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相关>> 爱心慈善>>正文内容

慈悲远比怜悯伟大[湛空法师]

       

——浅淡二十一世纪佛教慈善文化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20日
来源:凤凰网博客 2009-03-31   作者:湛空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传入中土两千年,已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影响着中国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形影不离。佛教慈悲理念影响着人们,滋润着人们。特别是佛教慈善教育在当今文化领域里,独秀一枝。穿越千年的时空,积累岁月的沉淀。佛教逐渐走向全世界,社会的和谐,文化的博大,民心的宁静,更离不开佛教慈悲博大的精神。

  五千年华夏文明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许多优秀的成分,至今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孔子说的“仁者爱人”、孟子说的“恻隐之心,人之端也”、墨子说的“兼爱”,道家说的“积德”,佛教说的“慈悲”等等。所谓慈善,就是怀有仁爱之心,广行济困之举,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慈,愿给人民群众安乐的心,也是仁爱心的无限扩大。善,合于理为善。慈善没有人的贫富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人都可以行善。慈善是社会责任更是社会道德。慈善事业的迅速发展,它将对生活贫困的群众有极大的帮助。佛教给人智慧,给人解脱,应众生之机说法、施教。

  在传统的慈善理念里,慈善捐助往往遵循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潜规则,有着浓厚的乡里情结和亲疏情缘。慈善是金钱和物质的捐赠,是富人的专利。而佛教无缘大慈的精神超越了这一切,与众生同体,像维摩诘大士言,因众生病而病。就是因为这种与众生同体的精神,佛教的慈悲在两千年发展史才显得光辉熠熠,慈光耀人。

 

  一、慈悲远比怜悯伟大。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必须得去挖掘,懂得世人苦人多。我们可以试想,当我们躺在舒适的沙发上欣赏电视的时候;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聆听老师传授知识的时候;当你拥有健康的体魄,安心办道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了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流浪游子?是否想到了渴求希望、憧憬未来的失学儿童?我们是否想到了汶川大地震没有家园的苦民,没有温饱的儿女?使命有千万种,但不外乎给人安乐,给人幸福。作为佛教的我们,是不是多应想一下苦难的众生,正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之绝学,为万世之开太平。

  佛教慈善文化着重点在于爱,有了爱,才能有真正的温暖,真正的和谐。慈善是普遍互助的公益事业。慈善不仅包括捐献钱物,同时也包括奉献知识和劳务,是所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现代慈善文化是建立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互相帮助,同舟共济,它具有人文关怀的新内涵。它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慈善捐助行为。在社区里,除了捐赠钱物,我们以体力去帮助别人,也是慈善行为。如果我们给人家工作不求报酬,做义工,也是慈善行为。假如我们有一颗慈善的心,那么我们每天时时刻刻,统统都在做慈善。所以说,慈悲永远比怜悯伟大。中国地广人多,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对于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聆听法师谆谆教导的人来说,穷得连小学都上不起的孩子们简直是不可思议。然而,中国的贫困地区不会因为你认为它不可能存在而消失,中国的失学儿童也不会因为你认为不可思议而不存在。他们真实的存在于这个社会,他们需要社会的关心,需要社会的帮助,所以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惊讶,也不是叹息,更不是漠视,而是应该奉献我们的爱心,伸出我们援助的手。慈悲济世、利乐众生是佛教界最基本的理念。

 

  二、现代人心需要慈善文化。

  时下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都随着物欲横流的世界在改变,人心少了热情,多了冷漠;亲情少了沟通,多了自私;家庭少了温暖,多了代沟。世界近了,可人心远了。所以这个世纪的主题,仁人志士,提出和谐,呼唤佛教。

  众所周知,凡是居民或邻居想知道的,想学习的,只要我会、我能,就热心去教导他,对小朋友讲解课程,也是慈善。乃至各行各业的知识、技术,没有条件、不计报酬的传授,都属于慈善行为。还有在居民或邻居恐惧、害怕的时候,能够帮助他,消除他的恐惧,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人心的话语,也都属于是慈善行为。与人共享快乐也是一种慈善,以慈善文化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创造一个快乐的气氛,有时间的时候找邻居讲讲笑话开开心,在任何环境下,合群是一种快乐。我们应抱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心愿,将满腔的热忱致力于服务人群、造福社会的善举。星移斗转,时势变迁,历史的车轮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进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虽然二十一世纪的物质文明相当发达,但世界上不平等现象尚未消除,贫富的悬殊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世界的纷争撕裂了人类的心灵;道德的沦丧,埋没了人们的理智;天灾人祸的降临使生命显得更脆弱。这些都令整个世界布满了危机,人们的精神处在极度的彷徨、空虚之中。如何挽救人心、拯救世界,只有佛教才能化解这一切!

 

  三、社会文明与佛教慈善。

  慈善文化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慈善文化建设将成为提升道德修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今天的金融危机就是物质刺激,人心隔膜引起的。西方“次贷”的副作用,甫一吹来,吹得全世界“如梦如醉”。国家需要和谐,社会需要安定,而佛教慈善文化正如一股春风普润人们的心灵,化解西方的刺激。

  佛教慈善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们对慈善事业普遍认同的规则和观念,弘扬利他主义价值观,可以消除自私自利的主义;确立平等互助的理念、可以消除冷酷无情的思维;提倡慈善无界的理念、可以消除兵戎相见的灾难。弘扬慈善文化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要在全社会造成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氛围,减少冲突,调和矛盾,使社会呈现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

  我们经常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小区业主和物业管理处的冲突,以至于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的主持人陈扬多次感慨的说:“这里哪里是家园,简直就是战场”。究其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背景;既有政策因素,又有文化环境。营造“以人为本”“助人为乐”的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是慈善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构建和谐社会,重心在人心,基础在民众。人心好与坏是这个社会的呈现的雏形,譬如经典说心净国土净。要使社会和谐,应当先从人心做起,这是最重要的。离开了它,就如纸上谈兵,水月镜花。心真正和谐了,才能懂得佛法的伟大,慈善的精神,各种积极因素才能得到充分调动,将有效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确保社会稳定。慈善是人类心灵的阳光。只有充满友好和爱心的社会,才称得上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有了慈善,社会情感的生态就更均衡,身处困难的居民就能体验到人间的温暖。

 

  四、关爱他人,感恩社会。

  行走在这个自他不二大家庭里,我们的生存,那怕点滴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与关心。“鲁滨逊”只是个唯美的小说故事。

  5·12汶川大地震,蜀地大难,国人垂泪,华夏含悲。天灾无情,但人心有暖,佛佑中华,悲心拔苦。校园里,社区里,单位里,国家,世界……我们看到了友爱的大手,看到了慈善的力量,看到了悲悯的爱心,看到了明天的光明。

  《华严经·行愿品》中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就连菩萨都谦卑地说,众生为父母,众生为大地。何况处于凡夫之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们呢?所以我们感恩他人,关爱他人,用心去行动,不要说自己的力量太渺小,如果你是清泉,是流向泛滥的江河,还是愿意滋润干旱的大漠?如果你是烛火,是陪衬灯红酒绿中的过客,还是愿意温暖严冬寒夜里的行者?

  未来的种种艰难险阻,我们应以佛法做指导,心没有困惑,没有动摇,更没有退缩,台湾慈济人——证严上人,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有目共睹的斐然成绩。

  一粟沧海难浇地,万滴甘露润桑田。

  我们要有这样的心怀:我是慈善的年轻的行者,我是大地上的一株小草,激流中的一朵浪花,我以风华正茂的青春,来到佛教,走向慈善的行列,走上默默奉献之路,磨练了意志,完善了自我!

  甘地说:我有一个梦想。

  我们要像甘地一样,也有一个梦想!

  步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在迅速发展,但贫富悬殊越来越严重,种族隔离越来越加大,我们唯有抱有一颗慈悲的心,发扬慈善的力量,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人心才能更加温暖。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