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清静法师:都市茅棚 249、无忧无污染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7日
来源:   作者:清静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249、无忧无污染

  “无忧无污染”:内心安宁,不焦虑,不抑郁,远离贪著和染污。

  生命轮回,来自于“我执”。“我执”是无明的代名词。由于“我执”产生欲望,为了满足自我的欲望而努力作为,以求得快乐或回避痛苦。所有人的内心的情绪、困扰和纠结,都来自我执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纠结,亦是起源于两者内心的我执的冲突。我执的作用就是对内充满内疚,对外制造抱怨,令自己和他人都极度痛苦。而我执也在痛苦中获得生存能量,推动轮回。烦恼和嗔恨来自纠结过去,焦虑和抑郁来自恐惧未来。如何从中脱离呢?

  佛教擅长治心,佛称大医王,专以治疗众生心病为己任。“心”是决定众生苦乐升沉,乃至国土世界污染清净的关键。《杂阿经》卷十云:“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厌舍品》云:“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法句经》云:“洗除心垢,如工炼金。”

  宗萨钦哲仁波切在《佛教的见地与修行》中所说:“佛陀的一切教法,都可以认为是训练心的方法。”佛教的修行体系,从皈依、发心到戒定慧三学、三十七道品,大乘菩萨行六度、密法瑜伽等,都是为治理自心而设计。

  一、正信佛法,皈依三宝:

  正确的信仰可以提供人生安身立命之大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人生旅途不可或缺的指南针和方向盘,也是进行心理锻炼和治疗的必要指导。佛教修行的第一步——三皈依,能予人坚强的精神支柱,使人在茫茫宇宙、滔滔人海中找到可靠的归宿,心灵得以安顿。

  二、持戒摄心,防非止恶:

  持戒,乃佛教诸乘诸宗修行的基础。持戒,是通过观察思考,自觉求受佛戒,并依戒律之规范约束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佛教各种戒,皆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核心。大乘菩萨戒督促受持者力行诸善、恪尽利乐众生职责。持戒能使人避免杀害、贪污、盗窃、淫乱、纵欲、辱骂、挑拨、酗酒、吸毒、赌博等恶行,净化社会环境。持戒者因行端走正,心安理得,能保持安然平稳的心态,如《法句经》偈所言:“持戒者安,全身无恼,夜卧恬淡,寤则多欢。”

  三、忏悔恶业,放下包袱:

  忏悔,是多种宗教通用的重要修行方法。佛教忏悔之旨,在于清洗恶业、过错的积垢,放卸心理包袱,自我宽恕,使心从罪过错误的重压下解脱,得以安然、纯净、轻快。佛教忏悔有具相忏、羯磨忏等方式,在僧众或佛像前坦白发露过错,自我谴责,表示悔过,决心永不再犯。密教多以修金刚萨埵法忏悔。佛教特有的实相忏,是最有效的忏悔,以佛法的智能观罪业、过错本空,无能犯所犯、能忏所忏。如《观普贤菩萨经》所云:“若人欲忏悔,端坐念实相,众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六祖法宝坛经》云: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

  四、大慈大悲,宽恕他人:

  慈悲,是对众生拔苦予乐的深度同情、利乐、仁爱之心,将慈悲扩展至无条件、无分别,普遍于全宇宙一切众生,名“大慈大悲”。经云:“佛无一切心,唯有悲心在。”佛教重视对慈悲心的培养,诸乘共修的“四无量心”中的慈无量心、悲无量心,通过观想,将慈悲扩展至无限,可软化心灵、培养高尚品质,有效对治冷漠、残酷、怨恨、愤怒等不良心态。

  五、禅悦法喜,享受喜乐:

  喜悦、欢乐、愉快,是最佳的心灵营养品,常怀喜乐,给人喜乐,能使自他身心健康,延年益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佛经中常说“法乐”、“禅悦”、“法喜”等,为“四无量心”中的第三“喜无量心”。“喜乐”为涅槃的功德之一,获得现前、后世乃至究竟的安乐,是佛教的目标。

  六、看破放下,甘心平凡:

  “舍”谓舍弃、放下、放松,是有益的心理状态。舍,主要指舍弃心中盘踞、粘着的贪占、愤怒、嫉恨、忧愁、焦虑、散乱等不良情绪,舍弃贪惜吝啬,斩断不应有的情丝等,使心宽松、平静。南泉祖师说:“平常心是道。”“舍”能令激动的心平静,紧张的心放松,堵塞的心开通,是调节自心的重要修法,是“四无量心”中的第四“舍无量心”。我们的烦恼不是拥有的少,而是放不下的多。放不下走远的人、无干的事,放不下外界的风言、他人的非议,放不下身上的包袱、前途的期待。我们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面子上自我折磨与耗损。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走得急,跑得快,而是怎样放得下,事无所祈,情不旁顾,平静淡泊。

  马祖云:“道不用修,但莫染污。”当知法由心生,道由心悟,禅宗初祖达摩大师曾提出“报怨、随缘、无所求、称法”四行。首应笃信业报,忍苦耐劳,淡泊自甘。次应通达诸法无我,得失随缘,而不以物累心。此两者可获得“无忧”。再次常宜精神内安,不希名利,不贪享乐,亦不向外求玄。更重要的是,一切行动都要随顺正理,契合中道,即所谓“称法行”。此二者便是“无污染”。

  良宽大师云:“生涯懒立身,腾腾任天真。囊中三升米,炉边一束薪。谁问迷悟迹,何知名利尘。夜雨草庵里,双脚等闲伸。”

  袋里有米,还担忧什么?炉边有柴,还忙碌什么?

  摄心为戒,接纳为定,解脱为慧;勾招起贪,排斥动嗔,烦恼为痴;甘心平凡,广行祝福,自我喜悦。

  《孔子家语》困誓第二十二:

  孔子前往宋国,到了匡地时,由于阳虎曾经施暴力于匡地的人民,孔子与阳虎长得又很相似,于是匡地的人便以为阳虎又来了,赶快报告给匡地的主宰简子。简子听后,马上率领士兵,披上铠甲,驱马前往,将孔子一行人团团围住。

  子路生性勇猛,一见匡人围攻,不知何故,非常不悦,拿起兵器便要与他们对战。孔子见了,立即制止子路说:“哪有修行仁义之人,改变不了世俗的凶暴呢?不讲授诗书,不学习礼乐,那是我的过错啊。如果以阐述先王之道,喜欢古代典章制度作为过失,那就不是我的过错了,是命运安排。来,你来唱,我来和。”

  子路听了夫子之教,便放下兵器,拿出琴开始弹唱,孔子和着音乐唱起来,其音曲甚哀,唱了三遍之后,匡人知是圣人,并非阳虎,于是脱去战甲,离开了。

 

 

返回目录

-----------------------------------------------------------------------------------------------------------

更多清净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