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顶果钦哲法王:唵嘛呢呗美吽 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26 五毒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1日
来源:   作者:顶果钦哲法王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顶果钦哲法王:唵嘛呢呗美吽 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26 五毒

  26 五毒——嗔、慢、贪、嫉、疑

  证悟圆满之见,即完全从五毒中解脱出来。是五毒烦恼让我们深陷于轮回,当五毒消失时,五种相应的智慧当即显现。

  嗔

  50.

  毋随嗔恚境影观嗔心,

  嗔心现起自解即明空;

  明空不外大圆镜智乎,

  嗔恚自解脱中诵嘛呢。

  轮回是如何产生的呢?当我们用五官来认知周遭一切,种种喜爱或厌恶的感觉在心中生起,由这些感觉产生了轮回。单是对事物的认知,并非造成我们在轮回中徘徊的原因,而是我们对这些认知的反应及加诸其上的解释,使轮回不停流转。密咒乘的不共特征是:与其让轮回以这种方式继续下去,不如让我们养成一切现象是智慧清净化现的认知。

  当你对某人起嗔心时,你的嗔恨或怒气并非与生俱来地存在于这个人身上,而只存在于你自己的心中。当你一瞥见他,你的念头便全落在他过去曾伤害你、未来可能会伤害你或现在正在伤害你的种种想法上;连一听到他的名字都让你生气。如果你紧抓住这些念头不放,怒气就会爆发出来。那时你会有一股无法抵御的冲动,要捡起一块石头丢他,或抓住某样东西打他,心里想着:“我真想杀了他!”

  愤怒似乎非常强悍,但它是从哪得到力量,可以如此轻易地压倒你呢?是某种外在力量,有手有脚、有武器和盔甲的东西吗?如果不是,那是在你体内的某个地方吗?如果这样,那它在哪里?你可以在大脑、心脏、骨头或身上其他部位找到它吗?虽然不可能找出他的所在位置,愤怒却仿佛非常坚实地存在着,一种强烈的黏附令你的心冻结成固态,带给你和他人极大的痛苦。犹如云朵般毫无实体,不能支撑你的重量或当做衣服穿,却能使整个天空变暗,遮住太阳。所以同样地,念头会障蔽觉性的本然光辉。藉着了悟空——心的清澄本性,便能回复自由的本初状态。如果你了知愤怒的本性是空,愤怒就失去其一切伤害力而转成“大圆镜智”。但如果你不能了知愤怒的本性,任它脱缰恣行,它就无异于地狱寒热折磨的根源。

  人们老是认为击溃毁灭敌人是一种积极的成就,但毫无疑问地,这并不是佛法的观点。当怒气爆发时,不要追着它,转而注视愤怒的本性。它只是心的空界中一个虚有的捏造。无数世以来,你被自己的嗔恨所奴役,累积了数不尽的恶业。从现在开始,请更加谨慎。记住,愤怒是一切地狱痛苦滋生的种子。根除愤怒,就不再有地狱道。因此,你嗔恨的真正目标应是嗔恨本身,而非所谓的怨敌。

  如果你不追寻愤怒的感觉,如果你不用愤怒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如果你的愤怒能解脱回到其真正本性,那便是“大圆镜智”。在此镜中,他人皆是自身的映照。纵有愤怒的念头曾在观世音菩萨心中生起,也只会使他的智慧更加灿亮。再者,当你清楚了解愤怒不可能天生存在于外在事物上,且内在愤怒之心也非任何有形存在,你将油生一股遍及所有众生的悲心,特别是对那些饱受愤怒之火折磨的众生。

  很久以前,在佛陀前生中有一世,他是一位示现蛇身的菩萨。一些残忍的小孩抓到他,把他折磨至死。如果他愿意的话,只消看一眼就可以摧毁他们,但因他心中了无半点愤怒而不可能那样做。相反地,他祈请藉由杀他的因缘,使他们能在未来成为他的弟子,让他带领他们直至证悟成佛。这个勇气与忍辱的示范,是他完全了悟空性与慈悲的结果。

  愤怒是解脱的致命大敌,因为刹那的愤怒能毁掉累劫以来积聚的善业。所以,消除愤怒是菩萨的主要目标之一。努力持守忍辱戒,持诵六字大明咒。正如所谓:“没有比愤怒更大的错误,也没有比忍辱更大的戒律。”

  慢

  51.

  毋执骄慢境影观执心,

  执心现起自解即本空;

  本空不外平等性智乎,

  骄慢自解脱中诵嘛呢。

  一旦我们得到某种令人称赞的特质,如某些特殊知识或技术,立刻生起的骄慢心会损坏任何可能出现的积极意义。我们被贡高我慢所压制,被自己的美丽、知识、博学及权力所迷惑,完全无视于伟大上师们所拥有的真诚完美功德。事实上,像我们这样的凡夫迷失在轮回的染污中,虽然偶尔有些美德,但肯定远逊于多数的过失。相较于那些圣者的无量善行,我们的功德只不过是一小点面粉屑而已。实际上,我们会将善引以为傲,常是为了文过饰非。

  所以,不管你具有某种有限、不稳定的才华,绝无理由为之骄傲。谚语说得好:“就像山峰上永远无法聚水,在骄傲的峭壁上也永远无法凝聚真正的价值。”骄慢会阻止你开展虔诚心、智慧和悲心;它阻断了来自上师的加持,妨碍道上的一切进步。所以,避免骄慢的危险,诚实地自我反省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仔细分析骄慢,会发现任何你感到骄傲的东西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拜你的执取之心所赐。如果你一直坚持谦虚的态度,让你的心保持谦逊,骄慢会像晨雾一样消逝。离于骄慢紧攫之心,能一直住于观世音菩萨的“平等性智”中。

  贪

  52.

  毋耽贪欲境影观贪心,

  贪心现起自解即乐空;

  乐空不外妙观察智乎,

  贪欲自解脱中诵嘛呢。

  无论你期望从父母、孩子、朋友、财富或财产中得到什么样的快乐,它们永远都无法持久;如果生前不曾失去,最后死亡也会夺走一切。对他们执着是无用的。

  当你死时,无论你曾经如何受人称赞、多么有钱有势,都派不上用场。你将徘徊在死亡与投生之间的中阴阶段,伴随你的只有善、恶业。积聚金钱和财产,然后保护、增加它们,是件永无止境、令人沮丧的事。

  看到黄金和钻石会让我们着迷,马上就被想拥有它们的强烈欲望所征服。即使我们打算购买如此昂贵漂亮的东西,但我们的执着心却不会结束,只会增长。我们可能会担心失去我们所得到的珍贵珠宝,而把它们全放在保险箱里,甚至不敢拿出来穿戴。在一生的需索之后,我们在中阴阶段的经历只会是极端的恐惧和惊慌。

  从事商业、农作或任何行业,其利润来自他人的损失者,必招致更多恶业。我们对于所拥有的永不满足,总是试图得到更多想要的。无数世以来,我们把所有精力都耗在这上面。完全舍弃贪欲,学习如何满足于足够维生的衣食,不是更好吗?

  如果你决心修行,心无挂碍地持诵六字大明咒,你会发现自己对日常生活的追求愈来愈少执迷,不再浪费生命。欲望和执着将消融于其本性之中,此即观世音菩萨的“妙观察智”。

  嫉

  53.

  毋逐嫉妒境影观伺心,

  寻伺现起自解即意空;

  意空不外成所作智乎,

  嫉妒自解脱中诵嘛呢。

  一般人对任何与他成就相当,或比他高的人都会心生嫉妒。嫉妒不是原本就存在于你所嫉妒的对象上,只是心的捏造。每当嫉妒的念头生起时,只要了知它为何,并全心地随喜别人较优异的成就即可。

  一旦你任由嫉妒心增长,它们便会过度膨胀。提婆达多(Devadatta)嫉妒其堂兄乔达摩(Gautama 即释迦牟尼)的故事即是一例。乔达摩成佛后,提婆达多仍一再以各种恶行来与他竞逐。他的嫉妒行为多到最后大地在他脚下裂开,使他堕入地狱之火。在那儿经历了可怕的折磨后,他后悔哭泣道:“自我心深处,我皈依你,乔达摩!”虽然在后来的某一世,他会转生为缘觉行者,但在那一世里,连佛也救不了他。因此,嫉妒是非常严重的过失,绝不要任它摆布。

  对于他人的成就,你心里只有极大的欣喜。例如,随喜某人对三宝的广大供养,你将积聚与那个人同等的功德。与其沉醉于自己的成就,成为嫉妒的囊中物,不如随喜他人难以估算的善行,特别是圣者的行为。这便是“成所作智”。

  痴

  54.

  毋附愚痴对境观痴心,

  妄念现起自解即觉空;

  觉空不外法界体性智。

  愚痴自解脱中诵嘛呢。

  在这里,痴是指我们对自己本俱佛性的无明。从这方面来看,我们就像手中握有一颗珍贵宝石的乞丐,却不知其价值而将它丢弃一样无知。由于无明,我们被念头奴役而不能分辩对错。由于无明,我们昧于因果法则,并拒绝相信每个行为皆有其后果。由于无明,我们不能接受有前世与来生。由于无明,我们对祈请三宝的善果没有信心。由于无明,我们不能了知佛法的真谛。无明是八万四千烦恼的根本,只要我们不能明白一切事物的真正本性是空,便坚信事物真实存在,即是一切妄念和恶念的根源。

  无论如何,无明不会像地底洞窟般永久黑暗,如其他任何现象,它只会由空性中产生,而没有真实的存在。一旦你了知无明之空的本性,无明就转为“法界体性智”。这是观世音菩萨的智慧心——佛性——如来的本质,存在于一切众生身上。如同佛陀所开示的,缘于无明,使我们相信妄念而不识自身本性。

  藉着确立无明之空性,了知无明的愚蠢与迷惑自身即为法界本身。然后,安住在此觉受中,修持见、修、行,此即观世音菩萨的心髓。

  无论何时,当五毒相关的念头和烦恼生起时,与其让自己被它们带着走,不如去注视它们的本性;最后,你将了悟五毒即五智,即不受染污之心的自然状态。那时,念头一生起便立即解脱,你将永远不会失去明觉——胜义的观世音菩萨。

  胜义的观世音菩萨无非空性,但在世俗层面上,观世音有无数的形相以符应众生的需求。这一切的化现,各种名号、形相及颜色,皆是他智慧的示现,是慈悲与空性创造力的展现。尤其观世音菩萨化现出五种主要形相,来对应五蕴和轮回中的五道72。下面的五个原偈,便解释转化五蕴为观世音菩萨的五相73。

  72 五道:在此文中,通常将轮回分成的六道改为五道,把天与阿修罗合为同一道。

  73 观世音菩萨的五相:尊圣天王、不空羂索、浚断轮回、大悲调伏众生及调御丈夫海,分别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清净相。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