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十五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9日
来源:   作者:观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十五

 

  卷第十五

  第四十章 过好三关灭除颠倒乱想

  内容提要:

  修菩提路,要永断五种辛菜,这是增进修行的第一关。不饮酒,不食肉,断淫心杀性,是增进修行的第二关。持戒清净,无杀盗淫心,心不外逸,不涉六尘,六根无所摄,都归清净一心,六用全休,是增进修行的第三关。

  原文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

  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白话解

  佛接着说:“阿难,三摩地中所现众生相,各各种类,都具足十二颠倒。犹如捏目成劳见空中花,颠倒了妙圆真净明心,便具足这些虚妄乱想。

  你要修证佛三摩提,要对这些乱想的本因,立三渐次,过三关,才能除灭。

  譬如净器沾了毒蜜,想要洗涤干净,先用开水和香灰洗刷,才能贮放甘露。

  是哪三关?第一是修习,除掉发生颠倒的助因。第二是真修,除恶根,显正性;第三是精进,远离尘境现业。

  第一关 除助因

  原文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1。

  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

  【注】

  1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段食,指欲界以香味触为主的寻求感官刺激的活动;触食,指欲界、色界根境和合生分别心;思食,指以法尘为缘生起第六识意识及第七识末那识所引起的念虑;识食,指识阴不间断的活动。这四种食,是孕育成长颠倒众生的营养。

  白话解

  什么是助因?阿难,这世界十二类众生,不会自生自住,吸取四种食而生而住,名为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因此,佛说世间一切众生都靠依食而赖以存在。

  阿难,世间众生,食甘则生,食毒则死。所有求三摩地的修行者,应戒断葱蒜韭薤及洋葱五种辛菜。

  这五种辛菜,熟食会发邪淫之心,生食会长嗔恚之性,因此,世上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这人秽臭而远离之。那些饿鬼,在其左右,待他食完,舐其口唇。这人常与鬼一起,本来的福德,日渐消亡,所以食五种辛菜毫无好处。

  原文

  是食辛人修三摩提,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白话解

  这些食五辛的人修三摩提,菩萨、天仙、十方善神,都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候得其便,变成佛的形象,现前说法,肆意破坏禁戒律仪,赞赏宣扬淫怒痴。入其魔道,终将成为魔王眷属,享受魔福,最后堕于无间狱。

  阿难,修菩提路,要永断五种辛菜,这是增进修行的第一关。

  第二关 刳正性

  原文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提,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

  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是清净人修三摩提,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白话解

  如何刳正性?阿难,世间修行人欲入三摩提,必须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食肉,不饮酒,要食熟食,不要吃生食。

  阿难,这些修行人,如果不断除淫心杀性,欲得出离三界,是不可能的。

  要把淫慾看成毒蛇,看成怨贼。先执持不犯声闻四弃、八弃,做到身不犯戒。再执持菩萨清净律仪,做到自心不乱;戒行圆满具足,便永无世间相生相杀的恶业了,也永无偷劫的恶行了;不为事缠,不为物累,于世间已不再存在要还的宿债了。

  这样的清净人修习三摩提,就凭父母所生的当前的肉身,无须什么天眼,也能观见十方世界,见十方佛,亲自闻佛法音,亲自奉行佛旨。还能得大圆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处处事事无有艰险。这是增进修行的第二关。

  第三关 离现业

  原文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吴兴曰:因不流逸,由断客尘烦恼也。旋元自归,渐入如来藏理也。)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

  (吴兴曰:先显依报净,有法有喻。次显正报净,有自有他。自则三德圆证,他则诸佛同体。)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温陵曰:华严十忍第三曰无生法忍。为避免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离诸情垢,无作无愿,安住是道,名之曰忍。)

  白话解

  怎么离现业?阿难,这些修行人持戒清净,断除了杀盗淫心,心不外逸,不涉六尘。心不流转,不随相流逸,旋觉归元。尘境既离,六根无所摄,都归清净一心,六用全休。

  这时,十方国土,皎然清净。犹如琉璃内悬着一轮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稳;一切如来密圆妙净佛刹,都在自己的三摩提中显现。

  这修行人即时获得无生法忍,从此渐次向上升进,一步步登修行圣位。这是增进修行的第三关。

  第四十一章因地十心

  内容提要:

  世尊对阿难说修行因地十心住,其名为:干慧地、信心住、念心住、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住、愿心住。

  原文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1,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注】

  1 舍身授身一切习气 吴兴法师云岳说:舍身授身,指分段生死;一切习气,指变易生死。这些都是眼前显现的如幻境界,不是在昏沉状态下或是在梦中所见的景象,而是在清醒状态下出现的禅境。

  白话解

  佛接着说:“阿难,这善男子欲爱干枯,六根不用,面对如幻境界,离因缘,妄想不相续。心地虚明,妄识转为圣智圣慧,慧性明圆,照彻十方界;欲爱干枯而生圣智圣慧,名为干慧地。

  染欲浊流初步干枯,这时,还未接入如来法流,即以此心,从此中流而入,以真妙圆心激发真妙信心。确信自心中一切妄想,必定能够灭尽无余。不偏不倚,循中道流入纯真境界,名为信心住。

  树立了坚定的信心,于五阴、十二处、十八界都得圆通无碍,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的一切习气,都像过电影一样,在眼前显现。这些善男子,对一切事件的来龙去脉,都能清清楚楚忆念无遗,名为念心住。

  原文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白话解

  妙圆纯真,发心精进,无始虚伪习气,转化得纯一精明,唯以精明进取之心,进趣真净境界,名为精进心。

  已得纯一精明之心,灭除妄识,纯以智慧光圆照内外,名为慧心住。

  以智慧光圆明寂照,三世十方,湛然常寂,妙心常凝,名为定心住。

  心光发明,坚定不移,菩提路上,有进无退,名为不退心。

  步步升进,心得安泰,保持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原文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1,名愿心住。

  【注】

  1所去随愿这里所说的心,指非有为非无为的心,是心光与佛光融为一体的心。

  白话解

  保持圆明觉性,能生妙力,以自己的心光,回向佛的慈光。两种光融合为一,像两面明镜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为回向心。

  心光与佛光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心地无非,自性成戒,习漏灭尽无余,修得永无退失,名为戒心住。

  住于自性戒,身心自由自在,能游十方刹土,随心所愿,名为愿心住。”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

  内容提要:

  一 十住是: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二 十行是: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三 十回向是: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

  一 十住

  原文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

  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吴兴曰:今云真方便,为真家之方便,又真即方便。皆以中道心修,故十用涉入,圆成一心。)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1。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吴兴曰:能证心如琉璃,所显理如精金。依前心地,以观治之。)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吴兴曰:上述治地由境得名,此修行地从智受称。境发于智,故云心地涉知。以智遍修,故云游履十方,得无留碍。)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2。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温陵曰:中阴,喻真感之理也。现阴已谢,后阴未生之中,名曰中阴。孤山曰:分真智与究竟智等,名行与佛同。分证理与究竟理等,名受佛气分。权智如父,实智如母,任运相合,名自求父母。密齐果德,如阴信冥通,斯即禀佛道体,初托圣胎也。)

  【注】

  1 内现精金 在明净心镜中,忽然显现出十分清晰的前尘影事。

  2 如中阴身自求父母 前相已灭,后相未显,名中阴身。这时,不管幻相将往何处变化,修行人不作意攀缘,任其显隐自如,便说是自求父母。

  白话解

  佛接着说:“阿难,这善男子以真方便发前面所说因地十心,心精发辉,十心融成圆成一心,名为发心住。

  心中清净,光明如琉璃,内现精金,以所发妙心对治,化妄见妄相为清净心地,名治地住。

  心地所摄一切见闻觉知,寂照明了,遍游十方界,心无挂碍,名为修行住。

  妙行密契佛之知觉,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冥通圣果,入如来种,喻为投胎佛家,将成佛子身,名为生贵住。

  原文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温陵曰:同妙行之气分,冥妙理之中阴,是有道胎,奉觉胤也。道胎既成,故妙相不缺,而修行方便具矣。)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白话解

  孕胎成熟,有佛子妙相,有佛之觉智,具备度己度人的善巧方便,名为方便具足住。

  容貌有佛之威仪,自心与佛心相印,名为正心住。

  身心融合,不相妨碍,功德日益增长,有进无退,名为不退住。

  原文

  十身灵相1,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注】

  1十身灵相 《华严经》说十身灵相的十身是: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

  白话解

  佛世尊的十身灵相,十种灵明微妙的无上功德,一时具足,名为童真住。

  长期护养,功德纯熟,喻为出胎,亲为佛子,名为法王子住。

  像世间国王用四海水为继承王位的太子灌顶一样,由佛或有资格授记的上师对功德圆满的修行者灌顶,名为灌顶住。”

  二 十行

  原文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白话解

  阿难,这善男子成了佛子法身,具足无量如来妙德,游行十方,随心所欲,名为欢喜行。

  善于施设种种方便,饶益一切众生,名为饶益行。

  自觉觉他,对所有求法之人,不分亲疏恩怨,绝无嗔恨之心,名为无嗔恨行。

  对无尽各种众生,直到永远,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为无尽行。

  原文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白话解

  种种法门,同归菩提大道,与佛密传的心印,无有差误,名为离痴乱行。

  观察诸法,同中能辨种种异相,异中能见其中同相,不执着二边,名为善现行。

  如是观察,乃至十方虚空,虚空与微尘无二,一一微尘,现十方界。微观无内,宏观无外,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为无着行。

  原文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密多1,名尊重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2。名善法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吴兴曰:上善法行,全性起修,故成法则。此真实行,全修是性,故皆无为。温陵曰:总结前行,无非真性本然妙用。相虽万殊,体惟一真,故名真实。)

  【注】

  1 第一波罗密多 波罗密多,意为从有生灭的此岸度到无生灭的彼岸。对现前的心中种种众生相,起尊重心,无论是利衰、毁誉、称讽、苦乐,都把他看成是度到彼岸的筏,而且是最好的筏。任他风狂浪急,一叶轻舟安度。

  2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 十方诸佛同一轨则,这同一的轨则即是宇宙间的本住法界。《楞伽经·卷三》说:“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我及过去一切诸佛,法界常住,亦复如是。”这本住法界,即宇宙万事万物必然遵循的自然规律,即是根本大道。禅宗六祖惠能听五祖传授《金刚经》,言下大悟,对五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悟得的自性,正是契合十方诸佛轨则的真如性。

  白话解

  种种显现之相,心无违顺之分,皆视为菩提路上的宝贵资粮,都是度到彼岸的第一波罗密多,名为尊重行。

  世出世间,法法圆融,举手投足,耳闻目睹,无非十方诸佛轨则,名为善法行。

  时时事事处处,都清净无漏,一真无为,得清净本心本性,名为真实行。

  三 十回向

  原文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

  回无为心,向涅槃路1。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注】

  1向涅槃路 无上大涅槃,并不是全无为,关键是把握好“寂照”两字。寂而不照,便成外道的无想天;照而不寂,便攀缘生心,不得清净。所以菩萨不尽无为,不舍有为,就是回无为心。二乘以无作为涅槃,只是一厢情愿的妄想涅槃而已。向涅槃路,指的是无上大涅槃,不是二乘的妄想涅槃。

  白话解

  阿难,这善男子,作诸佛事,神通自在;已得纯一真心,纯洁精真,远离一切留患;度众生而无度相6,这就是回向心。

  回无为心,度众生而无度相,向涅槃路1,名为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破除一切可破之妄心,远离一切可离之妄相,离无可离,名为不坏回向。

  原文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孤山曰:于诸佛理地,起万行真因,发越挥散,周遍法界,以取究竟涅槃之道。行从理起,名随顺平等,能生道果,名为善根。)

  白话解

  本觉湛然,自心知觉等同诸佛知觉,名为等一切佛回向。

  精真发明,在在处处,都成佛刹,名为至一切处回向。

  三世十方界如来,互相涉入,圆融无碍,名为无尽功德藏回向。

  诸地平等,无分净秽,于任何地都如居佛地一样,生清净因,依因发挥,趣向涅槃,名为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原文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1。名法界无量回向。

  (孤山曰:三德绵性,于此圆成。不见十界高下差别,故云法界量灭。温陵曰:初证性德,以为齐佛,以为如佛,以为至一切处等,皆存量见,则法界性未离有量。此总治前位限量情见。此性圆成,可入十地矣。)

  【注】

  1 法界量灭 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说的是四十个修行阶位,毕竟每个阶位都没有到顶的标准,没有人可以说“我具足了某某心、某某住、某某行。”这四十位,也可说是四十心,应当是四十心圆融为一。佛智无顶,佛法无边,不可比,不可量。说到底,离一切心量,才是无上菩提。一切心量,不仅指世俗心量,而且包括佛说的一切法,对佛说的“空”、“如如”、“无生”、“涅槃”等等法,如果心中有具体的相,有具体的量,便是蚕虫作茧自缚了。离一切心量,便说是法界量灭。

  白话解

  真根既成,彻悟心中一切众生原来都是自己本性。无爱无憎,不取不舍,性圆成就,名为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对一切法,离一切相。若即若离,非即非离,不着即与离二边,名为真如相回向。

  已得真如,十方无碍,不受缚缠,无缚无解,名为无缚解脱回向。

  性德圆成,离一切心量,法界量灭,名为法界无量回向。”

  第四十三章 成就四妙加行 修入菩萨十地

  内容提要:

  四加行地: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菩萨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如来法流逆流而上,修习位的菩萨顺流而下,与如来法流水相接,自心觉智与如来正觉交接,名为等觉菩萨。

  一 四种妙圆加行

  原文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1,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燃其木,名为煖地2。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3。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数量消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4。

  【注】

  1 清净四十一心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各十,共四十心,归于一心,故说四十一心。

  2 煖地 《俱舍论》解释说:譬喻为接近圣道之火,虽然还有退转的可能,但已种下涅槃种子,所以名为煖地。

  3 顶地 譬喻已到欲界善法的顶点,虽然还有退转的可能,但已不断善根,所以名为顶地。

  4 世第一地 到这个境界,已远胜世间诸法,所以称世第一地。

  白话解

  佛接着说:“阿难,这善男子发干慧心,修行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完成了这清净四十心,总归一心之后,再要成就四种妙圆加行。

  以佛之知觉为自心知觉,佛之知觉将从自心流出,但还只是处于将出未出之时.恰似钻木取火,木已暖热,将燃未燃,名为暖地。

  又以自己之心,履行佛之所行,心依佛行,若依非依。譬如登上高山之巅,虽然自身处在虚空之中,而脚下还踏在山上,还觉得微少障碍。此时居山之顶,名为顶地。

  心即是佛,是即非即,心佛等同,非一非异。不着二边,善得中道。譬如人欲作事,忍而未发,处于非怀非出之地,名为忍地。

  灭除一切量度之心量,无五蕴,无八识,无十二入,无十八界,迷与觉无二,中道亦不存,名为世第一地。

  二 菩萨十地

  原文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1。名欢喜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注】

  1 尽佛境界 佛之境界无尽。这里说“尽佛境界”,意指自心境界合于佛境界,不要以词害意。

  白话解

  阿难,这善男子,已经善通达大菩提,得如来正等正觉正遍知,尽览三世十方佛之境界,初得法喜,名为欢喜地。

  不同的种种色同归于虚空,而又不着于同相,名为离垢地。

  净极之时,心光发生,灵光独耀,名为发光地。

  眼前明极,焰火照耀,智慧增盛,名为焰慧地。

  即同即异,离同离异,说法圆融。执同执异者,难达到如此境界,名为难胜地。

  原文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自此地,名修习位1。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温陵曰:慈阴妙云,十地果德也。涅槃海,妙觉果海也。十地果满,智悲功圆,无复自利,纯是利他。故大慈之阴,充遍法界。无心无缘而应彼心缘,施作利润而本寂无作。称合如来大寂灭海,故云覆涅槃海也。)

  【注】

  1 修习位 仍属有学位。如来乘以菩萨地第十法云地为无学位,其余阶位都是有学位。

  白话解

  对现前种种法相,如实见,如实知,安处无为,入真如境界,名为现前地。

  尽真如际,理入、行入无边际,名为远行地。

  真如一心,事事如真,永不动摇,名为不动地。

  真如起用,阿赖耶识转大圆镜智,名为善慧地。

  阿难,这些菩萨修行真三摩提,到了善慧地境界,就可以说,从此以后,修习之功已经结束,即是说,到此功德已臻圆满。这善慧地仍然属于修习位。

  无缘大慈之妙云,普荫众生,覆盖着圆满成就的大涅槃海,名为法云地。

  三 等觉菩萨

  原文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吴兴曰:理无顺逆,由权实智而得二名。如来权智下随机感,故谓之逆。菩萨实智,上合觉心,故谓之顺。璎珞云:等觉照寂,妙觉寂照,即其义焉。至此位时,当二智相交之际,故名等觉。温陵曰:十地菩萨,混俗利生,与如来同。但所趣顺逆,与如来异。盖如来逆流,出同万物,菩萨顺流,入趣妙觉。已至觉际,故名入交。与佛无间,故名等觉。)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1,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2。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3真菩提路。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白云按:从“阿难如是”到“名为邪观”,此两小段原来属于卷第十五,为照顾内容的完整性,提前移到这里。)

  【注】

  1 重重单复十二 前贤对此诠释不一。一种说法,十心、十住、十行、十地都是单十;十回向与前三个单十齐修,是复十;单修复修为二,所以说“单复十二”。十心是发心表愿,十住是十种功夫,十行是十种德行。心是动力,功是法身,德是报身,动力、法身、报身,同是一体。一切言说,都是心量。修十回向,能逐步灭除心量,离一切量,才是如来智。要离一切量,必须反反复复单修复修,重重单复十二,才有可能得妙觉无上道。

  2 十种譬喻 对那些幻相,如来用幻人、阳焰、水中月、空中花、空谷回响、干闥婆城、梦境、泡影、画像、如幻如化等十种现象来作比喻。

  3五十五位 诸经对修行阶位的施设不一。《胜天王般若经》只说十地,即是只分十个阶位;《金光明经》十地加妙觉,为十一个阶位;《成唯识论》说十信(即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妙觉,共四十一个阶位;《大智度论》加等觉成四十二阶位;《仁王般若经》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共五十一个阶位;《华严经》、《缨络经》加等觉成五十二个阶位;《秘藏记》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善根(即四加行)、十地,共五十四个阶位;《楞严经》集诸经大成,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共五十五个阶位。一般经论多以十住、十行、十回向为三贤位,十地为圣位。《楞伽经》只提到十地,认为十地无次第,任一地都是如来地,从任一地起修,都可修入佛地。《楞伽经·卷四》说:心量无所有,此住及佛地。去来及现在,三世诸佛说。心量地第七,无所有第八。二地名为住,佛地名最胜。自觉智及净,此则是我地。自在最胜处,清净妙庄严。照耀如盛火,光明悉遍至。炽焰不坏目,周轮化三有。化现在三有,或有先时化。于彼演说乘,皆是如来地。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

  白话解

  如来法流逆流而上,修习位的菩萨顺流而下,与如来法流水相接,自心觉智与如来正觉交接,名为等觉菩萨。

  阿难,从发干慧心起直到修成等觉,到这时才算是获得金刚心初干慧地。此中,从初干慧地起,反复照此修习,单修复修,重重深入,单复反复做十二轮修习,才能圆满成就妙觉,成就正等正觉无上道。

  这里说的种种地,都是以金刚不坏之心观察如幻三昧中十种譬喻的幻相。在至静的状态中,面对种种幻相,止而观之,寂而照之,即能识得其本来面目。清净修证,渐次深入,便见如来。

  阿难,这里所说的五十五阶位修行,都是在实现了前面说的三种增进决定义,破了三关的基础上,才能成就如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只有作如是观,才说是正观。别的观点,都说是邪观。”

返回目录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