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慕印居士:《楞严经指掌疏》 卷八之下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09日
来源:   作者:慕印居士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慕印居士:《楞严经指掌疏》 卷八之下

   四开示楞严成证分 (问。正脉科为初心紧要。今疏科为证分。何浅深相背若是。答。圆人修证。归重初心。初心紧要透过。自然任运证入。如后识阴尽处。入干慧地。便云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足证此义。若此与正脉亦不相违。而所以异者。惟以破前三分中障。成就究竟坚固之义。为开示首楞严耳。)三 一精研七趣。以破奢摩中障。二详辨五魔。以破三摩中障。三重明五阴。以破禅那中障。 初三 一阿难请问。二如来赞许。三正为说示。 初三 一谢前述益。二陈疑致请。三举狱例问。 初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座起礼足者。有二意。一为谢前。二为请后。合掌身业虔。恭敬意业虔。白佛口业虔。谢前请后。礼应尔故。十二类生。颠倒妄想。一时顿销。故以威德世尊称之。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尽情吐露。故以慈音无遮称之。微细沉惑。即指类生妄想。非佛莫见。非佛莫说。故曰微细。自所不觉。自所不知。故曰沉惑。喻以捏目生华。教以三渐除灭。皆善为开示也。喜圣位之可修。知生死之不系。故曰身心快然。因名思义。奉持可凭。故曰得大饶益。此皆归功于佛。故曰令我等也。

  二陈疑致请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初按定现悟。若此妙明等者。通领前来所说。心性圆义也。心性有随缘义。故称妙明。心性有不变义。故称真净。虽随缘而不变。虽不变而随缘。故称妙心。奢摩中。如来密因。三摩中圆通妙体。皆指此耳。本来圆之义。前已累说。但奢摩中。随语生信。三摩中阿难辈。亦唯相似解发。今于禅那之后。心虑虚凝。细惑销除。乃得真悟。故通领前来所说。而按定之。○如是下。因真疑妄。如是者。谓本来圆如是。乃至者。超略内之根身。大地者。即指外之器界。草木又器界之微。蠕动含灵又根身之细者。言既且圆。无法不周。有物皆容。故凡根身器界。草木虫。无非从心建立。故曰本元真如。谓推其本元惟是一真如性也。然真如之性。即是成佛真体。以真如即是法身。证此者可成佛故。佛体真实者。谓既是佛体。相应真实。今观七趣伪妄。不能无疑。故曰云何复有地狱等也。文显六道。等该仙趣。故后文详明有七。○世尊下。蹑疑为问。有二。一问性中本来自有。二问妄想习气生起。其意以性中自有。则七趣不应伪妄。若妄习生起。则即性之义不成。且即性不成。是心外有法。与今现悟圆之义。似不相符。所以未敢深领。而致问也。后云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则二问俱释矣。

  三举狱例问(举地狱。例余趣也。又上陈二问。一问性有。二问妄生。此则唯约妄生以问。以有碍现悟故也。)二 一举人明堕。二蹑狱为问。 初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初淫妄堕者。持戒行淫。已属重罪。且兼妄言。况又非寻常妄言。而言行淫无损于他。非同杀他生命。偷他财物。既现前无业。将来亦无果报。毁律误人。罪恶弥甚。故华报果报。二报俱受。淫欲属火。故感女根生火。语已即生者。业力增上。报不容缓故。节节烧然者。欲火身所致。乌刍章云。说多淫人。成猛火聚。信不诬矣。此是现前华报。华报不足以偿。故命终神识。径堕地狱。下云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今莲香虽说淫欲无报。犹信杀偷有报。似是九情一想。受报应在水火交地。但以毁律误人。罪恶极重。故云堕无间狱。○琉璃下。杀妄堕者。温陵曰。琉璃。匿王太子。挟宿嫌。诛释种。佛记七日当入地狱。王怖乘船入海。水中自然。出火烧灭。详出涅槃。及琉璃王经。善星。亦云善宿。阿含云。是佛堂弟之子。或曰即调达子也。涅槃云。善星比丘。亲近恶友。退失四禅。生恶邪见。作是说言。无佛无法。无有涅槃等。即妄说法空也。然琉璃怀瞋杀人。已属重罪。且所杀又非常人。乃瞿昙族性。善星妄说法空。即是邪痴。若更为窃取利养。仍兼于偷盗。二人之罪。俱为极重。故皆以生身陷狱。下云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更生十方阿鼻地狱。今琉璃恣杀。善星逞妄。似是纯情。固应沉于阿鼻。且琉璃伐释。欲断佛种。善星妄说。虚贪信施。既兼多罪。或亦更生十方地狱。但生身人所共见。略彰华报。陷后经劫无间。备受果报也。

  二蹑狱为问

  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惟垂大慈。开发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初双问二义。言以上三人观之。则此诸地狱。非本来有。乃妄习生。但不知为有一定处所。为复自然随彼彼人。所发之业。于各各处。私受其报。问意盖谓若有定处。则无关于业因。恐堕空亡。若随业有。乃有显于报应。足发深省。想已知是随业。但不敢自决。观下请词。重在持戒。可知。○惟垂下。请慈开发。二义不决。邪正未辨。有类童蒙。决定指示。立辨是非。即是开发。为与是乐。故唯愿垂慈。此为自请也。令诸一切等。乃为他请。持戒之人。为脱狱苦。设有定处。自觉持戒无益。反生犹豫。若闻决定随业。自然欢喜踊跃。顶戴受持。益加谨洁。而无犯戒罪矣。阿难请问竟。

  二如来赞许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正脉云。快哉者。合意而喜之赞词也。此问者。即指上之二问。二问已决。邪正自辨。故云令诸众生。不入邪见。盖以执有定处。不信随业。即堕邪见耳。末二句。诫听许说。可知。

  三正为说示四 一略示升坠因由。二详明七趣轮转。三依次答释前问。四结叹以示邪正。 初三 一依内外定升坠。二由情想分趣类。三缘随业有定处。 初二 一总标内分外分。二别明情坠想升。 初

  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一切二句。约悟者言。因彼妄见约迷者言。如来意谓。若果悟得真性圆。则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故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只因一切众生。不悟圆。妄见有众生相。如是故有妄习熏生。如念念不忘众生相是也。由不忘众生相故。或于众生身分之内。深生染。或于众生身分之外。悬于胜妙。故曰由此分开内分外分。

  二别明情坠想升二 一别明情坠。二别明想升。 初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初标内分境。言内分者。即是众生身分之内。○因诸下。显内分心。因诸爱染者。谓因于内分境上。生诸爱染。发起妄情者。谓由爱染故。发起种种虚妄情见。情积不休者。谓情见积习。爱染不休。能生爱水者。谓爱极转润。润极流结。此是正显心相。自下乃取事验证。是故者。谓以是能生爱水之故。珍羞者。胜妙饮食。该香味二尘。忆念生爱。口中水出。如见人食美。津唾自咽可知。前人者。前所遇人。该声色二尘。声色俱美。故令人心忆。或怜或恨者。怜其声色可狎。恨其不闻不见。怜恨不释。悲痛难禁。故致目中泪盈。此常见之事也。财宝未至而心起贪求。即是法尘。财宝欲至而爱涎资身。故生光润。如世见人色润。便贺发财可知。心着行淫。即是触尘。二根未交。而先已流液。则爱能生水之义。益显然可证。○阿难下。结内分名。诸爱虽别者。取事唯四。论尘该六也。流结是同者。如举体光润。是水之蕴结于内。目泪口水根液。皆水之流通于外。若流若结。咸以润湿为性。故曰是同。润湿故。不能上升。不升从坠。理所必至。故曰自然。是乃依内分境。起内分心。故曰是名内分。

  二别明想升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盻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初标外分境。言外分者。即是众生身分之外。胜妙境界。○因诸下。显外分心。因诸渴仰者。谓因于外分胜妙境上。生诸渴仰。发明虚想者。谓由渴仰故。发起种种清虚想念。想积不休者。谓想念积习。渴仰不休。能生胜气者。谓仰极神飞。超脱形累。此亦正显心相。自下亦取事验知。是故者。谓以是能生胜气之故。心持禁戒。义该念戒念施。以心持即念。念律仪戒。能净三业。念善法戒。能成胜因。念饶益戒。能利有情。律仪唯戒。余二皆兼于施故。举身轻清者。念前二戒。不以自修为累。念饶益戒。不以度生为扰故。心持咒印。即是念法。以咒即是法。为诸佛秘印。心持乎此。如佩佛秘印。纵遇魔外。无所畏惧。故曰顾盻雄毅。(猛强貌也。)心欲生天。即是念天。谓厌下苦粗障。欣上净妙离也。梦想飞举者。超胜之气。形于梦寐故。心存佛国。即是念佛。如十六观经。观想念佛之类。圣境冥现者。或于禅观之中。或于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但以人所不见。而己独见。故云冥现。事善知识。即是念僧。自轻身命者。如百城烟水。不辞疲劳。皆超胜之气耳。○阿难下。结外分名。诸想虽别者。取事唯五。论念有六。即教中六念门也。轻举是同者。如梦飞为举。余四皆轻。若轻若举。咸以飞动为性。故曰是同。飞动故。不至下沉。不沉成超。理所不逾。故亦曰自然。是乃依外分境。起外分心。故曰此名外分。依内外定升坠竟。

  二由情想分趣类二 一临终相现。二情想曲分。 初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一切世间。且指情世间说。生死相续者。谓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无休息故。从犹任也。生从顺习。死从变流者。谓生则任其随顺习气。而造善恶等业。死则任其迁变流转。而受异类之身。此七趣成异之大略。自下乃详明其成异之故。临命终时者。六识皆已不行。未舍暖触者。八识尚未离体。以八识离体。则暖相自尽。此既未舍暖触。八识尚在。乃将死而尚未死故。一生善恶者。谓一生所造善恶等业。俱时顿现者。谓俱时顿现善恶等相。莫知所趣。乃将生而犹未生故。当此之时。正在畏死求生之际。故曰死逆生顺。谓以死为逆。而欲避之。以生为顺。而欲求之也。因有避死求生之心。则善恶二习。交相并发。善习胜者。随善相而生善趣。恶习强者。随恶相而生恶趣。此七趣之所由分也。

  二情想曲分七 一纯想即飞生天趣。二情少想多生仙趣。三情想均等生人间。四情多想少入横生。五七惰三想入饿鬼。六九情一想分二狱。七纯情即沈堕阿鼻。 初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初应想正生。纯想胜妙。神游外分。故命终即飞。上见天宫。允符渴怀。趣着不舍。故致必生(问。此与卵唯想生之想何异。答。彼约受生之时。一念妄染之想。此约在世之时。惯习胜妙之想。若非生平惯习。命终岂能即飞。观上心存佛国。及心欲生天等语。盖想者澄心观想。非乱想也。)○若飞下。兼因易果。若飞心中。即是纯想心中。兼福兼慧者。谓想不徒想。兼能供佛闻法。以供佛为福业。闻法为慧业故。及与净愿者。不唯供佛闻法。仍愿生生世世。常在佛前。如回向净土者是也。凡人命终神识。观十方如聚墨。杳杳冥冥。不知何往。今以纯想及福慧力故。暂昏即悟。故曰自然心开。又以净愿力故。圣境遥现。故云见十方佛。一切净土。如西之弥陀安养。东之药师琉璃等是也。十方俱现。胜劣攸分。故得随愿往生。华严行愿品云。临命终时。一切所有。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据此。则往生虽由福慧。实生平净愿。临终引导之耳。

  二情少想多生仙趣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初应想正生。情少想多者。如一情九想。二情八想。三情七想。四情六想等。皆是也。轻举非远者。以有情坠故。灌顶云。竖不越四王天。横不出二围山也。即为飞仙者。如后文飞行仙类。应是一情九想。大力鬼王。如岳神琰魔之类。应是二情八想。飞行夜叉。乃大力鬼王之所使役。应是三情七想。地行罗刹。如山野鬼神。应是四情六想。然鬼神一道。有善有恶。恶者专于为祸。正属鬼类。善者兼能为福。旁通仙趣。此中大力鬼王等。约兼能为福者言之。游于二句。即轻举非远义也。○其中下。兼因易果。其中者。即上四类之中。若有善愿善心者。谓于想心中。愿常近佛。心恒为法。如下所说是也。护持我法者。护佛法。及持法人。如药师经。十二药叉之类。或护禁戒等。护戒法。及持戒人。如戒坛中。护戒善神之类。或护神咒等。护神咒。及持咒人。如本经中。百灵护咒之类。或护禅定等。护禅人。及所得法。绥犹安也。参禅遇魔。则于所得之法。不能忍可。故保而绥之。如禅堂中。护静善神之类。此皆约平日善愿善心言之。是等既有善愿善心。故虽为仙为鬼。犹得亲住如来座下。

  三情想均等生人间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情想均等者。五情五想。正相均等故。不飞不坠者。由有情故。不能上飞。由有想故。不能下坠。言既参于两楹。故得生于人间。想明斯聪者。对下三趣言之。言人道众生。聪明过于下三者。以有想心明慧故也。情幽斯钝者。对上二趣言之。言人道众生。钝暗过于上二者。以有情心幽暗故也。

  四情多想少入横生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

  情多想少者。对下七情三想。应是六情四想。以上云情想均等。此则情多一分。想少一分。情为六而想为四故。流入横生者。情多偏坠。不能为人故下流。想少欲飞。不能直举故横生。然横生复有二类。若身之重者。则为毛群。如驼驴狗等。地行类也。若身之轻者。则为羽族。如雀鸽鸳鸯等。空行类也。亦可羽为毛羽。族为水族。亦该水行之类。

  五七情三想入饿鬼

  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梵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

  七情者。较上更多一分。三想者。较上更少一分。想益少而飞益难。情愈多而坠愈深。故曰沉下水轮。谓下过于水轮也。按本经地轮即是金轮。如前云故有金轮。保持国土。金轮下有水轮。如前云故有水轮。含十方界。水轮下有火际。如前云故有火光。为变化性。火际下有风轮。如前云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再下则是虚空际矣。今既沉下水轮。应在风轮之上。故云生于火际。所以不更下沉者。以犹有三分想故。然既生于火际。揽彼猛火气分。故云受气猛火。结气成形。故曰身为饿鬼。此且标名。自下乃出其得名所以。盖以常被焚烧。虽上接水轮。而近火成沸。反以伤身。故曰水能害已。火际无可食之物。有水反浇烂其身。故曰无食无饮。常受饥虚。无有出期。故云经百千劫。施食文云。五百生不闻浆水之名。千万劫常受饥虚之苦。此饿鬼之所由名也。婆沙云。恒常饥渴。不闻浆水之名。设值大河。即变为大炬火。入口焦然腹烂。亦大同此说。(问。按后鬼有十类。今何惟举饿鬼。答。此之饿鬼。苦最重故。独得趣名。后之十鬼。虽苦不至此。皆此趣摄。今举总该别也。)

  六九情一想分二狱

  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不言八情二想。但言九情一想者。略轻取重。因重知轻故。想少于前。益不能飞。情多于前。愈沉于下。故前在火际。今又透过火际。故云下洞火轮。以洞即透过义也。透过火际。即是风轮。火因风吹。风因火逼。二者互相上下。即取其中为二交过地。有间无间。皆在此地。中阴至止。故曰身入。所以不更坠者。以有微少想故。轻生有间者。谓设或稍轻。如九情微少。一想微多。则生有间地狱。如后文十八乃至一百八狱。其中受苦犹有间故。重生无间者。谓若果甚重。实是九情一想。则生无间地狱。灌顶云。无间谓八大地狱。一等活。二墨绳。三众合。四叫唤。五大叫。六炎热。七大热。八无间。前七为别。后一为总。故通称无间。又此虽称无间。但约在狱受苦言之。非同阿鼻无出。以既惟九情。罪恶未至极重。犹有一想。善根未至尽断故。

  七纯情即沉堕阿鼻

  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初应情正堕。无想不升。纯情唯坠。故命终即沉。谓无容展转也。阿鼻亦翻无间。但与前不同。以前约受苦。此约无出。乃狱苦重之尤者。准观佛三昧等经。更有异翻异释。今依成论。略明五种无间。一趣果无间。舍身即生彼故。二受苦无间。中无乐故。三经时无间。定一劫故。四命无间。中无绝故。五形无间。身形纵广八万由旬。一人多人。皆满故。○若沉下。兼罪转报。若沉心中者。即是纯情心中。以情爱属水也。谤大乘者。断灭佛种。以能障菩提心故。毁禁戒者。断灭僧种。以能障持戒人故。诳妄说法。断灭法种。以能障如来教故。罪恶之重。莫甚于此。以其断三宝种也。虚贪信施。滥膺恭敬。必至作大妄语。巧用偷心。五逆则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前四为杀业之最。后一乃妄语之尤。至于十重。具足淫杀盗妄。包罗贪瞋邪见。兼此种种重罪。本狱不足以偿。故云更生十方阿鼻地狱。法华云。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十方世界。阿鼻地狱。如是展转。至无数劫。大般若云。谤佛法罪。堕阿鼻狱。此土劫坏。更移他方。地藏经云。堕无间狱。求出无期。此界坏时。寄生他界等。皆此义也。结上由情想分趣类竟。

  三缘随业有定处

  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按前阿难问意。盖恐执有定处。不信业因。故双申两问。而曰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今云循造恶业者。谓此诸地狱。乃循其本人所造恶业而为重轻。固是彼彼发业。各各私受。又云。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者。谓此诸地狱。虽则自业所招。而于众生同分境中。兼有本人无始同惑。元所现地。若同惑不空。亦有定处。不可便谓于我无分。如地狱既尔。七趣皆然。缘以阿难问处。举狱为例。故如来亦于地狱之后。就便而答。将使众生。了别业。则私受无缘。销同惑。则定处亦空。返妄归真。更无有捷于此者。总结上来。略示升坠因由竟。

  三详明七趣轮转(此与上文有三不同。一者上惟略示情想。此则详明杂业。二者上是直堕本趣。此。则依次轮转。三者上唯六趣。此开修罗。由此三义。是故重说。)七 一狱趣。二鬼趣。三畜趣。四人趣。五仙趣。六天趣。七修罗。 初三 一结前标后。二征起释成。三总示虚妄。 初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初结前。言上虽循业定有。二义双许。究竟以循业为是。故重呼当机而再告之。感者招致之义。言设无自业。虽本有地狱。谁能驱之入哉。故知此等唯是自业之所招致。○造十下。标后。十习因。偏约因言。六交报。偏约报言。然文虽从偏。义实互具。以有因必有报。报必有因。至下征释自见。

  二征起释成二 一征释十因。二征释六报。 初十 一淫习报。二贪习报。三慢习报。四瞋习报。五诈习报。六诳习报。七怨习报。八见习报。九枉习报。十讼习报。 初

  云何十因。○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首句。总征十因。应另为一科。文略不便。寄居于此。○阿难下。正明淫习。复有四义。一增淫积火。淫习者。谓宿世淫欲炽盛。现前犹有余习故。因有余习。男女相接。依然发于相磨。谓彼此互相研磨也。研磨不休者。深求欲乐。不知止足。然淫欲属火。如是积淫成火。故有大猛火光。于自心中发动。是自心中。预现地狱相也。教中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又云心作天堂。心作地狱。是故佛说多淫之人。成猛火聚。若果能如乌刍瑟摩。则化多淫心。成智慧火矣。○如人下。取例验知。言二手自相磨触。尚有暖相现前。况复男女二根。研磨不休。宜乎其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矣。○二习下。缘习成狱。二习者。宿习与现习也。宿习无忘。现习重增。欲火更炽。故曰相然。由此故于命终神识。见有铁床铜柱诸事。盖前之大猛火光。是狱相初萌。此之铁床铜柱。乃习果成就矣。○是故下。圣贤共惕。如来为圣。菩萨为贤。向人形容曰色。自己观察曰目。言如来向人形容。名为欲火。自己观察。亦名欲火。其警惕之切如此。菩萨学佛。其警惕之心。与佛无异。故见欲如避火坑。言不敢少有所犯也。

  二贪习报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揽不止。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二习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初增贪积冷。宿世多贪。现前犹有余习。故曰贪习。由此内熏力故。彼此交相计算。依然发于相吸。谓两相吸引。揽为已有也。吸揽不止者。谓引取无度。不知止足。然贪心属水。吸引属风。水兼于风。必致凝寒。如是贪吸积冷。故有积寒坚冰。于自心中。预现冻锁凛冽之相。○如人下。取例验知。言以口吸缩风气。尚有冷触。况夫彼此贪心。吸揽不止。宜乎其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矣。○二习下。缘习成狱。宿习无忘。现习重增。贪吸更甚。故曰相陵。谓乘习相陵夺也。如是故于命终神识。见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吒吒。亦云阿吒吒。波波。亦云阿波波。罗罗。亦云阿罗罗。皆寒逼罪人之声。青莲华。赤莲华。白莲华。皆寒逼罪人之相。准余经更有阿浮他。谓冻冽成疮。泥罗浮他。谓肢节脱落。是为八寒。总名寒冰。今略举前六。后二以寒冰等事该之。此相既现。是习果成就矣。○是故下。圣贤共惕。同名贪水者。警以遇风凝寒。令息吸揽心故。如避瘴海者。海能没人。兼有瘴恶之气。犯之必死。菩萨见贪如此。其警惕之心至矣。

  三慢习报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二习相。故有血河灰河。热砂毒海。融铜灌吞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初增慢积水。宿世多慢。现在犹有余习。因有余习。彼此交相陵越。依然发于相恃。谓自恃族姓豪贵。财势智慧等胜也。驰流不息者。谓驰心上流。不知息灭。然我慢属山。驰流属水。山峙水驰。必致奔腾。如是故有。腾跃纵逸竞奔之波。于自心中。预现积波为水之相。○如人下。取例验知。绵味者。舌拄上。深取其舌上味也。言口舌自相绵味。尚因而水发。况夫慢心驰流。不知息灭。宜乎其有腾逸奔波。预现积波为水相也。○二习下。缘习成狱。宿习未忘。现习重增。慢流益甚。故曰相。谓激陵越也。如是故于命终神识。见有血河。灰河。热砂。毒海。融铜灌吞诸事。而习果成矣。(血河者。灌顶引经云。狱有两山。罪人走入。两山忽合。如磨盖压。血肉流。如大河海。血水涌沸。男女万数。出没其中。灰河者。经律异相云。灰河地狱纵广深浅五百由旬。灰汤涌沸。罪人入河。铁剌刺身。脓血流出。痛苦万状。热砂者。灌顶云。即黑砂地狱。热风暴起。吹热黑砂。来着罪人。烧皮彻骨。愚谓但言热砂。不合水义。或热砂连毒海为句。盖以海沸热砂。没溺罪人。苦毒无量故也。融铜灌吞者。地藏经云。烊铜灌口。热铁缠身。万死万生。动经亿劫。此皆以类相感。更有多事。难以尽言。故以诸字该之。)○是故下。圣贤共惕。灌顶云。我慢者。执我我所。起诸见慢相故。痴水者。西土有水。饮之则痴迷颠倒。以之例慢。故曰名饮痴水。亦警惕意也。如避巨溺者。巨海洪浪。没溺难出。凡是有智者。莫不严避。菩萨避慢如之。盖不敢有犯也。正脉云。见慢者。谓见自心起慢。非见他慢。

  四瞋习报

  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捆。剑树剑轮。斧钺枪锯。○如人衔怨。杀气飞动。○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刺槌击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名利刀剑。菩萨见瞋。如避诛戮。

  初增瞋积金。瞋习者。宿世多瞋。现在犹有余习故。因有余习。彼此互相冲击。依然发于相忤。相忤。谓逆而犯之也。忤结不息者。谓忤犯结恨。不肯休息。不得报复。故心热发火。然瞋属肝气。遇心火。铸肺气而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捆等事。于自心中。预现杀气之相。言刀山者。聚刀为山。铁捆者。正脉云。捆即棍也。有本捆作。取义皆可。不过尖停之异。剑树者。竖剑为树。剑轮者。团剑为轮。斧劈属。黄金饰斧为钺。枪剌属。锯解属。然人徒知此等为地狱之具。而不知皆由自惑自业中现耳。○如人下。取例验知。言世人衔怨欲报。形色便有杀气飞动。况复彼此交冲。忤结不息。甚至心热发火。宜乎其有刀山铁捆等。于自心中。预现杀气相也。○二习下。缘习成狱。宿习未忘。现习重增。瞋忤愈炽。故曰相击。谓乘习益相攻击。念念在杀。由此故于命终神识见有宫割斩斫。剉剌槌击诸事。而习报成矣。(宫谓割其势。名为宫割。斩谓斫其首。名为斩斫。剉谓折其体。刺谓穿其身。槌谓笞其背。击谓杖其臀。此皆世刑。若约地狱。仍合用刀山剑树等。避重文耳。)○是故下。圣贤共惕。名利刀剑者。犯之即伤。如来如是色目。故菩萨见心起瞋如避诛戮。亦不敢有犯也。

  五诈习报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初增诈积刑。诈习者。宿世惯行骗诈。现在犹有余习也。因有余习。彼此交相哄诱。依然发于相调。调字应作去声。谓调转牵引也。引起不住者。谓引心数起。不肯暂住。然诈以术骗。引令难脱。如是诈引日积。故有绳木绞校。于自心中。预现牵引局陷之相。言绳木绞校者。绞以绳引。谓绞而结之。令不得解。校以木局。谓校而匣之。令不得脱。此亦狱相初萌耳。○如水下。取例验知。言以水浸田。尚能令草木生长。况夫巧诱善引之术。熏于识田。宜乎其有绳木绞校。预现牵引局陷相也。○二习下。缘习成狱。宿习未忘。现习重增。诈诱愈甚。故曰相延。谓乘习益相延诱也。如是故于命终神识。见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诸事。(杻械枷锁。皆局攀罪人之具。见前鞭杖檛棒。皆笞责罪人之具。鞭策属。杖条属。檛棰属。棒棍属也。)○是故下。圣贤共惕。奸而且伪。即是诈也。同名谗贼者。谗言哄诱。害人自害故。豺狼性多诈。能害人。畏之如此。亦深戒矣。

  六诳习报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各无所见。○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初增诳积秽。宿世多诳。现在犹有余习。故云诳习。由此内熏力故。彼此交相欺瞒。依然发于相罔。谓诬罔蒙蔽也。诬罔蒙蔽。不知戒止。又自以为得计。飞动其心。造设奸谋。是居心总为障他。立行反以秽己。如是诳罔日积。故有尘土屎尿。于自心中。预现障蔽秽污不净之相。○如尘下。取例验知。如尘随风者。尘以风乱。风以尘昏。尘以风乱。而不见定相。风以尘昏。而不见净相。故云各无所见。取此为例者。言尘随于风。尚昏乱而各无所见。况夫彼此交欺。诬罔不止。宜乎其有尘土尿屎。预现障他秽己。秽污不净相也。○二习下。缘习成狱。宿习无忘。现习重增。诳罔愈甚。故曰相加。谓倍造诳业也。如是故于命终神识。见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而习报成矣。(没溺者。似是沸屎地狱。谓屎尿沸溢。罪人没溺于其中也。腾掷者。似是黑砂地狱。谓风吹黑砂。罪人腾掷于其中也。飞坠者。随风上下之相。漂沦者。随沸浮沉之相。)○是故下。圣贤共惕。欺诳诬罔。害人自害。故同名劫杀。劫杀者。谓劫财杀命。极言其可畏也。蛇之与虺。时常含毒螫人。况复践之。菩萨见诳如此。亦警惕之甚矣。(问。诳之与诈。有何差别。答。诈谓诱他。期堕我术。明取其利。诳谓欺他。恐泄我机。暗取其利。皆属妄语。而举心不同也。)

  七怨习报

  七者。怨习交嫌。发于衔恨。如是故有飞石投。匣贮车槛。瓮盛囊朴。○如阴毒人。怀抱畜恶。○二习相吞。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冤家。名违害鬼。菩萨见怨。如饮鸩酒。

  初增怨积害。宿世怀怨不释。现在犹有余习。故曰怨习。由此内熏力故。彼此互相嫌隙。依然发于衔恨。谓衔冤怀恨。誓期报复也。然报复者。设方在心。如是故有飞石投。匣贮车槛。瓮盛囊朴。于自心中。预现为害之相。(飞石者飞以石块。投者。投以碎石。匣贮者。匣床盛贮。车槛者。车内槛禁。瓮盛者。盛人于瓮。而外以火炙。如昔人有请公入瓮者是也。囊扑者。收人于囊。而举以扑之。如始皇囊扑二弟之类。是皆由于衔怨害人。而害具即从自心中生也。)○如阴下。取例验知。如阴藏毒害之人。怀抱畜积。俱属恶事。况复衔冤怀恨。誓期报复。宜乎其有飞石投等事。预现于自心中也。○二习下。缘习成狱。宿习未忘。现习重增。怨恨益深。故曰相吞。谓恨不生啖也。如是故于命终神识。见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投掷者。投石掷。擒捉者。擒拏捉取。入匣车。入瓮囊也。击射者。则击其头。石则射其身。抛撮者。抛谓抛扑令死。所谓囊扑者是也。撮谓撮折其身。所谓匣贮车槛瓮盛者是也。始而心欲害人。究竟反为自害。怀怨者宜知惊心。)○是故下。圣贤共惕。违害鬼。即怀冤鬼也。冤不能申曰违。常欲伤人曰害。如来虽不怀冤。而色目怀冤之家。名违害鬼。亦警惕于人也。菩萨遵奉佛敕。不敢有犯。所以见有怀冤之心。如饮鸠酒。宜急解之。不然则断肠死矣。(正脉云。鸠鸟最毒。羽毛沥酒。饮之则肠寸寸断。)

  八见习报

  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发于违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如行路人。来往相见。○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鞠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虚妄偏执。如临毒壑。

  初增见积证。见习者。谓宿世邪见(诸见之总。)炽盛。现在犹有余习也。因有余习。彼此交相立破。欲明己见。故曰交明。恐人不知何为交明。故云如萨迦耶等。萨迦耶。此云有身。即是身见。见戒禁取。应云见取。与戒禁取。盖取字两通耳。见取见。谓非果计果。如以无想为涅槃之类。戒禁取见。谓非因计因。如牛狗等戒之类。边见背中。邪见违正。皆为邪悟。如上五见。各有所作。故云诸业。所言诸业者。无非互相破坏。故云发于违拒。各自立宗立论。故云出生相反。相反者。以我证彼。立宗立论。务期坏他。如是存心积业。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于自心中。预现证据是非之相。(王使者。琰魔王使。主吏者。主掌判吏。证执者。证其所执。文籍者。文书簿籍。)○如行下。取例验知。言堂堂大路。谁来谁往。旁观自能相见。况夫明明中道。互立互破。宜乎其有王使主吏等。预现证据之相。所谓自心难瞒者。信矣。○二习下。缘习成狱。宿习未妄。现习重增。彼此诤执不解。故曰相交。交谓撕结不开之貌。由此故于命终神识。见有勘问权诈等相。言勘问权诈等者。谓始而勘校审问。权称诈伪。此似王使事也。勘权不明。转启有司。逼考讯问。严推重鞫。从旁体察访问。此似主吏事也。体察访问。不得其情。仍复披究生前见业。照明神识习气。于时则有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证之。如不服罪。仍以辞辨折之。直得无理可申。地狱重罪。乃甘心领受矣。(问。前后十种狱相。惟此中最极周密。且是令其服罪。不出正罚者。何也。答。十业中。惟见业最极难辩。十报中。唯见报难定。难定。必先尽得其情。果其有毁谤正法。断灭佛种等事。自应直入阿鼻。诸教常说。不出而自知故。)○是故下。圣贤共惕。五者总为恶见。如来形容观察。同以见坑名者。以其陷众生。一入而不能出故。见理不真曰虚妄。非他是己曰偏执。五见率皆如是。菩萨见之。如临毒壑者。显急宜退避。以邱壑中有毒蛇等物。不退则必遭其害也。

  九枉习报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硙耕磨。○如谗贼人。逼枉良善。○二习相排。故有押捺槌按。蹙漉衡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谗虎。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初增枉积迫。宿世好为屈枉驾祸逼人。现在犹有余习。故曰枉习。由此内熏力故。彼此互相加迫。依然发于诬谤。诬谤者。本无其事。而妄毁之也。妄毁不认。必至设法相迫。如是居心。故有合山合石。碾硙耕磨。于自心中。预现逼迫之相。(合山者。两山夹。合石者。两石横夹。碾以石轹。硙以石研。耕以犁其舌。磨以研其顶。是未及迫人。而迫己之具。先从自心而生。吁可畏哉。)○如谗下。取例验知。谗谮也。贼害也。谗谮为害。名谗贼人。如是之人。逼枉良善。核得其情。罪必反坐。夫诬谤日积。宜乎其有合山合石等。预现逼迫相也。○二习下。缘习成狱。宿习不忘。现习重增。枉业愈盛。故曰相排。排者逼迫之貌。由此故于命终神识。见有押捺槌按等相。言押捺槌按等者。谓押掬揉捺。槌打按压。令其服罪也。设不服罪。蹙其身于囊袋。压之而漉其血。名曰蹙漉。若终不承认。挂其身于权衡。度之而令其无词。名曰权度。是其心初欲害人。而终于害己。所谓自作自受者。信矣。○是故下。圣贤共惕。怨谤者。怨言以谤。竦听者心故。谗谮口伤。义同于虎。故曰谗虎。屈逼声恶。义同如雷。故曰霹雳。然人皆知避虎畏雷。而自心中养虎蓄雷。恬然不知畏避。亦可慨矣。(问。诳之与枉。有何差别。答。二者皆随烦恼。而所随不同。盖诳者障他利。希自利。随贪一分。随痴一分。即以贪痴二分为体。而枉即是害。随瞋一分。即以瞋恚一分为体。故前后各出也。)

  十讼习报

  十者。讼习交諠。发于藏覆。如是故有鉴见照烛。○如于日中。不能藏影。○二习相陈。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初增讼积照。宿好攻讼。现在犹有余习。故曰讼习。由此内熏力故。彼此交相諠诉。依然发于藏覆。谓各自藏覆己过也。虽各自藏覆。而自心难昧。如是故有鉴见照烛。于自心中。预现其相。(鉴见者。谓镜鉴以见其形像。照烛者。谓珠照以烛其心曲。)○如于下。取例验知。言身在日中。不能藏曲直之影。况心在本觉圆明之中。欲覆己过。岂可得哉。宜乎其有鉴见照烛。预现对验相也。○二习下。缘习成狱。宿习未忘。现习重增。讼覆交陈。如是故于命终神识。见有恶友业镜火珠等相。言恶友者。谓宿世同造之人。业镜者。能鉴宿业之镜。火珠者。能烛心曲之珠。恶友同造。故能披露宿业。镜鉴珠烛。故能相对证验。类此更有。故总以诸事该之。是知覆藏者。徒昧自心。攻讼者。空丧天和。然自有不可逃之罪案。于其间也。○是故下。圣贤共惕。好讼者必易覆。色目覆藏。正所以警惕讼习。同名阴贼者。谓家有阴贼。久必遭劫。喻覆藏己过。终必为害。此如来警惕于人者如此。戴高山。履巨海。终不能出。意显覆重罪。堕极苦。无由得脱。此菩萨自相警惕者。如此。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宜常自拣典。无轻于攻讼。既薄熏染之习。即脱地狱之苦。得生人中。整心虑。趣菩提。何其幸哉。(此上十种习因。从古异说。良以业报不可思议。非众生心识现量之境。谁是谁非。亦不必辨。今谓如来明言习因。足知堕狱一事。不是一生所造之业。盖由熏习在心。相续不断。从惑积惑。从业积业。曾无丝毫善缘。惟恶业相应。如十段中。淫贪等十字。乃宿世所造之业。而十个习字。皆指熏染在心。以至今生犹能续起惑业。但宿世造业。必是彼此互相为对。熏习在心。今生亦然。故文中交接交计等。即今生彼此续起之惑。而发于相磨。发于相吸等。即今生彼此续造之业。当此之时。心是地狱之心。故有猛火积寒等相。现于自心之中。如昔有善画马者。念念在马。睡时自现马相。作水观者。念念在水。定中自现水相。而念念心心。造地狱业。自现地狱之相。理应然矣。但此理难信。故十段中。各举易知之例而验证之。不可作譬喻说也。然此时虽有地狱相现。尚是心中影相。未及招受。若于此知畏。尚可回转。其奈宿习现习。相然相陵等。重起增上惑业。由是于命终神识。见有地狱相现。苦难脱。及乎身入其中。求出无期。所谓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此圣贤所以共惕。类此者。亦知警心可也。)总结征释十因竟。

  二征释六报二 一总征略释。二蹑征详释。 初

  云何六报。○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

  初总征。十因已示。六报当明。故此征也。○阿难下。略释。一切众生。指恶报最重者言。以轻者不堕狱故。六识造业有二。一自起。二交作。自起者。但是一根造业。如见色。惟依色起业。交作者。如因见色而起闻声之业。名为与闻业交。因见色而起香之业。名为与业交等。如见业既尔。闻声等亦然。是皆不离六识。故云六识造业。又虽云六识。亦兼六根。以识托于根。离根无见。分别无由起故。所招恶报亦二。一自业报。二交业报。自业报者。如见业所招。临终先见猛火等。交业报者。如见火烧听。能为镬汤洋铜。见火烧息。能为黑紫焰等。如见火既尔。闻水等亦然。是皆不离六根。故云从六根出。又虽云六根。亦兼六识。以根借乎识。离识无别。报应无由分故。

  二蹑征详释二 一蹑前征起。二详释六报。 初

  云何恶报从六根出。

  此蹑前略释之语。而转征之。

  二详释六报六 一见报。二闻报。三报。四味报。五触报。六思报。 初二 一标定二报。二依次释成。 初

  一者见报。招引恶果。

  见报。即自业报。此是依见业招。故云见报。招引恶果。即交业报。虽由交业所感。亦必自报招引。以设无见火。无由烧听烧息等也。

  二依次释成二 一自业报。二交业报。 初

  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明见。则能见种种恶物。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

  见业既成。五业交作。故云此见业交。据此则是业已熟矣。已熟则将欲舍命。故云临终。温陵曰。见觉属火。故临终先见猛火。愚谓。见业造。故见火满十方界。见火欲飞。奈为九情所坠。落于中。故曰飞坠乘。烟气迷暗。不觉沉沦。故曰入无间狱。既入狱中。仍复依彼见业。发明二相。发明。即显现义也。一者明见。由明处造业所感。见种种恶物者。如火狗火蛇。及铁嘴诸虫等。恐其为害。故云生无量畏。二者暗见。暗中造业所感。寂然无声。不见无相。无声无相。不知神识落在何处。故云生无量恐。

  二交业报

  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汤洋铜。烧息。能为黑紫焰。烧味。能为焦丸铁糜。烧触。能为热灰炉炭。烧心。能为星火迸洒。煽空界。

  如是见火者。谓如是上来所说见报火也。按后五报。此下当有烧见能为烈火猛焰之语。观后闻波注闻。气冲息等。皆先与现前本根交故。但诸本皆无。存而不论可也。烧听者。见报之火。烧与现前耳根。以耳根属水。故镬汤洋铜。水而兼热。烧息者。见报之火。烧于现前鼻根。以鼻根属息。故黑紫焰。息而兼热。烧味者。见报之火。烧于现前舌根。以舌根属味。故焦丸铁糜。味而兼热。烧触者。谓见报之火。烧于现前身根。以身根属触。故热灰炉炭。触而兼热。烧心者。见报之火。烧于现前意根。以意根属风。故星火迸洒。风而兼热。此是六种交报。由于交业之所感招。

  二闻报二 一标定二报。二依次释成。 初

  二者闻报。招引恶果。

  闻报。谓先见波涛等。自业报也。招引恶果。谓注闻注见等。交业报也。

  二依次释成二 一自业报。二交业报。 初

  此闻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开听。听种种闹。精神乱。二者闭听。及无所闻。幽魄沉没。

  因闻起业。名为闻业。因于闻业。起于见色香等业。名之为交。谓闻业与余业交作。而地狱之因成矣。因成舍报。则是临终时也。温陵曰。闻听属水。故临终先见波涛。愚谓闻业殊胜。故波涛没溺天地。见水欲升。奈为九情所坠。下沉波中。故曰降注乘流。乘流不觉。愈沉愈下。故云入无间狱。既入无间。仍复依彼闻业。发明二相。一者开听。动处造业所感。听种种闹者。如吒吒波波罗罗等。及淹没苦之声。惊散阳魂。故曰精神乱。精属阳。神为魂。不明。乱不定也。二者闭听。静中造业所感。寂无所闻者。阒然无声。滞成阴鬼。故曰幽魄沉没。幽为阴。魄属鬼。沉不浮。没不显也。

  二交业报

  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诘。注见。则能为雷为吼。为恶毒气。注息。则能为雨为雾。洒诸毒虫。周满身体。注味。则能为脓为血。种种杂秽。注触。则能为畜为鬼。为粪为尿。注意。则能为电为雹。摧碎心魄。

  如是闻波者。谓如是上来所说闻报波也。注闻者。谓闻报之波。注于现前耳根。以耳根属水。波见水而声益怒。故为责为诘。皆声而带怒。(此中既闻波注闻。上科自应有见火烧见。火见火而烧益炽。故应为烈火猛焰。烧而带炽。是知上科定有阙文。恐有不以为然。故就此重以申明。)注见者。谓闻报之波。注于现前眼根。以眼根属火。波遇火而暴蒸。故雷吼恶气。暴声而兼蒸热。(吼谓雨将来时。云中有吼声也。)注息者。闻报之波。注于现前鼻根。以鼻根属息。波遇息而腾润。故雨雾洒虫。(谓雨雾中。洒诸毒虫也。)飞腾而兼润湿。注味者。闻报之波。注于现前舌根。以舌根属味。波遇味而腥浊。故脓血杂秽。腥臭而兼浑浊。注触者。闻报之波。注于现前身根。以身根属触。波遇触而伤垢。故鬼畜粪尿。伤害而兼垢污。注意者。谓闻报之波。注于现前意根。以意根属风。波遇风而洒摧。故为电为雹。洒而兼摧坏。此等名为交业所感。

  三报二 一标定二报。二依次释成。 初

  三者报。招引恶果。

  报。谓先见毒气等。乃业所感报也。招引恶果。谓冲息则能为质为履等。乃交业所感报也。

  二依次释成二 一自业报。二交业报。 初

  此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涌出。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通闻。被诸恶气。熏极心扰。二者塞闻。气掩不通。闷绝于地。

  因起业。名为业。因于业。引起见色闻声等业。名之为交。谓业与余业交作。而狱因成矣。因成舍命。故曰临终。然息属气。故临终先见毒气。业造。故毒气充塞远近。神识地涌者。谓初见毒气。入地避之。奈毒气充塞于地。故复涌出。九情所坠。不觉又沉。故云入无间狱。既入无间。仍复发明二相。一者通闻。香处造业所感。被诸恶气者。如前所云。黑紫焰。诸恶毒气之类。熏极心扰者。熏极难忍。心神扰乱也。二者塞闻。无时造业所感。(谓先时香。后于无时依之造业。仍感鼻家之报。)气掩不通者。如人睡熟。被物所压。气不能申。闷绝于地者。闷极气绝。昏卧于地也。

  二交业报

  如是气。冲息。则能为质为履。冲见。则能为火为炬。冲听。则能为没为溺。为洋为沸。冲味。则能为馁为爽。冲触。则能为绽为烂。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无量咂食。冲思。则能为灰为瘴。为飞砂。击碎身体。

  如是气者。谓如是上来所说。报气也。冲息者。谓报之气。冲于现前鼻根。以鼻根属息。气见息而益恶。故为质为履。(质谓质证其罪。履谓践踏其身。)皆带恶气。冲见者。报之气。冲于现前眼根。以眼根属火。气见火而成炙。故为火为炬。皆带炙气。冲听者。报之气。冲于现前耳根。以耳根属水。气见水而成溷。故没溺洋沸。(谓没溺于洋汤沸屎之中。)皆带溷气。冲味者。报之气。冲于现前舌根。以舌根属味。气见味而成臭。故为馁为爽。(鱼败曰馁。羹败曰爽。)皆带臭气。冲触者。报之气。冲于现前身根。以身根属触。气见触而成杀。故绽烂肉眼。(谓绽其皮。烂其肉。肉长成山。而眼中虫咂也。)皆带杀气。冲思者。报之气。冲于现前意根。以意根属思。思动属风。气遇风而成扬。故灰瘴砂。(谓扬灰泼瘴。飞砂走石也。)皆带扬气。此等亦是交业感招。

  四味报二 一标定二报。二依次释成。 初

  四者味报。招引恶果。

  味报者。味业所感。如下云。临终先见铁网等。引果者。交业所感。如下云。历尝则能为承为忍等。

  二依次释成二 一自业报。二交业报。 初

  此味业交。则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吸气。结成寒冰。冻冽身肉。二者吐气。飞为猛火。焦烂骨髓。

  此味业交者。谓此尝味之业。与余业交作。积成地狱因也。地狱因成。人中报坏。故曰临终。然尝味之业。最重者必至网捕禽兽。烹煎蒸炙。故感先见铁网。猛焰炽烈。因味造杀。无处不至。故感周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挂网者。谓既见铁网。又见猛焰。荒错迷倒。侧身下透。挂于网间也。倒悬其头。入无间狱者。谓足上头下。不觉不知。愈沉愈下也。每见世之网捕禽鸟者。及其捕得之时。急欲又网。不顾彼之颠倒上下。宜乎其有此惨报。既堕狱中。发明二相。一者吸气。谓忍觉气从外入。外入气冷。故结成寒冰。冻冽身肉。此由吸气贪味所感。二者吐气。谓忽觉气从内出。内出气热。故飞为猛火。焦烂骨髓。此由吐气嫌味所感。(问。嫌味不贪。何以感报。答。嫌昧不美。吐而弃之。更为贪之甚者。)

  二交业报

  如是尝味。历尝。则能为承为忍。历见。则能为然金石。历听。则能为利兵刃。历息。则能为大铁笼。弥覆国土。历触。则能为弓为箭。为弩为射。历思。则能为飞热铁。从空雨下。

  如是尝味者。谓如是上来所说。尝味所感之报。如铁网猛焰等。诸杀具也。历尝者。味报杀具。历于现前舌根。以杀具而遇舌根。无可如何。故能为承为忍。(谓承领忍受也)历见者。味报杀具。历于现前眼根。以杀具而遇见火。火铄具镕。故能为然金石。历听者。味报杀具。历于现前耳根。以杀具而遇闻水。水淬金利。故能为利兵刃。历息者。味报杀具。历于现前鼻根。以杀具而遇息气。气蒸金透。故能为铁笼弥覆。历触者。味报杀具。历于现前身根。以杀具而遇身触。身受具触。故能为弓箭弩射。历思者。味报杀具。历于现前意根。以杀具而遇思风。风吹具扬。故能为热铁飞空。业交报交。理应如是。

  五触报二 一标定二报。二依次释成。 初

  五者触报。招引恶果。

  作业时。触业先起。招引余业。受报时。触报先现。招引余报。恶果。即余报也。

  二依次释成二 一自业报。二交业报。 初

  此触业交。则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复出路。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驱入城门。向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合触。合山逼体。骨肉血渍。二者离触。刀剑触身。心肝屠裂。

  此触业交者。谓触业先起。引起交业。成地狱因也。狱因已成。世报欲谢。故曰则临终时。然触业最重者。莫如贪淫强逼。贪淫强逼。令其丧志失节。无所逃避。故感大山来合。无复出路。自身地水火风。即是四山。始而以此逼人。今则转为逼己事也。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等者。言正恐山合。忽见铁城。才喜有趣避处。又见其中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等。乃不敢入。奈有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枪(灌顶云。矛属。长丈八者。)驱逼。不得不入。入之即是无间狱也。既堕狱中。仍复发明二相。以触业有二故。一者合触。谓贪于合触造业所感。合山逼体。骨肉血溃者。如四山来合。逼体碎骨。和肉与血而俱溃也。二者离触。谓贪于离触造业所感。(问。离触何以造业。答。合触生厌。致死恶离。其为业更惨。)刀剑触身。心肝屠裂者。如刀斫剑刺。坏其身体。连心洎肝而俱伤也。

  二交业报

  如是合触。历触。则能为道为观。为厅为案。(疑是错简。应云为撞为击为剚为射。)历见。则能为烧为热。历听。则能为撞为击。为剚为射。(疑与上互错。应云为道为观为厅为案。)历息。则能为括为袋。为考为缚。历尝。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历思。则能为坠为飞。为煎为炙。

  如是合触者。谓如是上来所说。触业所感合山等。诸触逼迫事也。历触者。诸触逼迫。历于现前身根。以身根而遇逼迫。则能为撞为击。为剚为射。撞以杵触。击以丈触。剚以刃触。射以箭触。皆身触遇逼迫事故。若依原文。殊难销会。历见者。诸触逼迫。历于现前眼根。以眼根而遇逼迫。则能为烧为爇。以眼见属火。火遇逼迫。逼住则为爇。逼不住则为烧故。历听者。诸触逼迫。历于现前耳根。以耳根而遇逼迫。则能为道为观。为厅为案。道为地狱之途。观为狱主之宫。厅为理狱之所。案为判罪之据。道多苦声。观多传呼声。厅多审罚声。案多判结声。皆耳闻遇逼事故。若依原文。亦难销会。暂与历触下交互用之。俟高明者再辩。历息者。诸触逼迫。历于现前鼻根。以鼻息而遇逼迫。则能为括为袋。为考为缚。括以布缠。袋以囊闭。考谓括而复考。缚谓袋而复缚。务令气不得伸。皆鼻息遇逼迫事也。历尝者。诸触逼迫。历于现前舌根。以舌尝而遇逼迫。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耕谓其舌。钳谓拔其舌。斩谓从根而割。截谓当中而断。皆舌尝遇逼迫事也。历思者。诸触逼迫。历于现前意根。以意思而遇逼迫。则能为坠为飞。为煎为炙。为坠为飞者。忽下忽上。为煎为炙者。发热发燥。皆意思遇逼不宁之相。然此中交报。与上四文势稍别。佛语自在。以义求之可也。

  六思报二 一标定二报。二依次释成。 初

  六者思报。招引恶果。

  思报者。思业所感之报。如临终先见恶风等。招引恶果者。谓依于思报。招引交业所感恶果。如结思则能为方为所等。

  二依次释成二 一自业报。二交业报。 初

  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不觉。迷极则荒。奔走不息。二者不迷。觉知则苦。无量煎烧。痛深难忍。

  此思业交者。谓思业先起。后复与余业交作。则狱因熟矣。狱因熟而世报谢。故曰则临终时。然思业属风。而有善有恶。善则能成。恶则能坏。今约恶业。故感恶风吹坏国土。国土既坏。神识无依。故被吹上空。又以九情所坠。故方起旋落。乘于风力。不觉转入无间。故云堕也。既堕狱中。仍复发明二相。以思业有觉不觉。故感报亦然。一者不觉之相。谓迷闷之极。心神荒乱。奔走不息。二者不迷之相。(不迷即觉)谓才有觉知。则是苦境。无量煎烧。痛彻深髓。难可忍受。

  二交业报

  如是邪思。结思。则能为方为所。结见。则能为鉴为证。结听。则能为大合石。为冰为霜。为土为雾。结息。则能为大火车。火船火槛。结尝。则能为大唤。为悔为泣。结触。则能为大为小。为一日中万生万死。为偃为仰。

  如是邪思者。准上五。应约邪思所感报风言之。结思者。谓思业报风。结于现前意根。以意思而遇报风。被迷思处。则能为方为所。谓受罪处也。结见者。思业报风。结于现前眼根。以眼见而遇报风。因昧思明。则能为鉴(镜照)为证。(人质)谓令昧为明也。结听者。思业报风。结于现前耳根。然耳闻属水。以水遇风。若二力俱胜。激过分。则能为大合石。如倾湫倒岳。即其证也。若风寒水冷。则能为冰为霜。如秋霜冬冰。即其证也。若水势劣风。风势劣水。则能为土为雾。如微旱起尘。带湿见雾。即其证也。结息者。思业报风。结于现前鼻根。然鼻息属风。风遇风而磨荡成火。则能为大火车。火船火槛。皆地狱苦具相也。结尝者。思业报风。结于现前舌根。然舌尝贪味。味遇风而便失。则能为大唤。为悔为泣。皆饥渴逼恼声也。结触者。思业报风。结于现前身根。然身触从缘。风性无定。或遇风则展舒。则为大身。或遇风而局促。则为小身。或遇风而忽活。则能为生。或遇风而忽毙。则能为死。或被风吹而腹俯于地。则能为偃。或被风吹而面向于天。故能为仰。此等皆为思报之所招引。(此上十因六报。虽然似不经。而理所必至。良以三界唯心。万法惟识。所以华严一偈。能空诸狱。若果能绝生前之十业。了现心之妄习。六业不交。六报安在。是知佛之所以详陈其相者。将使众生。转恶业为善因。心作天堂。变生心为佛心。即心作佛也。)征起释成竟。

  三总示虚妄三 一总结妄造。二别分重轻。三重释问意。 初

  阿难。是名地狱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

  结前十习为地狱因。六报为地狱果。故曰是名等也。皆是者。因果皆是。迷妄者。迷于妄见。迷于妄见。不达众生相空。由此于诸众生分内。起于妄情。十因六果。莫不资始乎此。故为所造。前云因于妄见。有妄习生。由此分开内分外分。则地狱天堂。皆迷妄所造明矣。

  二别分重轻三 一十因圆造入阿鼻。二六业交作入无间。三六业具缺分三等。 初

  若诸众生。恶业圆造。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

  恶业者。即前淫贪慢瞋诈。诳冤见枉讼也。圆造者。一一具造。又造之必尽其极。前之所谓纯情者以此。纯情即沉。故云入阿鼻狱。此是正狱。以下之八狱。皆眷属狱故。入此狱中。诸苦备历。故云受无量苦。若沉心中。有谤大乘等。劫尽更生他方阿鼻。故云经无量劫。

  二六业交作入无间

  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

  前总征略释疏云。六识造业有二。一自起。二交作。自起者。但是一根造业。如见色惟依色起业。闻声唯依声起业等。今云六根各造是也。交作者。如因见色而起闻声之业。是见业与闻业交。因闻声而起见色之业。是闻业与见业交等。今云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也。言兼境兼根者。谓除当根各造外。复兼余境。及余根故。是人则入八无间狱者。其中亦兼二报。一者自业报。如前见业成熟。临终先见猛火。神识乘入狱等。今云则入是也。二者交业报。如前见火烧听。能为镬汤洋铜。烧息能为黑紫焰等。今云无间是也。又前云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此科即重生无间者也。

  三六业具缺分三等三 一具六入重狱。二缺二入中狱。三缺四入轻狱。 初

  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

  六根不交作。故唯言身口意三。十因不圆造。故惟言作杀盗淫。良以身口意。为六根总相。杀盗淫。为十因总相。不交不圆。各未尽极。故不言别相。反显上之堕阿鼻者。必是十因圆造。六根交作。入无间者。必是六根交作。或十因不圆造耳。是知此科之罪。较上微轻。而对下则重。故曰是人则入十八地狱。经律异相云。阿鼻大地狱外。复有十八小狱。然既云小狱。应是有间者也。(科云具六者。谓能作三业。所作三业。六业皆具足故。入重狱者。对下而言。以有间狱中。此最重故。)

  二缺二入中狱

  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

  三业不兼者。谓身口意具。而三种恶业不兼造也。不唯不兼于三。且亦不兼于二。故曰中间或为一杀一盗。不言一淫者。可思而知故。若具足言之。应云或为一杀。谓身口意但作一杀。或为一盗。谓身口意但作一盗。或为一淫。谓身口意但作一淫。其罪又轻于前。故曰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上云十八。此云三十六者。应是上之随狱。一狱随二。亦是有间可知。

  三缺四入轻狱

  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

  见见者。妄见见于妄境时也。一根者。或身或口或意。三根惟一根起。一业者。或杀或盗或淫。三业唯一业犯。虽一根一业。乃约其最重者言。如杀则出佛身血等。淫则污比丘尼等。盗则偷僧祗物等。故应堕狱。而其罪又轻于前。故曰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又有间之轻者。按经律异相。有十八铁丸。十八沸铜。十八刀轮。十八剑林。十八铁蛇。十八铁鸟。然数既吻合。无妨引用。但地狱名数。经论异出。良以业有千差。报感万殊。绝非思议之境。惟佛尽知。唯佛尽见。随便警示。要在令人知惧而已。此上三科。于九情一想中。义当轻生有间。(问。既皆九情一想。轻重何分。答。亦有九情微少。但少不至八。一想微多。但多不至二。故皆约九情一想言之。)别分重轻竟。

  三重释问意

  由是众生。别作别造。于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发生。非本来有。

  准前阿难总问七趣云。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又别问地狱云。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如来于分类趣后。已略释云。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恐犹未明。故就此重释。言上来首自阿鼻。终至一百八狱。所以差别不同者。由是众生别作别造。此释彼彼发业。各各私受问也。然既别作别造。而又多人同处一狱者。以多人业同。于是界中入同分地。此释为定处问也。又虽曰入同分地。亦属妄想发生。非是本来自有。此释为复本来自有。为是妄习生起问也。狱趣竟。

  二鬼趣三 一蹑前起后。二详列十种。三推本显妄。 初

  复次阿难。是诸众生。非破律仪。犯菩萨戒。毁佛涅槃。诸余杂业。历劫烧然。后还罪毕。受诸鬼形。

  是诸众生。即指十因六报者言。律仪虽通大小。且指小乘戒说。以小乘治身。律仪偏重故。非破者。非为小乘。忍心自破。造业饰非者。类多如是。菩萨戒。大乘戒也。既已非破律仪。不屑拘守小乘。即当严护心地。受持菩萨自性妙戒。及究其居心。又逐一违反。故曰犯也。此约毁戒言之。涅槃至理。大乘深教。或斥为断灭。或诃为虚妄。故曰毁也。此约毁乘言之。夫乘戒二法。乃出苦之津梁。实成佛之枢要。互为缓急。尚且不可。何况俱毁。真为断灭佛种。仍复陷害众生。罪之极重。莫甚于此。前云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等。即指此也。诸余杂业。总指十因六交等业。报感地狱。常受众苦。如处猛火。故曰历劫烧然。烧尽宿业之后。名为酬还罪毕。此方了得纯情无想。及九情一想等业。良以众生造业。类多从轻至重。身后受报。类多从重至轻。今重报既尽。轻报现前。故仍受诸鬼形。然世人多以地狱为鬼。今既分二趣。应知不同。论明地狱纯是化生。鬼则具四。兼有父母兄弟眷属。但胜者为神。如前大力鬼王等。附于仙趣是也。劣者为鬼。如下所列。又下所列十类。率皆不免饥虚。均属饿鬼趣摄。但与前之七情三想。沉下水轮者不同。以彼生于火际。乃鬼道中苦之尤者。似由恶业直堕。若下之十。明是地狱余报。不过藉之以略彰其趣耳。

  二详列十种(资中云。由前十因。余报不同。故鬼趣分为十类。谓贪物贪习。贪色淫习。贪惑诈习。贪恨怨习。贪忆瞋习。贪慢习。贪罔诳习。贪明见习。贪成枉习。贪党讼习。长水依之。正脉以贪惑为诳习。贪罔为枉习。贪恨为瞋习。贪忆为怨习。贪成为诈习。余五仍旧。今疏依之。环师谓其不必局配。是厌于推详也。然地狱既以十习为因。今出为鬼。自应由彼余习。但佛语自在。稍不次第耳。)十 一怪鬼。二魃鬼。三魅鬼。四蛊鬼。五疠鬼。六饿鬼。七魇鬼。八魍魉。九役使。十传送。 初

  若于本因。贪物为罪。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

  本因者。指在人道中说。贪物为罪者。即指贪习。谓贪求财物而为地狱罪故。是人罪毕者。历劫烧然。地狱业尽时也。因有贪物余习。出而附诸异物。现形现迹。故曰遇物成形。山之为精。石之为怪。类多由此。故曰名为怪鬼。

  二魃鬼

  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鬼。

  不言本因者。例上可知故。仍以贪名者。贪为烦恼之首。贯一切业故。下皆准此。贪色为罪者。即指本因淫习。谓贪求美色。而为地狱罪故。罪毕出狱。因有贪色余习。心爱游荡。故即遇风成形。名为魃鬼者。神异经云。魃鬼长二三尺。其行如风。所现之处。必大旱。以酷淫则致阴阳不合。妖风能令云雨不成也。

  三魅鬼

  贪惑为罪。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为魅鬼。

  贪惑为罪者。即指因中诳习。谓贪求诳惑。而为地狱罪故。罪毕得出。因有贪惑余习。假异形以惑人。存畜心而诳他。故即遇畜成形。正脉云。如伥鬼附虎。鸡鼠成精之类。名为魅鬼者。说文云。老精物也。人面鬼身四足。好惑人。山林异气所生。

  四蛊鬼

  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

  贪恨为罪者。即指因中瞋习。谓贪求瞋恨。而为地狱罪故。罪毕得出。因有贪恨余习。时怀瞋毒。故即遇虫成形。虫谓毒虫。如蟒蛇蜈蚣之类。名蛊毒鬼者。灌顶云。两广习妖术。令人成蛊胀者。即此鬼也。

  五疠鬼

  贪忆为罪。是人罪毕。遇衰成形。名为疠鬼。

  贪忆为罪者。即指怨习。谓贪忆宿怨。蓄恶欲雪。而为地狱罪故。罪毕得出。因有贪忆余习。乐为衰败。故即遇衰成形。谓附彼四时不正。阴阳衰败之气。散瘟行疫。故名疠鬼。疠谓疫疾。时气不和之症。

  六饿鬼

  贪为罪。是人罪毕。遇气成形。名为饿鬼。

  贪为罪。即指慢习。谓本在人中。贪求慢。而为地狱罪故。罪毕得出。因有贪余习。常怀高举。故即遇气成形。气谓地下之气。言地下有水轮。有火际。水降火腾。蒸热之气。发于地上。升于虚空。希望高举。故附以成形。无所主掌。不得祭祀。故名为饿鬼。(正脉问。饿鬼为一趣之总名。何慢习余报。独受此称。又饿鬼乃苦之最重。今十习地狱苦均。何余报唯慢招独重耶。答。鬼趣有四不同。一胜趣贬坠。二修带瞋杀。此二多居上品。三狱前华报多居下品。四狱后余殃。多居中品。而圣贤示现者不与焉。然虽分上中下品。率皆不免饥虚。但有轻重之异。故总名饿鬼。今经十种。既是地狱余报。应俱属中品。亦通为饿鬼。但依因招果。果必类因。十种各以因果相类之义立名。此慢习余报。独名饿鬼者。以彼常怀高举。遇气成形。有饥虚义故。其受苦仍与余九相等。非独重也。此如六尘中色。惟是眼之所对。不同色法十一之色。总该五根。及于六尘。昧别为总。问不应理。)

  七魇鬼

  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

  罔者暗昧不明之义。贪罔为罪者。即指枉习。谓贪求暗昧不明之事。诬枉于他。而为地狱罪故。罪毕得出。因有贪罔余习。趣逐暗昧。故即遇幽为形。幽谓幽隐暗昧。阴阳不分之气。附此成形。乘睡魇人。令其气不得伸。故即名为魇鬼。盖魇鬼暗中逼人。与枉习颇肖也。

  八魍魍鬼

  贪明为罪。是人罪毕。遇精为形。名魍魉鬼。

  贪明为罪。即指见习。谓贪求邪见。妄作聪明。而为地狱罪故。罪毕得出。因有贪明余习。故即遇精为形。精谓日月精华之气。附以成形。显灵异于川泽。故名为魍魉鬼。魍谓其形暗昧。魉谓其形不定也。抱朴子曰。魍魉山精。形如小儿。独足。善犯人。又好学人声。迷惑于人。与见习颇肖。

  九役使鬼

  贪成为罪。是人罪毕。遇明为形。名役使鬼。

  贪成为罪者。即是诈习。谓贪求诈术。诱他成己。而为地狱罪故。罪毕得出。因有贪成余习。故即遇明为形。明谓咒符类也。附以成形。听役使以作祸福。故即名役使鬼。然世人但知以诈成己。不知反为人所使役。观此地狱余报。应发深省。

  十传送鬼

  贪党为罪。是人罪毕。遇人为形。名传送鬼。

  贪党为罪者。即指讼习。谓贪求朋党。助恶兴讼而为地狱罪故。罪毕得出。因有贪党余习。故即遇人为形。环师云。附巫祝而传吉凶者是也。良以因中结党。传递隐暗之事。而讦露于人。今为鬼亦附人。发泄传说吉凶等事。故即名传送鬼。以名求实。讼习颇肖。(问。此之鬼趣。既与前之狱趣。后之畜趣等并论。应取饿鬼全分。何得偏取从狱出者。答。佛意为显十习业重。地狱不足以偿。余报为鬼。鬼复不足以偿。余报为畜。畜复不足以偿。转生为人。犹有余苦。故鬼趣偏取从狱出者。畜趣偏取从鬼出者。人趣偏取从畜出者。盖急欲令人革十习因。离恶趣苦。而全分例此可知。)详列十种竟。

  三推本显妄

  阿难。是人皆以纯情坠落。业火烧干。上出为鬼。此等皆是自妄想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妙圆明。本无所有。

  是人者。即指十种鬼道中人。始在阿鼻。皆以纯情坠落。渐经无间。及与有间。乃得业火烧干。良以纯情堕于阿鼻。若以业报苦火。烧干一情。则唯余九情。应退入无间。若更以业报苦火。烧乾九情中少分。则惟余八情之余。应退入有间。若更以业报苦火。烧干一情之余。则唯余七情。自应上出为鬼。以饿鬼元以七情三想。为堕因故。此推本也。皆是下显妄。妄想即是惑道。业即业道。狱鬼即是苦道。言狱鬼苦虽至重。亦由自心深重惑业之所招引。故云皆是。若悟菩提者。一念回光。反照自心。悟得本性菩提。既已悟得本性菩提。则苦不能系。业不能局。惑不能蔽。故曰妙。曰圆。曰明。既曰妙曰圆曰明。则地狱饿鬼。本来无所有矣。(问。前云七情三想。沉下水轮。似是饿鬼极苦。此云业火烧干。上出为鬼。但是狱后余殃。其罪既轻。何得同以七情三想判之。答。一从狱升。一从人坠。虽同为七情三想。而不妨轻重有异。如山上一人。失足下坠。山下一人。举足上升。各到中间。石丛而止。则从上而坠者。所伤必重。从下而升者。所伤必轻。是故上之十鬼。虽亦生于饿鬼趣中。而犹能为怪。为魃。乃至为役使。为传送。如从下而升之人。虽在石丛。犹能展转故也。)鬼趣竟。

  三畜趣三 一蹑前起后。二详列十种。三结妄推无。 初

  复次阿难。鬼业既尽。则情与想。二俱成空。方于世间。与元负人。冤对相值。身为畜生。酬其宿债。

  堕鬼之业。本以七情三想。今以鬼报苦终。堕鬼业尽。业既尽。则情减一分。想增一分。超出鬼道情想。故二俱成空。据此则唯余六情。还复四想。所谓情多想少是也。前云情多想少。流入横生。是约人中下坠。此云方于世间等。是约鬼趣上升。虽升坠不同。而分齐相等。同为畜道。元负人者。谓元在人中被负之人。所谓或欠彼财物。或欠彼形命是也。向以堕狱堕鬼。彼虽衔冤欲报。无能为对。今既生于世间。债系难逃。故曰冤对相值。身为畜生者。略如下之十类。余可例知。或被烹割。或受驱使。偿命偿财。故曰酬其宿债。

  二详例十种十 一枭类。二咎类。三狐类。四毒类。五蛔类。六食类。七服类。八应类。九休类。十循类。 初

  物怪之鬼。物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枭类。

  物怪之鬼者。即前遇物成形。名为怪鬼。物销报尽者。业尽形谢。苦终果坏。故七情三想。转为六情四想。故得生于世间。流入横生。因有贪物为怪余习。故多为枭类。盖枭类附块成形。即贪物余习。以子食母。即为怪余习。大率如是。故云多为。独举枭类者。以一类余故。准前云。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又云其类充塞。则怪畜非一种矣。(问。前云酬其宿债。此酬何等。答。此类子成母遭其食。即偿形命。又世传枭肉烹食最美。或亦有食之者。又黄帝百祀用枭。世人捕之货利。即偿财物也。)

  二咎类

  风魃之鬼。风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咎征一切异类。

  风魃之鬼者。即前遇风成形。名为魃鬼。业尽形谢。苦终果坏。故曰风销报尽。唯余六情。还复四想。故得生于世间。因有贪色为魃余习。故多为咎征异类。如商羊舞水。出旱等。即为魃兆灾余习。或为色禽。或为淫兽等。一切异类。即贪色余习。(问。此酬何债。答。咎必遭害。即偿形命。害彼受功。即偿财物。)

  三狐类

  畜魅之鬼。畜死报尽。生于世间。多为狐类。

  畜魅之鬼者。即前遇畜成形。名为魅鬼。业尽则所依畜死。苦终则所感报尽。超出鬼道情想。故得生于世间。虽生世间。犹有贪惑为魅习。故多为狐类。盖狐狸善于惑人。即贪惑余习。郭氏记云。千岁狐为淫妇。百岁狐为美女。即魅鬼余习也。

  四毒类

  虫蛊之鬼。蛊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毒类。

  虫蛊之鬼者。即前遇虫成形。名为蛊鬼。蛊灭报尽者。蛊字准前后应是虫字。谓业尽则所依虫灭。苦终则所感报尽也。自是超出鬼道情想。故得生于世间。因有贪恨为蛊余习。故多为毒类。如蚖蛇蝮蝎。蜈蚣蚰蜒等。时时蓄毒。即贪恨余习。或无故便螫。或触之乃伤。皆蛊鬼余习也。

  五蛔类

  衰疠之鬼。衰穷报尽。生于世间。多为蛔类。

  衰疠之鬼者。即前遇衰成形。名为疠鬼。业尽则衰气穷散。苦终则疠报尽息。七情三想。变为六情四想。故得生于世间。因有贪忆为疠余习。故多为蛔类。蛔谓肠胃中虫。后文云。蛲蛔是也。回转上下。不离肠胃。即贪忆余习。乘癞而生。致结蛔症。即为疠余习也。(问。此偿何报。答。本因贪忆怀怨。常欲秽污于人。令人身心不安。今感回转秽污。受局肠胃。以偿彼也。)

  六食类

  受气之鬼。气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食类。

  受气之鬼者。即前遇气成形。名为饿鬼。业尽则所受气销。苦终则饿鬼报尽。生于世间。犹带远近二习。远习贪。近习饿鬼。故多为食类。如虎豹豺狼等。自恃形势。常欲食他。即贪余习。求食不得。呼驰走。即饿鬼余习也。

  七服类

  绵幽之鬼。幽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

  绵幽之鬼者。缠绵幽暗之鬼。即前遇幽为形。名为魇鬼也。幽销者。幽暗气销。幽暗气销。无所依附。则鬼苦终。而魇报尽矣。报尽果转。故得生于世间。虽生世间。犹有贪罔为魇余习。故多为服类。异物志云。山鸮。体有文色。土俗因形名之曰服。亦名只狐。昼伏夜出。亦名祸鸟。鸣则有祸。盖昼伏夜出。即贪罔余习。鸣则有祸。即魇鬼余习也。

  八应类

  和精之鬼。和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

  和精之鬼者。附和精气之鬼。即前遇精为形。名魍魉鬼也。和销报尽者。和字。准前后应是精字。谓所和之精既销。魍魉之报已尽。报尽果转。故得生于世间。因有贪明魍魉余习。故多为应类。如春燕秋鸿等。知时知节。即贪明余习。忽南忽北。即魍魉余习也。

  九休类

  明灵之鬼。明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征一切诸类。

  明灵之鬼者。藉明显灵之鬼。即前遇明为形。名役使鬼也。所附之明力已谢。役使之鬼物不灵。故云明灭报尽。鬼道之情想俱空。故得生于世间。因有贪成役使余习。故多为休征诸类。休征者。如嘉凤祥麟等。兆休明。征圣治。即贪成余习。诸类者。如灵禽巧兽等。识语言。随呼唤。即役鬼余习也。

  十循类

  依人之鬼。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循类。

  依人之鬼者。依附于人之鬼。即前遇人为形。名传送鬼。所依之人既亡。传送之鬼报已尽。堕鬼情想。二俱成空。故得生于世间。因有贪党传送余习。故多为循类。循者依也。驯也。如狗等。依人饮食。驯顺于人。余习酷似也。详列十种竟。

  三结妄推无二 一正以结推。二重答前问。 初

  阿难。是等皆以业火干枯。酬其宿债。旁为畜生。此等亦皆自虚妄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此妄缘。本无所有。

  是等者。总指上之十类。言上之十类。皆以狱鬼业报苦火。烧尽纯情九情七情。故云业火干枯。超出二道。生于世间。冤对相值。偿财偿命。故曰酬其宿债。重为毛群。轻为羽族。故云旁为畜生。言旁为者。以畜生为旁行故。此且明其从狱出鬼。从鬼至畜。若更推此等本因。亦皆向在人中。自己所作虚妄。惑业之所招引。如前十因六业等是也。然惑业既属虚妄。果报岂是真实。惟是不悟菩提。幻作幻受。若悟菩提。则心无剩法。此业与报。犹如眚见灯轮。故曰妄缘。清净目中。都无是事。故曰本无所有。古德云。有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寸土尚无。此等岂真有哉。

  二重答前问(三途恶趣己毕。将说善趣。故此重答。欲令悟自非他。改恶迁善。悟妄非真。转恶道为善道也。)

  如汝所言宝莲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

  如汝所言等。牒前所问。堕狱三人。如是恶业者。以三人堕狱之业。例一切众生。堕落三途之业。以一妄一切妄故。前阿难偏问地狱。今如来总答三途者。以同为恶趣。又以此答。在畜趣后也。本自发明者。正脉云。藏性真心。万用俱含。自造何等之业。即随自业发明何等之报。譬如米中。诸味皆具。成糖成醋成酒。皆自造耳。非天降。非地出。非人与。显非从外得。自妄所招。还自来受。显是我自致。菩提心中。浮想凝结。显本无实体。据前阿难有总别二问。初总问七趣云。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此云自妄所招还自来受。是答以妄习生起。菩提心中。浮想凝结。是答以非本来有。次别问地狱云。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此云自妄所招。还自来受。是答以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皆为浮虚妄想凝结。是答以纵有定处。亦属浮想凝结。良以前云众同分中。兼有元地。似有一定之处。故今并遣。言众生初以一念妄动。业识潜兴。名为浮想。次以见分俄兴。结为现境。是曰凝结。为七趣所共依。呼为同分。若众生之自招。乃称别业。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况诸地狱鬼畜等。又在虚空中耶。是知菩提心中。都无所有。果其彻证。无劳更疑。若乃未悟先空。只恐人自。古德云。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可弗慎欤。畜趣竟。

  四人趣(正脉云。此趣来处。除圣贤示现。诸趣皆通。以人道为修进通途。诸趣皆愿为之。且人中具有六趣形相。如富贵慈善者似天。聪明修炼者似仙。刚暴者似修罗。愚痴者似畜生。贫贱者似鬼。囚系者似狱。故知通有诸趣来者。今亦顺序而谈。偏取从畜来者。余亦意含。)四 一蹑前起后。二就便警示。三详列十种。四指因结叹。 初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若彼者。分越所酬。此等众生。还复为人。反征其剩。

  先在狱鬼。唯了自业。不暇偿债。今以为畜乃偿。故云从是畜生。酬偿先债。先债毕。畜生报满。自此舍命。理应彼此相安。无复牵坠。然亦有不尔。故下约反征者言之。若彼酬者。指彼受酬之人。所受之分。过于应之数。名为分越所酬。如鞭策过用其力。瞋怒枉杀其身等皆是。此等众生。指彼能之人。酬过其分。怨习不忘。还复为人。故必反征其剩。谓反征其应之外。所剩余分。令彼倒偿也。据此则人之于畜。宜留心爱养。勿苦驱其身。勿轻杀其命。则庶几可耳。

  二就便警示二 一明其必偿。二警以慎杀。 初

  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则于人中不舍人身。还彼力。○若无福者。还为畜生。偿彼余直。

  初报胜现偿。如彼有力者。彼指被征之人。有力者。过去业力犹未尽故。兼有福德者。富而仁。贵而贤也。力未尽。不应舍命。故依然在于人中。有福德。征不能坠。故无庸舍人为报。还彼力者。唯以福德。酬还其过用之力。如被恶子花费。怨贼劫夺。及遭彼无义之交。设奸骗诈。无赖之亲。非理负累等。皆是。○若无下。报劣当偿。无福者。无有福德。纵业力未尽。不能敌于债力。故致不终天年。还为畜生。或自供使用。或转售钱财。或直恣口腹。皆为偿彼余直。谓偿彼过用所直之数也。据此则现前过用得意。即当来反偿之不得意。普愿举世仁人君子。当其得意时。须防有不得意时耳。

  二警以慎杀

  阿难当知。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如于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寝。

  初反征可停。当知二字。借阿难。警世间也。若用二句。指反征者言之。言被征之人。若有福德。尚在人中。则反征者。不过用其钱物。若无福者。则为畜生。而反征者。自应役其身力。是皆可以偿足自停。但不分越所酬则已也。○如于下。反杀难寝。于中者。谓于反征之中。杀彼身命者。谓自行杀事。或食其肉者。谓教他杀。而但食其肉。怨习难忘。故至尘劫。以肉还肉。以命还命。故云相食相诛。递相报复。无有穷已。故曰犹如转轮。前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即互为高下义也。又云。十生之类。互来相啖。穷未来际。即无有休息义也。○除奢下。极言警觉。奢摩他。为自性定。得之者。罪性本空。轮转何有。佛出世。名照世灯。遇之者。无结不解。有怨皆释。舍此二缘。难免报复。故曰不可停寝。寝犹息也。然此中警觉有二。一为未得停寝者。令其修定。令其见佛。以除此二缘。不能停寝故。二为已得停寝者。令其勿杀。令其勿食。以奢摩难成。佛世难遇故。皆至极之言耳。就便警示竟。

  三详列十种十 一顽类。二异类。三庸类。四很类。五微类。六柔类。七劳类。八文类。九明类。十达类。 初

  汝今应知。彼枭伦者。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顽类。

  首句。总以警悟。畜生报尽。为人犹带余习。幸得为人。岂可更蹈前非。故今以应知。令其及早省悟。彼枭下。正明本类。枭伦。附块成形。已属无知。兼复食父食母。犹为顽嚚。故虽足先债。还复形。生于人道之中。而顽习未尽。犹固参合顽类。正脉云。顽谓愚而兼恶。不可化为一毫之善者也。言参合者。非顽类皆属枭化。但言枭化者。参于其中故。下皆准此。

  二异类

  彼咎征者。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异类。

  咎征兆灾。殊为怪异。足复形。尚带余习。故虽生于人道。依然参合异类。异类者。幸灾乐祸。乖戾异常人也。

  三庸类

  彼狐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庸类。

  狐伦专于媚人。殊为庸鄙。复形生于人道。岂能超拔。故惟参于庸类。庸类者。无超拔之度。多诿靡之行。所谓碌碌庸人。不足为士者是也。

  四很类

  彼毒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很类。

  毒类螫人。很恶无度。虽生人道。依然参合很类。余习使之。无足怪耳。很类者。刚暴自用。不受善谏人也。

  五微类

  彼蛔伦者。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微类。

  蛔伦回转秽污。受局肠胃。殊为卑微。习与性成。不自觉知。故复形仍参微类。微类者。卑微下贱。粪秽涂身。无赖求食。每见倒街卧巷。苦乞怜。讨得一钱半文。自为得计。何莫非宿习致之然耶。

  六柔类

  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柔类。

  食伦性嗜肉食。每求不得。因饿致柔。故复形犹带柔习。而为人参合柔类。柔类者。罢软无能。任人揉捺者也。又此类先在人中。原以贪堕狱。虽中间为鬼为畜。皆带习。而究以饥虚之报。令其无所施。今复为人。不惟无所施。且致任人揉捺。亦循环之理也。

  七劳类

  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

  服伦夜出求食。殊为劳累。复形为人。犹带劳累余习。故即参合劳类。劳类者。东奔西驰。彻夜不寐。至死不歇心人也。

  八文类

  彼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文类。

  应伦知时知节。来往应序。似有文礼。复形人道。犹有余习。故即参于文类。正脉云。文类者。通字义。解阴阳。流入文思人也。合辙云。小有才能。通文合礼。与人应接。不失其序。非经天纬地之大文也。

  九明类

  彼休征者。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明类。

  休征现瑞兆圣。似有明识。既得复形为人。其性益灵。理应参于明类。灌顶云。明类者。世智辨聪。非仰观俯察之大明也。

  十达类

  彼诸循伦。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达类。

  循伦依人呼唤。驯顺随从。通喜怒。识趣避。况复生于人道。自应益聪。故得参于达类。灌顶云。达类者。谙练世故。了达人情。非博古穷经之大达也。详列十种竟。

  四指因结叹

  阿难。是等皆以宿债毕酬。复形人道。○皆无始来。业计颠倒。相生相杀。○不遇如来。不闻正法。于尘劳中。法尔轮转。○此辈名为可怜愍者。

  初近指前世。是等者。总指前之十类。原其前世为畜。本因债累。今既宿债毕酬。自然复形人道。○皆无下。远指多生。言既得为人。不应更结深冤。乃尔生杀不忘者。非止一世余习。故云皆是无始等。盖欲人清其源。而绝其流耳。业谓无始已来。多生杀业。计谓妄计征偿。颠倒谓不知解脱。人死为羊。羊死为人。故相生。汝负我命。我还汝债。故相杀也。○不遇下。无缘难脱。无始业计尘劳。唯佛法乃能灭除。设若不遇如来。不闻正法。依旧业计颠倒。在于尘劳之中。然尘劳属惑。有惑必有业。有业必有报。如恶叉聚。自然不离。故云法尔轮转。○末句。动佛哀矜。裴公圆觉序云。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今幸生人道。宜自珍惜。若乃一念不忘。转眼复成沦坠。仙天无路可升。佛道永矣绝分。如因一朝之忿。亡其身以及其亲。是为大惑。故叹其为可怜愍者。人趣竟。

  四仙趣(灌顶云。老而不死曰仙。故庄生云。千岁厌世。去而上仙。言仙者迁也。此有二义。一谓迁入山林。人不及处。故仙字从人从山。二谓迁其形神。延年益寿。故下云存想固形。正脉云。仙道起于厌惧无常。想身常生。妄设多途。无非志于长生不死。苏子云。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夫天地尚不能以一瞬。何况仙趣。又在天地之中乎。又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然既曰物之与我。皆无有尽。而又何羡于长生乎。苏子卓识。如来诚言。合而观之。修仙者宜知颠倒。)三 一蹑前标后。二详列十仙。三结判同轮。 初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从人者。从于人趣也。虽曰从于人趣。不局上之十类。言上之十类。从畜道来。人多下品。岂能修仙。或亦有之。如文类达类等。但勿拘判。又前云情少想多。则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然四类虽皆情少想多。而言总意别。若以类分之。应云一情九想。则为飞仙。二情八想。为大力鬼。三情七想。为飞行夜叉。四情六想。为地行罗刹。然仙趣既惟余一情。自应不蹑前之余习。而正脉云。仙趣已上。方与十习无干。以是而知。不应拘判。言复有者。有二义。一者拣前十人。言前之十人。尚在征偿。此外复有从于人道。仰慕清升而修仙品者。二者拣我自宗。言自宗中人。依正觉修。此外复有从于人道。不依正觉而起妄修者。不依正觉。亦有二义。一者正觉即佛。谓不依佛说也。二者正觉即心。谓不依自心也。舍此二途。纵修三摩。亦非真实矣。别修妄念者。拨弄精魂。存想固形者。注意长生。注意长生。即是不依佛说。以佛说一切有为。如梦幻等故。拨弄精魂。即是不依自心。以自心从本已来。绝言思等故。下之十种。率皆不出此二。正脉云。山林人不及处者。即名山洞府。神仙隐迹之处。彼宗所谓洞天福地。阆苑昆仑者。是也。又华严十宝山中。有神仙山。古德谓是神仙所居。然既属人不及处。而彼独能游。则神仙具五通矣。有十种仙者。但以其修念固形之术而分别之。

  二详列十仙十 一地行仙。二飞行仙。三游行仙。四空行仙。五天行仙。六通行仙。七道行仙。八照行仙。九精行仙。十绝行仙。 初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彼诸众生者。总指前来别修妄念。存想固形人也。坚固下。乃别明本行。坚固者。立志不退。服饵者。服食饵药。谓以诸药物。炮炼修治。为丸作饼。执此可以延年。可以益寿。故坚固服之。此即存想固形者也。而不休息者。期于必效。无间断故。食道圆成者。服食既久。道理相应故。不惟百体康壮。寿年延永。必至身轻行疾。乃为圆满成就。名地行仙者。虽身轻行疾。依然在于地上。不能升空故。此与下四。行字俱作平声。以同是外修。唯以步履重轻。近远。分极。而分胜劣。

  二飞行仙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草如参根苏苗之类。木如松枝柏叶之类。灌顶云。百卉五。根茎枝叶。皆名为药。执此养身。故立志坚固食之。亦存想固形者也。异前饵者。不用火。生与熟为别故。久食有功。名为药道圆成。行步如飞。升高越壑。身轻胜前。故以飞行名之。古人云。炼得身形似鹤形。即斯意也。此对上科。约身重身轻。以分胜劣。

  三游行仙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坚固金石者。正脉云。如烹煎铅汞。炼养丹砂。号九转大还者是也。(灌顶云。炼银丹者。一琉黄砂朱砂。二栽砂七日。三养砂七日。亦名养火。四阴炼七日。五阳炼七日。曰阴。开曰阳。六上明炉。过关七日。七洗母七日。八炼母七日。九交母七日。此用黑铅。水银。白砒炼也。炼金丹者。谓黄阿铅。胆矾。雌黄。石绿。石青。大炼一昼夜。点银成金。)化有二义。一者变化。谓服之长生。变凡身为仙骨。二者点化。用以济世。点白石为黄金。各获其效。名为化道圆成。为超脱而游世外。因利济而游世中。以是义故。名游行仙。

  四空行仙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动以运气调身。止以养精安神。身调则可以永年。神安则可以长生。执此为真。故坚固而运养之。运养不息。气精两化。形神俱妙。故曰气精圆成。乘云御龙。游乎上下。故以空行名之。如姑射神人之类。(庄子逍遥篇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会曰。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其气精圆成可知。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其为神仙可知。乘云气。御飞龙。其为空行可知。引以为证。理可思得。)此对上科。乃约行近行远。而分胜劣。

  五天行仙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津液者。口中水也。嗽出为津。下咽为液。彼宗所谓鼓天池。咽玉液是也。执此能令水升火降。水火既济而成造化之功。故坚固而咽之。咽不息。内外通融。举身轻清。与物无累。故曰润德圆成。乘正御气。游乎无穷。故以天行名之。庄生所谓。至人。神人。圣人者是也。(庄子消遥篇云。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乎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会曰。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其润德圆成可知。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以未能忘身也。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又是润德圆成之后。增修功业。至云游乎无穷。恶乎待哉。其为天行可知。是知彼之所谓至人。神人。圣人者。依然在天仙之数也。)此对上四。乃是以分成。极成。而分胜劣。又此上五仙。前二似属彼之小乘。以只知存想固形。全无利济之心。但以有火。无火。分之为二。后三似属彼之大乘。以兼有利济之心。但游行未能忘身。不能远达高举。而空行则形神俱妙。虽能高举远达。而犹有分齐。至于天行。则与天地合其德。与六气合其用。利万物而不宰。处寰中而无迹。是不唯润德圆成。而圆成之后。应别有真诀。但以不了自心。故止于天行而已。

  六通行仙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坚固精色者。谓坚固其心。吸日月之精华。云霞之彩色也。然日月非实有精华可吸。云霞非实有彩色可。但凭虚想。以求妄理相应。故此与下四。皆属别修妄念。执此可以得通。久久行之。故曰而不休息。妄理相应。形与气化。故曰吸粹圆成。粹谓精粹。即日月云霞之精粹也。形与气化。神与物通。穿金石。蹈水火。任运无碍。以是义故。名通行仙。如黄眉翁之类。(汉武内传。东方朔遇黄眉翁曰。吾食服精气。三千年一转。反骨洗髓。三千年一转。剥皮伐毛。吾生已三洗髓。三伐毛矣。所以视天地若蜉蝣。等古今犹旦暮也。会曰。食服精。即坚固精色也。三洗髓。三伐毛。其吸粹圆成可知。视天地若蜉蝣。等古今犹旦暮。其为通行可知。)此与下四。行字皆作去声。以同是内修。唯约道行浅深。薄厚。粗妙。而分胜劣。

  七道行仙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坚固咒禁者。咒谓咒咀。禁谓禁制。然各俱二义。咒则延年益寿。护国祐民。禁则制嗜戒欲。降妖祛邪。执此可以留生。可以济世。故坚固而行持之。行持咒禁。唯凭心念。故此亦属别修妄念。持久不息。咒灵禁验。名为术法圆成。盖咒即是术。禁即是法也。又二俱为道。用此道以养身。推此道以济世。以是义故。名道行仙。此对上科。乃是以行浅行深。而分胜劣。以上科似唯自利故浅。此科显有兼怀故深也。

  八照行仙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灌顶云。思念者。谓存想顶门而出神。系心丹田而炼气也。执此可以尸解。可以驻年。故坚固其心而修习之。存想之工无间。系心之学靡停。故曰而不休息。神则出入自在。气则上下交通。故曰思忆圆成。此由对境立照。故即名照行仙。略似吾宗修观之法。但所趣不同耳。

  九精行仙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坚固交遘者。易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遘精。万物化生。灌顶云。此以肾水为坎男。心火为离女。取坎填离。降火提水。令其交合以成仙胎。执此可以成丹。故坚固其心而取填之。降火提水。内工无间。故曰而不休息。药成而为仙体。丹成而上九天。故曰感应圆成。感应者。即交遘义也。此以坎男离女。遘精成行。故即名精行仙。此对上科。乃以行薄行厚。而分胜劣。以上唯修神炼气故薄。此实遘精结丹故厚也。孤山引仙传云。彭祖治为房术。张道陵亦劝人行。正脉云。用女子为鼎器。而采阴助阳。内教固辟为魔论。而仙道亦鄙为下品。此为投人之欲。世多惑之。宜绝口远避也。

  十绝行仙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变化者。变彼为此。化此为彼。如西域迦毗罗仙等。诸大幻师之类。(前云求太阴精。用和幻药。即变化之术也。)执此可以竦愚迷。成教化。行利济。修仙业。故坚固其心。而推求其术也。深穷物理。精研化性。久久体。冀其有成。故曰而不休息。物理既通。化性已达。随意变现。自在无碍。名为觉悟圆成。借此修仙。定为绝品。故即名绝行仙。(灌顶云。昔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尹文曰。有生之气。有形之壮。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终者。谓之生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幻化。知幻化之不异生死。始可与学幻矣。吾与汝。皆幻也。何须学哉。老成子归。用尹文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翻校四时。冬起雷。夏造冰。飞者走。走者飞。终身不着其术。故世莫传。会曰。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是坚固变化也。用尹文之言。深思三月。是而不休息也。存亡自在。翻校四时等。其为觉悟圆成可知。终身不着其术。其为仙中绝品可知。)此对前四科。乃约行粗行妙。以分胜劣。以前四唯凭虚想名粗。此科兼有实悟名妙也。详列十仙竟。

  三结判同伦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初结示因果。是等者。总指前之十仙。大率皆以世寿不常。羡慕久生。故即于人中炼心。所谓拨弄精魂是也。不知本觉真心。即是佛果不生灭性。故亦不修正觉。所谓不依正觉。修三摩地是也。食道圆成。乃至觉悟圆成。故云别得生理。别有二义。一者不依自心不生灭性。别以食道药道等而得长生之理。二者十仙为门各别。门门各得长生之理。以彼总以长生为趣故也。寿千万岁者。妄理相应。或千岁。或万岁。但以世人不见其死。浑言之耳。○休止下。判同轮回。休止者。休心依止。深山海岛者。如昆仑蓬莱之类。绝于人境。将谓可以避死。殊不知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也。斯亦轮回者。所依之处。既未超乎三界。能依之身。岂能脱于轮回。是知上之所谓寿千万岁者。但是后死。非真不死。犹如松柏后凋。非真不凋耳。妄想流转者。出成轮回所以。良以法性本自真常。色身由来生灭。怖速死而求长生。即属妄想。依妄想而堕生灭。正在流转。所谓斯亦轮回者。以此。○不修下。警令正修。言欲免轮回。须断妄想。欲断妄想。须凭三昧。设不修三昧。则仙报尽时。依然各随无始远习。散入诸趣。所谓饶经八万劫。终竟落空亡。况夫寿千万岁。又何足恃哉。是知楞严三昧。神仙亦所当修。勿负长年。宜早努力。总结仙趣竟。

  六天趣(灌顶引论云。天者。清净光洁。最胜最尊。文句云。身胜。乐胜。故名为天。或谓天者。天然自在。首出庶物。以上品十善。及世间禅定为因。故上云绝想即飞。必生天上。正脉云。天趣与仙趣不同。世人仙天不分。而学仙者。滥附于天。且谓诸天皆彼祖先。然佛既分为二趣。岂可混同。辨有二义。一者仙以人身而恋长生。最怕舍身受身。诸天皆舍人身而受天身。二者仙处海山。皆人间境。四王忉利。尚无卜居。况复空居。及与上二。是知天趣最为界内尊胜之流。迥非仙与鬼神类也。)二 一别分胜劣。二总斥迷轮。 初三 一六欲天。二四禅天。三四空天。 初二 一约欲分六。二就欲结判。 初(正脉云。此乃自须弥腰顶二天。以至空居四天。皆有饮食。淫欲。睡眠。具足三欲。故号欲天。其男女婚配。亦如人间。但以欲心轻重。而分六重。)六 一四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天。 初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诸世间人。仍指前之人道。以天仙二趣。皆从人中修故。亦有不尔。今约多分言之。不求常住者。无出世心。未能舍诸妻妾恩爱者。乐世间法。遵守五戒。故曰于邪淫中。心不流逸。以邪淫乃五戒之一故。不言不杀等者。以欲界六天。惟以欲心轻重分故。流。谓流动。不流动则心常澄清。逸。谓纵逸。不纵逸则心常莹净。澄清莹净故。心光照。故曰生明。由是能与日月合德。故感命终之后。于日月。名四天王天者。以四天王居须弥腰。齐日月宫故。

  二忉利天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不言诸世间人。不求常住者。例上可知故。下四天准此。于己者。显无外贪。妻房者。显无妾室。淫爱微薄者。虽不尽断。亦不过浓。所谓有时有节是也。于净居时。不得全味者。谓净心不纯。间有念起。禅思之味。不得全故。虽不得全。亦胜前人。以前人但不邪淫。此则并正淫亦淡故。既胜前人。自应命终之后。超日月明。以因胜果亦胜故。人间顶。即须弥顶也。言须弥顶。下接人间。再上即是空居。则人间不相接矣。忉利者。梵言也。此云三十三。此天在须弥山顶。四方各八天。中为善见城。乃帝释所居。智论云。昔有婆罗门姓憍尸迦。与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憍尸迦为天主。三十二人为辅臣。净明疏云。昔迦叶佛灭后。有一女人。发心修塔。报为天主。三十二人助修。报为辅臣。二缘不同者。以既在轮回。不无更易故。

  三夜摩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逢欲暂交者。事前全无预念。去无思忆者。事后不复追想。此则于净居时得全味也。既得全味。逢欲纵有微念。亦不过为了人间之事。非有深染。故曰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动少静多。渐近清虚。故感命终之后。生于虚空。明明在空。而宫殿不坠。故曰朗然安住。(正脉问。空居诸天。宫殿池树。皆何所踞。答。七宝琉璃。与大地无异。但欲下之时。即虚豁无碍。例如人间大地。圣贤天仙神鬼。皆能出入自在。当知万法本空。由业力转。虚实并现。而昧者未达也。)前天虽超日月。光犹可及。此天又高。故云日月光明。上照不及。自有光明者。依正二报。皆有光明。不须日月照故。须焰摩。此云善时分。以日月不及。应无昼夜。而此天以莲华开合。善知时分。随时受乐。各别相应故。诸经多云夜摩。科名依之。令闻者便知也。

  四兜率天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上科逢欲暂交。此则逢欲亦无交心。故云一切时静。谓不来不就也。有应触来者。谓设有相应之触。来相逼迫。未能违戾者。谓不能拒绝不行。以犹觉有味故。此既较胜于前。故感命终之后。上升精微。精微即指兜率。以兜率有内院。有外院。外院则精。以对下杂染为名。内院则微。以对外尽奥加称。不接下界诸人天境者。且就外院言之。言夜摩虽属空居。犹与下界人天境接。是净而未精。今既不接。正见其净而精故。乃至劫坏。三灾不及者。乃约内院言之。言外院虽不接于下界。犹为三灾所坏。是精而不微。若从外向内。乃至菩萨住处。纵遇劫坏。三灾不及。正见其精而微也。兜率陀。或云史多。唐翻知足。谓此天于五欲境。知止足故。或翻喜足。谓此天。得少意悦为喜。更不求余为足。又佛地论云。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行故。

  五化乐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前天有应触来。未能违戾。此则有应触来。便违戾曰。我无欲心。应汝行事。深拒之也。于横陈时。味如嚼蜡者。谓拒之不已。犹故相逼。于彼横陈之时。反觉生厌。故云味如嚼蜡。以蜡味膻腻。嚼之而反欲呕故。是知前天未能违戾。是横陈时。犹觉有味。此则不惟无味。且深厌之耳。(横陈者。司马相如赋云。花容自献。玉体横陈。宋王赋云。怵惕之心兮徂之。横自陈兮君之旁。盖是横放其身。陈献于旁意也。)此既较胜于前。故感命终之后。生越化地。言生越者。越亦同升。谓生而便升化乐地故。地犹位也。结名乐变化者。谓乐其自所变化五欲境故。余经或但称化乐。谓自化五尘。还自受乐。今科名依之。

  六他化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无世间心者。厌离世间淫欲不净。全无乐着心故。同世行事者。欲离未能。权同世间。行男女婚配事故。统前五因而论。初则有交而正。次则有交而微。三则有交而暂。四则行事有味。五则行事无味。今此第六。虽曰同世行事。不过随顺世间有婚配之礼。而于行欲之事。相交之情。以并决绝。故云了然超越。此既通胜于前。故感命终之后。出超化无化境。言能者。以前五天。四天无化。后一有化。此超故。结名他化自在者。谓假他所化五欲境界。以成己乐。显自在义故。(问。台宗别行疏云。欲界顶天。即魔王天。为然欤否。答。安立图。引因本经云。梵王天下。有魔罗波旬宫。在他化天上。经律异相。引阿含楼炭等经。智度等论。亦同此说。瑜伽论云。第六天上。别有魔罗所居天宫。即他化自在摄。是知魔天别是一类。说摄或可。说即则不可也。)约欲分六竟。

  二就欲结判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尚交。自此以还。名为欲界。

  如是六天。初则离于邪动。次则正动而微。三则动少静多。四则出动。以一切时静故。然形虽则动。未免心交。观其应触来时。未能违戾。是犹觉有味。故知其心尚交也。至第五味如嚼蜡。第六了然超越。并心交亦无。但未能无。以第五犹有欲境横陈。第六权同世间行事。宛有欲。故言其尚交也。此通约六因言之。若就果中说者。如俱舍颂云。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正脉引偈云。四王忉利共相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此是六天真快乐。盖相抱执手。俱属形动。而分轻重之异。至于兜率之笑。虽形出乎动。而未能无心。若后二天。但唯目视。虽无交心。而犹似有。故合云形虽出动。心尚交。自此以还句。文虽局于六天。义实通乎五趣。谓自此六天以还。由仙及人。乃至地狱。总名欲界。以未离欲境故。九地中。名五趣杂居地也。(问。天台云。六天果报。十善为本。兼护法。生四王。兼慈化。生忉利。兼不恼众生。善巧纯熟。生夜摩。兼修禅定。粗细而住。生兜率。兼欲界定。生化乐。兼未到定。生他化。是知六天通以十善为因。前三天各兼功行。后三天各兼禅定。今何惟约欲事轻重分六天耶。答。功行禅定为缘。通修十善为因。但十善之中。断欲为要。设不断欲。十善何成。如来为人从要。故唯约欲轻欲重。而分胜劣。)通结六欲天竟。

  楞严经指掌疏卷第八终

返回目录

-------------------------------------------------------------------------------------------------------------------------------

更多慕印居士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