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陈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第六章 心识与轮回 第七节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6日
来源:   作者:陈兵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第七节 生死只在一念中

 

  依真心现起论发挥的中国天台、华严、禅宗等,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原理出发,只把生死轮回放在我人现前一念上来观察。

 

  按天台宗的著名哲学命题“一念三千”,众生当下的一念,便是宇宙全体的缩微,便具足宇宙万有。湛然《金刚錍》说:“洞见法界生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尘不亏。”因为一念从绝对真心而起,当体即是真心,而一绝对真心具天、人、阿修罗、鬼、畜、地狱、声闻、缘觉、菩萨、佛十重法界;一法界又各具十法界,十十相乘成百法界;一法界具有五蕴、众生、国土三种世间,十法界即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总共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摩诃止观》卷二)只要起一念,当体便具足三千世间,这叫“理具三千”;一念随缘,便能“事造三千”。若背觉合尘,随众生之缘,则当下造成六道众生的五蕴、众生、国土。随天法界缘,行十善,修禅定,则当下造天法界的五蕴、众生、国土之因;若随地狱界缘造十恶五逆,则当下成地狱道五蕴、众生、国土之因。甚至当下一念随六道之缘时,当下便已受用六道之三种世间:一念随天道缘行十善、修禅定时,身心当下轻安愉快,面容亦顿显端庄安祥,所见的国土、众生等境物也都使他觉得安恬自在;一念随地狱道缘作五逆十恶时,身心当下被贪婪狠毒恼扰不安,面容顿现凶恶丑陋,所见的国土、众生都给他一种压力,使他觉无亲可怙,四面皆敌,良辰美景也难以使他愉快。总之,一念念什么,即现什么,念众生即现众生,念佛即现佛,六道轮回,说到底只是念念念六道所现。虽然显现六道,而其本具的佛法界等亦不亏失。

 

  天台宗还从一念三千继续推论:既然十法界一切皆唯一真心体上本具(“性具”),则不仅善,即烦恼、随烦恼等恶,也是自性中本有。恶乃性具(“性恶”),尤称此宗孤发独明之见。《天台传佛心印记》说:本宗“性具之功,功在性恶”。性恶,即心性中本具、能发起诸恶的功能,这在诸佛也是不能断的。正因为性中有恶,众生才能作恶多端,堕三恶道,这叫“修恶”。修恶不断,轮回不止。而性恶,只要证见真心,可以智慧回转自主,变为诸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必要“方便”(方法、技巧),如现威猛嗔怒相降魔,现贪爱相度多贪众生等。

 

  从现前一念观生死轮回,有教人着眼于现前言行的积极的伦理教化意义。从这种角度看,即不考虑他生后世的报应,现前念念也都在六道中轮回,如唐代大珠慧海禅师所言:

 

  “九类众生一身具足,随造随成。是故无明为卵生,烦恼包裹为胎生,爱水浸润为湿生,欻起烦恼为化生。”(《景德传灯录》卷二八)

 

  药山惟俨禅师说得更为明白:

 

  “尔欲识地狱道,只今䦆汤煎煮者是;欲识饿鬼道,即今多虚少实不令人信者是;欲识畜生道,见今不识仁义、不辨亲疏者是,岂须披毛戴角、斩割倒悬?欲识人天,即今清净威仪,持瓶挈钵者是。”(《景德传灯录》卷二八)

 

  且不用说来生后世,今生现世,当念即因即果,随善恶念轮回于六道,念念都在生死,如《宗镜录》卷七三所言:“念即生死。”且不用说天上地下,即现实人间,实际上六道俱备,富贵安逸者即是诸天,阴险奸诈者即是饿鬼,杀盗奸淫者即是地狱,嗔嫉好斗者即是修罗,愚昧下贱、只知吃饭干活者即是畜生,并非所有外形像人的都是人。佛家这样讲的实质,是教人活在当下,注意现前一念,念念在自心上做功夫,行善弃恶,起码先做一个念念像人的合格人,在此基础上以智慧看破念念缘起性空,所谓了却现前一念,即是了生死,见念念皆空,即是度众生。这可谓佛家生死观的根本立场。

 

 

 

 

 

 

 

 

 

 

 

 

返回目录

 

-----------------------------------------------------------------------------------------------------------------

更多陈兵居士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