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十二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9日
来源:   作者:观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十二

 

  卷第十二第三十四章 文殊长偈作答 择出耳根最胜

  内容提要:

  二十五圣各说了圆通的初心方便,文殊菩萨在偈中择出观世音说的最胜。为救末劫诸众生,发心求学出世法,欲得成就涅槃心,观世音法最适宜。

  原文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

  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孤山曰:宝光交照,表自他之理互融。林木演音,显依正之性不二。温陵曰:前说圆通之法,此显圆通之瑞。诸佛五体同放宝光者,表证性明极,则宝觉圆融,全体发现也。互相灌顶者,为顶圆极之相,表诸佛证性圆极,若此会中菩萨罗汉即二丝四生活费之俦,佛光亦灌其顶者,印其修证等无优劣也。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者,圆通既现前,则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副色,无非悟入之处,无非圆通之理也。大众普获金刚三昧者,因此皆能批惑障悟圆通也。天雨宝花、空现宝色、地隐山河、界含尘刹,表证圆通性,则无作妙行自然人披,宝明空觉自然发现,有为习漏当不复生,众尘廓然无复隔越也。梵呗咏歌自然敷奏者能使法界用离众苦,常得绵乐也。圣人所演圆通法门奥旨妙利,详悉若此,故众瑞详而应之。)

  白话解

  这时,世尊在狮子座上,从五体放出宝光,直到远方,灌十方无数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之顶。

  远方如来亦从五体同放宝光,这些宝光从微尘数方向来,回聚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之顶。

  森林、池沼,同时演奏妙音。宝光映照,交织如宝丝网。会中的大众,都赞叹从所未见,大家都得成就金刚三昧。即时,只见纷纷花雨,青黄赤白的百宝莲花,从天飘然而下。十方虚空成七宝色,这娑婆世界的大地山河顿时不见了,只见得十方微尘数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原文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白话解

  于是,佛对文殊师利法王子说:“你看,现在这些无学大菩萨及阿罗汉,他们各自说了最初成道的方便法门,都说修习真实圆通。看来,他们的修行并无优劣前后之别。我希望阿难开悟,这二十五种方便法门,哪一种对阿难最合适?我入灭后,三界中众生,欲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从哪一种方便法门入手,易于成就?”

  原文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

  白话解

  文殊师利法王子听到佛陀指名要他回答,奉佛慈旨,即从座起身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言:

  觉海之性本澄圆 澄圆正觉真元妙 本性照真亦照妄 依妄立形真性亡

  迷妄之性见虚空 依空立有成世界 妄想积聚成国土 妄知妄觉是众生

  大觉之中生空想 犹如大海发浮沤 无数有漏之国土 依空对待有所生

  浮沤寂灭空本无 何况三有不销亡 众性归元本无二 修行方便有多门

  原文

  圣性无不通 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味 迟速不同伦

  色想结成尘 精了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 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 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 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 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 云何获圆通

  白话解

  圣性门门通大道 顺观逆观皆方便 三昧初心无高下 成道迟速有不同

  诸色妄想结成尘 欲求精了难澄澈 依色入门尘障目 初机如何得圆通

  音声杂有语言义但依名句难入义 所闻之声非一切 初机如何得圆通

  香气只从合中知 若然离尘无所有 并非时时觉香气初机如何得圆通

  原文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 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 无所不明触 合离性非定 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 凭尘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 云何获圆通

  见性虽洞然 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 云何获圆通

  白话解

  味性并非自然有 舌尝之时才能辨 甜苦浓淡不恒一 初机如何得圆通

  触性有觉不离所 无所触时无所明 或合或离性无定 初机如何得圆通

  法尘无表称内尘 前尘影事心所缘 能缘所缘非遍涉 初机如何得圆通

  眼见虽然能洞察 但是见前不见后 观察四维缺一半 初机如何得圆通

  原文

  鼻息出入通 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 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 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 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 各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 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 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脱 云何获圆通

  白话解

  鼻息出入虽通透 呼吸停中无出入 中交无息三缺一 初机如何得圆通

  舌入无端不生觉因诸味性才有觉 若离味尘无所有 初机如何得圆通

  身觉只缘合与离 合时知触离时无 无涯众物与身离 初机如何得圆通

  意根常生杂乱想 湛然寂净终无见 妄想妄念不解脱初机如何得圆通

  原文

  识见杂三和1 诘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 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 云何获圆通

  鼻想本权机 只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 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 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 云何获圆通

  【注】

  1 识见杂三和 此句“识见”,指眼识。眼识以见性、色尘、明暗三事为缘。见性,即眼根之功能;色尘、明暗,即眼根所对之境。

  白话解

  眼识三缘和合生诘其本元无实相 三缘自体无定处 初机如何得圆通

  以心闻法照十方 此是大因有大力 一般初心入不得 初机如何得圆通

  鼻端观白权宜设只令从此摄心住 住心着相恐成妄 初机如何得圆通

  语言说法弄音文 此是先成化后学 名句非是无漏法 初机如何得圆通

  原文

  持犯但束身 非身无所束 元非遍一切 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 何关法分别 念缘非离物 云何获圆通

  若以地性观 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 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 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 云何获圆通

  白话解

  恪守戒律惟束身 邪妄之心实难束 威仪细行难周遍 初机如何得圆通

  目连神通因宿习 与入圆通不相关 有念有缘不离物 初机如何得圆通

  若观地性作入门 地性坚碍不通达 作意有为非圣性 初机如何得圆通

  若观水性作入门 想念见水非真实 如如不靠观想成 初机如何得圆通

  原文

  若以火性观 厌有非真离 非初心方便 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 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 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 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 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 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 云何获圆通

  白话解

  若观火性作入门 厌有之心非真离 初心未离非方便 初机如何得圆通

  若观风性作入门动寂本来相对立 有对不得无上觉 初机如何得圆通

  若观空性作入门 昏钝顽空不成觉 无觉不得称菩提 初机如何得圆通

  若观识性作入门心中识性非常住 存心作意皆虚妄 初机如何得圆通

  原文

  诸行是无常 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 云何获圆通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1

  欲取三摩提 实以闻中入 离苦得解脱 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 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 无畏施众生

  【注】

  1 清净在音闻 跟随释迦牟尼修行得成声闻阿罗汉的弟子,都是缘佛的音声开示四谛悟入圆通的,所以文殊菩萨推崇“初心方便在音闻”,择出观世音从耳根入手、观闻亡闻、耳根清净为最胜。

  白话解

  世间诸行皆无常 念佛之心有生灭因生灭心求正果 初机如何得圆通

  我今直心对佛言 世尊出此娑婆界 最易圆通真教体 初心清净在音闻

  欲得清净三摩提 当以音闻作入门 解脱众生诸苦厄 良哉大悲观世音

  历经无量春与秋 遍入无数之佛国修成妙力大自在 无畏功德施众生

  原文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宁 出世获常住

  我今启如来 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 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 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 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 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 是则通真实

  白话解

  胜妙之音观世音 神奇梵音海潮音 应音救世悉安宁 出世常住如来地

  我今启禀佛如来正如观世音所说

  譬如有人居静所 十方界上都击鼓 十处鼓声一时闻可知耳根实周圆

  眼前有障看不见口鼻觉知並不全 身触只在合时知 心念纷杂理常乱

  耳根隔墙听音响无论远近俱可闻 其余五根观不全 耳根圆通是真实

  原文

  音声性动静 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 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 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 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 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国 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 循声故流转

  白话解

  音声之性因动静动时闻有静时无 无声之时曰无闻此时并非无闻性

  声无之时闻不灭声有之时非闻生 生灭之性二俱离 闻性才得常真实

  梦中亦闻舂米声 并非不思便无闻 耳根觉观离思维其余诸根不能及

  今观此中娑婆国 世尊声论得宣明 只因众生迷本闻循声迷妄常流转

  原文

  阿难纵强记 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 旋流获无妄

  阿难汝谛听 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

  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 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

  欲漏不先除 畜闻成过误 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

  白话解

  纵然阿难得强记 仍不能免落邪思 岂非流转受沦溺 惟返本闻得无妄

  阿难用心听我言 我承佛威奉慈旨 为你宣说金刚王

  如幻三昧不思议诸佛之母真三昧 你听十方无量佛 宣说一切秘密门

  贪欲诸漏若不除 多闻不悟终有过 闻佛所说持佛语何不反闻闻自性

  原文

  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 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 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华

  闻复翳根除 尘销觉圆净 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 摩登伽在梦 谁能留汝形

  白话解

  闻性不是自然生 因有声响立闻名 旋复本闻脱声尘脱离妄业尚何名

  若得一根返本元 六根应念得解脱 见闻觉知皆如幻 三界诸有若空花

  闻根归元除幻翳 诸尘消融觉圆净 净极发光照明彻寂照圆遍十方空

  反观世间有为事 犹如梦中幻境界 摩登伽女梦中幻 是谁能留你形躯

  原文

  如世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 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

  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 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销 成圆明净妙

  余尘尚诸学 明极即如来

  (白云按:幻师幻作以一机抽,提线目偶戏即是如此形象。)

  白话解

  譬如善巧幻术师幻化作出诸男女 虽见手足俱时动四肢全靠一机牵

  若然息机归寂然 一切幻相成无性 六根用事亦如是 皆依精明如来藏

  分成六处各司命

  若有一处成休复六处用事皆不成 尘垢应念皆销息 得成圆明妙净心

  若有余尘仍有学清净明极即如来

  原文

  大众及阿难 旋汝倒闻机 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

  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 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 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 非唯观世音 诚如佛世尊 询我诸方便

  白话解

  会中大众及阿难 旋复你等倒闻机 返你闻性闻自性 明心见性无上道

  欲得圆通实如是

  此是十方无量佛 所证一路涅槃门 过去现世诸如来皆从此门得成就

  现在住世诸菩萨 亦从此门得圆明 未来发心修学人 亦当依照如是法

  我亦从此证圆通 并非唯有观世音 诚为世尊所垂询 何等方便易入门

  原文

  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为最

  自余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尘劳 非是长修学

  浅深同说法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

  于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沉沦

  但以此根修 圆通超余者 真实心如是

  白话解

  为救末劫诸众生 发心求学出世法 欲得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法最适宜

  余圣所说方便法 乘佛威神得大力 即事随机舍尘劳非是长修成就法

  根智深浅同说法 虔诚顶礼如来藏 观音无漏不思议 惟愿加被未来人

  于此法门得无惑 此门方便易成就 堪以此法教阿难以及末劫沉沦者

  但须以此耳根修 此门圆通超余门真实心要即如是

  第三十五章 必断杀盗淫 切戒大妄语

  内容提要:

  不断淫心,必入魔道。不断杀心,必入神道。不断偷心,必落邪道。犯大妄语,断如来种。

  原文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

  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白话解

  听了文殊师利法王子的长偈,阿难及会中大众身心忽然开悟,见菩提路,识涅槃门。犹如远游忘归之人,寻着了归家之路。

  会中大众,包括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和一切新发心菩萨,共十恒河沙数,各各见自本心,远离尘垢,得法眼净。会中性比丘尼听了这偈,都成了阿罗汉。无量众生都发无等等无菩提心。

  原文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提。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白话解

  阿难整理衣衫,在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喜交集。为造福未来众生,稽首对佛说:“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依此修行已无疑惑。我常听如来说:‘自己未得度而先度他人,这是菩萨发心;自己觉悟圆明而能觉悟他人,这是如来应世。’

  我虽未得度,但我发心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这世界末劫众生,离佛渐远,邪师妄法,如恒河沙。想引众生摄心入三摩地,怎样才能令他们安立道场,远离魔事,一心一意向菩提路,永不退转?”

  原文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毘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温陵曰:三藏之中,毘奈耶,律藏也。此大小乘戒通称也。小乘中禀法为戒,粗治其末。大乘摄心为戒,细绝其本。法戒则无犯而已,心戒则无思犯也。夫能摄心,则定由是生,慧由是发,三者圆明,则诸漏永尽。故名三无漏学。)

  白话解

  这时,世尊当众称赞阿难:“善哉,善哉!你问如何安立道场,救护末劫众生,免遭沦溺。你好好听着,我为你说。”

  阿难及大众唯然奉教。

  佛告诉阿难:“你应当听过我经常宣说的修行三种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这又称为三无漏学。

  一 不断淫心 必入魔道

  原文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白话解

  阿难,为什么我说摄心为戒?

  如果三世十方界的六道众生,心不淫荡,便不会随妄想流转,不再有生死相续。

  你修习三昧,本来是为了出离尘劳,如果淫心不除,则无法出离尘劳。

  纵使你多闻多智,当在禅定中显现如幻境界之时,如果不断淫心,必然落入魔道。

  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这种种魔,他们都招徒纳众,各各自称已经修成了无上道。

  原文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汝教世人修三摩提,先断心中的淫念,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

  白话解

  我灭度之后,在正法末世之中,必有许多魔民,在世间宣扬邪法,因而邪说盛行,说广行淫欲者是善知识,使众生沦落爱见的火炕,迷失菩提路。

  你教世人修三摩提,先要断除心淫,这是如来先佛世尊清净明诲的第一决定戒。

  因此,阿难,如果不断除淫念修习禅定,等于蒸煮砂石,想煮成饭,任你蒸煮千万年,煮出来的只能叫做热砂。

  原文

  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1,必不能出。

  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2说。

  【注】

  1 三途 指三恶道

  2波旬 魔王名

  白话解

  为什么?砂石始终不是煮饭的料。

  你以淫欲之身求佛的妙果,纵然得到一些妙悟,都是淫根,必成淫果,在三恶道中轮转,不能出离。

  如来涅槃,从什么路修证?必须断除淫身淫心,亦无断淫之念,才有希望得佛菩提。

  像我这样说,便是佛说;不这样说,便是波旬说。”

  二 不断杀心 必入神道

  原文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

  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

  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白话解

  阿难,三世十方界的六道众生,如果没有杀害之心,便不会随妄想流转,便不再在生死中相续。

  你修习三昧,本来是为了脱离尘劳烦恼,如果杀心不除,则不能出脱尘劳。

  纵使你多闻多智,当在禅定中显现如幻境界之时,如果不断杀心,必然落入神道。

  上品的修成大力鬼。中品的是飞行夜叉等等鬼帅。下品的成为地行罗刹鬼。

  这些鬼神,他们都招徒纳众,各各自称修成无上道。我灭度后,在正法末世之中,有许多鬼神,邪说盛行,他们宣称从食肉得菩提路。

  原文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1。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提,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

  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汝教世人修三摩提,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注】

  1 五净肉 不见杀、不闻杀、不疑杀、自死、鸟残,这五种肉,称五净肉,对老弱病残的僧人网开一面,可食这五种肉。

  白话解

  阿难,我让比丘可食五净肉,五净肉是我以神力化生的,本来已无命根。当修行人处于草菜不生的砂石地之时,我以大悲神力化生的食物,假名为肉,你们可以食。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的人,却自称是释子。

  (孤山曰:问:诸法律并明鱼肉为时食,唯楞伽、涅槃及今经悉唱断肉,何耶?答:说法被机,事有顿渐,定慧既尔,戒律亦然。故梵网顿制,对别圆机,久断食肉。)

  你们应当知道,贪好食肉之人,即使心中有点开悟,似乎修入了三摩提,那必定是大罗刹报,沉溺生死苦海,不是佛弟子。

  这种人,相杀、相吞、相食不已,这些人怎能出离三界?

  你教世人修三摩提,其次要断除杀心,这是如来先佛世尊清净明诲的第二决定戒。

  原文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白话解

  因此,阿难,如果不断杀生修习禅定的人,等于有人两手掩耳,高声大叫,以为人不知,遮掩秽行,欲盖弥彰。

  心地清净的比丘及菩萨,走路也不踏生草,何况拔草。大悲心之人怎会取众生肉饱自己口腹呢?

  原文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白话解

  如果比丘不穿东方丝绸绢帛,不着本土靴履裘毳,不食乳酪醍醐,这样的比丘,真的算得上是超脱世间、偿了宿债、不游三界。

  为什么?人类都依缘变。到人类食百谷之后,不能双足离地,众生身心再不能同为一用,而是身心分为二路。如果不穿名贵,不食高味,我说这人是真解脱了。

  像我这样说,便是佛说;不这样说,便是波旬说。

  三 不断偷心 必落邪道

  原文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

  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

  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白话解

  阿难,三世十方界的六道众生,若其心不偷,便不会随妄想流转,便不再在生死中相续了。

  你修习三昧,本来是为了脱离尘劳烦恼,偷心不除,则不能出脱尘劳。

  纵使你多闻多智,在禅定中显现如幻境界之时,若不断偷心,必落邪道。

  上品修成精灵,中品的是妖魅,下品的是邪人。都著了魅鬼。

  这些邪怪,亦有徒众,各各自称已修成无上道。

  原文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诱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1。

  【注】

  1 无间狱 梵文Naraka,音译那洛加,意译不乐,又译苦处、地狱。不间断地受苦,便是住于无间狱。

  白话解

  我灭度后,必有许多邪怪,邪说盛行,狡猾奸诈,伪装善人。各各自称得上师传授,蛊惑无知,因恐怖而至失心。所过之处,令人耗散家财。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目的是舍离贪念,成菩提道。让比丘们了悟,寄残生于世,旅行三界,表示一往还,去不回头。

  可叹贼人披着袈裟,盗用如来名号,造种种业,说是佛法。却不是出家受具足戒的比丘,而是小乘根器。由此贻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原文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

  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汝教世人修三摩提,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白话解

  在我灭度后,若有比丘坚决修三摩提,能在如来前身燃一灯或烧一指节,或在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此人无始宿债,便可一时偿清,出离世间,永脱种种烦恼。

  虽暂未入无上觉路,因初心坚决,必得成就。若不由此舍身微因,即使成无为,必退还人道,酬其宿债。我在毘兰邑食马麦无异。

  你教世人修习三摩提,再次要断偷盗心。是如来先佛世尊清净明诲的第三决定戒。

  原文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白话解

  因此,阿难,如果不断偷盗之心修习禅定,等于用漏壶盛水,想盛满壶,虽经千年万载,永不可得。

  如果诸位比丘除了衣钵盂之外,不私畜分毫。乞食所剩,施给饥饿众生。在大集会,合掌向大众作礼。遭人捶詈,当作是对自己的称赞。自己的身心,都可以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有。不把如来权宜施设的不了义法固执为自己的知见,以贻误初学。佛即印证这人得真三昧。

  像我这样说,便是佛说;不这样说,是波旬说。

  四 犯大妄语断如来种

  原文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1。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

  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2,不成三昧。

  【注】

  1 失如来种 狂妄自大,自欺欺人,这等人,不可能真心修道,自断如来正觉。

  2 三苦海 对世间一切苦恼概括为三苦:一、苦苦,苦于难离世间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苦。二、坏苦,因失去所得,乐境不常,心生苦恼。三、行苦,有为法随时变化,心行不得寂静,修行过程也是苦。

  白话解

  阿难,三世十方界的六道众生,虽然修得身心无杀盗淫,三戒行圆满具足,如果犯大妄语,修习三摩提还不得清净,会摄受爱见魔,断绝如来种。

  这些人未得谓得,未证说已证,妄求为世间第一。说有人印证我已得须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果,得阿罗汉道,成辟支佛、成十地中地前菩萨,求人礼拜,贪人供养。这是恶劣的阿颠迦,断了佛种,像有人以刀砍断了多罗木,这多罗木不能再生。

  佛断定这些人断了善根,不可能得佛知见。沉溺三苦海,不成三昧身。

  原文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1、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提。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汝教世人修三摩提,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注】

  1沙门 出家修行的人都称为沙门。

  白话解

  我灭度之后,敕令诸菩萨及阿罗汉在正法末世中化作种种身,普度世间轮转众生。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乃至淫女、寡妇,及奸诈偷盗、屠猪贩狗之徒,与他们同事,称赞佛乘,引导他们,令他们的身心能入三摩提。始终不说自己是真菩萨,是真阿罗汉。不轻易泄漏佛之密因。除非命终之时,才会有秘密嘱咐。这些人怎会惑乱众生,说大妄语?

  你教世人修习三摩提,最后,必须断除大妄语。这是如来先佛世尊清净明诲的第四决定戒。

  原文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

  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

  白话解

  因此,阿难,如果不断大妄语修习禅定,等于用粪便当作檀香,欲求香气,无此道理。

  我教比丘,直心是道场,行住坐卧,一切言行,不应虚假。怎可以自称是得某某真传?

  譬如穷人自称帝王,自取诛灭。更何况妄窃法王之号?

  原文

  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提,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白话解

  因地不真,必成歪果。如此求佛菩提,像自己要噬自己的肚脐,怎得成就?

  如果诸位比丘心如直弦,以真实心入三摩提,永远不会有魔障。我印证这人得成菩萨无上知觉。

  像我这样说,便是佛说;不这样说,便是波旬说。”

返回目录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