过去更多的物资,却没办法享有幸福,这是因为我们无法分辨生活的必需品与非必需品的缘故。
  幸福的秘诀不在于拥有多少必需品,而在于能否从舍弃不必要的事物中找到自由。诚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句话,寻求幸福的方法就在内心里。
  内心充实是外在富有无法比拟的境界。人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就是充实自己的心。当我们心无杂念地默祷时,自然能感受到内在的富足。生活中没有太多烦扰,心就会充实圆满。
  公元二世纪,南印度的著名大乘佛教学者龙树在《劝戒王诵》(又称《龙树菩萨劝戒亲友书》)中写道:“求财少欲最,人天师盛陈。若能修少欲,虽贫是富人。若人广求诸事者,还被尔许苦来加。智者若不修少欲,受恼还如众首蛇。”
  从这几句偈看来,龙树菩萨的这位朋友应该非常富有,不过却遇上了小偷。
  知足的人内心是丰足的,即使所有的财产都被偷光,依旧认为自己很富有:如果霸占了许多财物仍无法知足,便只是金钱与财产的奴隶了。
  不管拥有多少财物也永远不知足,这是现代人的通病。大多数人长期处在精神饥荒的状态,他们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生活阔绰,心灵上却贫乏空虚。由于只追求“大”与“多”,就将“小”与“少”所具备的美、珍惜、爱与感激全都忽略了。
  幸福的条件是什么呢?幸福就藏在美、珍惜、爱与感激之中。从香气怡人的一杯茶中,有时也能感受到幸福,这使我心怀感悟。走在路上不经意看见一朵盛开的丁香花,也能让我体会幸福的感觉。那朵花使我获得了一整天的愉悦。
  有时朋友的亲切话语,哪怕只是一通电话,也能让我有无比的幸福感。幸福就是源自如此细微的小事,而不是来自显赫的大事。在日常生活里,只要用心,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幸福。
  因必要而活,不要因欲望而活。我们必须明白欲望与必要的差异。欲望是基本需求之外的渴望,必要则是生活的基本条件。
  如果只需要一个,那么拥有一个就够了。若是拥有了两个,可能连第一个也保不住。
  我常用以下这个故事做比喻:有一段时间我的性格非常怪僻,只喜欢用钢笔写字,而且必须用笔尖非常细的才行,似乎只有那样的笔,才能充分表达我澄澈的情感。
  有一回,在东京大学留学的一位禅师知道我喜欢细笔尖的钢笔,就到文具店买了一支给我。怀着感恩的心情,我用了那只笔写了许多文章。到了巴黎之后,我在当地发现许多那样的笔,于是买了一支回来。
  但是我再度拿起禅师送我的那只细钢笔时,就再也有没有之前的那种珍惜与感激之情了。最后我只得把我从巴黎买回来的那只笔送给了另一位禅师。后来我才又重拾了最初的那种珍惜之情。因此,如果只需要一个,那么拿一个就够了。
  对大多数人而言,若是过于执着物欲,物质就会变得比人的生命还重要。
  试想一下:当你买回很贵重的物品时有多么开心,可是这样东西一旦摔碎或遗失,你就会像大祸临头般地惊慌失措。
  物质只是生活里需要的辅助工具罢了,不把它当作生活的工具,却将其高高地供奉着,它就再也不是一件工具了。被物品或房舍束缚,精神之门就不会敞开。我们必须学会从细微和稀少的事物中寻求满足,这便是清贫的美德。
  要培养清贫的美德,必须养成简朴和单纯的习惯。有些人在采访我的时候会问道:“禅师的愿望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希望生活能够尽量单纯、简朴。”这也是我写在厨房墙壁上的一句话。
  单纯与简朴是最根本的精神。减少不必要的,只保留必须的,才是单纯和简朴。
  只运用必要的,把复杂的全部去掉,是一种极简的境界。
  如果用绘画来比喻,“单纯”就是水墨画的境界。用墨彩渲染出来的,不是单一的水墨原色,而是繁多的色彩。
  我们经常把东西填满到溢出来,却从不考虑将容器净空。用其它方式来表现的话,单纯和简朴可能是沉默不语,或是空寂和圆满,一种开阔又充盈的境界。留白与空间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单纯。
  只有净空才能听到内在心灵的声音,才能容纳新的事物。大多数人不懂得净空,只知道执取与拥有。
  抛开执念,放下一切,我们才能真正听到心灵的声音。全部净空时的那种纯粹的饱和感,便是净土;舍弃一切、从束缚中解脱时的那种纯净的圆融感,就是极乐。
  内心充实的人是幸福的,净土属于他们。虽然他们拥有的比别人少,却能在单纯和简朴之中,不舍生活的纯真与喜悦。他们是真正懂得清贫之道、懂得生活的人。
  简朴中不忘生活的喜悦与纯真并不是一种贫穷,而是富有。不该纵容欲望,应当舍弃欲望。
  舍,令内在发光。我强调清贫,不是要你外现穷相过日子,而是为了遏止无尽的欲求。所谓的清贫就是打起精神,冷静客观地审视自己的人生。将过去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重新比较一下,省思自己正在过何种日子。
  清贫并不是为了克服经济危机的一时之举,它必须成为我们逐渐熟悉、持之以恒的生活准则。
  清贫不只是过着纯净的贫穷生活,它的本意是与大众分享。世上有太多人需要我们与他们分享了。
  与清贫对应的概念不是富有,而是贪欲。汉字“贪”是由贝壳的“贝”,上面再加个今天的“今”组合而成的。而贫困的“贫”,则是由贝壳的“贝”,上面再加个分享的“分”所组成的。从字型上就可推测,贪欲乃是紧抓着金钱不放,贫穷则是分发的意思,因此清贫指的就是与众人分享。
  一个人若是没有经历过苦难,可能不懂得与众人分享:只有经历过困境的人,才会格外关心他人的疾苦。
  圣方济曾说过,修道者的房屋建材只能使用土壤和木头。土壤和木头是最基本的建材,只使用土壤和木头,自然能修建出简朴的房舍。圣方济曾提倡过,不要认为修道院只属于某一个人,众人都应该以朝圣者或旅行家的心态活在其中。
  朝圣者或旅行家从不眷恋某处,他们每天心存感激,与众人共同享用物资。因此,我们的生活应该像朝圣者一样,不被房舍和物品牵绊。
  站在比我富有的人面前,我一点也不感到寒酸:令我感到惭愧与寒酸的是遇见比我拥有得更少,却还不忘在单纯与简朴中感受生活的喜悦和纯真的人。
  重新整理一下这句话:站在比我富有的人面前,我不会畏缩。使我畏缩并感到无地自容的是遇见那些比我拥有得更少,却还不忘在单纯和简朴中感受生活的喜悦和纯真的人。
  古人都知道,生活贫困时就应泰然处之,不忘内心的安定与富足,这便是“安贫乐道”。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在贫困中依止内心的宁静,快乐地生活。我们应当学习这样的智慧。
  在越艰困的时刻,越需要展现出乐观的生活态度。某些冥想书籍中写道:“宇宙的能量与磁场一样,如果内心晦暗,周遭就会涌出黑暗的能量;若能保持心灵的纯净,乐观地生活,周遭就会出现纯净的能量。”这点是非常有道理的。
  谁都无法避免生命中的苦闷,那是人生本有的色彩之一。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身无长物,即使是生活贫困,又有什么损失呢?活到该撒手人寰时一件东西也带不走,家财万贯地赴死又有什么意义?
  我们只是暂时保管宇宙和神所赠予的礼物,期限已到或管理不当时,礼物马上会被收回。这就是宇宙的韵律。
  以下是我很喜欢的一首古诗。
  十年经营搭建草房三间,
  我一间,月亮一间,再分给清风一间,
  江山无法入住,就让它们在四周慢慢欣赏吧。
  历经十年岁月,搭建了三间草房,但草房不光是为我搭建的。我只要一间,给月亮一间,最后一间留给清风。因为寒舍太狭窄了,没法儿让江河山峦入主,所以就让它们在四周慢慢欣赏。
  这样的清词雅句便是对神贫的歌颂。
  工业污染使人生病,大自然令人重获新生。亲近大自然的生活,使得人们不再畏缩,而会感受到生活的喜悦。
  有位先师对着他的窝棚这样吟唱:
  墙壁虽倒,能看见南北。
  飞檐欢笑,离天空很近。
  请勿觉得凄冷,
  迎接清风,先得明月。
  这首小诗让我们感受到先师因房子倒塌,而得到迎接清风最先看见明月的喜悦。房子老旧,屋顶掀翻,这对许多人而言都是件凄凉的事。然而这位先师却是如此看待的:不要说我凄凉,房子倒塌才使得我最先看见月亮,不是吗?
  清贫并不是指单纯的贫穷,而是要懂得欣赏生活的雅趣。
  若是期盼世界有所改善,得先改变自己。每个人的生活态度都需要改变,因为我们都是世界的一份子。只有先改变自己,世界才能随之而变。
  前方的道路此起彼伏,有的是上坡路,有的是下坡路,而我们只能选择其一。生活的方式不尽相同,有人选择上坡路,有人选择下坡路。
  上坡路虽然艰辛,但它是人类的道路,最后终能到达顶峰;下坡路虽然好走,但它是动物的道路,最后势必堕入深渊。
  如果我们只选择平坦的道路,十年、二十年、终其一生都走平坦的路,那人生多么无趣啊?这样的人生不能算是人生吧!选择一条爬坡的路,体验在曲折中奋斗的感觉,鼓起创造的勇气,以意志来体会新生活。
  上坡路可以让我们重生。不经历困苦,是不可能开启新生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