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苏济瓦尊者:毗婆舍那实修法要 附录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3日
来源:   作者:苏济瓦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苏济瓦尊者:毗婆舍那实修法要 附录

 

  附录A-五盖 (Nivarana)

  初学到密集禅修营的最初几天、或者刚开始的阶段,一次定会遇到障碍。这些障碍是心理层面的烦恼。可以把他们分为五组(五盖) ︰

  1 欲欲-感官欲乐

  2 瞋恨  -恶意、愤怒

  3 昏沉与睡眠-想睡、迟钝

  4 掉举与恶作-散乱的心、悔恨、担忧

  5 疑。

  在定力强而有力,足以做为内观的基础之前,有段时间必须克服五盖。最初遇到的困难是想不到的,因为刚开始没有很多正念。参加禅修营,也必须习惯于严格的作息常规。起初阶段是关键时期,因为我们并不允许五盖持续太久,特别是定力正在增长奠定时期。要小心不要错误的集中心力。因此,重要的是,还没正确地掌握方法的禅修者要有耐心,不要逼自己。这将使他们能够脱离五盖。最安全的模式是以最小的压力来培育正念。

  当五盖出现的时候,有两种方法可以运用来对治︰

  1 毗婆舍那的方法︰

  A. 把正念运用在相关的五盖上。

  B.把正念运用在(其他)目标上而非五盖。

  2.非毗婆舍那的方法︰

  A. 相反对的去发展有益、良善的心理状态。

  B.其他方法,例如,包括营造因缘条件来引导纯淨的心。

  ▓ 感官欲望

  感官欲望是心起贪爱、依恋,沉溺于美丽、愉快等等五根门的目标。

  我们出生愉悦、享乐充斥的感官世界,有多彩多姿的画、迷人的音乐、不可抵抗的香水、可口的食品、柔软温暖的触摸和刺激感官幻想。这些欲界尘境的确可以带来某些程度的快乐以及喜悦。但是它们是非常短暂的,要这些我们必须付出昂贵的代价。五盖可以比拟为债务,因为当我们想要它,在短暂快乐时光的前后,我们受很多苦。然而,简暂的欢乐本身并不是平和的。或许,令人心神激盪,但不是真是的平静。

  当你观照时,可以被清楚地照见感官欲望的生起。在禅修营期间,你持戒,因此那些吸引人、会使人分心的事物,可以减少到最低的程度。但是,感官欲望还是可以被观察到,因为你还是很想这裡听听,那裡看看,跟别人说说话。当他们出现时,我们应该有正念,观照「想要」、「贪爱」。当我们这麽做的时候,我们必须十分肯定,我们是以正念在观照心理状态,而不被目标拖着走。我们应该儘可能使正念强大、绵密,因为感官欲望的存在,显示了你的心力弱。我们也应该确定是以出离心来观照,不然我们向后滑退,反倒起执着而不自知。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做,我们将会发现那个渴爱、或者感官欲望是一件事,伴随它而来的快乐是另一件事。快乐,只持续非常简短的时间就消逝,创造一种令人消神、激动的愉悦,它们盖过了苦,执着就主导你的心。如果你能观照到感官欲望的特性,它是对目标的依恋,你不仅会把它视为不满意,也是真正的苦。它处于一种飢饿的状态,因此,把它与饿鬼相比。(欲火入心,犹如鬼着。)心处于燃烧状态。俗话说:「没有任何的火能比的上欲望。(五欲如火。)」

  如果我们有正念,感官欲望的出现,很快就将停止。原因是,正念和感官欲望不能同时共存。另一个原因是,我们观见了它的本质。问题是,我们有时仍然会渴望感官欲乐。但是,如果我们有正确的理解,决心克服欲望,一刻也不沉迷,我们将不受羁绊。这种方法是直接观照心理的障碍,用于两种目的:

  1 使心纯化,捨离杂染,

  2 理解五盖在无常、苦、无我三共相上的真实的本质。

  直接观照感官欲望也将显示其他事情,能帮助我们克服它们。例如,我们能理解引起各种形式的贪爱的因缘条件,持续和消逝的因缘条件。生起的主要条件是具有吸引力的目标的出现。因此,摄护六根,非常有助于预防及和克治感官欲望。只有当我们失去正念,可意的目标出现在六根门头,贪爱才会生起。当它出现时,要观照「看见」、「听见」之类,那它将对我们有莫大的帮助。然后我们也将知道,欲望或者它所带来的愉悦,它们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

  有些时候可意的目标非常强势。在这种时候,我们如果蓄意忽视它,可能会更好,处理方式是转移注意力到其他目标,就不会产生染着,也可以持续正念。对一位毗婆舍那行者来说,你可以先以正念观照目标,即以淨化心为目的,来理解所缘目标的真实性。譬如,当禅修者经验到愉快的心理状态。如果他观照它,经过一些时间,他可能会执着它。因此,如果目标不消失或不平息,持续顽强,我们建议禅修者变换一个较不可意的目标来观照,譬如腹部的上下,或是观坐、触的感受。

  这种视而无睹的方法,是种较幽默的建议,佛陀曾给阿难尊者,有关比丘对待妇女的态度︰

  「世尊!关于妇女,我们如何引导自己的行为呢? 」

  「阿难!不要看她们。」

  「但是如果我们非得看见她们,我们要怎麽做?」

  「不要跟她们交谈。」

  「世尊!但是如果我们一定得跟她们讲话,我们要怎麽做?」

  「阿难!要警惕警醒啊!」

  -《大般涅般经》

  对治感官欲望的方法并不包含在毗婆舍那禅法,而是在概念目标上禅修。例如,对感官欲望发展一种反向的心理状态, 学习不淨观可以起作用,即念身的不清淨,而起厌恶。要克服对色身的贪爱,可以观三十二身分、墓墟观等。如果对食物起贪心,培育对食物厌恶的感受(厌食想)。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观照对其它目标起厌恶、起危险不安的执着。

  其他非毗婆舍那与贪欲作搏斗的方法包括十三头陀支,少欲知足戒行。例如,比丘可以选择观三衣支,这是修行对衣服的满足(但持安陀会、鬱多罗僧、僧伽梨三衣,不多不少。)。在家众也可以做某些程度的少欲修行。要少欲知足。其他心或者其他人能影响我们。

  后面这些方法,与在概念上目标修定有关,它们是止禅业处。要修到什麽程度,取决于个人习性。通常是不必要花很长的时间来作这样的观想,就可以克服五盖,并且返回正确的毗婆舍那禅观。不过,如果我们在止禅上花费时间,定力会增加,这个需要另外的技巧来处理心。这也是纯观行者和有止禅基础行者间的清楚界线。如果你要有个强而有力的后盾,起初的努力,需要先导向止禅的修行。但是在家人没有很多时间,这就不难理解,人为什麽必须选择修纯毗婆舍那(纯观)。

  ▓ 瞋恨

  五盖中第二个是恶意,指忿怒的心。它是一种勐烈的心,它企图破坏自身和其他人的健康安乐、幸福。它以很多形式出现,比感官欲望更容易察觉到,因为它本质上的粗糙,以及它所带来的不愉快的感觉。跟其他的烦恼一样,趁早察觉,就比较容易克服。无论它以哪个形式出现,我们正念观照「愤怒、愤怒」或者「恐惧、恐惧」、「妒嫉、妒嫉」。观照时,应该儘可能保持平静和坚定。对愤怒有正念,就像是沿着弯湾曲曲、坑坑洞洞的路开车。你必须非常警惕,稳定和镇定。它也像是一个禅修者,他在激烈争执的群众中,调解他们的争论。他必须保持镇静,但不软弱、马虎,否则会导致双方会揍他。

  如果我们能正念于愤怒的特性,对它所生气的对象是很蛮横、具危害性的,我们将看见心很苦恼。然而,妒忌或悔恨的人,执取这些负面的心态,怎麽也不肯放下。愤怒从来不必有什麽道理的。看见它的真实性,就把它当做烫手山芋,尽快地抛掉它。

  也应该观它,捨离对自我概念,直到忿怒完全消失。如果忿怒仍然不去,那你就必须凭藉其他技巧,譬如转换注意力到其他毗婆舍那目标。

  出现的愤怒主要因缘之一是不可意的目标。禅修者通常遭遇到的不可意目标是痛。身体上的痛楚经常是毗婆舍那目标。毕竟痛或苦是存在体的三共相,要去实证。我缅甸的业处师鼓励禅修者,要有英雄气概,以无畏心努力地观痛。另一位禅师则把痛称为禅修者的好朋友。不论我们怎样看待它,当我们观痛时,必须要有耐心。大多数我们在日常生活的中遇到的不可意目标,很容易以正念处理掉,也就是说,如果他们一出现,我们就马上起观照就可以观灭。不过,有时候我们可能必须使用其他方法,因为我们的正念和内观智慧可能不够成熟。这取决于恶意的性质,它可能会生起负面的心态。

  简单地说,我们可以把恶意分成三类︰

  1 对生物的恶意

  2 悲伤、哀怨、哭泣,

  3 恐惧

  1. 对生物的恶意

  对他人会怀有恶意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原因。但是,它们都不会是正当的理由。

  这些负面的情感能够如此非常深切,以致于会考虑要杀害自己的敌人。培育四梵住(Brahmaviharas慈悲喜捨)有助于克服恶意。慈心禅禅修能克服对于任何人的愤怒和憎恨。

  对受苦的众生发送慈悲心可以克服残酷。还可以送感同身受的喜悦给其他有情。也可以培育怨亲平等,心不存着的平等捨。除克服五盖以外,还可以获得定力,修习四梵住禅修有多样的好处。

  2. 忧伤,哀怨和哭泣

  这些不快乐的心态,通常是发生在分离、失去了亲近、珍爱的人。也可能是失去财物、挚爱的人。爱别离,当离别来临,依恋愈深切和强固,痛苦的强度也随着更大。

  捨无量心的禅修帮助安抚这些忧伤。在此,我们要忆念导致我们自己和其他人关係的业因、业果。也忆念最后到来的生、老、病和死。把正念用在这样的观照,应该能捨离执烦恼心。

  3. 恐惧

  我们惧怕未知、鬼、发狂的人、高度、疾病,等等。有些人受苦于某些的恐惧症和妄想症。恐惧的特徵是恐慌、颤抖、以及迷惑。有正念的观照它,非常稳定地掌握住在颤动的心,持续一段够长的时间。

  淨信和勇气也有帮助,所以当你不知所措时,要赶快忆念三宝的功德。经常作忆念也会生起很多法喜。那有其他助缘可以克服恶意。依《清淨道论》建议则有令人愉悦的气候、住所、寻找食物的方式、人、姿势…等等,用以对治瞋恨。

  ▓ 昏沉、睡眠

  Thina 昏沉指心的笨拙和不情愿,就像你不想动、不想工作,或者拒绝开始要有正念的禅修。Middha 是指跟 thina 同一种状况的心所。在这样的状态,心会被沉重和幽暗所包围、覆盖,禅修者最后会打瞌睡。

  这些两个同时出现,会使你相当虚弱,就像个病人,不能长久坐起来,或挺身直立地走。这个是心的疲乏,与身体的疲劳不同。从经验上来说,我们发现密集禅修营期间,一个正常的人只需要四个小时的睡眠,就足以恢复身体的疲劳。当然,有些人并不同意,特别是我们都知道正常人一天要至少需七、八个小时的睡眠。我认为这个不适用于禅修者。那些非常用功的禅修者会想少些睡眠。我们欣然同意,身体必须有休息,特别是当禅修还不够深,无法长久入深定。

  当它困倦出现时,我们必须学会要迅速正念到它。经常是我们并没有觉知到它,直到它严重地影响到我们的禅修。昏沉、睡眠助长一种虚弱,心变得模煳、平静、迟钝。因此,需要有些技巧来克服它们。对治昏沉、睡眠要记得的重点有︰

  1. 敏锐的觉知它的特徵

  在此,你不要自满仅仅有正念。一个人应该敏锐地、准确地观照睡眠的性质,心态上它是一种不灵活、重的、想睡的。只有透过最初正念,观照它的具体特徵,随后才能见到它的共同特徵,即消逝而去。

  2 积极有正念地观照

  精力、努力与懒散、迟钝相对立。精力可以透过以下来开发:

  A. 忆念三宝的功德,以及佛和圣弟子的精勤无怠,以激励自己,忆念懒散危险性、过患,如轮迴苦界,以增长精力。

  B. 坚强决意,积极有正念的观照,克服障碍。精力生起是轻的,观照顺畅无碍。

  C. 心导向目标时要多用点力。增加标号的次数,使心持续不断,标号速度也要快些。这些用在较清楚、较粗的目标,譬如痛或者触点,特别有效。例如,你可以用系统式观照法,观三个触点,来增加正念的动能。

  立禅经常被推荐来对治阵阵顽强睡意的折磨。禅修者发现它十分有效,因为保持立姿要许多精力。

  除了毗婆舍那的方法,克服昏沉睡眠的方法包括感受光。跟昏沉、睡眠相反,光的性质是明亮的和扩大。有关的业处是十遍处禅的光遍。在一处明亮、开放空间禅修也有帮助。思考和背诵佛法、佛经也能激励,使心活跃起来。适切的谈话也属于这种方法。然后,还有去洗脸、洗澡、磨擦手、拉耳朵。它们多少都有效。如果这些都用告失效,有些禅修者会以一种非常不舒服的姿势禅坐,引起痛、不可意目标的出现(譬如,坐姿双腿往后弯,超痛!笔者见一桉例,这样坐上七天,治好了他的病)。这听起来令人嫌恶,不过没那麽糟,有人还要求坐在悬崖上、水井的边禅修。我们无法排除掉下去的机会﹗

  ▓ 掉举与恶作

  Uddhacca 掉举表示心散乱,kukucca 恶作是悔恨,心怀忧恼。它们指心的溷乱、慌张,心浮动不安,到处乱跑,攀缘很多事物。禅修者变得分心,不能安住在方法来观心意识。

  初学会有这种状态,虽然他可能无法觉知到他的心的散掉了。因此要提醒自己,当心散了,要儘快把它带来回观照。因为的正念还不够敏锐,就必须观「念头」或「散乱」直到念头完全停止。再次,我们并不允许杂念持续太长时间,比如说,超过一、两分钟。如果念头顽强,要把你的心拉回去观照主要目标。如果这个障碍观的好,你就会理解不同类型的散乱,它是在怎样的因缘生起?它如何变化、进行?它如何地消逝?

  如果你观照心的散乱或念头,通常你会发现刚开始时,那裡没有连贯性,当你更仔细的观察,你会发现散乱通常围绕某些未处理、困扰的事在打转。它就像投掷一、两颗石头进去水中,引起阵阵涟漪,造成水中小小的骚动。在此,我们要尝试去发现这类障碍的原因。

  它经常对发生或没处理完的事物,以不同形式的悔恨、忧虑再三地出现。 实际上,许多这类的东西都不是真正重要的,你可以漠视它、掠过它。毕竟,这个世界上待解决的问题,待做的事情,总是会有的。採取必需措施后,我们能做的只是等待。悔恨、忧虑并无济于事,但是正念当然有帮助。

  如果散乱是因为一个特定的问题或者事情引起的,对它警惕是明智的。这看起来像对某地,製造暴动的主要的犯人拉警报。如果我们能抓住、制服他,那问题就解决了。这种散乱可能一分钟内出现很多次,但每一次你都要去观它。在适当时候,它的力量将减弱,从而消失。这种方法能运用来对治习气,或脑子裡萦迴不去的声音、曲调。由于五根门上出现持久性的扰动,譬如持续的声音或痛,这类顽强型的散乱会生起。因此,你就不能清楚地正念到主要的禅修目标。这问题落在那些正念「方方正正」的人,而不会是那些圆融的人,也就是说,那些人刚强、不灵活,还有些则偏执要在同一个目标上观照很久。当主要目标变微细,不容易察觉到,这类散乱就会出现;或是当你没意料到的转变来临,或者是没意料到的干扰性目标滑进,这类散乱会来临。因此,心被干扰、不满。后果就是心散掉。应该要有正念,绵绵密密的观照。这是在说,当有需要的时候,你的正念应该灵活得足以改变它的目标,转换到更合适、更重要的目标来做观照。这要怎样做,下面各章会处理。毗婆舍那目标是变换不定的:它展现了苦的特性。它的出现和运转都不会依照我们所希望的。要随时准备好!

  为什麽散乱会出现,它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五根不平衡。例如,有太多精力迫使心变过于活跃。精进力太强了。信力过度也会这样。在这样的情况,放鬆精力是很重要的。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你或许能找到散乱生起的根源。有贪、瞋、痴这三个劣根性,当我们精准的观照到它,它就会消失。如果这三个根源生起时,你认不出它们,那禅修会较难进行。即使活跃的思考已经停下来,这三个根源引起的散乱还会出现。你应该努力,有正念观照,直到它们完全停止,心理的障碍才会灭除清淨。

  当心不连贯地摆脱了散乱、忧心,它有点像经验到突如其来寂静。与此类似,当你不再受昏沉睡眠影响,看起来会像拨云见日。不过,如果不去追察障碍后面(的根源),我们将只会招惹它们快速的再回来,就像野草迅速重长在新近清理过的土地上,念头可能比以往更茂密。

  如你所知,散乱的因素跟对治是很複杂的,因为它可能包含所有的烦恼垢。只有透过真正连续的正念观照,它才能真正被放下。总之,我们处理五盖是透过︰

  1 正念的观照到杂染心,观「念头、念头」直到它消失。

  2 如果它停留超过一、两个分钟,就忽略它,把心拉回来观照主要目标。

  3 如果五盖仍然顽强,辨认散乱心的性质,它的起因是三劣根中的哪一种,适切的直接观照它的根源。

  有时禅修者来问︰「我认为心真的是狂乱。有时它会想很可怕的东西,甚至是对师父和佛陀起念头。那是非常恶劣的意业。为什麽它会生起,那我们怎样处理它?」它是因为烦恼才出现。要处理它,首先必须辨认出烦恼的性质,然后再採取适当的措施。

  还有其他方法能处理散乱心,譬如思考形式的开示,四念处相关的论书等。有些措施是︰交往良师益友、与有助益、身同感受的友伴交谈、获得正确的知识、意念散乱的危险、定力的好处…等等。最后一搏,书本建议我们与心交战:「抓紧牙关,舌顶下颚,如果它平息收摄了,以心来引导心,那些恶劣、不成熟的念头都跟贪、瞋、痴有关,清除掉就完结了。」除去这些,心就稳定、镇静下来,达到一境性得定。

  ▓ 怀疑

  Vicikiccha,第五个障碍是疑,指心的困扰、迷惑状态,它使人怀疑、不信任真实(在这裡指对三宝的怀疑)。不过应该把这个和健全的怀疑做一个区别,健全的怀疑指《迦兰摩经》(Kalama Sutta) 所提及,怀疑所应该怀疑的。实际上后者试着正确的理解,才是智慧功用。

  那些认为超出他能力所及的人,就会生起怀疑。佛法是远超过逻辑推理,那些只在概念的层次作用。因此,导致这些人们的溷淆和无法确定。整个任务应依照正确的方式进行,怀疑瘫痪掉了整个进程。当他们出现时,正念观照怀疑的方法,可以解决多数情况下的问题。较的持久的问题,小参时与禅师的会谈,可以整理清楚。

  真正的麻烦发生在那些来禅修与的人,他们对三宝并不敬信受行,不懂修行及其目的、佛法的特质。

  理解适当的理论,可以去除相当程度的怀疑,以及提供恰当的信心,足够在道途上长远修行,从毗婆舍那禅修中获得淳厚、相续的淨信。

  附录B-概念与真实

  理解概念法(pabbatti)和究竟真实法(paramattha)的差别,对禅修者是很重要的, 因为它引导心的方向,从概念法到究竟法。

  概念法是那些想出的东西或者想法,是由心所创造的。它们以究竟法为基础而建立,是世俗和主观的真实。

  相反的,究竟法是可以被直接察觉的现象,不假藉概念性思考、推理或者想像的过程。真实法,不依寻于世俗的定义。但是,究竟法不一定只意味着绝对的究竟,绝对的究竟是指,唯一不变的无为状态一涅槃。

  虽然世俗或者概念性真实仍然是一种真实,无法完全废除不用,在禅修期间,我们必须把它们搁置一旁,让我们真的看见,如实地觉知事物。

  概念化可用两种模式出现︰

  1 活跃的思考

  活跃的思考是发生在用哲理来推究、规划方桉、计画或幻想…等。当你这麽做,显然会有许多假设、预想、想法或者幻想,你不能同时、直接地经历它的性质。在内观智慧能出现之前,你必须放弃这些。

  2「不自觉」的念头

  第二类的概念化更微细,在那个状态下,人不会主动的去思考,至少并不出自意识。这些概念法的形成,习气在心中根深柢固。这些也是心理过程的重要部分,受业因和业果的影响。虽然你不能完全地抛掉这些,仍然要以高度集中的纯然觉知来超越这些,让内观智慧出现。

  对禅修者有相关的概念法的例子是︰

  1 文字概念法

  单字是很多音节或声音的生起,接连地逝去。

  在一瞬间,那些文字不存在,只有声音的出现和消逝,它是一种振动的形式,物质的特性。

  同理,一首乐曲是由很多音符组成。这些基于文字来演奏声音,努力向他人传达我们的想法和经验。现在它也是视觉的,因为它已经被投进写下的文字。

  声音的概念法(话),可以是究竟法,如果他们指的是直接的真实现象,能够来直接观照。非究竟的概念法,是不能当下直指实相、究竟法。他们意味着其他概念和想法,它们本身并不真实的存在着。

  因为文字的字串相连,开展更进一步的概念,它可以连结真实及不真实的概念。譬如︰文字 「心」, 它是一种真实的概念,因为它指的是心理现象,不需经过概念化,可以被直接观照的现象。

  文字「人」是不究竟概念法,因为它指的东西是没经概念化,就不能直接经验到的。某些文字有可能两者兼是-譬如「patient」这个字,它可以指一个病人,或是容忍的心理状态。

  在禅修时,我们使用真实的概念法,来标记帮助我们认出究竟法。禅修过程中,是不应该执取文字跟标记本身。你倒应该努力去理解,(从过程中)你觉知到的经验是什麽?

  2 形式,形状和距离

  这些概念法构成平面和立体的空间世界。

  如果你研究电视萤幕,画面的构成是电子灯,从裡面的管,快速射出。他们出现消失太快了,你还不知道发生了什麽事。心(缓慢)抓住的是颜色的的晃动,它形成了形状,带给我们想法。他们出现那麽迅速,以致于它们好像是同时发生的。

  3 方向概念法

  这些是事件的概念法,在方向、关係上相应到另一事件,例如:东、西、右、左、上、下、内、外、斜着、朝上、朝下。

  4 时间概念法

  时间概念是建立关于一再发生的的想法,以及连续出现的物质及心理现象。

  物质上,他们与光的明暗有关(如在白天或者夜晚) ,身体状态(譬如老人或年轻人)等等。

  精神上,他们牵涉到心理活动和功能,像睡眠时间、工作时间,等等。

  虽然我们有作息时间、例行程序来引导我们的禅修,我们不必盲目地按表抄课。如果它不合适,是可以调整的。在群体中,如果对大家有好处,为了团体的福利,有时个人的利益必须被牺牲。

  5 集体概念法

  这些与团体或事物的聚集相应,例如一个班级,一场竞赛,一辆汽车,一座城市,集体小参,禅坐共修…等等。

  6 空间概念法

  空间概念法指的是那些开放空间-如水井、山洞、洞和窗子。

  7 相概念法

  这些过禅修而获得的观想遍相,譬如学习者的心像、止禅的似相。很多幻觉和影像也在这一类。

  8 人我

  人们通常认为的我、你、他、她、人、狗、或者天人,实际上是不断改变的身心过程。这些概念法,应该用方便地使在沟通中,但是当你执取它们为真实,究竟和绝对真实,那你就掉进冲突中,迟早要开始毁灭。

  对毗婆舍那禅修,放弃概念法极具重要性,在证达「诸法无我」前,你千万不要想有个「我」正在做走禅,只要有正念,如对行走的过程有正念。当观照时,有些是可以作哲理性阐述。不过,这会掉进另一套概念法。

  还有许多的概念法,例如愉快,痛苦,生活等等,我们目前并不处理它们。为了对概念化的过程有更好的描述,解释思考过程将有助益。

  思考过程(vithi 心路),可以被定义为一系列心意识,顺序生起,那些组成了我们所看到、听到、思考的。这些过程,起于生命流,处于深层的睡眠状态的意识,随着内部或外部的感官刺激目标甦醒。

  取决于目标生起的根门,共有六种类型︰

  1 在眼门出现的心路过程。

  2 在耳门出现的心路过程。

  3 在鼻门出现的心路过程。

  4 在舌门出现的心路过程。

  5 在身门出现的心路过程。

  6 在意门出现的心路过程。

  前五项(五门)称为「根门」引导注意力到思考过程,其间最后一项称为「意门」,引导注意到思考过程。

  在每道过程,有个不活跃阶段组成而发生,意识(心理上业的果报)接收到它目标,例如在眼门-眼睛看到东西,如颜色,随后有一作用性的确定意识,其确定活跃的阶段,它可以是良善的业、或者不善的业。

  在感官根门过程(不同的类型意门)之后,建立想法的过程出现,等等依目标而定。这些后继的部分形成概念化。例如,就眼门的过程而论,典型顺序将会是︰

  A. 五根门心路过程︰b At bc bu pc v sp vo J J J J J J J t t b

  (以下为补充图以眼识为例)

  图表 11.

      心路过程

  b At bc bu pc v sp  vo J t b

  有分流 过去有分 有分波动 有分断 五门转向 眼识 领受 确定 速行 (七个) 彼所缘 (两个) 有分流

  B. 意门心路过程︰ b At bc bu M J J J J J J J t tb

  (以下为补充图)

  图表 12.

      心路过程

  b At bc bu M J t b

  有分流 过去有分 有分波动 有分断 意门转向 速行 (七个) 彼所缘(两个) 有分流

  说明︰

  At  指过去有分(潜在意识)

  bc  指有分波动

  bu  有分断-当生命流停止

  pc  五门转向(pabcadvaravajjana)-当心转向、得到感官目标。

  收到感官目标

  v   五官的意识-如眼识

  sp  领受(sampaticchana) (接收目标的性质)

  st  推度(santirana) (去带出目标的性质)

  vo 确定(votthapana) (确定随后的行动步骤)

  J  速行 (Javana)

  t  彼所缘(tadarammana)

  M 意门转向(manodvaravajjana)

  b  有分流

  注意︰有分为生命流每刹那意识的生灭,如在熟睡中。它是过去业的果报,和保持生命流不会中断状态,随眠烦恼的出现和业报的异熟。有时它也被认为是意门。

  随着(根门的过程),之后意门过程(会生起),例如︰

  1 第一类型的过程通常是过去的目标过程的密集,它是由根门目标带过来的。

  2 接着是积聚过程,在那裡各种各样的眼根目标积聚组合形成,例如形状的组合概念。

  3 下一步,他们是什麽想法,透过它的意义而发展,或者想法过程。

  4 最后,在心理识知名字。这是透过命名过程。

  这些可以进一步发展成更多的抽象理念,特别与其他根门、想法有关。但是在这裡,我们可以说,观照「看到」而不去思考它,切断了许多概念法。它对捨弃形状、形式概念的人有助益。

  听的过程︰

  1 过去的过程

  2 声音形式的积聚

  3 命名

  4 意思或者想法

  同理,透过观照 「听到」,我们切断概念法。如果我们接收到毗婆舍那的目标快一点,则受用于捨弃不用「文字」概念的人。

  再次地,闻、品尝(嚼)、触过程︰

  1 过去

  2 积聚

  3 命名

  4 意思

  只有如实的观照 「闻到」等目标,我们才能切断概念法。被闻出的、品尝到的、接触到的后续想法,应该不理会它。

  过程一个接一个地迅速生起,以致于把那些複杂过程,变得简单而完整。

  四种明显的坚实概念法(Ghana paññatti)

  1 紧密相续

  精神和物质的过程,一个接一个,快速地出现又消失,如同他们是一个连续体、不变的事件。

  2 紧密积聚

  精神和物质过程,由许多特性或现象组成,依因错综複杂的因缘,繁密交织,使看起来像是一个整体。

  3 作用相续

  有不类型同的意识心,他们各有所司,如看见,听到等等,其非常微细,难以看见。因此,人们把它误认为是一个工作体。

  4 所缘(目标)密集

  因为意识和过程非常迅速运转,所缘也是一样,不同的目标好像是同状态似的,一起出现,造成了形状,形式,等等。

  因此,错误的觉知和幻觉出现。这些幻觉生起,是以一种渐升的层次出现︰

  1 幻知: 错误的觉知目标,例如:认为自己的影子属于某人的。

  2 幻想: 基于幻知,他就发展错误的想法和推理,例如某人听觉不好,他可能会误会其他人的意向和含意。

  3 幻见: 由于许多的幻想,对生命他可能会执取邪见,譬如世界是恆常、圆满快乐,有个永恆的自我。

  从这裡,我们能清楚看见,为了渗透入究竟法,破除这些概念法,即使是暂时的,我们的正念必须︰

  i   敏捷和够快速

  ii  儘量让正念彻底、连续,

  iii  非常清楚,集中注意力观照複杂的事物,清楚察觉目标的性质。

  至于《阿毗达摩》把究竟法分成四个主要种类︰

  1 心 (Citta) 意识:如善心、不善心。

  2 心所 (Cet asika) :如贪心,自满。

  3 色法 (Rupa):如坚硬的要素(特性)。

  4 涅槃 (Nibbana):无为法。

  简而言之,除涅槃之外,这些都是心理和物质的过程,禅修者应证知其为无常、苦、无我。

  不过,并非初学的人都可的观照到这些。例如,无法观照到安止心及出世间心,因为这些不会出现在初学的禅修中。有经验的禅修者也要观到捨受(不苦不乐受),这些感觉更微细,需要更敏锐、强固的正念。

  实际上,因为长久跟概念法相处在一起,初学的人不能不去观概念法。因此,为了使这种情况容易些,初学的人要观真实的概念法,以帮助他们把心导向究竟法。这些就是要加入标籤,使他们能正念觉知,观到更多的现象法。但是毗婆舍那不仅仅是标记或者诵经,因此千万不可盲目对他们产生执着。有时,没有标籤可能会更好。随着禅修进步,现象会快速的生生灭灭。标籤就必须要捨弃,否则它将会是个障碍。

  在想法概念中,如果你确实有点毗婆舍那内观智慧,对生命的概念必须被抛捨。显然,正念观照身心现象,不管你多努力试,你不会找到一个「人」在那裡。在你进步的过程中,你可以观照究竟法观的相当好,你就要放弃其他概念法,像形式、方向、形状、空间和时间。在适当时候,你将见到更微细的愉悦概念和真实。譬如:

  a. 经行

  起初,禅修者在走禅时,他们的心裡仍然会有脚的形状在。

  经常求助于阶段步骤标记,如「提起」、「踩下」(两步骤,每一步观两个目标),禅修者会导向各式各样的境界。当他们能清楚觉知移动时,紧张、拉力、热和冷等等,脚的形状很快就会被抛弃。随着正念增长观照究竟法和它们的表现、反应,即使标籤也必须要抛弃。当定力加深,禅修者甚至可能会忘记当下的时间、方向或者他们在那裡。

  b 坐禅

  你要先把注意力导向腹部上、下的移动,及其他次要目标,并加以标记。

  当你能认出「推」、「拉」、移动时,和其他经验像压力,硬等等,你可能会失去对上、下的方向感,只要如实观照它。在这种状况下,你可以使用另一个更合适标籤,或者就把它整个丢在一边。

  有时,当上、下非常清楚,并且很慢的时候,增加标记如「上、上、上、上…」将可以帮助心观照到每个刹那。如果可以察觉到刹那相续,非常迅速地改变,那就很难把标籤放在上、下的移动上。

  禅修者必须努力尝试,刹那相续地如实观照究竟法的生灭,使他们的正念变得锐利。为了帮助禅修者看清楚,他们经常被要求用他们自己的话来描述他们的经验,做报告。(小参时)像 「Dukkha」(苦)这类的巴利术语,一定要避免。频繁的使用表示你的心仍然涉入理论性的思考和概念法。

  不过,这裡有个警告。捨离概念法将意味着,不适应世俗觉知所讲,有个「人」、「世界」在外面。如果不小心的话,有些状况会导致心溷淆、更加迷失。重点是你要懂得正念的呈现,以及理解概念性的世俗世界,虽然它们不是究竟真实,它们是建造在真实法上的,你还是必须要接受,并且活在其中。

  例如,有人们拒绝使用「我」、「你」这些个字眼,因为他们认为那样做会引起「我见」。那是不切实际的﹗

  附录C-沿途困境

  在过去几年,相当多的马来西亚人从事内观(毗婆舍那)禅修,从收到的回应,我们能列出他们遇到问题清单。不过,我们在这裡只讨论的较普遍的。

  ▓ 为什麽会出现併发症

  正念观照是如实觉知。如果我们有正念,我们的心对内、外因缘条件会非常敏捷,是否它们是有利益的呢?或者相反的,我们要採取行动。

  毗婆舍那禅法的实修,包含培养强烈和连续的观照,时时刻刻观照身心过程的的现象。集中的意识,当它足够强大,被正确导引,它能贯穿无明厚厚的面纱,解脱烦恼和苦。如果这样的话,那麽,有些禅修者可能会问,会有併发症出现吗?答桉是很简单的,他们没有正念,或许他们努力尝试过。有正念到处都受用。没有正念的话,你就只能指望麻烦。我把禅修通常遇到的困境整理分类如下︰

  1  愿望和价值的冲突

  2 恐惧

  3 缺乏

  A. 冲突

  最普遍的是在物质和宗教愿景间的冲突。如《法句经∙75偈》 说的︰「诚然,一个是导向世俗成就之道,另一个则是导向涅槃之道。」我认为,从本质上讲,大多数佛教徒知道,精神上的幸福快乐,比世俗的幸福好。毕竟,精神的幸福是唯一在的终点,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事。不过我们也迅速地同意了,与物质财产的取得相比较,精神富裕难度高多了。因为我们的渴爱很坚固深厚,智慧则浅略,但我们大多数的人,会像居士们那样,了了过一生。有些人努力达到精神及世俗的愿景,到头来只发现他们自己被撕破分开。其它人试着无视于它们两者间的任一个,但是那也于事无补。

  正确的做法,佛教徒应该在他这期生命内,不忘心灵目标,因此他的生活将要调合这两者,提升自己和他人,从世俗问题超越到出世间的解脱。忽略自己内心深处对解脱的追求,到头来以可悲的状况收场。

  《阿毗达摩》解释:在从果智(那是开悟)的心路出来之后,意门过程,以欲界心,继续保持涅槃目标,伴随着活跃的速行,此速行心具智慧力(执行断除或减弱烦恼)。这意味着,心清楚的知道、察觉无为法,究竟真实,寂静乐。由于那样的愿景,他完全地抛弃︰

  萨迦耶见,对自我错误的看法。

  疑见,对三宝的怀疑。

  戒禁取见,八正道是出离轮迴的方法。执持八正道之外的种种外道苦行等妄见。

   贪欲下苦界。(与贪欲相应是饿鬼界。)

   瞋恚下苦界。.

  在论书中,悭及妒忌两者也都应被捨离。据说对三宝会永不退淨信,而且不会逾越五戒。经典中,很多说法:

  「令人叹歎,可敬的乔达摩!令人叹歎,可敬的乔达摩!就像倒立的人,应被扶直;或者暴露的人,加以遮蔽;或者对迷途的人,指示方向;或者在暗处举一盏灯,以便有眼睛的那些人能看清事情;可敬的世尊,以不同的方式开示我佛法。我们归依佛、法、僧。愿可敬的世尊,从今天接受我们为弟子,直到我们生命终了。」

  

  如果它真的发生了,佛法将永住,直到最后的五蕴停止。

  或许这麽问可能会更好︰

  「有究竟真实吗?」

  这个问题可以被更进一步精简为︰

  「有恆常不变吗?」

  在大多数实例裡,保持圣默然最或许最好。

  然后,动机怎麽样?

  「以苦为动机难道不够吗?」这是一个反问。

  「那,为什麽不用其他模式和方法?」

  《迦兰摩经》(Kalama Sutta) 有个答覆,经中建议不要仅仅对因为道听途说、谣言、传统、经典和等等就相信。如果你修行,信心就会出现。因此,或许最好的答桉会是︰如果你练习够的话,事情对你会很清楚。

  以前我经常从我师父那裡得到这个答桉;对我们的许多问题,这也是我现在经常想到,给其他人的适当答覆。

  不过,它并不意味着,有极崇高的宗旨,像是证悟涅槃,一个人就必定要放弃全部现世快乐和财产。证悟涅槃它本身是所有佛教徒的终极目标,但是我们必须认出我们的缺点。因此,必须有的次要附属目标,这意味着要釐定清楚,你想在精神追求上作多少的努力,或者你在物质上可以作多少让步,至少在某个特定期间。例如,我们必须考虑职业,我们想要选择的。不论你下了怎样的决定,它要稳定、高尚(记住精神层面的重要性)、实际(你要考虑真正情况,不论是在环境上或是内在特质,是好?还是邪恶?),以及灵活性(即要适合瞬息万变的世界)。当下你了决定的时候,就应该停止冲突,至少要减少到最低程序。

  愿你的附属目标,稳定地开展,朝着终极目标移动。

  另一个冲突我们一定要提及的,是在慈悲和智慧之间作选择。有些人害怕修毗婆舍那,因为道业的成就,意味着他们将不再承担菩萨成佛的宏誓。实际上,你没什麽可惧怕的,因为如果你愿力强,要成菩萨,那你禅修时就不可能证得出世间道智。不过,你仍然可以(暂时)放弃你的菩萨愿,在修行路上,当你达到门槛,是否要证阿罗汉果时,再做选择。两条道途都很崇高的;一个是实用的,另一个是很理想。

  B. 害怕

  a. 惧怕未知

  这包括怕发疯。由于这种恐惧,有些人就停止禅修,因此拖延了的进步。但是,这绝不是一种无根据的恐惧。人们可能「变坏掉」,它有多种原因。我们把他们归纳成两类-行为异常的趋势和修错了。

  i 行为异常的趋势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潜伏着某些习气-有好的,也有坏的。那不仅现在世的累积,可能累生累劫的熏习。见到些不太强的习气,在你禅修期间出现,这并不稀奇。如果你不能处理它们,它们就把你「处理」掉。我们中是有些(幸运的是并非太多)个桉 , 失控的趋势是:他们比其它人要强。这通常发生在深受精神官能症困扰的人,其他人则是由于遗传因素。如果你碰巧也是其中之一,在你的禅修过程中,你应该非常小心。密集禅修,特别是没有禅修指导,我们并不推荐。因此,建议你参加禅修前,要尽你最大的努力,解决你现世问题。

  并不需要取消参加毗婆舍那禅修的资格,只是一定要透过有经验的禅师,在密切的监督下来进行。应该寻找咨询,告知禅师,你个人不得安宁的问题,或者先前崩溃状况。

  ii 错误的修行

  这裡意味着是跟正定相对的邪定。(这两者的差别在于有没有正念观照。当观照没有正念时,心将是不善的,那就会导致贪、瞋、痴三毒的增加。这个意味着当你忿怒,禅修时你的愤怒,大约是放大十倍;贪婪或愚痴也一样。这种心的性质,跟一个疯子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它可能会变得更糟,如果禅修者继续修习错误的定。什麽会出错?

  这可能是禅修的人一开始就犯错了。人们禅修的理由各个有不同。如果你的动机是自私的,结局很可能更自私、更愚痴。修毗婆舍那的目的,是出离烦恼(贪婪,瞋忿和迷惑),我们透过经常和连续的正念,观照身心过程。如果你禅修是要成为百万富翁、要跟看不见的东西沟通、要能读解其他人的心思,那我建议你停止禅修。

  态度也是要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这个目标导向的世界,很多人老是挨靠着设定目标,如果事情的结果不是他们所的预期,就非常的沮丧。结果要不是情绪失控地哭,或努力使他们自己和其他人相信,他们具有些实际上并没有的东西。

  有个问题禅修者经常问︰我们怎麽知道,什麽时候我们就要疯掉呢?回答是︰当你认为你是阿罗汉(或者像那样的事),你认为你有他心通、宿世通、天眼通、天耳通,那你就很可能快疯掉了。造化有它自己移动的脚步,不耐烦是没用的。如果我们为进步所困扰,一定要特别地观照。

  处理目标的方式错误。在禅修的过程中,禅修者可能会遇到不寻常的经验,那可能非常可怕,或充满禅悦(例如视觉影像、声音或觉受)。在修毗婆舍那,应该被正念观照,它们最后也会消失。如果它们长久持续,下一步是不要去注意它们,转移观照其他的毗婆舍那目标(例如腹部上、下)。如果那个(可怕或者可意的)目标继续地强势主导,那建议你起来做经行。

  问题是,禅修者会变得迷住心窍般害怕,或者执着这些现象,那他们会再三再四地出现;这样会强化不善心。当执着或畏惧出现,必须(忽视那个目标并)观照心理状态(如害怕),直到它消失。否则会导致错误的集中注意力。如果那个你不想要的目标顽强、持续不断,明智的做法是,停止禅修,直到你得到适当的禅修指引。

  b 怕痛和身体残障

  在禅修过程中和在我们的生命裡,痛是没办法避免的。但是,我们用痛来训练我们的心,它变得强烈也不受影响,并渗透入它的真实的性。

  入门的禅修者必须面对初学通常的痛,忍耐点,它会消失的。过后,由于定力的深化,痛可能会更强悍。之后,你可能会经历到它的停止。在较适应的禅修者中,痛实际上是颇受欢迎的,因为它是心的锋利、刺骨的目标,让心来保持专注,增长定力和正念。

  当你见识过太多痛时,恐惧也会出现。这可与小孩一样,儘管是良药,因为药很苦,他不肯吃药。理解更多佛法知识,能帮忙克服这类问题。此外,你也要记住,在禅修过程中,还有许多禅悦法喜和法益。而且,你也可以无视于痛,改观其他的目标。当你的恐惧感出现时,请观照到它。如果这还不受用,你要经常亿念佛陀的功德,这会帮忙来克服它。

  有些人,当在观痛时,害怕痛可能会导致生理残障或死掉。这裡有两个不同情况︰没有实际疾病,以及真正有病,例如心律不规则、痔疮、气喘病、高血压,等等

  没有实际疾病:

  在这样的状况下,当他们停止禅修时,痛会迅速消失。在放弃观痛前,你要先观照到你想放弃的动机。不过,你也应该试着去观照你的恐惧感,直到它消失。这种恐惧实际上是没有根据的。有人已经坐了六个多小时了,脚也没有废掉。

  有实际的疾病:

  像这样在情况,在来参加禅修营之前,要先寻求医药帮助。在毗婆舍那禅修,痛和恐惧应先直接观照到,但是如果那是不可行(因为他们很强大和持久) ,就必须忽视他们来观其它目标,直到正念和定力强大足以处理掉他们。很多慢性病和不治之症的病患,透过毗婆舍那禅修克服了疾病,但是这需要很努力,以及有坚强的意志力。能死在禅堂,也是很有福报的。

  C. 缺乏

  a. 没有合适的地方禅修

  这通常是很站不住脚的藉口之一。如果地方是嘈杂的,「听到」、「声音」可以当你的禅修目标。你也可以观照「冷」或「热」。再者,要找到一个凉爽、安静的地方也不难。

  b. 时间不够

  为什麽人们不能找到足够的时间禅修,因为关于工作和家庭,个人有世俗的承诺,这好像是蛮正当的理由。「没有时间」好像很不合乎逻辑,你肯定可以腾出些时间(或许不太够),如果我们真的想禅修,最少清晨起床后、睡前各坐一支香。而且,我们也能练习在日常生活中观照,无论做什麽,开车、讲话、走路、思考…等等,当下都要很明明了了,要镇定。除了纯正念外,我们也可以培育其他的功德,譬如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出離、智慧、精进、忍辱、谛实、决意、慈心、(平等捨)。

  c. 缺乏禅师

  在马来西亚短缺毗婆舍那的禅师。或许更正确地说法,短缺具格的禅师。

  要有什麽资格呢?有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所有的关切都在,禅师要知道怎样禅修,并且有能力教导其他人。知道怎样禅修,可以被定义为学成圆满,因此透过个人的修持经验,有清楚的理解培育心的技巧。此外,禅师的戒行,可以从他持守戒条来显示,泰然不动的心,他的宁静是很明显的;烦恼心的强度也应该是很弱。

  至于有能力教示,这可以被定义为,有颗个真诚的慈悲心,赋有足够佛学识,如饱读巴利藏经及论书(譬如:《念处经,》。禅师也要能够给予准确的指导,适时的鼓励,那禅修者可以快速进步,当然是要沿着清淨道前进。

  不用说,师弟间有效沟通是很重要的,诚实和开放也一样。如果你有几位老师可以选择的话,选择一名禅师,他的习性与你能调和得好,会是很明智的。由于禅师的短缺,聪明的作法是在参加禅修营时留意,你在那裡密集禅修几天,你会有好的理解禅修是什麽?要怎麽做?之后,你就可以凭借经常性的通信,当做沟通的方式来继续修行。最初的禅修指示,宁可当面求教。

  d. 缺乏定力

  有些人放弃毗婆舍那禅修,普遍原因是,他们的心本质上极其不安宁,禅修反倒不得平静,好像他们不仅浪费他们的时间,也遭受很多不必要的苦。这样的人应该问问自己︰我持戒清淨吗?我的日常生活律仪如何?如果在基本的身业放纵自己,那就难怪心如此散乱。止持不善业是定力的基础,这就很清楚了,不应该怪罪于禅修。如果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力行观照,他们应该能集中注意力。

  我每天禅修多少小时?我真的每天禅修吗?如果你并不用心努力,你就不能期望什麽。如果你有热诚,有深远心,天天做定课,就不会有心力不集中的问题。

  你获得适当、完整的禅修指示了吗?你有定期的去小参吗?如果你没有适当的指导,不变更坏,这会是奇蹟。这通常是只在多次小参,与禅师的讨论之后,才会获得适当的禅修指示(我们通常不注意地听,并且容易忘记)。

  ▓ 四护卫禅

  不过,可以理解有些人有顽强的百八烦恼,使他们放弃修行纯观毗婆舍那,有的甚至连试也不试。在下坐后,进行毗婆舍那禅修之前,练习四护卫禅,可帮助人们有信心,这些人非常需要平静和喜悦。此外,我们不否认纯寂止禅能帮助我们快速取得强大的定力。如果恰当地做,它也可以帮助我们现世的事业心。

  因此,在进行毗婆舍那禅修之前,四护卫禅经常会被推荐。 他们是︰

  1 佛随念: 忆念一个或多个佛陀名号的功德(产生信心和能量)。

  2 慈心禅: 对一个或更多的生物散发出慈爱 (克服恶心和不满;灌输和睦、友善) 。

  3 不淨观:观想身体令人厌恶的,例如,分别观三十二分身(以克服慾望)。

  4 死随念:观想死,以克服惧怕死,灌输对无常的逼迫感。

  缅甸人建议是,在毗婆舍那禅修之前,每种卫护禅各做两分钟 (总计约定在八分钟) 。

  ▓ 持续地禅修

  毗婆舍那禅修者要面对的另一问题是,不能保持禅修的热诚,至少是有规律的共修,对于开展智慧来说,那是很重要的。修行,当我们分析它时,是精进不懈达成的。这种机能(精进),高度依赖着信心和信仰。淨信的近因是被定义为,信近因是当信之事,或听闻正法等等,其激励起信念。

  我现在心裡想的是三宝︰

   佛陀-代表导师的,例如佛像、佛足印、菩提树和遗物(遗迹及舍利等)。

  法-它的代表物可以是法轮、经书,或者能是实际教义或实修。

  (圣)僧伽-开悟弟子们的共住之处。因此,它适合经常与心灵目标、活动、人物沟通,特别是那些与毗婆舍那,有直接关係的。当我们情绪低落时,他们帮助我们提升起。

  如果我们依次考虑精力的要素,觉知基本八精进事的逼迫感,精进是可以被激起的。这些是︰生、老、病、死、堕恶趣之苦、过去生死轮迴之苦因、未来生死轮迴为之苦因、今世为了寻食(与财富)之苦。

  忆念这些可以激起精力,为离苦而精进不懈。

  祝福你真诚的努力,不停止奋斗,直到你证达最后的解脱,涅槃。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