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庄春江:阿含经随身剪辑 十一、无常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5日
来源:   作者:庄春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庄春江:阿含经随身剪辑 十一、无常

 

  十一、无常

  无常,是这个世间,万事万物不断变化的现象。这是佛陀,经过精确的观察,所发掘的真理,也是整个佛教理则的根本立足点。为什么会是无常的呢?进一步观察,原来,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条件支持着,所以,只要这些条件中的任何一个,起了变化,那么,这个存在就得跟着被改变,这就是佛陀所说的「缘起法」理则了。更因为任何一个存在,都受限于所支持的因缘条件,连所支持的因缘条件(也是一种存在),也还得受限于其所支持的因缘条件,所以,就不会有一个能单独的、永恒的、不变的存在,在指挥、控制着什么,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无我」了。从观察无常,而获得苦、空、非我的结论,是《阿含经》的一贯立场与修行方法。观察到无常,可以破除永恒、主宰的主张(无我)。体认到没有办法永远地拥有什么(无我所),贪爱,也就不会再那么有意思了。这是从无常的体认着手,来导正理智上的错误--我见无明,以及情感上的错误--贪爱。

   101.阿难:如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世尊: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以一切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杂‧四七三)

   102.色、痛(受)、想、行、识皆悉无常,此无常义即是苦;苦者即无我,无我者即是空也。我非彼有,彼非我有。(增‧三一七)

   103.当观色、受、想、行、识无常、苦、空、非我。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杂‧一)

  ※对不喜欢无常,而意图拥有永恒的一般人来说,无常,在根本性质上,就等于是苦了,哪怕是也有苦、乐、不苦不乐的觉受夹杂。所以,佛陀从一切皆苦谈起,给一般人一个反省,以及如实观察的课题,其实是无关于所谓悲观与乐观的。

  一般人,对于由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所精确组合的生命现象,无法洞悉其间各种因缘条件的来龙去脉,以及高度的相互依存性,所以,总要相信其中会有一个指挥控制的核心。而这个核心,是不受改变,永远存在的,这才是真正的「我」。其实,这还是没有离开追求永恒、圆满的意图。这样的意图,在无常的事实,以及苦的感受下,必然是要被推翻,而失去立足点的。

  是无常,是因缘条件的关系,所以没有独立性、永恒性、主宰性。没有真正是我能拥有的,或被拥有的,这就是空的含义了。能够作这样的观察,就称为「正观」。能「正观」的人,就会产生厌离。厌离什么呢?是厌离于欲贪(喜贪)啊!因为能体认到,并没有什么能永远地被拥有,更没有能贪的真我,欲贪的主、客观舞台都瓦解了,就是解脱圣者的境界了。

   104.于无常、变易、不安隐色、受、想、行、识言:我胜、我等、我劣,作如是想而不见真实。

  色、受、想、行、识为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于中不见是我、异我、相在。当知色、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

  如是,于色、受、想、行、识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杂‧三○)

  ※意图在属于无常、变易、不安稳特性的五蕴中,去找出一个真正的「我」,来和另一个五蕴的真正的「我」比个高下(我胜、我等、我劣),这只不过是一个离开事实的想象罢了。佛陀所教导的学生,是不会把五蕴,就当成是「是我」、「异我」、「相在」(请参考本《剪辑》第一五二、一五三条经文)。因为,事实上,「我」并不存在。

   105.若无常色有常者,彼色不应有病、有苦;亦不应于色有所求,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以色无常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不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杂‧七七)

  ※人们不喜欢无常,其实,无常是很中性的:人们所喜欢的,是无常;人们所不喜欢的,也还是无常。无常,是这个世间的真实现象!假如五蕴是永恒不变的(常),那么,五蕴就应当不会有病痛与缺陷了,人们也不应当想要五蕴,这样变,那样变了。

  经文「欲令如是,不令如是」所指的,就是人们所祈求的「事事如意」,「心想事成」了。如果再露骨一点说,就是以「真我」为基础的主宰欲。五蕴是无常的,因为是无常的,所以就不会理会人们要这样,不要那样的任意指挥了。

   106.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盘。(杂‧四七)

  ※欲爱、色爱、无色爱,是三种粗细程度不同的爱染,分别属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不同生命型态的众生。显然,这三种爱,已经涵盖了众生所有的爱染了。掉,是患得患失的不安。慢,是总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无明,是莫明其妙的冲动。这些种种的毛病,都是根源于那个「真我」的错误认知。所以,经中会说:「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盘」。观无常,是修行上最基本的功课了。

   107.过去、未来五蕴无常、苦、空、非我,况现在五蕴。如是观者,不顾过去五蕴,不欣未来五蕴,于现在五蕴厌、离欲、正向灭尽。(杂‧八)

   108.过去、未来眼无常,况现在眼!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眼,不欣未来眼,于现在眼厌、不乐、离欲、向厌(灭)。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杂‧二一○)

   109.跋地罗帝偈: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云何不念过去?眼知色可喜,意所念,爱色,欲相应,心乐,扪摸本,本即过去也。彼为过去识不欲染着,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念过去,如是耳、鼻、舌、身、意。

  云何不愿未来?若有眼、色、眼识未来者,未得不欲得,已得心不愿,因心不愿已,则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愿未来,如是耳、鼻、舌、身、意。

  云何不受现在法?若有眼、色、眼识现在者,彼于现在识不欲染着,因识不欲染着已,则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受现在法,如是耳、鼻、舌、身、意。(中‧一六五)(温泉林经)

  ※跋地罗帝,意译为贤善一夜,即日日夜夜,全然如实面对因缘;活在当下的意思。怎样才算是贤善的生活呢?依经文,可以理解为:不顾念过去,不欣乐未来,不染着现在。这是生活在无常的世间,所应锻炼的态度了。过去的五蕴,以及六根对六尘的活动影像,已经过去,活在过去记忆的折磨或回味里,只有徒然让已经不存在的事,干扰着现在的生活而已。未来,也是这样的,欲愿、祈盼着因缘尚未具足的将来,何尝不是染着吗?也只是让尚未发生的事,干扰着现在的生活而已。排除对过去、未来的染着,于现在五蕴、六处的身心活动,也不染着,那就是圣人的生活情形了。什么是染着呢?我现在处于染着中吗?

返回目录

---------------------------------------------------------------------------------------------------------

更多庄春江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