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九卷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4日
来源: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九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七页。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这段经文是「正宗分」的第一科,「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佛陀在介绍极乐世界的情形,佛陀是先介绍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果地庄严,来启发我们的信心。介绍依正二报当中,佛陀是先讲依报「依报妙」,再讲「正报妙」。「依报」当中,先有一个简略的解释,一个「征释」,再一个广泛的解释「广释」。在解释这个「依报妙」当中,佛陀主要的方式是一个问答,说:「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佛陀招呼舍利弗说:「彼土」,就是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那个十万亿佛土那个国土,是什么样的理由安立做极乐呢?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事实上整个依报的文,后面的不管是简略的回答、不管是广泛的回答,事实上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什么理由安立做极乐?当然这以下有很多理由,从苦乐的理由、从染净的理由、从有情无情同宣妙法弘法因缘的理由,所以这个国土有资格安立做一种极端圆满的世界。他提出的第一个理由是:从苦乐当中来安立这个极乐。这个国土是什么理由安立做极乐呢?佛陀回答:「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这当中,蕅祖的回答,我们前面二个都解释过了,看「别明苦乐」。「别明苦乐」当中,蕅祖分二段:第一段「正释四土」,然后「点示行妙」。先解释极乐世界的四土,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别明苦乐二

  正释四土
  ┌无分段八苦
  │
  ┌同居五浊轻┤  ┌不病不老┐
  │     │  │    │
  │     │  ├自在游行┤
  │     └但受┤    ├等乐。
  一往分别┤        ├天食天衣┤
  │        │    │
  │        └诸善聚会┘

  蕅益大师在解释「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二句话,他用四土来分别。站在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天人来说,不管是人、不管是天,没有「分段八苦」,没有分段生死的八苦。这一段蕅益大师解释的很略;但在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里面,他有详细的说明。因为这个凡圣同居土对我们的关系很密切,所以我们把莲池大师的文引用出来,作一个介绍。莲池大师说:第一个「莲华化生,故无生苦」。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莲华化生,我们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一个胎生。这个胎生,你刚开始来到这个人世间,你的果报体不是马上能够在地上活动的,你必须要住在母胎里面,在这个生脏之下、熟脏之上,在那个地方安住,非常不自在。所以说这个是生,你刚开始受生,你的果报体就要去承受十个月的胎狱之苦,像牢狱一样,把你给困住,使令你不得自在,这十个月不能活动。极乐世界「莲华化生」,莲华那么广大的莲华,我们会讲到:有百千由旬这么大的莲华,在里面活动,所以没有生苦,「莲华化生,故无生苦」。第二个「寒暑不迁,故无老苦」。我们娑婆世界的气候是变化,一下冬天、一下子是冷,寒暑的变化使令我们色身变老,变得丑陋。极乐世界没有寒暑的情形,没有寒暑的变化,所以他色身永远保持一样的庄严,没有这种老的痛苦。第三个「非分段身,故无病苦」。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果报体,是一个分段生死的业报身;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是一个意生身,或者说是法性身身,有二种情况。这种情况,他这果报体不会生病、不会四大不调。你吃再多的东西,他也不生病;你不吃东西,他也不生病。他的果报体不是我们这种业报身,他没有病苦,「非分段身,故无病苦」。第四「寿命无量,故无死苦」。死亡的痛苦对我们是最厉害了。生老病的苦,我们一般人能够接受的;但是死亡这件事情,对我们一般凡夫有所得的一个心情来说,这个打击太大了。这怎么说呢?因为我们从懂事以后,在这个人世间主动积极的经营,不管是读书、不管是做事业。好不容易一生当中,创造了一种暂时安乐的境界,有房子、有美好的眷属,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声名、地位。本来是应该好好的安住了,这几十年的辛苦不容易啊,十年寒窗啊。但是遇到死亡的时候,把你今生所有的努力全部破坏了,你必须又去投胎,又重新开始。所以我们说这个生死疲劳,《八大人觉经》说:「贪欲为苦,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生死疲劳这件事情,从死亡的角度来观察,我们这一生实在是太疲劳了。你今生好不容易盖了一个房子可以安住了,这地震一来破坏了。怎么办呢?重新再盖。重新再盖,好不容易盖好了,应该可以好好的安住下来吧?不行,又破坏了。所以我们在三界流转当中,这个死亡一次一次的打击我们,这件事情太苦恼。所以阿弥陀佛的慈悲,他提供的果报体是寿命无量,这件事情非常重要,使令我们有安全感。所以这个「寿命无量,故无死苦」。第五「无父母妻子眷属,无爱别离苦」。极乐世界是莲华化生,所以你没有所谓的父母这件事情。极乐世界也没有女人,所以也没有所谓的妻子,每一个人都平等。这世间上的事情,「爱是苦本」,我们既然没有这种亲属的爱着,也就没有所谓的爱别离的痛苦,所以「无父母妻子眷属,故无爱别离苦」。六「所求如意,无求不得苦」。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它有自在力,思食得食、思衣得衣,所求如意,所以没有求不得的痛苦。第七「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故无怨憎会苦」。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我尊重你、你尊重我,大家都是修行人,所以没有怨憎会的痛苦。第八「观照空寂,故无五阴炽盛苦」。极乐世界的那一念心,念念的观察空性的真理,这个时候把身心的这种炽盛、这种流动相给消灭了,内心当中一片的寂静安乐。所以观照空寂,它没有五蕴炽盛的痛苦。所以站在凡圣同居土,「无有众苦」是它是没有「分段」的「八苦」。

  「但受诸乐」怎么说呢?第一个「不病不老」。极乐世界的这个身心果报,它没有老病的情形。他从莲华出来以后,他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从现在开始到无量寿都是这样子,他不会有这个生病来干扰你、没有老来干扰你,没有这种事情,所以他这样也是一种快乐的情形。第二个「自在游行」。我们凡夫的心情,当然不是说一定要常者生厌,一直在一个地方待,再好的地方总是觉得不圆满,所以它就是有这个神足通。我们下一次会讲到,「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极乐世界它的果报体提供你神足通,他的活动范围能够到达十万亿佛的神足通。你能够以这个神足通,遨游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这样子也是一种安乐的境界,「自在游行」的安乐。第三个「天食天衣」。我们娑婆世界衣食的获得,你要去工作,花八小时,把精神体力投资了以后,才有所谓的衣食现前。极乐世界的衣食是:思食的食、思衣得衣。凡圣同居土他就是有这样的习气,他欢喜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饮食,你一想,它就现前,吃完了就消失掉,他「天食天衣」安乐。最后「诸善聚会」,人跟人之间都是和平相处,有这样一种安乐的情况。这个是站在凡圣同居土,它「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一种情况。接着我们看方便有余土:

  │     ┌无沉空滞寂之苦
  ├方便体观巧┤
  │     └但受游戏神通等乐

  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的空观,是从「体」空「观」悟入的,所以它是「巧」,它没有我们娑婆世界一种沉空滞寂的痛苦。我们看《阿含经》说:这个人在娑婆世界成就阿罗汉以后,他的心情:「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就是说这个阿罗汉他思惟这个苦谛,思惟得很厉害,刺激他成就圣道以后,他的一念心情:少事、少业、少方便。他没事他就愿意入灭尽定,去受用他那种涅槃寂静乐。当然这当中有寂静的安乐,但是从究竟的角度来说,他还是有苦。什么样的苦呢?「沉空滞寂」,就是他不活动。不活动,相对于大乘的法门来说,他也是苦,一种很沉闷的痛苦。极乐世界没有这种痛苦,极乐世界的阿罗汉,他那个果报体,没有「沉空滞寂」的痛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他能够受用种种的三昧神通这种安乐。当然这个方便有余土的这个安乐,又更加的巧妙。前面的凡夫世界,这种饮食、睡眠的境界,那是比较粗的一种有为法。这个三昧神通,它这是一种无为的安乐,跟涅槃相应的无为安乐。

  │     ┌无隔别不融之苦
  ├实报心观圆┤
  │     └但受无碍不思议乐

  站在「实报」庄严土,它这个「心观」,就是他修一心三观悟入的。极乐世界的这种实报庄严土,没有「隔别不融之苦」。就是我们凡夫这个娑婆世界、难行道这个身心世界,它就是会有一种「隔别」的障碍。说你修空观,有时候对于我们对于假名、假相的分别会有障碍;但是你在事相上分别,这障碍你修行空观,理会障事、事也会障理,就是有这样一种「隔别不融之苦」。但是极乐世界没有这种事情,「但受无碍」,空有无碍的「不思议乐」。这个大乘法乐。这个大乘法论,在经典上说:法身菩萨那一念心跟阿罗汉的心是不一样。阿罗汉的心他就是在一种寂静的境界而已,当然勉强是安立做安乐,寂静乐。但是这种乐相对菩萨来说,那是少分的。说这个大乘菩萨那一念心,游于甚深法性三昧,安住在一种甚深的法性三昧,所谓的菩提觉法乐。所以阿罗汉只有涅槃寂静乐,没有菩提觉法乐。这个菩提觉法乐,我们看一段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说那个迦叶尊者大阿罗汉,三明六通、八解脱的大阿罗汉,在一次的法会当中,大乘紧那罗王菩萨,是法身菩萨示现,他弦乐一动,歌声一唱起来,迦叶尊者受不了,赶快起来手舞足蹈,手也动脚也跳。居士就讥嫌说:你是一个比丘的上首,你怎么这么失威仪呢?迦叶尊者他讲出一个理由说:这个风,你普通的风不可以把大树吹倒;但是这个劫风的时候,这个末劫大风吹的时候,再大的树都拔倒。说大乘紧那罗王菩萨,他那个甚深的大乘法乐,透过声音一散布出来的时候,不是阿罗汉能够控制的,那种大乘法乐。我自己也有这样一点小小的感觉。我过去在北斋上课,这早上上课有时候讲大乘法义,当然有时候相应、有时候不相应。但是内心当中跟真如的法一相应的时候,一下了课以后,去吃饭,从头到尾不知道这个饭菜是什么味道,内心当中萦绕着刚开始的法喜,一直的相续下去,吃饭、吃菜都不知道在吃什么东西,一点都没有味道。那个游于甚深法性三昧,当然不是这种境界,但是有那么一点相似。就是说这种大乘法乐,它不共于阿罗汉的涅槃寂静乐,它是菩提觉法乐。所以你看《法华经》的〈譬喻品〉当中三界火宅,佛陀是大富长者,看到这些小孩子在火宅里面跑过来跑过去,在污秽的地方玩乐。那个大富长者说:你们应该出去火宅外面。出去外面有什么好玩?这个地方多好,有野狗野干,大家跑来跑去。他说:外面有更好玩的,坐那个车乘,大白牛车在这个旷野的虚空当中飞来飞去,大安乐啊。这个「乘」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安住在大乘法义当中去思惟活动,就像一念心坐着这个大白牛车,游于甚深法性三昧,这个时候「但受无碍不思议」之「乐」。这样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那更加微细、更精致了。

  │     ┌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
  └寂光究竟等┤
  └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

  常「寂光」土这当然是佛所居住的,它没有「法身渗漏,真常流注」的痛「苦」。这个不是讲散乱心,这个比散乱心更精致。就说一个外道,他那个寂静的心当中,他也是「法身渗漏,真常流注」。这个「法身渗漏」是指无明的执取,你对于一切的境界、对于身心的我跟一切缘起的法,生起执取的心,这个就是「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从「常寂」光土的角度,他是「受称性圆满」的「究竟乐」,圆证真如佛性。这个是蕅益大师从极乐的四土,来分别所谓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最后蕅益大师把它作一个总结:

  点示妙行
  ┌善根┐   ┌圆净四土┐
  然同居众生,以持名┤  ├同佛故┤    ├也。
  └福德┘   └圆受诸乐┘

  这四土当中,蕅益大师强调这个凡圣「同居」土,这个众生在因地的时候,因为「持名」的「善根」、跟持名「福德」的力量,这个善根是指信愿,福德是指持名的念力,相「同」于「佛」的缘「故」,他能够「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他不但受用凡圣同居土,他也能够受用方便有余土的游戏神通乐、实报庄严土的无碍不思议解脱乐,乃至于称性的圆满究竟乐,他「圆受诸乐」。我们对于这个果报的这种苦乐,我们一般可以分成三种情况。第一种众生,他只有痛苦没有安乐,唯苦无乐,这是指三恶道。这三恶道众生的果报体,他一出生到死亡,他身心的相续当中,就是刀山油锅,被丢到刀山油锅,炸死了以后再拿出来,春风吹又生。然后干什么呢?再丢进去。丢进去以后,再痛苦中死掉。死掉以后不是没有事,再把他拿出来,春风一吹又生起来,生起来以后又再丢进去,所以他的生命当中只有痛苦没有安乐,这是第一种。第二种是人天的果报体,有苦有乐。说这个果报体他有一些五欲的安乐,但是他也夹杂了老病死的痛苦。我讲一譬喻,「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然美味,终成大患」。生为一个人,他有很多的痛苦要承受,你看他一天到晚要劳劳碌碌的工作。工作回来有很多的压力,他本身的色身则有老来干扰、病来干扰、有死亡的威胁。但是他能够支持下去。为什么呢?因为他要追求五欲乐。就是说这个人他很喜欢吃那个美食,虽然他知道这个美食有毒药,但是没关系。因为他不吃美食他就受不了。虽然这个美食有夹杂毒药,但是他还是要吃。所以说这个娑婆世界的这种人天安乐,他是苦乐夹杂的,有苦有乐,这样子不能安立做极乐。第三种就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它完全没有痛苦来干扰你,这个身心世界完全受用清净微妙的安乐。在这种情况之下,才有资格称为极乐的一种果报体。蕅益大师是这个意思,所以讲「圆净四土、圆受诸乐」。最后一段结劝:

  结指同居
  ┌不在上三土
  ┌复次,极乐最胜┤
  │       └而在同居。
  │
  │  ┌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
  ┼良以┤
  │  └下又可与此土较量。
  │
  │     ┌优入而从容┐  ┌苦┐
  └所以,凡夫┤     ├佛说┤ ├意在于此。
  └横超而度越┘  └乐┘

  「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就是说,虽然蕅益大师讲「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他是广泛就四土来分别;不过这个地方经文强调的「极乐」是凡圣「同居」土。为什么呢?因为极乐的同居「上之」,比上「十方」佛土的「同居」土,都要「逊其殊特」,「逊」就是让,就是都比不上它的殊胜,十方的同居土都比不上极乐世界的同居土。因为其他国土的这个果报体,多多少少都夹杂着痛苦,不可能说无有众苦,没有这种事情。比「下又可」以跟娑婆世界比「较」,娑婆世界的果报体跟极乐世界的果报体一比就很明显,就非常明显了。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古德解释什么叫「优入」呢?就是「往生者多且易也」,往生的人很多,而且很容易,「优入」,很容易进入。进入以后「从容」,这个「从容」是极乐世界很开阔而不狭隘,万修万人去。「优入而从容」。往生以后有什么好处呢?「横超而度越」,横超三界,度越生死。「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这个地方我们作一个总结。佛陀在解释极乐世界的时候,说「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什么理由安立做极乐呢?当然这后面当中讲很多的理由,有说法的因缘、还有种种的功德庄严、种种的神通自在。但是佛陀第一个讲出来的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是什么理由呢?这是因为,假设我们今天是一个圣人,我们那一念我空、法空的智慧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那是一个无住的境界,「不以一切万法为伴侣」的境界,就是佛陀讲苦乐,对一个圣人来说意义不大。因为这个圣人的心不受一切法,痛苦也不受、安乐也不受,他完全是受用他内心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那种法乐,老病死不能干扰圣人的。但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凡圣同居土的凡夫,因为凡夫的心情是有所得、心有所住,这种境界的苦乐对他的影响太大、影响太大。我们讲「身安则道隆」,你要一个凡夫众生把圣道成就,这个色身不能痛苦得太厉害。说这个人他如果身体健康,他好好的修学,今生能够成就圣道的。但是他突然间生病了,他没有办法,他不能起来拜佛、不能起来打坐修四念处,这个色身障碍他的心。所以就着凡夫来说,这个苦乐的关系非常重要,是最重要的。就是说「身安则道隆」,你要他把道业做好,你一定要先提供他一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果报体,这是一个基础。说你今天这个车子要载很多的东西,从东边载到西边,从此岸到彼岸,但是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先提供我们一个坚固的车子,那这个车乘就可以载很多的东西。如果这个车子用没二天坏掉了,怎么载东西呢?他没有办法负担那么多的修行。所以「佛说苦乐,意在于此」,就是说对一个心有所得的凡夫众生来说,佛陀先强调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样子能够使令我们对极乐世界生起欣求的心。后面再说极乐世界它有种种的功德庄严,那才有意思。因为我们所关心的是正报,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果报体?所以在这个地方刚开始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就把我们的心给安定下来了。哦,原来那个地方的极乐是这样子安立的。你在那个地方得一个果报体,没有老病死来干扰你、没有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身心当中有种种大功德的境界。你知道这个果报体以后,你内心当中对极乐世界生起归依的心,所以说「佛说苦乐意在于此」,他的那一层意思就在这个地方,希望我们能够欣求极乐,是有这一层道理。

  己二、约所受用释

  前面是约能受用的众生,这以下是约着所受用的国土,看经文: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这一段,蕅益大师把它判作住处庄严,所居住的环境。我们第一个所关心的,就是说我们到那个地方,我们得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果报体呢?其次,我们会关心那个果报体是住在什么样的环境?他的居住环境是什么环境呢?所以佛陀就讲出这个住处的庄严。「又舍利弗」,佛陀又招呼了一声舍利弗说:「极乐国土」它居住的环境是什么情况呢?「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这个地方是讲它外表的形状;其次,「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它的体质,它的本质是什么做的。先看它外表的形状,先看「七重行树」。这个「行树」就是一行一行的宝树,就是高有八千由旬的宝树,有的地方说最高有十六亿由旬,极乐世界的宝树。这宝数当中的上面有「七重罗网」,就是这个树的上面有宝珠所成的罗网,这个珠子跟珠子把它串起来,在宝树当中围绕成一个罗网。在这个罗网的正中央有宫殿,就安住在这个罗网的正中央,这就是我们居住的环境。这个宫殿,极乐世界的居住环境有二个:一个是地上的宫殿,一个是树上的宫殿。由着个人的喜好,有些人欢喜住在树上,视野比较开阔;有些人欢喜住在地上,他有惧高症,他欢喜住在地上。这个地方是讲到「罗网」,它是在八千由旬这么高的树上的一个宫殿。「七重栏楯」,这个「栏楯」就是栏杆,这是地上的一种庄严。我们把观念融通一下,就是说这个宝树上面是罗网,这个七重栏楯怎么说呢?这个七重就是七层。先是一层的行树一排,然后再加上一重的栏杆把它围起来;然后再一重的行树,然后再一层栏杆;然后再一重的行树,再一层栏杆;如是的展转到七重,它是这样子的。就是以栏杆来做界线,这是你的房子,这是我的房子,你的房子的地址是在第三个栏杆的第几棵树上面,他的是在第几个栏杆。就是说,它是一重的宝树再一层的栏杆,再一重的宝树再一层的栏杆,如是到第七重。这个宝树观在《观无量寿经》里面讲得很清楚,这个是在观依报庄严的时候很重要的。佛陀的八相成道,有四个很重要的因缘:出生的时候、成道的时候、转*轮时候、入涅槃的时候,出生、成道、转*轮、入涅槃都是在树下。所以这个居住环境没有树,这件事情就严重了,没办法庇荫。所以佛陀要特别把这个树的情形讲出来,因为这个树跟我们居住的环境太重要了。所以「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是在解释住处庄严的形状。这种「栏楯、罗网、行树」是什么结构所成的呢?这以下解释:「皆是四宝,周匝围绕。」就是由金、银、琉璃、玻这四种宝,有金、银、琉璃、玻这四种宝周匝围绕,这个「匝」就是环绕一圈,从这个地方把它绕一圈到原点,构成圆圈,环绕一圈叫「匝」。「周匝」就是有很多很多圈,周遍的,很多很多圈把整个都布满了,由四宝把它给圆满了。所以「是故彼国名为极乐」,这是安立做极乐的第二个理由,就是它住处的环境特别的庄严。这是一个消文,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总释胜境
  ┌七重─表七科道品。
  │
  ┌┼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
  ││
  │└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
  │
  │┌皆四宝─则自功德深┐    ┌因┐
  └┤         ├此极乐真┤ ├也。
  └周匝绕─则他贤圣遍┘    └缘┘

  前面是约着经文的内涵来解释,以下蕅益大师从这个经文当中看到它的秘密义,藉事显理。说这是表示什么道理呢?蕅益大师说:这当中有它一个深刻的道理。「七重表七科道品」。极乐国土当然不可能栏楯、罗网、行树只有七重,佛陀取出七重来作一个范围,这当中也表示了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是跟「七科道品」相应。这七科道品就是三十七科道品。这四谛法这个「道」,通达的意思。就是我们那一念心跟道品相应的时候,能够通往涅槃的道路,使令我们通往涅槃。这当中也表示了极乐世界的这种庄严,它有引导我们趋向于涅槃的功能德用,有这一层意思。换句话说,它提供的不但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安乐,同时候能够引生我们一种清净的正念。所以说这「七重」表示「七科道品」,有这一层意思。「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它的每一个结构,都是四宝,表示大般涅槃的四德,常、乐、我、净。第一个它是安乐的,我们住在这个房子一定是安「乐」,不会有痛苦的感受;第二个这种安乐是「常」的,是恒常相续的,你不用害怕随时会被破坏;第三个「我」,它有自在力,你希望你这个宫殿是什么样的颜色、放出什么样的光芒,它就随心自在,这个「我」就是自在义;这个「净」,就是它这种环境,会生起你清净心,不会生起烦恼,这个是大般涅槃的境界。「四宝」就表示这四种功德。「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这个数量不是很少,而是很多很多的「佛菩萨」在这个地方一起共住。这个地方,蕅益大师作二个总结:「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也。」极乐世界的住处庄严都是「四宝」,这表示你内心的功德甚深,就是你内心当中能够圆证三不退。你在极乐世界当中,你不断的听闻法义,你内心能够生起正念,这是第一个,就是它的体质是宝,就是你内在的本性有三不退的功德。其次「周匝绕」,就是这个宝不是一个,这个宝是一层一层的围绕,乃至于把它遍满。表示这个宝不是一个,有这样正念的功德不是你一个人而已,其他的人都是这样,「他贤圣遍」,「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这是极乐世界能够成就佛道一个真正的因跟缘。这个「因」指的是「自功德深」,「缘」是「他贤圣遍」。

  「他贤圣遍」其实也是很重要的。修行啊,我们凡夫的心要不起烦恼,除了你自己调伏以外,这个人跟人之间的相处也是有关系。你看佛陀在经典上讲一个鳄鱼跟猴子的譬喻:森林河边的树上,一只猴子住在树上摘水果吃。河边住着一只鳄鱼,游过来游过去,游累了就在树下乘凉。它们俩做了朋友,二个经常的聊天,彼此互相的了解,这鳄鱼跟猴子做了好朋友。有这么一天,鳄鱼它回去的时候,看到鳄鱼太太心情很不好。你最近心情不太好?是的。怎么回事呢?我最近生病了。这怎么办呢?这母鳄鱼说:我的病一定要吃猴子的心脏,才可以把我的病治好。怎么去拿猴子的心脏呢?这母鳄鱼说:你不是有一个猴子的朋友吗,我们可以把它的心脏拿过来吃。这个鳄鱼说:不可以,牠是我的好朋友。这母鳄鱼说:那你不拿心脏给我吃,我就死掉了,你考虑一下好了。这个鳄鱼它内心当中真妄交攻,一个是面对它的太太,一个是它的朋友,最后它做出了决定。它就游到了猴子的那棵树下,跟猴子打招呼说:唉呀!你今天这么早!是啊,今天工作做完了,就过来跟你聊聊天。鳄鱼就问猴子说:你在这个地方生活怎么样呢?猴子说:不是很好,但是还过得去,水果多多少少都还可以吃得到。鳄鱼说:在这个岸的另外一边,唉呀,有很多的水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这样子吗?是的。猴子说:但我也不会游泳,游不过去啊。我可以帮助你,你站在我的背上,我带你过去。猴子说:你真是我的好朋友,帮我这样的忙。那猴子就跳到鳄鱼的背上,就游过去了。但是这个鳄鱼游的时候,它就往下里沉,沉到最后,这猴子就说:唉呀!你不能再下沉了,这个水都淹到我的嘴巴了,你再下沉的话,我就淹死了。鳄鱼说:是的,我就是要淹死你。为什么你要淹死我呢?它说:我太太生病了,要吃你的心脏,就只好对不起你了。猴子说:唉呀!你要吃我的心脏,为什么不早说?我的心脏挂在树上没有带下来。鳄鱼说:那怎么办呢?赶快带我回去,我把心脏拿给你。鳄鱼就把它带回去了。带回去以后,这个猴子一到树上就跳上去。鳄鱼说:诶,你为什么不把心脏拿下来呢?猴子说:你这个人真坏,见利忘义。

  当然佛陀讲这个故事,是在形容我们凡夫的世界。说我们凡夫的世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当有不正常的因缘出现的时候,就是你的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这个之间就会有问题,人跟人之间就会互相伤害。就是你的利益跟我的利益有冲突了,我不能活下去了,或者我所爱的东西要失掉了、失坏的时候,他就要发动烦恼来伤害别人。所以《小止观》上说:修行人不可以跟不修行的人住在一起。因为你刚开始修习戒定慧的止观力薄弱,你跟他住在一起,他经常会打你闲岔,他经常障碍你。所以就一个初学者来说,「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是很重要的。所以佛陀在讲「皆是四宝周匝围绕」,佛陀讲「四宝」就好,为什么会强调「周匝围绕」呢?就是说跟你一样是宝的人很多,你内心当中有常、乐、我、净的宝,他也是常、乐、我、净,他也是常、乐、我、净,这个时候,人与人之间就很好相处了、很好相处,彼此互相随顺。说这个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有钱,我看你晚上睡不着觉!因为大家都看着你。如果大家都有钱,那没事。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抉择一个国土,除了你自身的功德以外,其他的眷属那些人的环境也很重要。就是其他那些人是怎么回事呢?哦,「他贤圣遍」,你内心当中有正念,别人也有正念,这样子的环境就好修行了,大家是随顺了,所以这是成就佛道的正因缘。所以佛陀必须强调「皆是四宝,周匝围绕」,这四宝是遍满的。好,休息十分钟。

返回目录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