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冈波巴大师:珍珠之鬘 第一辑:功德荟萃 13.心性的证悟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4日
来源:   作者:冈波巴大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冈波巴大师:珍珠之鬘 第一辑:功德荟萃 13.心性的证悟

  在实修此“心性无生”的时候,共有两种不同的情形:

  ◆ 在主观臆测的“共相”的道理上着手修持;

  ◆ 在真实义理上着手修持。

  《功德荟萃》第二十四则

  敬礼大宝上师!

  至尊大宝达波仁波切又曾这样教诲说:

  一切森罗的现象以及貌似实有的东西,其实都从未变成过心外的事物。要知道,若理解了此心的无生性,即是“见”;若在内心之中真正显现出了见解的真意,即是“证”;一心一意地安放于证悟的这种道理,即是“修”;在这种实修的状态中无所散乱,即是“行”。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解释说:

  在实修此“心性无生”的时候,共有两种不同的情形:

  ◆ 在主观臆测的“共相”的道理上着手修持;

  ◆ 在真实义理上着手修持。

  1.“在主观臆测的‘共相’的道理上着手修持”的意思是说:(借助于逻辑的推寻,就在意境上断定,)由于一切诸法都是空性无生的,因而,就在“一切诸法不成任何(实体)”的理解上搁置了其心,(而不再努力寻求进一步的实修实证,这种自以为是的“证悟空性”,其实,)不过是心意造作的产物罢了;

  2.“在真实义理上着手修持”的意思是说:那“俱生心性”、“光明”、“明知的体性”,即是“法身”;不要人为地更改这种状况,而证到的“光明的体性”,即是真实的“胜义”呀!类似这样的体性,它是无依无靠而又不落方所的;同时,又是无法用譬喻和事例进行比知和模拟的;而粗浮的言词,更是无法说到它的点子上。

  基于以上种种缘故,因而,这种境界,绝不是那些具有“分别炽燃之见者”所能望其项背的;这种境界,也不是“意识分别”所能经历的范畴。

  有关这层道理,如经中有偈亦云:

  依何举措亦难知,

  凭师加持及实修,

  以智慧眼可洞见。

  与彼随顺即真实。

  (心性无生的实相,)

  用其他什么办法也都难以了解,

  (心性无生的实相,)

  只有通过上师的加持,

  以及自己的实修,

  才会以慧眼洞见它。

  一旦随顺了这种心性无生的实相,

  那就是实际理地的“真实”了。

  冈波巴大师说:“我所承许的观点,就是这个样子”。

  ——冈波巴大师全集《珍珠之鬘第一辑·功德荟萃》第二十四则竟

  .

返回目录.
 

---------------------------------------------------------------------------------------------------------------------------

更多冈波巴大师佛学内容

更多智学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