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版 英文版

 

阿弥陀经变相图解 佛说阿弥陀经英汉对照(罗什译本)
佛说阿弥陀经英汉对照(玄奘译本)

作者:肖 越 此文 发表在2004年9月号《法音》
衷心感谢龙谷大学名誉教授稻垣久雄教授提供珍贵的资料和图片

  三、阿弥陀经变相

  此幅曼陀罗也是豪尔德·史特多尔特(Harold Stewart)先生三十年前在京都购入的,该图为长128厘米、宽58厘米的真丝挂轴作品。曼陀罗的作者用绝佳的手笔和鲜艳的色彩生动地再现了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与《佛说阿弥陀经》的梗概,图中的极彩部分更以纯金为饰。如此华美庄严的“阿弥陀经变相图”至今仍罕为世人所知。保存曼陀罗的箱子上印有“一八六七年之色彩”的字样,据此推断该图大约创作于一百四十年前。曼陀罗的顶部正中用金粉书有“佛说阿弥陀经变相”八字。这里所谓的“变相”,是指用“开权显实”的善巧手法,将鸠摩罗什所译《佛说阿弥陀经》的内容用图像的形式再现。“阿弥陀经变相”的中央用一条红色栏杆将全图巧妙地划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描绘极乐净土的净妙庄严,下半部分描绘《佛说阿弥陀经》的内容。为了使读者对这幅“阿弥陀经变相”有较为深入的认识,笔者将在鸠摩罗什大师所译《佛说阿弥陀经》的基础上,适当引用玄奘大师同经异译本《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按照稻垣久雄教授“阿弥陀经变相结构图”之顺序,并参考其《净土三部经曼陀罗序说》[82],将该幅曼陀罗的内容逐一向大家介绍。

  (A)庄严的极乐净土
  “阿弥陀经变相”的上半部分描绘的是庄严净妙的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世界。

[A] 

5. 虚   空

2. 天 蓋

1. 三     尊


4. 宝 楼 宮 殿       宝 楼 宮 殿

3. 台


9. 宝 樹              宝 樹

7. 舞     楽


6. 宝        池

8. 噴  水


  (1)三尊:曼陀罗上半部中央的主尊是双手合掌、结跏趺坐在莲华座上的阿弥陀佛,侍坐在阿弥陀佛右侧的是观音菩萨、侍坐在阿弥陀佛左侧的是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身着传统的淡褐色袈裟,双掌合十;侍坐两侧的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各举左手舒五指向外,垂右手仰掌置于膝上。在目前所见的佛像中,双手合掌的弥陀像极为少见。两侧菩萨所结手印与“当麻曼陀罗”中的形象相同,按照日本西山净土宗证空和尚的解释,菩萨举左手表示迎来之慈悲,垂右手表示念佛之智慧;而日本净土宗总本山增上寺的传统解释则为举左手为施无畏之体现、垂右手则为持慧刀之义[83]。西方三圣周围有无量百千圣众围绕,并向阿弥陀佛投去恭敬赞叹的目光。西方三圣的头顶皆有圆光照耀,其中阿弥陀佛更是身光赫奕,时刻摄受着十方众生。如《法华玄义》云:但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于初学为难;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者,但自观己心则为易[84]。本经为释尊观见众生根机已熟,兴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为了摄受身处五浊恶世之苦难末法众生出离生死苦海,无问自说此方便中之最方便、圆顿中之极圆顿、了义中之无上了义的念佛往生净土法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85]。《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云:尔时世尊告舍利子:汝今知不?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极乐,其中世尊名无量寿及无量光如来应正等觉,十号圆满,今现在彼安隐住持,为诸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胜利益安乐[86]。
  (2)天盖:三尊的头顶皆有天盖庄严其上,弥陀的天盖尤为庄严华丽。
  (3):在三尊正前方宝台上,可以看见刚刚往生至西方极乐世界的“新生”者端坐在莲华台上,双手合掌,瞻仰弥陀的相好与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在台上的往生者应该是亲证念佛三昧的净土行者,左右两侧还有六位菩萨称叹接引。正如《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段云: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87]。
  (4)宝楼宫殿:在西方三圣左右两侧的下方有对称的中国式楼阁,楼下为阿弥陀佛为十方世界诸大菩萨说法之大讲堂,图中诸菩萨或合掌、或赠呈莲华等宝物供养弥陀。宝楼二层则有菩萨在此休息,或深入禅定享受寂静快乐,或聆听极乐世界宝树所发出的苦、空、无常、无我等讲法妙音。《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云:极乐世界净佛土中,昼夜六时常雨种种上妙天华,光泽香洁细软杂色,虽令见者身心适悦而不贪著,增长有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殊胜功德。彼有情类昼夜六时,常持供养无量寿佛;每晨朝时持此天华,于一食顷飞至他方无量世界,供养百千俱胝诸佛,于诸佛所各以百千俱胝树花持散供养;还至本处,游天住等。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众妙绮饰,功德庄严甚可爱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88]。
  (5)虚空:在西方三圣的宝盖及左右两侧的宝楼之上,展现的是极乐世界的广大虚空。在虚空中有阿弥陀佛慈悲化现的各种白雁、迦陵频迦等奇妙可爱之鸟,同时在虚空中还有各种乐器演奏出胜妙音乐来赞叹极乐世界的庄严及阿弥陀佛的功德。从十方无量无边佛刹来到极乐净土供养弥陀、聆听法化的菩萨在祥云及所化宫殿中自在安详。在弥陀天盖上方的五彩光明之中有阿弥陀佛的化塔,阿弥陀佛的化身端坐其中。在虚空最上方是用深蓝色描绘出的嵌有奇妙宝石的宝网。天亲菩萨《往生论》云:“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89]同时善导大师《般舟赞》云:“地上虚空圣人满,珠罗宝网自然覆;微风吹动出妙响,声中皆说无为法。”[90]《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云:极乐世界净佛土中常有妙风,吹诸宝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俱胝天乐同时俱作,出微妙声甚可爱玩[91]。
  (6)宝池:在宝台与宝楼之前为极乐世界的宝池。在宝池中有新生的往生行者坐在盛开的莲华上,合掌向上方的阿弥陀佛及诸大菩萨致意。宝池中盛开有各种各样的莲花,行者或坐在小舟之上,或坐在盛开的莲华之上,游行快乐。正如《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云:极乐世界净佛土中,处处皆有七妙宝池,八功德水弥满其中。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常乐受用。是诸宝池底布金沙,四面周匝有四阶道,四宝庄严甚可爱乐。诸池周匝有妙宝树,间饰行列香气芬馥,七宝庄严甚可爱乐。言七宝者。一金,二银,三吠琉璃,四颇胝迦,五赤真珠,六阿湿摩揭拉婆宝,七牟娑落揭拉婆宝。是诸池中,常有种种杂色莲华,量如车轮,青形青显青光青影,黄形黄显黄光黄影,赤形赤显赤光赤影,白形白显白光白影,四形四显四光四影。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众妙绮饰,功德庄严甚可爱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92]。
  (7)舞乐:在宝池正前方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舞台。在左侧的舞台上,刚刚往生净土的行者欢喜无量,演奏出感恩与欢喜的音乐。在右侧的舞台上,有裸露的刚刚往生净土的行者跪在莲华座上,合掌接收极乐世界菩萨赠与的净妙衣服。在连接两个舞台的拱桥上,有往生净土的行者随着舞乐翩翩起舞。正如《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所云:极乐世界净佛土中,自然常有无量无边众妙伎乐,音曲和雅甚可爱乐。诸有情类闻斯妙音,诸恶烦恼悉皆消灭,无量善法渐次增长,速证无上正等菩提[93]。
  (8):在连接舞台的拱桥之前有一涌泉,清澈净妙的八功德水从奇特的宝珠上喷涌而出。
  (9)宝树:在两侧舞台前各有宝树竖立,宝树上生有七层茂叶,并有宫殿楼阁点缀其中。在茂叶之中有白色罗网作为装饰,在最下层的罗网上缀有能够发出妙音的宝铃。在宝树最上方是放射异彩的摩尼宝珠,发出的无量宝光澈照十方佛刹。《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云:如是彼土常有妙风,吹众宝树及宝罗网,击出种种微妙音声,说种种法。彼土众生闻是声已,起佛法僧念作意等无量功德。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众妙绮饰,功德庄严甚可爱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94]。

  (B)释迦无问自说称念弥陀妙法

[B]
上方世界    
北方世界      (ch. 10)         2. 東方世界
 (ch. 9)                     (ch. 6)          
         1. 释尊説法        南方世界
            (ch. 1)          (ch. 7)       
2. 西方世界                下方世界
 (ch. 8)                   (ch. 11)
   


  “阿弥陀经变相”下半部分的上部描绘鸠摩罗什大师所译《佛说阿弥陀经》的内容,释尊在舍卫国祗园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诸大菩萨、帝释诸天、无量大众,无问自说念佛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法门。上部正中央是释尊偏袒右肩、身着褐色袈裟结跏趺座,举右手舒指向外结“施无畏印”,垂左手仰掌安放于右足之上结“与愿印”[95]。跪在释尊右前方双手合十的为舍利弗尊者,释尊左侧为文殊等四位大菩萨,四位大菩萨身后为其他菩萨和在家众舍利弗尊者身后为声闻众,声闻众上方有乘祥云而来的帝释及诸天大众。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智旭大师(1599—1655)在其《阿弥陀经要解》中云: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通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96]
  在释尊及诸大众的周围,曼陀罗的作者巧妙地描绘出《阿弥陀经》中六方诸佛(玄奘译本为“十方面佛”,实为无量诸佛之意)共同称赞释迦牟尼佛于五浊恶世说此世间极难信法。具体为:
  (1)东方五佛: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
  (2)南方五佛: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
  (3)西方七佛: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
  (4)北方五佛: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
  (5)下方六佛: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
  (6)上方十佛: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
  正如《佛说阿弥陀经》所云: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97]。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功德庄严,若已发愿、若当发愿、若今发愿,必为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诸佛世尊之所摄受;如说行者,一切定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一切定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是故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一切皆应于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深心信解、发愿往生,勿行放逸[98]。

(7)

阿弥陀佛与諸聖众現在
其前
(ch. 5)

是諸衆鳥昼夜六時出
和雅音
(ch. 3)

七重欄楯七重行樹
(ch. 3)

若有信者应当発願生彼
国土
(ch. 12)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
(ch. 4)

有七宝池池中蓮華
(ch. 3)

聞佛所説歓喜信樂作礼
而去
(ch. 14)

諸上善人倶会一处
(ch. 5)

常作天樂而有曼陀羅華
(ch. 3)

 

  (C)“阿弥陀经变相”下半部分的下部描绘《佛说阿弥陀经》的相关内容,从右端最上方开始按照经文顺序逐一展开,在各个小图的左侧均配有相应铭文。
  (1)铭文:七重栏楯七重行树
  与A部分最下端菩提树完全一致的菩提树东西向排成七列,各列周围皆有栏楯围绕。正如《佛说阿弥陀经》所云: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99]。
  (2)铭文:有七宝池池中莲华
  美丽的莲华盛开在七宝池中,甘美澄净的八功德水从宝珠中喷涌而出。池中莲叶为绿色,在莲叶正中分别盛开着绿、蓝、红、黄、白五色莲华。正如《佛说阿弥陀经》所云: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颇梨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颇梨、车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100]。
  (3)铭文:常作天乐而雨曼陀罗华
  在与楼阁相连的拱桥左侧有舞台,上方虚空中有琵琶、琴、笙、笛等各种各样的乐器,发出种种天乐妙音。《佛说阿弥陀经》云: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101]。
  (4)铭文: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
  在栏楯前有白鹄和孔雀,在空中有迦陵频伽等色彩绚丽的各种飞鸟。《佛说阿弥陀经》云: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鹄、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趣。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102]。
  (5)铭文:彼佛寿命及其人民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及其圣众的寿命皆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图中描绘合掌侍立于释尊两侧的声闻众与菩萨听佛演说西方极乐净土种种功德庄严。释尊身着褐色袈裟、手结定印端坐在莲花座上。《佛说阿弥陀经》云: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亦复如是[103]。由此可见,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极其巧妙地把“无量光”(梵语Amitabha)和“无量寿”(梵语Amitayus)合译为“阿弥陀”。再来看玄奘大师的译本也就更加清楚了,《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云:极乐世界净佛土中,佛有何缘名无量寿?舍利子,由彼如来及诸有情寿命无量无数大劫,由是缘故彼土如来名无量寿。舍利子,无量寿佛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来,经十大劫。舍利子,何缘彼佛名无量光?舍利子,由彼如来恒放无量无边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无有障碍,由是缘故彼土如来名无量光[104]。
  (6)铭文: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图中描绘极乐世界诸上善人端坐莲华座上,在对面的宝台上,刚刚往生的净土行者正向诸上善人合掌致敬。净土典籍中经常说,此土修行不仅生命短促、恶缘众多,而且真正的善知识难值难遇;极乐世界众生不仅寿命无量,而且一旦往生,可与无量无边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佛说阿弥陀经》云: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105]。
  (7)铭文: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此图描绘净土行者临命终时蒙阿弥陀佛及诸圣众现身接引。图中的净土行者临命终时正念分明,合掌称念弥陀名号,身旁比丘为其读诵大乘经典,阿弥陀佛及诸圣众于祥云上接引行者往生西方,弥陀眉间白毫相中射出一道慈光摄受行者,使其心不颠倒、正念相续。《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云: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106]。上述经文是下面《佛说阿弥陀经》相关段落的最好诠释。《佛说阿弥陀经》云: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107]。《龙舒净土文》所引襄阳石刻《阿弥陀经》在“一心不乱”后另有“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二十一字。关于此二十一个字是否经文原文,并非本篇所要讨论的问题,但我们亦可将其作为参考[108]。
  (8)铭文: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图中描绘随顺释尊与十方诸佛的教导,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善根福德因缘的场景。图中屋内净土行者正在礼请出家法师及在家菩萨为自己讲经说法;室外净土行者正在躬行布施,及放生囚笼中的动物等。如是随顺释尊的教化,致使天上善神垂护、树间恶鬼远离。《佛说阿弥陀经》云: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09]。
  (9)铭文: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此图描绘诸圣众闻佛所说胜妙净土法门,欢喜信受、作礼而去的场景。在释尊前合掌礼拜的是舍利弗尊者,释尊左侧骑狮子者为文殊菩萨,右侧骑白象者为普贤菩萨,踩祥云离去的是十方诸大菩萨及天龙八部等。《佛说阿弥陀经》云: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说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110]。

  结 语

  本文仅是对“当麻曼陀罗”(“独湛曼陀罗”)、“无量寿经曼陀罗”和“阿弥陀经变相”等净土三部经曼陀罗所作的简单介绍。佛教起源于印度,随着佛典的传译,不断与中国文化接触与交涉,逐步为中国社会所接受,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历代高僧大德既有像鸠摩罗什大师那样不畏艰险,到中土传译经籍,立下不朽功勋;也有像玄奘大师那样乘危远迈,赴印度求法取经,并回国传译,取得辉煌业绩。此后汉传佛教经朝鲜半岛传播到日本,并在与日本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日本特有的佛教文化体系。在此过程中,既有如空海,最澄等日本高僧不惜生命、飘洋过海到中土求法的感人事迹,也有像鉴真、隐元、独湛那样的中国祖师为了弘传佛法远渡东瀛,开宗立派、弘宗演教的动人故事。正如佛教思想的传播一样,曼陀罗起源于印度,盛行于中国隋唐时代,后来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得到继承和发展[111]。这说明古今中外大德为了佛法久住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缅怀和感念的。
  此次由于稻垣久雄教授的慈悲关怀和中国佛教协会《法音》编辑部同仁的鼎力协助,再加上“佛教导航网站”在技术上的全力支持,末学才得以将此殊胜的净土三部经曼陀罗介绍给国内同修,这对于留学海外的笔者来说,实在是非常荣幸的事。尤其是稻垣久雄教授提供的“净土三部经曼陀罗结构图”以及相应图片,使原本对曼陀罗几乎一无所知的末学得到极大的助益,从中也可窥见日本佛教学者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功底,这些都是今后笔者要努力学习的。《法音》的编辑老师不辞辛苦地反复帮助修改和校稿,“佛教导航网站”在图片配置以及净土三部经英汉对照网页制作上都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在此末学衷心地表示感谢。本文在国内的发表也说明文化交流是没有国界的,佛教的净土也是没有国界的。净土思想与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有着甚深的因缘,只要我们遵循“慈心相向、佛眼相看”的原则,就会不断消除隔阂和冲突,达致和平与共生的目的。净土法门的修行不应该仅仅为了逃避现实而躲到安乐国里,而是应该遵照《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的精神,去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也就是《华严经》中所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最后末学借用已故日本著名佛教学者常盘大定的偈语结束本文,并祈愿大家福慧增长、共生极乐: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一枝一叶,皆是念佛[112]。
  (完)

 

 


    注 释:
  [82]稻垣久雄《净土三部经曼陀罗序说》,《龙谷大学论集》第四四七号(平成七年十二月)。结构图引自稻垣久雄《净土三部经英译及研究》附录“阿弥陀经变相结构图”,永田文昌堂。
  [83]同上,页2。
  [84]智顗《妙法莲华经玄义》卷二上,《大正藏》第33册,页696上。
  [85]《大佛顶如来密因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五,《大正藏》第19册,页128上。
  [86]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大正藏》第12册,页348下。
  [87]《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第12册,页344下
  [88]《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大正藏》第12册,页349上。
  [89]天亲菩萨造《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净土宗全书》卷一,页192,见稻垣久雄《净土三部经曼陀罗序说》所引。
  [90]善导《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净土宗全书》卷四,页533下,见稻垣久雄《净土三部经曼陀罗序说》所引。
  [91]《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大正藏》第12册,页349中
  [92]《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大正藏》第12册,页348下。
  [93][94]《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大正藏》第12册,页349上。
  [95]同[82],页5。
  [96]智旭《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大正藏》第37册,页374下
  [97] 《佛说阿弥陀经》,《大正藏》第12册,页348上。
  [98]《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大正藏》第12册,页351上。
  [99][100]《佛说阿弥陀经》,《大正藏》第12册,页346下。
  [101][102] [103]《佛说阿弥陀经》,《大正藏》第12册,页347上。
  [104]《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大正藏》第12册 页349中。
  [105][107]《佛说阿弥陀经》,《大正藏》第12册, 页347中。
  [106]《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大正藏》第12册,页350上。
  [108]元照《阿弥陀经疏记》认为,应插入此二十一字作为正文,当时的流通本错把此二十一字遗漏。明代云栖袾宏则认为,此二十一字并非原文,为后人错把《阿弥陀经》注解的内容加了进去。参照平井俊英《净土三部经概说》 页569 法藏馆。
  [109][110]《佛说阿弥陀经》,《大正藏》第12册,页348上。
  [111]“当麻曼陀罗”虽有中将姬的神奇传说,且此传说在日本至今仍很盛行,但该曼陀罗应是参考唐代“观无量寿经变相”而创作的(末木文美士《日本佛教史·思想史としてのアプローチ》页109注[25])。甘肃敦煌莫高窟第217窟(藤善真澄“末法的到来”,中村元、塚本善隆企画《图说日本佛教的原像——印度、中国、朝鲜》,页163,法藏馆)及172窟盛唐时期“观无量寿经变相”,布局均与“当麻曼陀罗”极为相似(佐和隆研“舍利と佛塔”,同书页114)。
  [112]此偈是常盘大定先生在横山大观所绘东京运行寺枣树画页上的题赞,上半偈引自智者大师《摩诃止观》。1942年,常盘大定率领一个日本佛教代表团来到玄中寺,同中国佛教徒一道,联合举行了盛大的严修昙鸾大师圆寂1400周年及玄中寺奉赞大法会,并写诗纪之:“不堪廿五年前思,重到汾西悲昔游。菩萨余光犹可仰,溪声山色自悠悠。”常盘大定是这次法会的导师,副导师便是他的道弟,后来为中日净土教的友好往来作出毕生贡献的菅原惠庆长老。菅原惠庆长老怀着对中国人民的真挚情意、对净土祖庭的崇高敬意,从玄中寺带回一把红枣并种植在自己住持的东京运行寺,还把运行寺改名为“枣寺”。他为了使无尽的法缘流布于四方,当枣树初长成时,特邀日本著名画家横山大观,把这株枣树画出,并请常盘大定博士述其因缘。博士为题一偈:“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枝一叶,皆是念佛。”并跋云:“此是一小树,象征日中佛教之友好关系。他年枝叶繁茂之时,日中佛教徒之传统友谊,必当增深垒厚,愿刮目以待之。”(温金玉《玄中寺与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法音》2002年第5期第9页)

var tc_user="jtmtl";var tc_class="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